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联兴亡通鉴:十条主要历史经验

2011-11-21放/文

当代世界 2011年6期
关键词:斯大林列宁苏联

■ 高 放/文

苏联兴亡通鉴:十条主要历史经验

■ 高 放/文

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与版图上有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于1917年横空出世,灿然兴起。它在1918—1920年打败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猖狂进攻后,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消灭各种私有制,于1936年宣告基本上建成了人类四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制度。随后苏联又在1941—1945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为消灭法西斯势力做出了重大牺牲与贡献。战后苏联进而帮助欧亚12个国家摆脱了资本帝国主义统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又于1954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首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先河,1957年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1961年第一个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中曾经几度光芒四射,令人钦慕。可是它自70年代中后期起开始由盛转衰。拖延到1991年竟未见刀光剑影,未闻枪声炮鸣,就悄然自尽,土崩瓦解了!苏联这颗20世纪人类社会太空巨星前后74年的起落,正如中国古书《左传》所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么苏联兴亡之路的奥秘究竟何在呢?这是众多历史研究者都在悉心探求正确答案的既大又难的重要课题。我把自己60年跟踪探索研究的感悟简至十个要点,这也是我们从苏联兴亡中应该引以为明鉴的核心价值所在。

第一,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任何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

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党自1883年成立劳动解放社至1898年成立社会民主工党,再到1903年重新建党,历经20年的艰苦奋斗。从1903年起党内又分为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两派。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重视思想建党,先后批判了民粹主义、经济主义、马哈伊斯基主义(唯成份论,歧视知识分子),孟什维主义、取消主义、召回主义(主张召回在杜马议会的党员议员,拒不参加议会合法斗争)等等错误思潮,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认定俄国革命要分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列宁还重视组织上建党,使党成为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有严密组织纪律的战斗队。党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沙皇专制统治下,要厉行集中领导;在条件好转时要特别强调发扬党内民主,这样才能减少党的领导人失误,并且充分发挥党员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俄国党1905年才有8400名党员,到1917年3月增为2.4万人,1917年10月又增为35万人。社会主义政党的建立和健康成长是苏联社会主义兴起的前提和源头。

第二,现代政党政治难以一党孤军作战,独占鳌头,需要多党合作增强实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因不同利益集团有不同诉求,通常是多党并立,互相角逐,既有联合,又有斗争。俄国1902年成立了代表广大农民也主张实行社会主义的社会革命党,1905年又出现了代表资产阶级的立宪民主党和代表大资产阶级与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十月党。工人阶级的社会民主工党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中力争联合社会革命党,孤立立宪民主党,集中打击反动的十月党。到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推翻沙皇专制政府后,社会革命党与孟什维克转向支持立宪民主党主持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就采取打击社会革命党与孟什维克的方针,同时极力争取其中的左派。1917年12月成立的左派社会革命党还加入苏维埃政府,与布尔什维克党联合执政。到1918年3月该党退出政府后,从中又有一批左派另成立革命共产党与民粹主义共产党。1918—1920年俄国曾经昙花一现过两三个共产党联合执政的局面。1920年以后苏俄成为共产党一党制国家,这时列宁特别重视发扬党内民主,一直坚持党内每个人独立自主平等争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防止党内一派一人或几个人专断。

第三,政党必须争取群众支持、依靠群众力量才能打天下、坐天下。

20世纪初,俄国工人才有1000多万人,农民却有1亿多人。在俄国争取、依靠群众重点是要争取、依靠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列宁于1903年撰写了长达4万多字的《给农村贫民(向农民讲解社会民主党人要求什么)》,提出并且阐述“工农联盟”的重要原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重要创新。布尔什维克党的形成和发展为工农联盟做了大量工作,在工厂和农村广泛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创办多种报刊、召开多种集会,向广大工农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三条:成立民主共和国,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主要是满足工农大众的要求。在报刊上宣传这三条纲领时采用隐语,号称“三条鲸鱼”。到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推翻沙皇专制政府之后,党转向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时就改变纲领,公开提出“和平、土地、面包”三点要求,主要也还是为了争取工农大众的支持。党还把工农大众在1905年革命中创造的、1917年二月革命后得到发展的工农代表苏维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机关,这是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创举。

第四,政党的奋斗目标是掌握政权,实现党的纲领。社会主义政党只有掌握政权才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布尔什维克通往执政之路是采取合法公开斗争与非法秘密斗争相结合的方针。合法斗争表现为党在各种群众组织中公开活动争取人民群众,参加国家杜马议会斗争等等。沙皇专制政府在人民革命运动逼迫之下,于1906年4月召开第一届国家杜马(即议会),最初党号召抵制杜马。1907—1912年,又召开第二、三、四届杜马,这时革命已处于低潮,党就改变为积极参与杜马选举,在杜马中善于联合进步派别利用杜马讲坛揭露沙皇专制本质,提出有利于工农大众的要求,以唤起民众。进行非法秘密斗争,包括党打入各种群众组织和要害部门进行秘密活动以及党参与群众的示威游行、政治罢工和武装起义等,争取党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党在低潮时期坚持合法斗争与秘密斗争,继续艰苦奋斗。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党在苏维埃中竭力争取群众,十月革命胜利后党的领导人列宁等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家领导人,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

