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学论文写作现象探析

2011-11-21高利华张秀成攀枝花学院图书馆四川攀枝花617000

图书与情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论文学术

高利华 张秀成 (攀枝花学院图书馆 四川攀枝花 617000)

图书馆学学术论文既是过去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又是未来图书馆工作的指南,高层次、高质量的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对图书馆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笔者也经常收集、查阅图书馆专业论文,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工作。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图书馆学专业学术论文的客观状况既有自己的优势,又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为此,本文拟对图书馆学术论文写作状态呈现出来的一些表象进行汇总,归纳其特点,并进一步探究了每一种特征性现象背后更为深层的问题,希望能找到原因,并对今后图书馆学术论文的写作提出自己的意见。

1 论文数量较多,质量高的较少

目前图书馆学专业论文数量越来越多,很明显表现出一些专业刊物进行改版扩版,出版增刊,有的一年还有两次增刊,而且还不乏一些代表图书馆学专业论文较高水平的核心刊物,仔细读来其中不乏高质量、高水平者,但也存在着大量平庸、空泛之作,论述粗浅,内容重复现象严重,有人对论文重复现象进行过统计,多则每年上百篇重复同一题目。数量多,期刊改版是好事,说明大家开始重视学术研究了,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研究都将对实际工作起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那这种作用就不会很大。目前论文数量多、质量高的少是整个学术界的“通病”,其原因很多,当然跟一些客观因素诸如学术评价指标、职称评审、图书馆员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业务工作上等方面有关系。本文拟从两个主观因素上进行一些探讨。首先是写作定位问题。《光明日报》曾列举了几位发表论文不多,但其研究却对各自学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并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事例[1]以及顾诚先生一生从事明史研究论文数量虽然加起来不过20来篇但却是掷地有声的奠基之作的事例,[1][2]希望这些事例能够引起图书馆界论文写作者对写作高度、写作境界以及写作目的的重新定位与思考。不是说论文写作数量越多,就越说明某人学术水平越高。相反数量多但质量低的文章不仅给自己也会给他人带来很多不良影响。一个图书馆学家(或学者)能否蜚声图书馆学界,并不在于他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或出版了多少著作,而在于有多少是被多次引用、被很多人认可、能起到推动图书馆事业或图书馆学术繁荣的作用。因此图书馆人首先应该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以“不求多,只求精”的宗旨来指导自己的论文写作实践;其次,要端正学术态度,其中包括许多方面,也包括前面提到的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思想上以加强学术自律最为重要,行动上主要指的是整个写作过程,在此主要强调一定要重视论文的修改过程。修改定稿是图书情报学论文写作的必经程序,不可缺少。个人认为,与其短时间写几篇文章,还不如花大量时间修改一篇文章,修改文章是最容易提升论文写作水平的过程。修改文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索,不断优化,不断继续思考,继续优化,继续构思写作的反复循环的过程,因此认真修改某一篇文章表面是完成了这一篇文章,实则是磨练自我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做学问的一个过程,也是探寻和调整、完善论文写作方法、构筑文章框架结构、进行语言锤炼等一系列过程、也可以说是发现自身论文创作的弱点,挑战、超越自我的过程。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近代鲁迅写文章也要修改很多次等等,说明写文章确实要讲究炼字炼句,同时也说明想要写出好的文章绝非短时间能一蹴而就的。文章写好后,一定要反复修改,直到认为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为止。当然个人的思考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可以采用很多人提倡的“冷处理”的方法,也可以请同行或一些知名专家甚至是别的专业的人来帮忙修改,不要认为“隔行如隔山”,其实写作学术论文的一些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不同专业的知识也是可以相互交叉渗透的,请其他专业人士来帮忙修改说不定会有新的视角来重新优化文章。

