APP下载

“吸血鬼”真相

2011-12-06编译刘安立

大自然探索 2011年5期
关键词:维茨吸血鬼普罗

编译 刘安立

“吸血鬼”真相

编译 刘安立

充斥于西方文学作品和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要追溯到几百年前人们对尸体腐烂过程的无知。而了解事实真相,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命,认识死亡,减少恐惧。

据说“吸血鬼”有两颗这样的尖牙,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见到过这样的尖牙。(制作图)

“吸血鬼”故事一直都是西方电影中的一个热门题材,这些影片利用“吸血鬼”影射非正常人类生活和思潮,同时也制造恐怖效果。例如,好莱坞1994年推出、由大明星布拉德·皮特和汤姆·克鲁斯主演的恐怖奇幻电影《夜访吸血鬼》上映后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庄园主路易在丧妻失女后痛不欲生,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后遇到吸血鬼莱斯特并被其同化。心地善良的路易不愿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吸人血伤人性命,便吸取动物血维生。而莱斯特则一心要把路易教导成一个真正的吸血同类……影片中,有的吸血鬼因暴露在阳光下而变成灰烬。

充斥在今天的西方文学作品和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可以一直追溯到几百年前。

德库拉伯爵

图为画家笔下的“吸血鬼”德库拉伯爵。德库拉伯爵是一个小说人物,是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1897年的恐怖小说《德库拉》中的主角和“吸血鬼”的原型。德库拉伯爵的一些特征其实是源自15世纪的罗马尼亚将军兼瓦拉齐亚王子——“刺死者弗拉德三世”,此人惯于把犯人钉在尖桩上处死。《德库拉》一书出版后不久,德库拉伯爵这个“吸血鬼”形象便迅速进入西方社会的通俗文化中。

死人“复活”

1693年,在巴黎出版、针对上流社会的世界第一本时尚杂志《风流信使》上,刊发了一系列讲述在波兰和俄罗斯发生的各种“吸血鬼”故事的文章。这些故事在当时一定吓坏了巴黎上流社会。在其中一篇文章中,波兰皇后玛丽·路易斯的前秘书兼知名学者皮埃尔·德·诺埃斯如此写道:“这个复活的死人,或者说长得和他一模一样的鬼,从他的坟墓里爬出来,趁着夜色给他的亲人及朋友以死亡的拥抱”,他“猛吸他们(受害者)的血,直到他们虚弱不堪,最终死亡”。诺埃斯描述说,“这些魔鬼体内充满偷来的血,涨得它们从耳朵、眼睛爆出血来,难怪它们被称为‘吸血鬼’。”诺埃斯还在文章中介绍了对付这些“吸血鬼”的办法——砍下尸体的头颅,并将一根小桩插进尸体的心脏。

其实,在“吸血鬼”形象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出尽风头的“明星”之前很久,它早已根植于民间传说中,并成为一些学者关注的对象,12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威廉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吸血鬼”现象的最早记述者,威廉描绘了发生在苏格兰阿兰底斯堡附近的一次“闹鬼”事件。他写道,村民们“被这个游荡的恶魔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后来,他们挖出了一具“充满血的尸体……它就像一只刚刚吸饱了血的巨型水蛭”。一名勇敢的村民“用并不锋利的刀剪了多次才剪开它的侧面”,然后“把手伸进去,拖出了那只可憎的心脏”。

和诺埃斯笔下的“吸血鬼”不同,早期报告认为,尸体嘴唇附近的血是尸体吸食相邻坟墓中的其他尸体的血所致。因此,人们在惊恐之下有时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压制尸体的这种“吸血倾向”。例如,不久前在意大利威尼斯附近发掘出的一具16世纪女性尸骸的上下排牙齿之间塞着一块砖,显然是为了防止她暴殄相邻的尸体(见相关链接《“威尼斯吸血鬼”》)。

当然,无论是早期报告中的“吸血鬼”形象,还是《风流信使》杂志文章中描述的 “吸血鬼”形象,都与现代影片中刻画的“魅力四射”的“吸血鬼”大相径庭:它们并非身份高贵的神秘贵族(如小说中的“吸血鬼”原型德库拉伯爵),而是那种可以在街角遇见的普通的、跟人有过节的逝者的“幽灵”;它们不像电影中那样会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化为一团灰烬,而是可以享受正午的烈日;它们不像电影中那样精于打扮,而是“闻起来有一股恶臭”。17世纪的法国自然学家约瑟夫·比顿·德杜勒夫在目击了一具疑似“吸血鬼”的尸体发掘过程后如此写道:“我们都快被臭晕了。”

