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途径研究

2011-11-21李晓岩甘肃省武都区图书馆甘肃武都746000

图书与情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时代

李晓岩 (甘肃省武都区图书馆 甘肃武都 746000)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勃兴,已成为21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造之一。随着我国加快三网融合的步伐,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全媒体概念应运而生。全媒体是通过纸质媒介、移动平台、网络电视等把文献资源最大化地加以利用、更立体地交互传播的服务模式。[1]全媒体的出现吸引了以信息收藏与服务为其主要职责的图书馆的关注,2010年,国家图书馆“掌上国图”与杭州图书馆杭州数字图书馆相继开通运营,通过电视、手机、网络进行读者成为实现。2011年,以“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创新”为主题的中图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论坛在苏州独墅湖图书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就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创新展开了深入广泛的交流。本文在概述全媒体产生的背景、全媒体的内涵及特点基础上,分析了全媒体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

1 全媒体概述

1.1 全媒体的产生背景

有学者研究认为“全媒体”(Omnimedia)源自美国一间成立于1999年的家政公司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这家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概念得到了人们在传播领域的实践。[2]2008年12月,中文在线联合长江文艺出版社以传统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电子书)、手机和贺岁电影推出了被评为“2008年中国出版业十大事件”之一《非诚勿扰》五路传播,开创了中国全媒体的出版先河,由此,中文在线提出了“全媒体”概念,即满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阅读需求,实现“一种内容、多种渠道、同时发布”。2010年,百余家出版界、IT界企业共同发起的《共建全媒体出版和谐产业链倡议书》宣告目前数字出版已经进入全媒体出版时代。[3]同年发布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为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我国各级媒体机构纷纷进行内部资源整合,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传播手段,广泛开展合作,在发展全媒体业务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4]我国首部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先生在发言中提出:新媒体“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深刻影响。当前无处不在、‘火热’的新媒体已经深深根植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成为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浪潮中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命门’。新媒体的发展可谓主宰着一个国家的未来”。[5]

1.2 全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全媒体”是指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6]全媒体所展示的不仅是电脑、电视和手机三屏合一的图景,还是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图景,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更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因此全媒体具有聚合性、互动性、立体化、同步性、开放性、个性化等鲜明特点。[7]①集成性。全媒体是传媒手段的最大化集成者,既包括纸媒、电视、网络,还包括广播、电信、卫星通讯等;既有传统的纸质、声像,还有基于互联网和电讯的WAP、GSM、CDMA、3G、流媒体技术等。②立体化。全媒体时代,信息可以通过整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不同传播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让受众获取全方位的感知和感受,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任何想要的信息,这种全媒体实践是一种全景化的立体传播格局。③开放性。全媒体吸纳了互联网、手机及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如Web2.0的互动优势,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互动极为方便,良好的互动既丰富了信息的内涵,又拓展了信息的空间,且这种信息互动开放的博客、微博、网络等,没有边界制约,不受地域限制。④包容性。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变得丰富多样,如可以利用报纸、电视,还可以利用网络与电讯等,用户的个性化特征更加突出,全媒体不排斥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而且在整合运用各媒体表现形式的同时仍然很看重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并视单一形式为“全媒体”中“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全媒体对图书馆的影响

全媒体极大的丰富了媒体形态,也改变了传媒格局,在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等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如何凭借着独特的视角、全新的理念,利用全媒体创新服务手段与方式成为图书馆人思考的问题。要理清这个问题的思路,就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全媒体带给图书馆的影响,笔者以为,全媒体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主要有:(1)信息资源向多样化发展。全媒体时代,信息快速增长且存在形态多姿多彩,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需逐步融入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集互联网、电视、手机等全方位、多媒体、互动性的全媒体存贮格局。(2)信息服务立体化成为时代要求。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多形态传播途径使得读者不再满足单一的实体与网络服务,图书馆实现立体化服务成为时代的诉求,图书馆可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让新旧信息资源各自发挥优势,在对同一需求的服务中共同建构一个立体的信息环境,营造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覆盖用户面的信息服务环境,让用户全方位感受和体验服务成果。(3)用户的个性化特征愈加明显。信息的海量激增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节奏,使得图书馆用户需要一种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模式,全媒体的出现很好的满足了这种需求且显示出了极大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得“三屏合一”、“N屏合一”成为可能,为用户自助服务创造了条件,于是,用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就会逐渐表达给图书馆以求获得更为适宜其信息获取、利用的服务,因此,用户的个性化特征便愈加明显。(4)信息传播空间更加泛在化。全媒体时代,图书馆需利用全媒体实现服务扩张,将服务延伸到任何有用户的地方;图书馆将拥有一个新的开放式信息采集、分析和服务体系,可以不断吸引专业信息或专业服务来分享价值链。让不同网络、不同设备、不同服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于任何人都保持高度连接性,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知识聚合化的全媒体服务。