2 大多数人研究范围较宽泛,形成稳定研究方向的少

如今图书馆学论文大量发表,仔细看来,绝大多数作者论文选题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但往往发过一篇,从此不见下文,长时间反复研究某一方向的很少。究其原因,首先跟大多数人喜欢跟踪热点问题有关。如果图书馆界出现了某个新的热点问题,大家就热火朝天地研究起来,似乎不去发表一两篇文章就落伍了。图书馆界多次出现在某阶段大量研究某一热点问题的论文,比如“数字图书馆”、“云计算”、“RFID”等等一度成为热点,这些问题是新问题,急需解决,因此需要有人研究,又新,所以好发表。于是写的人就多。但这就形成跟风现象。最近图书馆界又出现跟风问题,香港某高校图书馆率先以参加图书馆考试才能拿借阅证的方式来促进图书馆读者培训,沿海一带已有高校效仿,估计过不了多久,有关开发制作考试系统的研究会积极开展,也可能随之出现相关文章,我们不能说此举措没有益处,但很可能流于形式,我们认为学生现场参观、老师当场讲解演示才是最好的读者培训方式。《中国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李万健认为“科研和论文选题可以从热点问题中选取,而且热点问题是确定选题的重要依据之一,选题也可不是热点问题,但一定要是事业或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热点是在经常变化的。同一个问题,今天是热点,明天可能就一般了,在此地为热点,而另一地也许就冷了。”[3]热点问题是图书馆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在此并不是排斥或者否定热点问题,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探讨那些热点问题呢?或者,有必要那么多人去研究同一问题吗?大家如果过于重视热点问题,势必会致其他问题因研究不深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才是大家该花大力气去研究的问题。图书馆学专家肖希明曾撰文《关注现实问题:图书馆学研究永恒的方向》,笔者十分赞同此观点。张秀华也认为“关注现实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当今图书馆学研究的必然选择”。[4]河北一位著名作者于新国先生至今所发300多篇文章中,相当一部分是“小”题目、“小”题材,但它们精悍实用,对图书馆的实际工作和学术研究均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5]也为图书馆学论文写作者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以后应大力提倡写作图书馆界“不热”的、自己熟悉的、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哪怕是“小”的但很有实际意义的现实问题。目前图书馆界还有很多一直没有解决的现实问题,诸如大小长短不一的艺术类书籍的上架摆放、书架上很薄很小的书籍的查找以及高校图书馆学生占座问题、残疾人利用公共图书馆问题等等。最近还可看到首都图书馆无障碍图书馆投资很多的盲人电脑一年仅用15次、[6]有些文献的零外借率问题等等;其次,很多人写论文“打一枪换一炮”的做法跟一般人趋易避难的心理倾向和作者自身的科研水平有关,已经写过的论文如果再继续深入下去必然是很难的,于是就不得不趋易避难。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再加上图书馆分工比较细致,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也包罗万象,要求人人成为通才显然不切实际,因此最好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才是创新的基础。而且图书馆学专家几乎都有自己较固定、专一的研究领域,作为普通人士更是应该认准一个感兴趣、且能驾驭的方向专门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再论、又论”之类的论文出现。据个人经验,只要有人一提到图书学本土化笔者马上就会想到刘兹恒先生,一提到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就想到柯平先生,等等。在此再举一实例,马恒通先生从2000年到2011年都有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问题,他从不同的视角潜心、反复研究[7][8][9][10][11],写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入地研究此一问题的论文,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一有人提到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笔者和不少人马上就会想到马恒通先生。可见,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是全面、深入地研究某一问题,写出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关键。