在《风流信使》的系列文章刊出后,有关“吸血鬼”的报告数量激增,到18世纪早期,这类报告的数量达到了巅峰。此时,一些启蒙学者开始调查“吸血鬼”故事背后的真相,以求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1725年夏天,一个绝佳的机遇来临。当时,在一个名叫基希热窝的村庄(位于当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以东75千米)传出消息说,当地一个名叫彼得·普罗戈热维茨的农夫死后变成了魔鬼,他从坟墓里爬出,在一星期内勒杀了九个村民,他还来到自家门前,向他的被吓呆了的妻子讨要鞋子。

应普罗戈热维茨的邻居请求,一名当地官员最终同意掘开坟墓验尸。这名官员后来写道:当时的场景十分恐怖,“除了不知为何掉落的鼻子外,整具尸体竟然完全新鲜”。死者的嘴里有血,还长出了新的头发和指甲,新皮肤取代了旧皮肤。

普罗戈热维茨一案引起了德国学者麦克·兰夫特的注意,在他于1728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将各种“吸血鬼”现象归结为自然原因——传说中来自于坟墓的咀嚼声是什么?他认为是老鼠声音。新长出的头发和指甲呢?他认为是错觉,是尸体腐烂的自然结果。从尸体嘴里流出的血,以及尸体换肤,同样也是尸体腐烂的自然结果。至于尸体为什么会胀满血,他认为是人死后尸体膨胀现象。那么,“吸血鬼”被插桩后发出 “呻吟声”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他认为那不过是气体从尸体逃逸出来的声音。还有,尸体为什么会保存得那么好呢?他认为这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因为大多数被掘出的“吸血鬼”都刚死去不久。

“威尼斯吸血鬼”

2010年2月,考古学家宣布,他们在对一具口中塞有砖块的中世纪女性尸骸进行研究后发现,原来这就是令世人着迷不已、同时也闻风丧胆的所谓“吸血鬼”的尸体。这具女性尸骸是在意大利威尼斯附近的一个乱葬岗中挖掘出来的,下葬时间为1576年,当时黑死病等疫病正肆虐整个意大利。在16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吸血鬼”是黑死病等疫病迅速广泛传播的原因。

中世纪的欧洲之所以盛行“吸血鬼”信仰,主要是因为那时的人们对尸体腐烂现象了解不多。比如,在瘟疫流行期间,墓葬经常被重新挖开以埋入新的尸体,而从腐烂尸体的鼻子和口腔中流出的似血的暗色尸液往往就被掘墓人误认为是“吸血鬼”吸的血。又比如,尸体口腔附近的裹尸布有时

会被尸液打湿,陷入尸体的口腔里,并在裹尸布上留下类似撕咬的痕迹,这被人们误认为是尸体在咀嚼裹尸布。于是,人们在“吸血鬼”口中塞进砖头或石块,以为这样就能阻止“吸血鬼”作恶,从而阻止疾病传播。

研究者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对这名妇女的骨骸进行了检测。通过分析沉积在骨骼中的特定元素发现,这名妇女吃的东西大多为蔬菜和谷物,这暗示她属于下层社会。DNA检测揭示她是一个欧洲人。数字X光设备对其牙齿的检测结果表明,她的年龄在61~71岁之间。科学家还根据骨骼特点重建了这名妇女的面容,结果表明她“貌不惊人”。

研究者根据这些检测结果指出,这名死后被疑为“吸血鬼”的老年妇女有可能在世时被指为女巫。中世纪的欧洲人普遍惧怕巫师,相信巫师被恶魔赋予魔法,会吃小孩,而且可以逃脱死亡。人们还经常把老年妇人与巫术联系起来,认为老年妇女尤其是老年寡妇贫穷、孤独、虚弱、抑郁,她们可能受魔鬼的诱惑而与魔鬼结盟。1550~1650年期间,也就是欧洲驱魔巅峰时期,有超过10万人被作为巫师受审,6万人被处决,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年妇女。如此看来,把“巫师”和“吸血鬼”视为一体不足为怪。

