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连岭:海南的“井冈山”

2011-11-20王秋虹

今日海南 2011年7期
关键词:琼崖井冈山红旗

□本刊记者 王秋虹

六连岭:海南的“井冈山”

□本刊记者 王秋虹

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海南坚持对敌斗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海南省万宁市万城镇西北方向30

公里处,绵延着相连的六座山峰。山上林木葱茏,丘壑纵横。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就创立在这里。从1927年到1950年,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创造了琼崖“23年红旗不倒”的奇迹,被人们誉为海南的“井冈山”。

6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六连岭烈士陵园。抬头仰望,高耸的六连岭烈士纪念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文无声地诉说着那峥嵘的革命岁月,历史印迹让人心生敬意。浮雕上,一首由朱德总司令写下的“六连岭上现彩云,竖起红旗革命军。二十余年游击战,海南人民树功勋”的诗句,高度概括了这面不倒旗帜的精神。

红色火种,不倒旗帜

六连岭烈士陵园内幽静肃穆,大道两旁松柏挺拔,树影婆娑,远处青山苍翠,连绵不绝,随着阵阵清风吹过,这些充满生机的植被似乎在向大家讲述着这片红土地上曾经的光荣和伟大。

“六连岭革命根据地是琼崖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琼崖东路革命的重要基地。”已从事20多年海南文史研究工作的蔡德佳老人讲起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语气铿锵有力。

考虑到六连岭地区群众基础较好,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土地肥沃,利于部队筹粮筹款,又远离国民党琼崖东路的统治中心万城、乐城和加积,敌人力量薄弱,利于实行武装割据,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因此,万宁县委在1926年带领农民进行了武装大暴动之后,决定在这里建立起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7年5月,六连党支部在火烧龙村黄氏祠堂成立了。琼崖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琼崖地委(1927年6月改为特委)转移到六连岭北麓乐会县第四区的旧村,正式成立东路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东部军的第二营就驻扎在六连岭,帮助乐万人民开展武装斗争。至此,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革命的红色火种开始熊熊燃烧,飘扬23年不倒的红旗开始在革命的烈火中迎风招展。

1928年至1932年,国民党蔡廷锴和陈汉光部先后两次抵琼,对六连岭革命根据地进行大围剿。曾在六连岭坚持战斗十年、历任万宁县赤卫队和琼崖工农红军连长、指导员,后转任中共万四区委书记的李居民回忆起六连岭的革命岁月时说,敌人采取“砍树捉鸟”“移民并村”等各种手段,疯狂进攻,反复围剿,企图将六连岭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力量困死。1928年冬,驻六连岭的红军主力急转移至母瑞山,六连岭根据地仅留下一小分队战士及文昌县转移来的100多名伤病员。由于敌人日夜围剿,六连岭的革命同志弹尽粮绝,生活极端困难。为了生存,有些同志下山涧去捞鱼虾、抓螃蟹;有些同志上山顶去挖山薯、掏鸟窝、摘金桔、采野菜。战争与饥饿使得战士们得了痢疾、水肿等病,每天都有战士倒下。到1929年夏天,仍然坚持在六连岭的红军战士只剩下27个人了。然而,“红军战士并没有被吓倒,没有一个人动摇降敌,大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宁做敌人刀下鬼,不做叛徒跪着生!”李居民说。尽管斗争十分困难,但革命的火种始终不灭,六连岭上的红旗仍在飘扬。

抗日战争时期,六连岭在日军凶残的杀戮和蚕食之下,“抬头见岗哨,低头见尸首,户户有哭声,没人不挂孝”。为了粉碎敌军的阴谋,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反“蚕食”斗争,成为了琼崖东区抗日斗争的大后方和指挥中心。在长达8年的抗日斗争中,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牺牲革命同志上千人,被敌人杀害和受饥荒病死饿死的群众41700多人。解放战争时期,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积极开展自卫战争,配合渡海大军作战。1950年4月27日,万宁解放。六连岭革命根据地人民坚持23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从1927年到1950年,整整23年,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的战士坚定信念,前赴后继,坚持守望着这面在革命风暴中猎猎作响的红旗,守护着最终燎原的革命火种,成为琼崖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华章。

“山不藏人,人藏人”

六连岭青山依依,林深似海。涌动的林涛阵阵,就像群众与革命战士之间声声的亲切私语。“23年的艰苦斗争,可以说,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六连岭。”蔡德佳动情地说。

1934年初,国民党陈汉光部在六连岭周围的大群、上城、藤寨、上来坡等地建碉堡,加强对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的控制。他们采取“移民并村”的手段,把群众集中到上城、田头、藤寨三个聚居点,并将三个聚居点分别围成三个大栅栏,每个栅栏只设一个出口,日夜派哨兵站岗防守,白天出栏生产的群众要接受严格的搜查,发现身上带有食物或信件,立即扣押,严刑逼供;晚上紧锁栅栏大门,不准出入。栅栏内,每隔20米设立一个岗哨。敌军对群众严加监视,企图彻底切断六连岭红军与当地群众的联系,把红军困死在六连岭上。

然而,人民群众的智慧总是无穷的。中共琼崖特委委员肖焕辉在回忆六连岭革命的一篇文章里曾提到,为了破坏敌人“移民并村”的计划,当敌人强制群众集中到其据点周围时,群众就故意吵架闹事,还集体请愿,提出“要回家,要种田,要吃饭”的口号,甚至到敌人营地里围坐要饭吃,制造混乱,使敌人不得安宁。

即使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六连岭的群众也总是想方设法,有的趁哨兵打瞌睡的机会,悄悄地派小孩将粮食、油盐等送到秘密联络点,第二天再由出去干活的群众把食物送上六连岭,送给红军;有的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化装成商贩,到和乐镇、中原镇等地为红军购买粮食、药品。

龙滚地区上城村的王树俊、许运源夫妇支持革命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颂。1928年,王树俊参加红军后,他的妻子许运源深明大义,经常为革命同志们煮饭烧菜、洗补衣服、传递情报和接送从这里过往的同志。当她的革命行动被敌人发现后,房子被烧毁,无家可归,夫妇俩又在番薯园里搭起一间茅草房,起名叫“树俊寮”,名义上是看守生产,防止野猪破坏,实际上是作为红军联络站。然而不久,敌人又发现了,茅草房又一次付之一炬。但敌人烧多少次,许运源就再盖多少次,烧了又盖,再烧再盖……“树俊寮”成了红军联络站的代名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艰难的岁月中,许运源还收养了许多红军烈士的遗孤,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六连岭上的“红军妈”。

23年里,六连岭在深邃的林子里演绎了一场场动人的故事;23年里,群众与红军一起守护着在战斗中猎猎作响的革命红旗。“山不藏人,人藏人”,是23年红旗不倒的根基所在。◎

猜你喜欢

琼崖井冈山红旗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琼崖纵队何以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红旗E-HS9
红旗H9
红旗E-HS9
浣溪沙·琼崖聚仙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
——《琼崖革命历史文献选编》出版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琼崖革命精神研究的新探索
——《琼崖革命精神》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