3 重视论文学术性、严谨性、创新性,轻视论文生动性

很多专业论文都比较重视理论或思想的广博与厚重,较轻视论文理论或思想的表达,图书馆学也不例外。不少图书馆学的研究者,也比较重视论文的学术性、严谨性,以及目前经常提到的要有创新性,但轻视语言幽默风趣等生动性要求,修辞语很少被人使用。罗金增调查过203篇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发现“论文没有文采的占近70%,文章里偶尔有一点文采(1~10个修辞)占约1/5,论文中含有11~20个和21个以上的精彩文句明显少了,而文采斐然的文章更缺乏了”。目前语言板滞,文路不宽,文笔单调、乏味、老套,干巴枯燥,有骨无肉,已是本专业论文的一个弊病。因为有了这样的弊病,有时即使作者提出了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恐怕也会被湮没在干涩的语言之中,收不到预想的效果,这就会降低文章的水平。[12]一提到修辞,一些从事科技论文写作的作者对此颇不以为然。他们往往认为修辞是从事文学作品写作的作者所必须掌握的语言技巧,与科技论文写作关系不大。这种在科技论文写作中忽视修辞的看法是对修辞的一种误解,至少也是一种偏颇之见。即使是很有价值的学术理论,由于缺乏完美的表达形式,往往会使内容本身大为逊色。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修辞,会使科技论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更趋完美、精炼,文从字顺。[13]图书馆学家黄宗忠在《谈论文写作(一)》中也提到“论文要具有生动性。论文要有形容、比喻、描写、有感情、有生气、语言准确等。”[14]于鸣镝先生在讲到几种论证方法时也提及“活用”形象比喻,还提到蝉联回环、排比等修辞手法。[15]王波先生的《图书馆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全攻略》“写得情真意切,极具说服力,语言生动,妙语连珠”,被认为“是值得作者、编者一读的好文章。”的确,这两篇文章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其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例如“缺乏语言美的论文就像蓬头垢面的女子,自然引不起别人的重视,难以登上选美的擂台,更不用说夺冠封后了”。[16]此处明喻的运用通俗易懂,鲜明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效果完全是单调平淡的语言描述不可比拟的。另外,“标题要醒目”、“文章一开始就要吸引住人”之类的话比起文中“常规的容易见效的做法是像程咬金耍板斧一样开门见山,尽力把新概念甩出,使之骄傲地戳在标题和引言中。让编辑和读者一眼就能发现这个亮晶晶的新货”[17]的功效也要逊色很多倍。有道是“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图书馆学论文在具备学术性、科学性等基本属性的同时,适当注重修辞,讲究生动性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既可以增强论文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可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等。

4 个人观点的多,商榷、争鸣或学术批评的少

受中国传统“明哲保身”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图书馆人都选择很保守的写法,即只是发表个人观点、见解,很少有人与同行进行学术上的争鸣、商榷,进行学术批评更是少之甚少。但商榷、争论和学术批评是学术交流的一种突出表现。不同观点、理论和学派之间的讨论与争鸣,有利于激活思维,提示对方在观点或论证上的缺陷甚至错误,从而克服认识上的偏颇或失误,形成学术观点或理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18]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只有通过一轮一轮的争论和思辨的交锋,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学术问题通常比较专门精深,往往要通过同行间的反复切磋和驳难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学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还打算把别人的批评和攻错作为自己著作《新著国语文法》的序言。[19]因此,我们首先要端正自己对待学术批评等的态度,要认识到与人商榷或争鸣、进行学术批评是一种很有效的学术交流,可以有效地推进图书馆学术的前进和本专业的提升。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术期刊有的已开始专设学术批评或争鸣栏目,刊登有关学术讨论和商榷类文章。夏旭等曾对2002-2007年12种优秀图书馆学期刊稳定栏目和特色栏目进行研究,[20]从调查结果来看,12种期刊中有以下期刊设置类似商榷、争鸣、学术批评类栏目:《中国图书馆学报》的“探索·交流”、《图书情报工作》的“评论论坛”、《大学图书馆学报》的“探索与交流”、《图书馆论坛》的“争鸣·探索”、《图书馆》的“探索与争鸣”、《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争鸣”等。相信通过学术界尤其是科技期刊出版界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倡导学术交流,以及广大作者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争鸣,积极开展学术批评来吸取有益的观点和思想,对图书馆学学术氛围的推进和个人学术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5 有一些图书情报期刊编辑撰文探讨如何写作专业论文,图书馆学家讲述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太少

