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声乐的多维教学元素

2011-11-21侯延爽

艺术评论 2011年10期
关键词:声乐民族音乐

侯延爽

高校声乐的多维教学元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声乐水平的各种资源及教学手段。这种资源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声乐课程或服务于学校声乐课程。

高校现有的声乐教学元素调研

四川省现有高校院校有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师院、内江师院、乐山师院、西华师大、四川民族师范学院、阿坝师专、西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宜宾师院9个,外加几个综合性大学里面设置的音乐教育专业,共有十几所学院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

笔者以四川省高校院校为主要调查对象,并考虑其它各省高校现状,总结调查的结果。我主要从三个领域进行调研,一个是声乐教师的思想领域;另一个是现有的声乐教学元素的情况调查;三是声乐可利用教学元素的基础条件调查。调研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办法。通过此次调研得到的结论是:

开发意识淡泊。大部分四川声乐教师反映自己的工作量偏大,很多声乐教师一周十七、八节课。而且课型最少是二人课,有的多达十几人的小组课。他们感觉工作压力很大,除了学院声乐课程外,无暇顾及其它。声乐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淡泊,开发校内、外声乐教学元素比率较低,绝大部分声乐教师没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概念,只有少数声乐教师结合本课程特点开发了多维的教学元素。

思想意识存在差距。他们中大多数声乐教师还是采用古老的声乐教学手段,不主动挖掘身边可利用的声乐元素,对于声乐课程改革存在惰性,满足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声乐教师对于他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参加工作的实际能力缺乏了解,他们的声乐教学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脱节。少数学院领导层面所站的高度和前瞻性不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和音乐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改革声乐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等。

实际应用率低。对于可挖掘的民族声乐、合唱、地方戏曲等元素几乎没有涉及。例如,多媒体的使用情况调查,这些高校院校都有多媒体教室,但是在声乐课的教学中,几乎没有声乐教师用到。声乐教学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如果忽视实际音响效果,学生对自己的演唱在音响方面了解很少,就很难在心中形成音乐形象。同时学校虽然拥有比较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数量有限,需要合理的时间安排。

高校声乐的多维教学元素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声乐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声乐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采用声乐微格教学法,学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通过录像、录音等多媒体设备,自己设计并全程监控声乐课程。通过微格教学,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设计、组织、实施的声乐内容,加快练习的速度,使枯燥的音符趣味化、形象化。这符合高校学生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高校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他们应具备设计、组织教学的能力。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将声乐教材中的部分歌曲配上动画来增加情趣,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身体歌唱器官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复杂抽象的声乐课程简单立体化。

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是声乐课程共享的资源。互联网是各种课程开发、利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众多的网站,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中国几所著名的音乐学院网站、国外一些知名的音乐院校网站等提供了众多的中外音乐作品、 大师介绍、音乐交流等信息,这些对于促进高校声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师生要有效地利用,使之成为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民歌元素的利用。作为中小学音乐的职前教育阶段,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掌握一些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技巧、方法。因为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风格特色鲜明。既然民族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就有义务从感性的音乐入手,培养学生对民族歌曲的喜爱,加强中小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和热爱。所以高校声乐教师也有责任让高校的学生们了解民族歌曲、喜爱民族歌曲,掌握民族歌曲的唱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挖掘民族音乐的意识,挖掘出高校学生乃至未来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个性,增加国民的意识。

发挥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优势。首先,学生作为个体,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基础及独特的个性喜好,尤其四川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声乐教师和学生在民族、喜好、特长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尝试在学校间开展声乐教师经验交流或采用跨校兼课的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群体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许多经验来自他们的生活,来自他们对社区环境、传媒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这些经验与经历,无疑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

例如,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我所教的高校声乐学生共16名,其中有汉族、羌族、畲族、彝族四个民族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自己收集自己本民族或者自己喜爱民族的民歌,建立数据库,十六名学生中有一名同学选择畲族、三名同学选择羌族、三名同学选择彝族,其余同学选择汉族。我和本组学生共同完善、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建立了自己的QQ群,从原来搜集的几首民歌不断发展到几十首不等。我们探讨这几个民族歌曲的风格差别、特色,探讨演唱方法。我感觉通过这样的方式,即培养了学生自我创造、创新的意识,又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节省了时间,有很多工作学生是在课下完成的。这样的方式深受我组学生的喜爱。所以笔者认为声乐教师应该创设一切机会,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获取的信息、经验与教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及时作出调控,帮助学生整理与归纳,并融入新的知识结构。

