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研究:一个和谐管理模型

2011-11-21李名梁

江淮论坛 2011年1期
关键词:办学机制特色

李名梁

(1.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1;2.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204)

大学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研究:一个和谐管理模型

李名梁

(1.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1;2.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204)

大学办学特色的研究在国内已引起普遍关注,特别是关于大学特色的形成研究,但其研究视角与方法尚存在局限性,因而相关研究成果对大学办学实践的指导性不强。文章从和谐管理理论的角度提出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机制,指出大学办学特色是“人造的大学特色”与“增长的大学特色”的有机统一,大学特色的形成是“谐则”机制与“和则”机制两者的有机耦合,这两种机制有效组成完整的大学特色形成的和谐管理模型。

大学;办学特色;和谐耦合;形成机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国内高校间办学竞争的加剧,大学的办学特色问题,已成为大学主管部门、大学办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高考考生及其家长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然而,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中,很多大学没有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而是一味求全求大,日益走向趋同化,从而使得大学缺乏特色,千校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大学必须把办学特色放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努力形成和凝练各自的办学特色。当前对大学办学特色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已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大学办学特色的研究有助于澄清人们对大学特色问题的认识偏差与观念误区,深化人们对大学办学特色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也有助于指导各类型各层次的大学办出特色,增强大学的战略意识,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一、有关一些大学办学特色研究评述

大学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大学办学特色也是建立在对大学一般职能和普遍规律的把握之上的,无论何种高等教育机构,都具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共同特征,只是由于各自历史、传统、发展特点和优势的不同而形成各自鲜明的个性。如何形成大学的办学特色,这是众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在办学特色的形成问题上,观点可谓五彩纷呈。

张应强(2002)认为,要办出学校的特色,应确立具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建设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对学校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在“位格”中形成特色、强化特色[1]。 李泽彧(2002)认为,办学特色主要指教学方面的特色及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的特色,同时也包括科研特色,为社会服务的特色,校园文化中精神层面的特色以及校园建设中具有文化积淀的有形的建筑符号等物质层面的特色。他从大学办学内容的角度把大学的办学特色分为理念型和项目型。理念型特色是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以及学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长期形成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学精神;项目型特色既有学校与其外部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宏观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也有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观的学科、专业布局等特色,还有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微观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以及学校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科学研究范式。他认为,应将大学特色的形成问题置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一是要善于继承和发扬本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实现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二是要注重所处环境的地域特色并以地域的特色研究推进大学走向世界[2]。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第一小组(2002)认为,特色,指的是格外突出的风格或特点,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的、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大学办学特色决非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的标签,也不是一时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的产物;办学特色是不可以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的,它不是学校面临生存危机时可以呼之即来的“救命稻草”,必须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3]。 黄伯云(2003)认为,大学的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而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他在文中指出,战略抉择是确保特色实现的关键,要形成大学的特色,有几个途径:创新办学理念,重塑大学精神;崇尚学术,造就大师,蓄积人才资源;扬长补短,强化比较优势,在优势中求发展;确立国际意识,开放办学资源,以交流促提高;培养有特色的高素质人才,以综合实力铸造学校品牌[4]。肖波(2003)认为,在当今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办学特色的有无、高下直接关系列高校的实力和声誉,乃至于生存和发展。大学特色的形成首先要以科研为先导,即以科研促教学,带动教学上水平、上档次,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以科研促名师,通过科研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科研促学科的发展和专业的建设。其次,要选择重点进行突破。再次,要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分类推进[5]。

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大学特色的形成既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构建的过程,这些观点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办学实践者提供了理性参照。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存在比较突出的不足:

第一,多限于“点”的分析,研究者多从某一“点”出发展开研究。如从学科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等单方面分析办学特色,未将办学特色看作一个整体置于大学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来研究,缺乏对办学特色的系统把握。大多数研究尚停留在经验介绍或某个具体操作层面上,对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理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在缺乏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系统框架加以阐释的条件下,关于大学特色形成的途径在实践中仍会流于形式;而且,因其缺失必要的机理解释以及具体的操作过程、方法和程序,许多措施在实践中也多少显得非常无奈与乏力。

第二,“就教育论教育”,“就办学特色论办学特色”。研究视角仍然拘囿于教育学范畴,采用的方法多半限于哲学思辨方法、文献方法或者牵强的学科移植法。仅仅“就教育论教育”是片面的、有害的,“就办学特色论办学特色”也同样是片面的、有害的。因此,要站在现代化全局看教育、抓住教育的特殊性论教育,从而保证教育宏观决策的正确性;要引入跨学科研究方法,特别是引入有关组织学、生态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知识来加强大学办学特色形成问题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大学办学特色认识的 “科学化”、“学术化”将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和谐管理:一个研究新视角的引入