3 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创新服务途径

3.1 利用移动终端的移动图书馆服务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的多元化、立体式服务提供了可能,图书馆需充分利用全媒体多载体、多媒体、多空间、多时间的多选择特征,在基于传统实体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利用手机、手持阅读器、电脑等媒介开展服务,其中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是当前图书馆可以主要利用的创新服务途径。首先,读者群体有着一定的设备基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4.3%,手机网民规模已达3.03亿。这些数据显示,用户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接触信息的机会、频率都在不断攀升,广泛使用手机、IPAD等终端移动设备为移动图书馆的开展奠定了设备基础。其次,移动图书馆已有成功的应用案例。杭州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利用移动终端开展的移动服务为图书馆展示了全媒体时代移动服务的全新图景,2010年12月,国内首家实现三网(宽带城域网、数字电视网、移动多媒体网)融合、三平台(网站、手机、电视)运行的数字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全线开通,读者通过网络或电视可以进行书目查询、图书预约续借、电子书刊阅读、音视频观赏;也可以通过手机在线阅读近3000种期刊和享受其它服务;在网站上可以免费获取涵盖多学科的数据库资源服务和诸多学科专家权威性咨询解答;可以享受来自全世界17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7.2万个图书馆近14亿条书目的查询和馆际互借服务。[8]同月,借助三网融合通道,搭建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以省、市、县级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使数字建设成果能在全国范围内共享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举行启动仪式,按照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规划,到“十二五”末,将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000TB,相当于26亿册图书或926万小时视频。[9]杭州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都以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为媒介,最终使每个机构、家庭、公众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图书馆,为我国开展移动图书馆提供了成功的借鉴作用。

3.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立体式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图书馆延伸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能将这种服务的延伸立体化,用户可以利用实体图书馆,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虚拟图书馆;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馆员来享受服务,也可以通过数据库、媒体来享受服务。如在资源建设上,图书馆可以利用云计算的高计算、高存储功能,将馆藏资源通过云进行资源共享,在提供服务时,又可以共享云中其它图书馆的资源;在信息推送上,Web2.0、微博客的普及应用让书目推送、信息传递、网络咨询变得简单与方便;在知识服务上,数字电视网的数字化融合让图书馆提供视频点播等服务也容易实现。因此,可以说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构建了一个立体化服务通道,这种通道既提高了服务效率,还拓展了图书馆服务的途径与方法。

4 结语

丰富的资源及专业的无差别、无等级、无歧视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之一,但由于社会及技术的变革,向图书馆用户提供单一的纸质资源服务或网络服务已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图书馆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介提供服务成为可能。了解全媒体及全媒体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图书馆人创新思路,拓展路径,利用全媒体延伸图书馆服务。笔者在本文中只是基于当前全媒体的实际发展态势提出了两点创新路径,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全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的创新路径远远不止这些,这有待后续的同仁继续探究。

[1]茅院生.阅读“全媒体时代”到来[EB/OL].[2011-06-26].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71855/77118/13697882.html.

[2]百度百科.全媒体时代[EB/OL].[2011-06-26].http://baike.baidu.com/view/4430629.htm.

[3]付玉辉,戴仲辉.全媒体2010:一种渐趋常态化的媒介运 营 形 态 [EB/OL].[2011-06-26].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1/21/c_121007384.htm.

[4]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科技传播,2010,(4):81-87.

[5]一言.新媒体蓝皮书发布[EB/OL].[2011-06-26].http://www.china.com.cn/news/2010-07/07/content_20439385.htm.

[6]罗鑫.什么是“全媒体”[EB/OL].[2011-06-26].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11194266.html.

[7]百科名片[EB/OL].[2011-06-26].http://baike.baidu.com/view/1491255.htm.

[8]叶辉.杭州图书馆的数字革命[N/OL].[2011-06-26].http://www.wenming.cn/qmyd_pd/hddt/201102/t20110211_67070_2.shtml.

[9]杨祖荣.为大国崛起筑牢文化之魂[N/OL].[2011-06-26].http://www.chinamil.com.cn/big5/xwpdxw/2011-01/16/content_4370196.htm.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时代
图书馆
答数字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