最后,怎样解释“普罗戈热维茨勒杀了九个村民”的说法呢?据说,在普罗戈热维茨死后八天内,有九个村民突然暴病而亡,而且这些人在死前都指控普罗戈热维茨在夜间想勒死他们。此外,还有一个版本说,普罗戈热维茨的妻子声称丈夫死后来找她讨要他的鞋子,还向儿子要吃的,在被拒绝后就把儿子杀了,于是她只好把家搬到了另一个村子。

兰夫特认为这些传言无法证实。他解释说,如果真的死了这么些人,他们很可能都与普罗戈热维茨有过接触,比如看过或者触碰过他的尸体,要么是普罗戈热维茨死前染有恶疾,那九个人被传染致死,要么是他们看见尸体后因惊恐引发狂乱症,吓死了。但这些问题都已无从考证,因为普罗戈热维茨的尸体最终被烧毁,那九个人的坟墓也找不到了。

兰夫特的解释听起来是一个“启蒙思考”的典范,只有一点除外:他事实上还是一名“吸血鬼”信仰者。与许多同时代的人一样,兰夫特相信想象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被认为是导致生理疾病的根本原因。例如,如果一名孕妇的思想很邪恶的话,就可能伤及她肚子里的胎儿。兰夫特相信,这种想象的力量在人死后会继续游荡,可能会以蒸气的形式离开腐烂的尸体。他做结论说,正是这种力量的发散使得普罗戈热维茨死后向一些人寻仇,以某种方式在他的受害者中引发了“吸血鬼”攻击的恐惧性想象,结果这些受害者就死掉了。他的这种理论当然没能消除人们对“吸血鬼”的恐惧。

18世纪20年代后期,塞尔维亚的梅德韦吉亚村又爆发了新一轮“吸血鬼”恐惧潮,时间竟然长达四年。士兵亚诺·保勒从运草车上坠地身亡,成为这场闹剧的主角。他被人诅咒为“吸血鬼”,据说他在“复活”后的三个月中杀死了至少17个邻居,这些受害者后来都变成了“吸血鬼”——他们的尸体被挖了出来,显示出与保勒的尸体一样的“吸血鬼”特征。

为了查明真相,保勒的尸体被发掘了出来,保勒所在兵团的医生约翰·尼斯·弗鲁琴格对挖掘的全过程进行了监督,并于1732年发布了一份发掘报告。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报告中说:“墓中八天的寒气(保勒的尸体是在下葬八天后被掘出来的)在此后长达90天中都未散去,这与吸血鬼的状况何其相似。”(后来的调查表明,这些人实际上都死于当地普遍存在的严重营养不良,所谓“吸血鬼特征”其实是自然条件下尸体正常的腐烂现象。)

整个欧洲都报道了保勒一案,并催生了英语中的“吸血鬼”一词。1732年,在读者写给《伦敦杂志》的一封信中首次出现了“吸血鬼”一词。

在此后几十年中,类似描述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直到1755年,匈牙利王后玛利亚·特蕾莎下令自己的私人医生杰拉德·万·斯维顿对一些“吸血鬼”事件进行调查。斯维顿的调查结果与兰夫特的类似,但他并不相信所谓的“想象的力量”的说法。他写道,“掘墓人向我保证,每30具尸体中有一具脱水而不腐烂是很平常的事”,村民们对这些发掘的反应纯粹是出于无知。随后颁布的一项法令禁止未经许可发掘所谓的“不死者”,“吸血鬼”恐慌逐渐退化成医学话题并进入神秘学。

图为英国画家菲利普·伯恩·琼斯(1861-1926)在1897年所画的《吸血鬼》,这幅画是他的画作中最有名的一幅,描绘的是一名妇女勒杀一名已丧失意识的男子的场面。这名妇女的原型据信是与琼斯本人传出过绯闻的一名女演员。

科学解读

现在已经清楚,无论是普罗戈热维茨还是保勒,所有的“吸血鬼特征”都是尸体腐烂各阶段的正常现象。作为专门研究尸体腐烂的科学,尸体腐烂学(也叫埋葬学)直到20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它不仅破除了人们对“吸血鬼”的迷信,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命,认识死亡,减少恐惧。