经检索有十几位图书情报期刊编辑撰文研究过如何写作图书情报类论文的问题,有代表中国图书馆学论文较高水平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论坛》、《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与情报》等期刊编辑,也有一些目前非图情核心刊物如《新世纪图书馆》、《图书馆学刊》、《晋图学刊》、《科技文献信息管理》等编辑撰文,的确这些编辑为我们写作图书馆学专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指导,经常搜集这些论文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扬长避短,也可以规范自己的学术写作,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但目前进行此类论文写作的图书馆学专家极少,经检索我们可以看到于鸣镝先生的《图书馆学论文写作技巧浅谈》,另外黄宗忠先生也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写作文章,但并不是专门讲述图书馆学论文写作。一般而言,能够称其为专家学者,无论是学术精神,还是专业水平、写作水平肯定都有超越一般人的地方,如果能让大家分享他们的成果,其自身论文写作提升的历程、体会与经验对图书馆界后辈们定能起到良好的指导、引领作用。如上提及于先生在文中举了很多的事例来说明标题要言简意明,[21]读后对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确是一目了然,颇有启发。最近有人谈到了著名图书馆学家吴稌年老师完成了一篇又一篇出色的论文,为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还谈到吴老师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原来“吴老师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每天夜里三点多起来一直到早晨六点,在灯光之下奋笔疾书;六点至七点健身;七点吃完早餐之后继续写到午饭;午饭之后午休;午休之后继续写作……”,[22]这样的实例是需要用心的博主去发现的,如果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自发的跟大家一起分享其真实学术之路,这比起“做学问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诸如此类的话语要有影响力得多,期待有更多的专家们讲述如何进行本专业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图书馆学学术论文写作现象说明,目前国内图书馆学研究与写作的总体层次还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高质量论文数量不足;大多数人研究范围较宽泛,形成稳定研究方向的少,因此有不少基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多数论文生动性不够;多数人局限于发表个人观点,还没有上升到和其他学者进行商榷或争鸣的高度,上升到对其他学者展开学术批评的更少;撰文讨论图书馆学术论文的写作问题还没有引起图书馆学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图书馆学学术论文写作现象的上述特点,前面两条涉及的是图书馆学学术论文的质量问题,后面几条则涉及到多数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问题。但如果从更深的层次看,形成这种状况更深层的原因则可能和图书馆人的学历、专业结构有关。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层次各有不同,有高有低,图书馆学又是后起专业,同时也是社会不很重视的学科,开设图书馆学专业的大学又很少,硕士、博士点更少,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本专业出身的极少,本专业的硕士、博士更是少之又少;图书馆专业人员专业有优势,但不一定象中文专业人士一样专门受过写作训练。其他专业出身的,有中文、法学、英文、计算机、工程等专业人士,这部分人员又未受过图书馆学专业训练;而出身编辑专业,而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可能则更为罕见。要真正写出高质量的图书馆学论文,知识结构上以中文、图书、编辑三结合为最好。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希望编辑和图书馆学家都能研究图书馆学学术论文的写作问题,要从更高层次引导我们进行论文写作。作为研究者个人,则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研究水平;作为图书馆界,也应进一步加强对人员培训的力度,并要同时开展图书馆学、中文写作学和编辑知识的培训。

[1]王业宁等.正确评价基础研究成果[N].光明日报,1996-1-13(8).

[2]肖玉华.顾城先生的惭愧[N].光明日报,2003-7-4(A1).

[3]张欣毅,张京生.关于图书馆学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与《中国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李万健编审的访谈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6):4-5.

[4]张秀华.构建理论体系抑或研究现实问题——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6,(8):33.

[5]郭庆华.与作者交流: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兼谈图书馆学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J].晋图学刊,2001,(2):66.

[6]无障图书馆冷清清·首图盲人电脑一年仅用15次[EB/OL].[2011-05-0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4/20/c_121324455.htm.

[7]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50年(1949—1999)[J].图书馆,2000,(1):22-27,37.

[8]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知识说”的视角[J].图书馆论坛,2009,(6):97-101.

[9]马恒通.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非本质说”的视角[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4):33-38.

[10]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近似本质说”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0,(13):130-136.

[11]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J].图书馆学刊,2011,(3):5-10,30.

[12]罗金增.内容分析法与图书馆学论文写作特点的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2,(5):35.

[13]于华东.科技论文写作中修辞的运用[J].写作(高级版),2006,(11):15.

[14]黄宗忠.谈论文写作(一)[J].图书馆杂志,1999,(4):47.

[15][21]于鸣镝.图书馆学论文写作技巧浅谈[J].图书馆界,1985,(4):33-34.

[16][17]王波.图书馆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全攻略(上)[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3-14.

[18]朱大明.应加强论文发表的学术交流意识[J].科技导报,2010,28(2):120.

[19]王庆.诚邀学术批评[J].社会科学论坛,2010,(1):204-206.

[20]夏旭等.中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特色栏目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6):112-113.

[22]著名图书馆学家吴稌年老师印象记[EB/OL].[2011-05-04].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484850100qr mt.html.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论文学术
生态学术名家薛富兴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中国比较图书馆学发展探究
学术出版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