1.和谐管理理论概述。和,指亲睦,谐,指配合得当,和谐,亦即协调、协和、和齐、调和,从古代中西方美学角度看,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物的整一性;在数学的表述为可积分性;哲学上体现为量变和质变过渡的自然性;从自然科学上表述是一种连续和稳定,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稳定逐步演变的过程;在认知上表现为可知和不可知处于不断的演化,体现在思维基准变换的连续性;在社会中体现为适应性,体现为企业的柔性。总之,和谐是指在由人参与的事物中无势均力敌的对抗性矛盾的良好的对立统一状态,是事物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成熟表现,是人的主观能力正确作用的结果,它体现在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运动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美好阶段。1987年以来,西安交大席酉民教授提出的和谐管理理论得到了大的突破和发展。关于“和谐”这样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管理理念的研究蓬勃开展起来。和谐管理理论认为,“和”是为人及人群的观点、行为在组织中合理的“嵌入”,“谐”是指一切物要素的投入,嵌入着意于人的主观性、主动性,把和谐界定为系统和谐性,即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和谐管理理论是和谐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和谐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诱导演化”(不确定性利用)和“理性设计”(确定性下的设计优化)及其耦合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和谐管理理论的主要假设为:(1)环境(自然、社会、文化、政治、技术)因素是一切管理理论的约束条件;(2)人是管理活动中不确定性的终极源泉(在管理的意义上,物要素的不确定性是可以认知和适度控制的);(3)非人管理要素的目标实现方式可在人的认知范围内被无限优化(虽为强假设,但具有管理意义)[6]。和谐管理理论根植于系统理论及系统科学但又不囿于此,而是在最大程度上寻求其对管理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兼具系统科学及管理理论的双重特色。该理论已经建立了包括 “和谐主题”、“和则”、“谐则”、“和谐耦合”等在内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体系,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7]。

具体而言,领导(L-Leadership)根据组织(OOrganization)及其所处环境(E-Environment)的分析判断,在组织的愿景之下确定组织的战略意图(S-Strategy)及各阶段的和谐主题 (HT-HeXie Theme)。然后围绕和谐主题确定用什么样的谐则(HP-He Principles)体系与和则 (XP-Xie Principles)体系,通过耦合(HC-HeXie Coupling)实现和谐主题,使组织形成和谐(HX-HeXie)运转的机制,从而达到组织的高绩效(P-Performance)。其中,和谐主题(HT)是为了有效执行战略而提出的概念,是指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和情境下,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具有一定阶段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全局指导意义的核心任务与核心问题。核心主题的搜索与判定主要受环境(E)、组织(O)和领导(L)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组织愿景和战略意图的指引。和谐主题不拘泥于传统上的管理职能,或是新的管理时尚,而是在对管理问题认真分辨的基础上,把解决之道交付给和则、谐则,及其丰富的组合方式。这一方面是对管理现实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从理论研究中真正寻找问题解决途径的直接尝试。和则(HP)是指导环境诱导下自主演化的原则,是用来调整人际间、人群间乃至组织间、组织与社会间共处的基本原则。“规则、契约、文化、舆论、社会观念,等等”是这些原则的现实对应物。和则(HP)主要着眼于不确定性的消减与利用,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形成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席酉民等(2005)发展了3个层次的和则体系,分别将之命名为和则1、和则2、和则3:和则1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2提供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3提供组织在社会、自然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回馈”。上述和则包括的主要原则,共同构成了一个和则体系[8]。谐则(XP)是用来指导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优化的基本原则,谐则主要着眼于行为路线的事先规定和安排,以形成一种在相对确定性下进行的理性设计与优化的控制机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确定性 (概率意义)中的效率问题,通称之为 “优化性”。从管理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席酉民等(2005)也提出了谐则的3个基本原则:谐则1,是指要素间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一致性(例如结构和功能的协调);谐则2是指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例如负债率的安全值域、业务流程的再造);谐则3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例如最短运输路径、最大产出规模)[8]。 而和谐的耦合(HC)则体现了和则与谐则围绕主题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及系统整体的涌现特性,体现了目的导向下的适应性演化;组织的管理系统也正是“诱导演化”和“理性设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耦合的结果。和谐耦合的关键是揭示在特定环境下所涌现的组织问题或任务如何通过“和则”、“谐则”及其组合来解决[9]。