在科学上,尸体腐烂是指有机物质被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形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在生物群落中占据实体空间的有限物质的循环来说是很必要的。生物尸体在生物死亡后很快就开始腐烂,虽然各种生物尸体的腐烂方式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序列的腐烂阶段。

以人类的尸体为例,腐烂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新鲜、肿胀、前期腐烂、后期腐烂以及干燥残骸。

蚂蚁在“打扫”一只死亡的蛇。大多数分解体(分解已败死的原生质之有机体)是细菌或真菌,但食腐动物在尸体腐烂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前提是昆虫及其他动物能够到达尸体)。参与此过程的最重要的昆虫包括麻蝇和丽蝇,例如夏季常见的绿头苍蝇。最重要的非昆虫食腐动物包括郊狼、狗、狼、狐、鼠、鸦和鹰。其中一些食腐动物会移走及分散骨头,以备后来享用。

为什么会面如死灰 人死后15~120分钟,由于全身微循环停止,尸体颜色会变浅。惊厥等疾病可能导致血液逃离皮肤表面,使患者看起来面如死灰。心力衰竭也可能使患者嘴唇发蓝,面如死灰。

尸冷与死亡时间 人死后体温稳步下降(但外部条件对此可能有重要影响),测量尸体的直肠温度对法医确定死者的死亡时间有参考意义:尸体温度在死后第一个小时里下降2℃,此后每小时下降1℃,直到尸体温度与环境温度接近。有一个“格莱斯特公式”:死亡时间=(36.9 -直肠温度值)× 5/6。请注意,随着尸体腐烂,尸体内部温度可能再度上升。

尸斑与心肺复苏 尸斑在人死后20分钟~3小时出现,4~5小时后凝固在毛细血管中。一旦出现尸斑,就说明心脏不再驱动血液,较重的红细胞在重力作用下穿过血清沉降到身体的下面部位。尸斑不会出现在与地面或其他物体接触的部位,这是因为那些地方的毛细血管被压缩。法医可以通过尸斑来帮助确定死亡时间,而存在尸斑也意味着不再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术(简称CPR)。尸斑还能帮助法医确定尸体是否被搬动过。例如,尸体被发现时是面朝下的,而背部已经有尸斑,就说明尸体原来的位置是面朝上的。

骨架化 在温带气候条件下,尸体骨架化需要三周到多年时间,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是否有食腐昆虫存在、尸体是否淹没于水中等。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尸体骨架化一般只需几周时间。在冻土带,气温通常在0℃以下,所以骨架化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泥炭沼泽或盐土荒漠中的天然防腐条件可能无限期推迟骨架化进程,有时会让尸体形成天然木乃伊(干尸)。

骨架化的速度也可被用来确定死亡时间。在骨架化开始发生后,假如骨骼没有被食腐动物破坏,中等至大型哺乳动物(例如人)的骨架大约需要20年时间才能被土壤中的酸彻底溶解,不留任何痕迹。在中性土壤中,骨架至少可以保存数千年。一种罕见的情况是,骨架变成化石,可以保存数百万年。

新鲜阶段 一旦心跳停止,尸体的新鲜阶段就开始了。血液不再循环于整个身体,而是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身体的较低部分,从而造成皮肤变色,被称为“尸斑”。很快,肌肉组织开始变僵硬,无法再收缩,称为“尸僵”。最后,热量散失到周围环境中,尸体整体降温,被称为“尸冷”。

心跳停止后,尸体内部开始发生化学变化,酸碱度改变,细胞失去结构完整性,导致细胞酶的释放,这些细胞酶能引发周围细胞和组织的分解。这个过程被称为“自溶”。自溶可能引起尸体的皮肤表面出现水疱。

尸体内部的氧很快就被体内的嗜氧微生物消耗一空,这为厌氧微生物的增殖创造了理想环境。存在于人体胃肠道和呼吸系统的厌氧微生物开始转化碳水化合物、脂质和蛋白质,产生有机酸(丙酸、乳酸)和气体(甲烷、硫化氢和氨)。这个过程被称为“腐败”。丽蝇和麻蝇是到达尸体的首批食腐昆虫,它们前来找寻适合的产卵地点。之后,尸体进入下一个腐烂阶段。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尸体如果得到及时的防腐处理和火化,尸体的自然腐烂过程就不会出现,尸体上也不会出现明显的腐烂特征。