合唱元素的开发、利用。合唱课是中、外音乐高校的重要课程,笔者在德国Folkswang艺术大学交流期间发现这个学校声乐教育的学生要上三个学年的合唱课,合唱课分为实践和理论两个部分,共计480学时。可见合唱课在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里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音乐高校,尤其是高校院校里,合唱课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合唱课是中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是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头戏。合唱分“合” 与“唱”两个部分,“合” 的部分在合唱课中得到解决,而“唱”的部分,我们可以在声乐课中解决。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基础教育老师,他们需要有组织和排练合唱的能力,我们声乐教师应该把合唱元素引入到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来。例如声乐小组课上应引导学生探索合唱的声乐技术,并进行实践演唱,以达到声音的和谐、统一。经过这些学习,合唱老师就很容易解决“大合”的问题了。这样, 既提高了合唱的专业水平,又使同学们多角度掌握了学习合唱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以后作为一名基础音乐教师组织、排练合唱的能力。

即兴伴奏元素的开发、利用。即兴伴奏在高校学生未来的教学中作用巨大。声乐课中开发、利用此元素就是要突出即兴与伴奏这两个部分与声乐的结合。声乐课与即兴伴奏结合,可以为即兴伴奏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娴熟地自弹自唱。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自己弹伴奏的问题不是很大,给别人弹即兴伴奏就有些慌乱,不能配合演唱者的速度,情绪烘托歌曲的气氛。尤其是学生自弹自唱的时候,基本上就乱了章法,要么有琴声没有歌声、要么有歌声没有琴声。所以我在声乐课上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要求同组学生互相弹伴奏,开始他们伴奏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后来他们经常在课下彼此配合。我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即提高了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又增加了练习声乐的时间,同时培养了学生们协调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要求他们课上自弹自唱,并且我院的声乐考试也加入了自弹自唱的环节。通过这种声乐教学模式,感觉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显著提高。

作曲元素的开发、利用。作曲课中,同学们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我们可以与作曲老师相沟通,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在声乐课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并提供给他们演唱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这会让学生们体会到极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使他们的创作热情得到空前的提高,声乐演唱能力也不断进步。

学生实践与声乐课的结合。音乐社会实践基地是学校音乐课程的基石, 是音乐教育质量、特色的保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声乐知识和技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举办实践音乐会。音乐会可以是独唱音乐会的形式或是晚会的形式,可以是通俗唱法、或是美声、民族、原生态等唱法的结合。比如,举办班级音乐会、个人独唱音乐会、师生独唱音乐会、声乐比赛和声乐讲座等。声乐教师应对学生的艺术实践给予积极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学校既要建立好校内声乐实践教学基地,又要开发校外声乐教学实践基地。实现校内和校外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校内外连锁互动、资源互补、合理利用的良好教学环境。

教材元素的挖掘。现有的教材大多是纯专业化的歌集,演唱方法单一,大多数属于美声唱法曲目,笔者认为高校教材应与中小学课标结合,在声乐选曲上,应有一些经典的中小学歌曲,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共同探索中小学声乐的演唱特点。同时演唱歌曲应该多样化,例如近现代流行歌曲的演唱,因为流行音乐已经深入中小学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应该熟悉流行歌曲、具有引领中小学生选择、演唱流行歌曲的能力。高校声乐教材还应该多些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曲。在声乐课教材的选择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更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发现、体验、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等能力。

结语

高校声乐可利用元素的开发探索是解决师资短缺、提高声乐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声乐教学必须从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模式中解放出来,运用创新的方式方法进行声乐教学,使教师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改善声乐教学资源环境,将教学更多的放大到校园外,甚至是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这一开发探索对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 李可燕:《民族地区高校声乐特色教育探究》,《艺术探索》2010年第3期。

2. 叶高峰:《高师声乐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辩证关系》,《音乐探索》2010年第1期。

3. 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人民音乐》2010年第9期。

4. 宋曼蕾:《音乐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9期。

5. 徐杰:《课程改革要“瞻前顾后”》,《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第5期。

6. 刘东:《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音乐天地》2003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声乐民族音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MINORITY REPORT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音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