然而,和则与谐则的共同作用,并不代表和谐状态的必然出现,而是和则、谐则与组织运动过程中不断浮现的和谐主题之间的互动。和谐管理理论的双规则机制及其互动耦合暗含了管理哲学中“设计”与“演化”两类倾向的实现机理:设计和演化两类秩序分别对应于 “理性设计与优化”与“环境诱导下的自主演化”两类作用模式,谐则是通过管理者计划和建构实现的,即“人之设计的结果”;和则是在一定环境影响或诱导下形成的,即“人之行动的结果”[10]。

和谐管理理论包含3个一致性:环境(E)、组织(O)及其领导(L)特征上的一致性(保证设计的战略是合乎逻辑的);战略(S)与各战略阶段和谐主题(HT)的一致性(保证各阶段工作重心是支持战略实施的);和则(HP)、谐则(XP)与和谐主题(HT)的一致性(保证和谐主题能得到有效实施)。若3个一致性得到实现,则说明组织运转和谐,从而会表现出较高的绩效[10]。

和谐管理理论可用下述5个函数来刻画基本关系[10]:

和谐管理理论不是关于如何“必然地”得到组织所设定目标的知识体系,但它可能甚至应该是最能够系统地廓清复杂的组织管理现象的思想和工具。它将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和认识复杂的组织管理问题,并通过和谐机制的分析帮助人们思考问题解决的路径和方法选择[11]。

2.和谐管理理论对本研究的适应性。从可行性来说,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管理理论——和谐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相继出现的老三论(图辩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新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基础上构建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和系统。应该说它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包括企业、团体、政府和学校等。和谐管理理论同样适用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首先,在我国大学是一种典型的非营利性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1),NPO)。 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大学除了具备其本身所特有的组织特征外,还兼具组织系统的一般属性。作为有人参与的复杂系统,大学组织中的许多管理问题,既包括物的要素又包括人的要素,同时“大学人”本身也具有其认识的有限理性和能力的局限性。于是,和谐管理理论的处理管理问题的“双规则机制”能被有效地应用到大学的管理领域中来。

其次,办学特色的形成问题是大学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管理问题。追求和形成办学特色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办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也是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成长历程,在办学时间上有长短,在地域上各有特点,在科类上也有其优势学科。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任务,结合自身的独特成长历程,形成办学特色。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包括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每一所大学只有在这些方面准确定位,才能明确学校的发展思路。也就是说学校准确地分析了自身的条件及内外部环境,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特色。但是,在现实中,无论是办学者、管理者还是理论研究者,对于大学办学特色的认识,要么单一地视为所谓的构建(建设)甚至追求特色的问题,要么单一地视为大学长期积淀形成特色的问题;前者过分强调“人之设计”的作用,忽视了大学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对“理性设计与优化”的约束;后者过分强调“人之行动”的结果,忽视了设计干预对大学组织演化的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视为一个“理性设计与优化”和“环境诱导下的自主演化”互动耦合的过程,强调大学特色的形成过程是“人之设计”与“人之行动”的整合过程。和谐管理作为一个新的思路,对于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非常关键。

三、和谐管理:大学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的系统模型分析

1.办学特色:和谐主题的判定。在大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及各种情境下,需要明确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阶段发展主题,比如大学从计划经济时代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大学的发展格局已发生重大变革,各所大学需要提出各自不同的核心任务。但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社会职能,却是每所大学共同的使命与愿景。为实现上述使命与愿景,每所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形成清晰的战略目标。比如,有些大学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有些大学将建设国内一流或省内一流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大学的使命、愿景及战略目标,每所大学势必需要在其组织发展进程中的某个阶段(特定的国内外环境及特定的大学战略意图)中将“形成办学特色”作为其发展主题,这是因为,“大学形成办学特色不仅仅是大学的生存战略,更重要的是大学发展战略。即它不应仅置于工具理性层次,更应置于价值理性层次。”[3]

2.和谐耦合: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的系统模型。当“形成办学特色”成为一个大学组织的发展主题时,大学组织就应该考虑如何构建及运用相应的机制与手段以保障该主题的有效实现。根据和谐管理理论处理复杂管理问题的基本方式,在辨识出发展主题以后,紧接着就应该进行策略性思考、程序与步骤思考、文化与人际关系思考以及系统性思考,将和谐主题的实现交由“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以及二者丰富的互动与耦合过程来实现。其中,“谐则”机制体现为一种“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和则”机制体现为一种“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和谐耦合体现为这两种机制之间的有机耦合。