肿胀阶段 在这个阶段,厌氧微生物占据主导地位,造成硫化氢、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的累积。这些气体在尸体内部的堆积导致尸体腹部膨胀,使尸体看上去全面肿胀。这些气体也导致自然液体和液化组织开始泡沫化。随着尸体内部气压升高,液体通过鼻孔、嘴巴和肛门等自然孔口流出,进入周围环境。这种压力的累积还可能导致皮肤破裂。尸体肿胀在面部附近最为明显,例如体内的气体会把眼珠和舌头推出来。

肠道中的厌氧菌把血红蛋白(血色素)转变为硫血红蛋白及其他色素,而尸体内部积累的气体有助于通过循环系统及淋巴系统将硫血红蛋白输送至全身,从而使得尸体呈现出大理石色。

假如昆虫已在尸体上产卵,这时幼虫将孵化出来并开始吞噬尸体组织。蛆虫活动一般限于自然孔口和皮肤下面,这会导致毛发和皮肤脱落。蛆虫进食,再加上尸体内部气体的积累,最终导致皮肤破裂,使得更多的气体和液体进入周围环境中。皮肤破裂还使得氧再度进入尸体内部,并为蛆虫发育和厌氧微生物活动提供更多的表面区域。气体和液体的排出则产生了与尸体腐烂相关的强烈异臭。

前期腐烂阶段 前期腐烂的典型特征是尸体重量损失。这种损失是蛆虫贪婪进食和腐烂液体流出的结果。这些尸液积累在尸体周围,形成一个“尸体腐烂岛”(简称CDI)。尸体组织的腐烂、解体在这一阶段变得十分明显,强烈异臭久久不能散去。前期腐烂的结束信号是蛆虫脱离尸体去化蛹。

后期腐烂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尸体腐烂实际上已大部分停止,这是因为尸体材料已大量损失,昆虫活动在这个阶段也减少了。如果尸体是埋在土中的,那么尸体周围土壤中的植被就会死亡,环绕尸体的CDI土壤中的碳和磷、钾、钙、镁等养分增加,土壤的酸碱度改变,土壤中的氮显著增加。

干燥遗骸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CDI周围可能会重新长出植物。尸体只剩下变干的皮肤、软骨和骨头。假如暴露在自然环境下,这些骨头就会变干、变色。如果尸体上不再有软组织,被称为“完全骨架化”;如果还有部分骨头暴露出来,被称为“部分骨架化”。

“吸血鬼式拥抱”

图为挪威著名的象征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在1894年创作的画作《吸血鬼》。此画也被叫做《爱与痛》,它于1902年在柏林首次展出时引起轰动。它是20幅系列作品《生命的饰带》中的一幅,这个系列作品探索的是爱、背叛和死亡等主题。这幅《吸血鬼》中,恋人纠结在“黑暗的‘吸血鬼’式拥抱”中,让人联想起爱是温柔与痛苦的矛盾体。

事实真相

综上可见,在自然条件下,人死后,尸体的皮肤和牙龈会脱水、收缩,从而暴露出隐藏的发根和指甲,甚至于嘴巴里的牙齿也可能暴露出来,这会令人产生错觉,以为尸体新长出了毛发、指甲和牙齿。在某个阶段,指甲和皮肤会脱落,露出下面的甲床和真皮,看上去就像尸体长出了新的皮肤和指甲。事实上,这些都是过去人们不了解尸体腐烂的过程而产生的误读,比如当人们看到一具挖出的尸体不像他们所认为的那样,就怀疑死者变成了“吸血鬼”。普罗戈热维茨案例就是这种误读的典型。

还有专家推测,由于过去医学不够发达,一些并没有真正死亡的人被误判为死亡而匆匆下葬。在一些案例中,人们报告说棺材里传出声音,挖出棺材后发现里面有指甲印。还有一些案例中,“死者”击打自己头部、鼻子或脸,看上去就像是“喝了血”似的。这种推测有一个问题,就是活人被埋葬后不可能长时间存活于没有食物、水和新鲜空气的状态下。于是出现了其他的解释,比如坟墓中发出的声响是尸体腐烂产生的气体逃逸时冒泡的声音,或者是盗墓贼在墓葬中弄出的声响。