第五,党执掌全国政权后进入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首先要依靠先进的工农国家政权,大力增加生产力总量,大力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大力逐步全面改造旧社会,不能急于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

可是苏维埃国家在1918—1920年三年内战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外战中却急于把战争时期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措施。如不用货币,实行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取消市场,把农民的余粮都征收上交国家等等。这样到1920年战争结束时就引起工农大众不满,有的地方甚至发生农民“拥护苏维埃,反对共产党”的武装暴动。列宁当即于1921年改正过左错误,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恢复货币流通与市场交易。这样苏联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23年列宁临终前还口授箴言,强调要完成新经济政策所承担的过渡时期的诸多历史任务“需要整整一个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 可是在列宁说这些语重心长的箴言仅仅六年之后,在欧洲革命推迟、中国大革命失败、国内生产力依然落后、工农关系紧张等很不好的情况下,斯大林却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急于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用行政命令手段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和农民个体经济,搞农业全盘集体化。到1936年苏联宣布结束了过渡时期,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实际上苏联只是建成了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给苏联社会后来的发展留下了很深的后患。正是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和超前的生产关系变革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六,共产党成为全国唯一执政党后,要保有长期持续执政的能力关键在于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防止党的领导人决策失误和作风败坏,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及时改正。

为此列宁创立两项重大制度:其一,按照马克思恩格斯1847年创建第一个共产党时定下的规矩,实行党代表大会年会制,把党代会作为党的权力中心。中央委员会只是党代会的执行机关而不是与党代会并列的权力中心。在党代会上凡有不同意中央决策者可以在大会上作副报告或者提出批评意见。党代表真正是由各地方组织民主选举产生。其二,从1921年起设立中央、地区和省三级党的监察委员会,与各级党委是平行权力机构,其职责是专门监督同级党委。此外列宁还采取清党措施。1921年第一次清党,经党组织审查,就有159.355名不合格党员被除名,占党员总数24.1%。可是1924年列宁逝世后,这两项重大制度都被斯大林破坏了。党代会相隔时间越拉越长,甚至相隔13年之久才召开(例如1939年开十八大,1952年才开十九大)。党代会年会制被破坏后,党中央、政治局甚至总书记个人成为党的权力中心。从1930年十六大起,在党代会上充满对领袖的歌颂,不能真正自由民主讨论党的决策。1934年以后中监委改为由中央领导,其职责是监督各级党委是否执行中央决定。清除不够格党员的清党变成为对被认为不忠于领袖的异己分子关尽杀绝的大清洗。斯大林时期被处决、囚禁的干部达370万人之多,约占当时干部总数五分之一。苏共从30年代起就已经由民主政党开始变为专制政党,使得党内外都缺少民主自由。正是过左路线与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尽快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自由的矛盾成为苏联社会内在的第一个大矛盾。

第七,要使社会主义国家真正成为劳动人民掌权的民主共和国,列宁还确立或者准备确立一系列政治制度。主要有分权制、任期制与选举制。

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即政府总理),斯维尔德洛夫、加里宁先后任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即国家主席),托洛茨基任共和国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列宁曾经对托洛茨基说过:“人到55岁开外就败事有余。” 意即55岁就要退休,不搞终身制。列宁更没有指定接班人,临终前他只给党代表大会写信谈及各主要领导人的优缺点,可是却明确提及要调换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因为他有四个缺点:“掌握了无限的权力”,“太粗暴”,“急躁和喜欢采取行政措施” 。1921年列宁主张党政分开,1922年党中央才设总书记一职。意在设立专人负责党的建设工作,总书记不在政权机关兼职。列宁还坚持1871年巴黎公社确立的国家公职人员是“社会公仆”的原则,其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相比,差距不得超过五倍。由于沙皇封建专制制度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促使后来斯大林逐步背离了列宁确立的上述制度和原则。斯大林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实行领导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加深以党代政制、等级授职制等等。斯大林开始推行高薪特权制,到30年代中期高低工资差别已达30倍,50年代初期达50倍,70年代进而相差100多倍。正是苏共自己培植的高薪特权官僚集团最终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的掘墓人。这个官僚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苏联社会内在的第二大矛盾。