运用系统工程的视角,基于和谐管理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大学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的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对应的是大学设计规划职能的优化与完善,目的是用“人之计划”的思路来规划与建设大学的办学特色,即所谓的“人造的大学特色”;“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对应的是环境诱导下大学组织系统的自主演化,以期通过“人之行动”的结果获取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即所谓的 “增长的大学特色”;两种机制的系统性互动则对应大学的设计规划职能与环境诱导下大学组织系统自主演化的有机整合,这种互动与整合促成完整意义上大学办学特色的最终形成[12]。

其中,“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对应的是大学设计规划职能的优化与完善,目的是用“人之计划”的思路来规划与建设大学的办学特色,即所谓的“人造的大学特色”;“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对应的是环境诱导下大学组织的自主演化,以期通过“人之行动”的结果获取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即所谓的“增长的大学特色”;两种机制的系统性互动则对应大学的设计规划职能与环境诱导下大学组织自主演化的有机整合,这种互动与整合促成完整意义上大学办学特色的最终形成。上述两种机制及其互动耦合的过程便是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

(1)“谐则”机制: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控制机制。大学是一个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以培养高级专业化人才为基本功能的组织系统。大学组织系统是一个自组织与他组织统一的复杂系统,大学的发展既是“自为”的过程又是“他为”的过程。因而,大学特色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自组织”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他组织”的过程(2)。这就为大学办学特色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能以及操作的空间。

在大学组织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规律性及经验性较强的要素及关系,或者说,存在若干确定性程度较高、可察可控的组织要素及组织关系,这就为大学领导层对大学组织系统中这些要素及关系进行明确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行性。大学设计规划职能的优化与完善就是通过运用 “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来完成两方面的内容以形成预期的大学特色:其一,在“建构与制定”的层面上,实现大学组织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化以及各种大学制度条例的进一步合理化;其二,在“实施与保障”的层面上,促进保障大学组织结构合理运行和大学制度条例有效实施的大学管理机制的进一步科学化。“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力图依赖大学领导层的理性设计和特殊权力来实现对“大学人”基本行为过程与行为路径的规范与制约。

系统地分析,大学组织结构、大学制度条例和大学管理机制是环环相扣、彼此推进的关系:大学组织结构的不匹配、欠完备将会导致大学制度条例的不规范、不合理,大学制度条例的规范与合理程度则直接制约了更高层次的大学管理机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反之,处于较高层次的大学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又直接决定了大学组织结构能否合理运行以及大学制度条例能否被有效执行。只有当大学的组织结构、大学制度条例与大学管理机制三者实现有机整合,所谓的“人造的大学特色”才能得以形成。

但是,从我国大学发展的现实来看,大学设计规划职能的缺失既有大学组织结构及大学制度条例本身的不健全、不严密、不合理,亦有各种权力、人情和其他非理性因素常常超越各组织结构的职责以及凌驾于大学制度条例之上的“软症结”。因此,在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层面上,必须从大学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完善、大学制度条例的规范与完备、大学管理机制的选择与创新等方面着手来有效保障“人造的大学特色”的形成。

(2)“和则”机制: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演化机制。“谐则”机制运作的结果是带来预期的大学办学特色,这种特色是在严格意义下的“人造的大学特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组织环境越来越表现出“快变”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同时,由于大学领导者认识的有限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大学组织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复杂性、快变性以及难以预测性,大学组织并非像一部设计优良的机器那样,只要按照预先设计的规则运作就可以将“投入”转化为预期的“产出”。因此,完整意义上的大学办学特色不应仅仅依赖于“人之计划”,而应同时注重“人之行动”的结果,亦即应注重大学组织系统的演化特性以及“大学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寻求“人造的大学特色”基础上对“增长的大学特色”的最大可能的获取。

若想获得高效的“增长的大学特色”就需要在大学组织系统的自主演化进程中加上 “大学人”富于建设性的“烙印”,这种“烙印”即是“大学人”的干预,或称为“环境诱导”。换言之,就是试图通过“环境诱导”来促使大学组织系统在自主演化的过程中实现特色的生成,而不能任凭大学组织系统完全自主的演化。“和则”机制解决的就是环境诱导下管理系统如何进行自主演化的问题。针对“办学特色的形成”这一发展主题,“和则”机制致力于回答的是为获取“增长的大学特色”,大学组织系统的演化需要接受“大学人”怎样的干预,或者说大学组织系统需要在何种“环境”的诱导下进行自主演化。图3系统地列示了这些必备的“环境”及其内在关联,描述了由这些“环境”所刻画的环境诱导下大学组织系统的自主演化路径,从而揭示了在大学组织系统自主演化过程中大学特色形成的机理。