以下是有关“吸血鬼”信仰起源的其他理论。

传染病 传说中的“吸血鬼”常与多人死于不明原因的疾病有关,通常是同一家族或同个社区多人死亡。这暗示普罗戈热维茨、保勒及其他许多“吸血鬼”案例明显是由一种特定的传染病——肺结核导致的。以黑死病(腹股沟淋巴结鼠疫)的肺部表现为例,它会导致肺组织衰竭,血液出现在死者嘴唇上。

卟啉症 1985年,加拿大生物化学家戴维·多芬提出“吸血鬼”现象与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卟啉症之间有关联。由于静脉内的血红素能够治疗卟啉症,多芬推测,吸入大量血液可能会使得血红素以某种方式被输送、穿越胃壁而进入血流。因此,“吸血鬼”有可能只是一些试图更换血红素以减轻症状的卟啉症患者。

不过,多芬的这一理论遭到医学界的反驳。多芬暗示卟啉症患者渴望人血中的血红素,或者吸血能缓解卟啉症的症状,但这些都是基于他对这种病的误解。此外,多芬将小说中的“吸血鬼”和民间传说中的“吸血鬼”混淆在一起了,传说中的许多“吸血鬼”其实并不吸血。

多芬还认为卟啉症患者怕见阳光也和“吸血鬼”的特征吻合,但怕见阳光只是小说中的描述,民间传说中的“吸血鬼”并不具备这个“典型特征”。

狂犬病 狂犬病一直都被与吸血鬼传说联系在一起。西班牙神经病学家胡安·戈梅兹-阿隆索研究了这种可能性。他说,狂犬病的症状之一是过敏引起的怕大蒜和光线,这种病还会影响一些大脑部位,可能打乱正常睡眠模式,让患者在夜间出没。在传说中,一个人如果看不见镜子中的自己,这个人就是狂犬病患者,而传说中的“吸血鬼”也没有反射。经常被与“吸血鬼”联系起来的狼和蝙蝠都可能携带狂犬病毒。此外,狂犬病还可能导致患者咬人,口腔里出现血沫。

心理因素 早在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就已注意到,“吸血鬼”是多种无意识动机和心理防御机制的象征。诸如爱、内疚和恨之类的情感会使一些人产生让死者重返人间的想法,这与民间传说中“吸血鬼”首先造访亲人尤其是配偶是一致的。一些现代心理学家提出一种更简单明了的理论:人们通过对“吸血鬼”的认同来克服或至少短暂逃避对死亡的恐惧。

蝙蝠也是“吸血鬼”

吸血蝙蝠也被认为是“吸血鬼”传说的起源之一,但迄今科学家只发现了三种吸血蝙蝠,而且只分布在南美洲。事实上,吸血蝙蝠成为传说中的“吸血鬼”,是在16世纪在南美大陆发现吸血蝙蝠之后。据《牛津英语词典》记录,吸血蝙蝠直到1734年才出现于英语的“吸血鬼”传说中,直到1774年才出现在动物学中。

吸血蝙蝠确实爱咬人和牛等大型动物,并常常在受害者的皮肤上留下特有的咬痕,但它们的叮咬对人来说并无大碍。相比之下,蝙蝠对牲畜的威胁大于对人的威胁。

虽然只有0.5%的蝙蝠携带狂犬病,但蝙蝠感染狂犬病毒后通常会变得笨拙、失去方向感和不能飞行,这使得它们更可能与人体接触。有证据显示,蝙蝠狂犬病毒只需通过空气就能传染给人。另外,蝙蝠的牙齿很小,被叮咬的熟睡者可能根本就感觉不到。因此,还是尽量避免接触蝙蝠为妙。不过,蝙蝠唾液的独特性正在医学上被用于以造福人类,例如增加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动。

猜你喜欢

维茨吸血鬼普罗
“吸血鬼”要开派对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奇怪的纸盒子
拉德布鲁赫和康特洛维茨
邪恶的吸血鬼
普罗格:将精益物流与供应链服务进行到底
普罗帕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观察
《创业维艰》
杀死一只吸血鬼
关于赫尔维茨ζ函数导数的积分渐近展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