第八,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原则,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才能促进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沙俄帝国没有海外殖民地,却是“民族大牢狱”,残酷剥削压迫国内各个非俄罗斯异民族。列宁在革命前高扬民族自决权大旗,打倒沙皇专制统治后主张由各民族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十月革命胜利后,愿意分立者成为独立国家,如芬兰、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愿意留下联合者成立联邦共和国。1918年制定第一部宪法时国名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为便于克服大俄罗斯沙文主义,1922年苏俄在国名中删去“俄罗斯”,改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可是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过度中央集权制,各异民族的自立自治权利备受限制,大俄罗斯主义依旧盛行,多次开展批判、清算地方民族主义的斗争,唯独从未切实有效反对过大俄罗斯主义。1939年苏德签订密约瓜分东欧,1940年斯大林又把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重新并入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又把几个异民族全部迁徙异地。正是斯大林时期加深的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异民族的矛盾成为苏联社会的第三个大矛盾。到1991年民族矛盾成为苏联解体、灭亡的导火索和引爆点。

第九,不发达国家首先探索社会主义之路,筚路蓝缕,异常艰辛,必须经常总结实践经验,及时调整政策,改革体制,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活力。

只有改革才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重要动力。列宁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转变,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从否定市场到肯定“以市场为基础”的转变,就是生动的实例。列宁在临终前《给代表大会的信》中还郑重提出“对我们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变动”,“如果不实行这种改革,……就会遭到很大的危险。” 列宁提出的改革方案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指实行党政分开,扩大党内民主和苏维埃民主,防止官员特权,强化人民对领导的监督,坚决克服官僚主义,根本改造国家机关,厉行法治等等很多内容。后来斯大林实行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制、以党代政制、等级授职制、官员特权制、控制选举制等等,使得政治制度的弊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难以进行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表面上批判斯大林的某些错误,实际上依然承袭斯大林的体制。总之,沙皇封建专制的深远影响使得苏联几任领导人长期拒不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结果死路一条,终于导致苏联灭亡,这种过度集权的体制被人民永远抛弃了。

第十,不发达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能闭关自守,抱残守缺,理应对外开放,善于与发达国家和平共处,尽可能汲取发达国家的各种现代文明成果,又必须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污秽的侵袭。

列宁于1918年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几个提纲中提出的名言公式是“苏维埃政权 + 普鲁士的铁路秩序 +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 + =总和 = 社会主义”。 说到做到,良策兴邦。列宁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伊始,就把国家资源和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引进资本、管理、技术、人才,以加速发展生产力,达到互利双赢。从1921—1926年度,苏维埃国家与外商签订合同达135项。1927年以后逐步减少。1929年斯大林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1930年苏联政府废除租让制法律。30年代苏联基本上是关起门来独自一国搞建设,与西方只保留有限的贸易关系。二战后社会主义已由一国扩展到欧亚十三国,苏联更是长期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处于冷战对峙状态。斯大林更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搞两个平行市场。随后苏联更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争夺世界霸权。60年代美国带头掀起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新科技革命浪潮后,苏联愈益显得落后,到1991年终于垮台。实践证明,优胜劣汰,不开放势必因滞后而被淘汰。

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建成,可以说是开路先锋的试验、试错进程。上述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的三大矛盾,本来可以通过解放思想,百家争鸣,大致取得共识,既坚持又发展马列主义,既维护社会主义又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取得体制内改革成功,革除旧模式、旧体制的弊病,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使社会主义经过凤凰涅槃得到新生、永生。可是斯大林之后苏联几任领导人因袭旧模式、旧体制,一再延误改革开放,最后终至灭亡。可见苏联是自我葬送的,而不是被外敌灭亡的,也不单纯是被西方和平演变的。这令我想起唐朝杜牧在《阿房宫赋》名篇中的警世恒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所以他才认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这位大文豪颇有辩证唯物论思想,他能认识到人民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所以他才认为:楚、燕、齐、韩、赵、魏都是因为不关爱其人民未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而自灭的,而不是被秦国消灭的;秦国统一天下后,照样不关爱人民,所以最终也被人民联合起来推翻了;秦人来不及自我哀伤,却是由后世人去哀伤它,后人哀伤它而不引以为鉴,这就使得后世的人再哀伤现在的人。由此可见,当今切实明鉴苏联兴亡之道是何等重要和紧迫啊!

以上十点可以说是笔者60年来跟踪研究苏联兴亡之道的心得结晶。这些要点都是非常值得引以为鉴的。但愿其有助于读者洞察透视苏联兴亡的奥秘,借以竭力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期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必将使中国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大业,对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丁云)

猜你喜欢

斯大林列宁苏联
老照片:苏联儿童的冬季娱乐活动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拉美有多少“列宁”?
斯大林坠马
纪念列宁
请求列宁帮助
雾在做迷藏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