如图3所示,对大学组织系统所有成员具有熏陶作用的社会文化特别是大学文化是大学组织系统演进的“大环境”,而对教师、学生和其他管理人员具有指导作用的个人信仰则是个体决策及个体行为的“小环境”。除了这两类基本环境外,诱导大学组织系统自主演化的环境还包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激励、竞争、道德、公平、监督和法治等几个其他的必备环境,而这些环境发挥作用的基础则是大学组织系统所有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只有利益相关,才能促使他们相互信任并产生合作,从而推动大学组织系统的特色发展。图3中的方框所表示的是对形成“增长的大学特色”发挥根本作用的四种基础环境,三个椭圆所表示的则是促进大学组织系统由处于一种基础环境中过渡到处于另一种基础环境中的具有过渡性、推动性作用的辅助环境。

(3)“和谐耦合”: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双规则机制。对大学组织结构、大学制度条例和大学管理机制的设计与优化带来的是预期的“人造的大学特色”,大学组织系统在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激励与竞争、道德与公平以及监督与法治等环境和氛围下将自动衍生出演化的“增长的大学特色”。完整意义上的大学办学特色是“人造的大学特色”与“增长的大学特色”两者的整合。但是,大学组织系统的有机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实现上述两种特色的形成机制在运作时并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叠加,而应该是围绕发展主题的有机整合。在和谐管理理论中,称上述“有机整合”为“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与“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围绕和谐主题的互动耦合。

谐则机制(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及和则机制(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选择的恰当性(与特定阶段发展主题的匹配性)对于特定阶段主题的实现仅仅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阶段主题及大学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种机制的有机耦合——双规则机制。图4对两种机制的互动耦合及完整意义上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进行了描述[12]。

由图4可以看到,大学领导的设计优化与大学组织系统自主演化的互动耦合包含了如下三个层次的含义:(1)两种机制的互动;(2)两种机制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3)两种机制的有机整合。和谐耦合的具体含义与内容如表1所示。

当前,许多大学拥有正确的战略意图与战略目标,也制定了“形成办学特色”的阶段主题并选择了与这一阶段主题相匹配的“谐则机制”及“和谐机制”,但办学特色仍不鲜明突出。究其原因,正是在大学办学特色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中,对“谐则机制”与“和谐机制”两者的耦合不够,这种和谐耦合的欠缺既可能表现在程度上,也可能体现在方式上。“谐则机制”与“和则机制”只有不断地围绕“办学特色”这一发展主题进行有机互动、转化,并最终整合成一股合力作用于大学组织系统的发展进程,才能保障完整意义上大学特色的形成。(特此感谢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陈柳钦研究员对本文的悉心指导与宝贵建议!)

解释:

(1)非营利性组织是政府以外的为实现社会公益或互益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的“非营利性”具体衡量指标有三点:第一,组织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二,组织的利润不能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第三,组织的资产不能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对于这一特性的理解,已经有不少研究开始强调“非营利性”的目的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组织不能进行经营性运作,不获取利润。但同时也引发出对非营利组织的另一种误解,即认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就是指确保公益性,进而又转换成“不仅以营利为目的”的解释。虽然这些变通的解释是基于中国目前的国情,为吸引民间资金兴办公益事业的,但从长远和规范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应采取模糊“非营利组织”概念的方法来解决公益不足的问题。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就应符合上述三个衡量指标,即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不是“不仅以营利为目的”),利润不用于成员分配(而不是为长期回报作出的一段时间内不分红的经营战略),资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转变为个人资产。

(2)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 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

[1]张应强.谈强化高校办学特色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

[2]李泽彧.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的一点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2,(1).

[3]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第一小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4]黄伯云.特色发展:大学办学之理念[J].现代大学教育,2003,(1).

[5]肖波.论地方性非重点高校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2).

[6]席酉民.和谐理论与战略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1987.

[7]席酉民,韩巍,尚玉凡.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的概念、原则及框架[M].管理科学学报,2003,(4).

[8]席酉民,肖宏文,王洪涛.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J].管理学报,2005(1).

[9]席酉民,韩巍,葛京等.和谐管理理论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0]席酉民,井辉,曾宪聚,肖宏文.和谐管理双规则机制的探索性分析与验证[J].管理学报,2006(5).

[12]席酉民,尚玉钒,井辉,韩巍.和谐管理理论及其应用思考[J].管理学报,2009(1).

[13]李名梁,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责任编辑 焦德武)

G649.21

:A

:1001-862X(2011)01-0154-08

李名梁(1976-),男,湖北黄石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管理理论与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猜你喜欢

办学机制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完美的特色党建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