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品花宝鉴》的成书年代
——兼论陈森的生卒年

2011-11-20姜秋菊

明清小说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乡试道光梅花

·姜秋菊·

也谈《品花宝鉴》的成书年代
——兼论陈森的生卒年

·姜秋菊·

关于《品花宝鉴》的成书年代,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对于作者陈森的生卒年的考证,也只是作简单的推测,而无有力的证明材料。本文通过对一些新发现材料的解读,欲重新考查《品花宝鉴》的成书年代:《品花宝鉴》前十五回成书于1828年底,1829年自京去粤西,八年后,1837年回京参加是年乡试,于途中完成第二个十五回,1837年落榜后于是年腊底继续创作《品花宝鉴》,五阅月而成,脱稿于1838年。陈森的生年大致在1798年前后,卒年不晚于1857年。

陈森《品花宝鉴》成书年代生卒年

《品花宝鉴》被鲁迅称为清代狭邪小说的开山之作,当时盛行于大江南北;但其作者陈森的相关资料却寥寥无几,只有《品花宝鉴》序言、《梅花梦事说》(《梅花梦传奇》序言)、杨愗建《梦华琐簿》和《罗延室笔记》等稍有提及。学者探讨《品花宝鉴》的成书年代也仅仅依据上述材料。但对《品花宝鉴》成书年代及陈森的生卒年的考查却有多种结论。本文试图通过新发现的材料指出相关结论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品花宝鉴》的成书年代

《品花宝鉴》的成书年代的观点大致可分为六种(详见裴效维主编《近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其中鲁迅和赵景深的观点仅仅是依前人材料简单采用。其他四人的观点分别是:

周作人在《看书偶记·品花宝鉴》一文中提及:“自序言某年秋后着手,是年有顺天乡试,可知是道光丁酉(1837),两月间得十五卷;明年往粤西,稿置敝簏中八年之久,及后北返,自粤至楚舟行七十日,又写得十五卷,是年应顺天乡试,当是丁未(1847)。故前三十回之成前后盖十年,不得云成于丁酉也。后三十回则在道光丁未年腊底续写,五阅月而成,已是戊申(1848)的夏天,到冬天付刊,次年毕工,是很近情理的事。”①

周绍良发表于1958年3月16日《光明日报》上的《〈品花宝鉴〉成书的年代》一文认为,陈森于道光五年(1825)秋试下第,于是年冬天完成《品花宝鉴》的前十五回,道光六年去广东,“八年之久,则为道光甲午(十四年,1834),这年顺天是有乡试的,于回京途中,重续第二个十五回,前后共完成了三十回。到京后就试落第,于‘腊底拥炉挑灯,发愤自勉,五阅月而得三十卷’,其时已是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了”②。

柳存仁认为《品花宝鉴》前十五卷作于1837年,中间十五卷作于应京兆试的1847年,是年腊底又续写《品花宝鉴》,至1848年足成,1848年冬十月开雕,于1849年4月工竣③。

尚达翔1988年发表的《说〈品花宝鉴〉》④一文推测陈森约在道光五年(1825)秋试下第,约于道光六年(1826)开始撰写《品花宝鉴》,约于道光十六年(1836)在自广西兴安县回京的船上又续写十五卷,七月抵京,参加翌岁(1837)的顺天乡试,落榜后继续创作《品花宝鉴》,脱稿于道光十八年(1838)。

上述四种观点,周作人、柳存仁二人观点颇为相近,依据材料主要是幻中幻了居士为《品花宝鉴》作的序及《梦华琐簿》;周绍良、尚达翔依据的材料除了《品花宝鉴》两篇序及《梦华琐簿》外,还有《梅花梦事说》。周绍良、尚达翔把陈森第一次参加乡试的时间定在道光五年(1825),在第二次乡试时间上略有分歧。第二次乡试时间产生分歧在于如何计算中间时隔的八年,陈森自粤回京参加当年乡试还是参加翌岁乡试。

据《清秘述闻续》⑤记载,道光年间总共有15次乡试,依次为道光元年(1821)辛巳恩科乡试,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乡试,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乡试,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乡试,道光十一年(1831)辛卯恩科乡试,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乡试,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乡试,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恩科乡试,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科乡试,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科乡试,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恩科乡试,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科乡试,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恩科乡试,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科乡试,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乡试。

周作人、柳存仁的观念无疑是需要修正的:第一,二人认为陈森第二次参加乡试时间为丁未年(1847),而此年并无乡试。周绍良在《〈品花宝鉴〉成书的年代》一文中已指出周作人所犯的错误。第二,幻中幻了居士说在1848年开雕前,市面上已有传抄《品花宝鉴》,且他自己也旧有抄本,可以想见《品花宝鉴》的成书年代距1848年应该有较长一段时间。

另外,我们现在看到的《品花宝鉴》扉页上题有“戊申年(1848)十月幻中幻了斋开雕,己酉(1849)六月工竣”。而柳存仁在伦敦看到的是题有“戊申十月幻中幻了斋开雕,己酉四月工竣”的版本。据幻中幻了居士在序中所言《品花宝鉴》“七越月而刻成”,似乎柳存仁看到的版本更准确。《品花宝鉴》为何有这两个不同的版本,当是后世传抄造成,内容上并无太大差异。

周绍良的文章推断较为合理,也有说服力,但他在推测成书年代时,没有考虑到《梦华琐簿》的记载“《宝鉴》是年(笔者注:即1837)仅成前三十回”⑥。毕竟杨懋建生活的年代与陈森很接近,因此我们必须把《梦华琐簿》的记载考虑在内。

尚达翔的文章也有令人疑惑之处:第一,据作者自序,《品花宝鉴》创作前十五回与第二个十五回之间相隔八年之久,而尚达翔推测的两个时间前后相差十年。第二,陈森于七月抵京,抵京时间应为顺天乡试1837年,而非在京城呆了一年后,参加翌岁(1837)乡试。因为作者在序中已言“至都已七月中旬,检出时文试帖等,略一翻阅”⑦。乡试开考时间为八月,从陈森口气中可知时间仓促,未能做充分的准备。若中间又隔一年,想必也不会有这样的仓促之感。因此,陈森自粤回京应是1837年的事。

张青青发表于《当代小说》的《〈品花宝鉴〉的成书年代》⑧一文对《品花宝鉴》成书年代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质疑和辨析,但并未得出自己的结论。此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沿袭周绍良的错误,把为《梅花梦传奇》作序的刘承宠错认为刘承笼。第二,质疑不完全正确。她对陈森参加两次科举考试不中就放弃感到可疑,笔者认为此点并不可疑。陈森在《品花宝鉴》序中说,“固知科名之与我风马牛也。贫乏不能自归,仍依居停而客焉”⑨,从中可以看出陈森已有绝意于科举功名之心。

至此,笔者推测陈森自粤回京那年参加的乡试时间为1837年,这样才能与杨懋建所言《品花宝鉴》在1837年仅完成前三十回相吻合;陈森着手创作《品花宝鉴》那一年参加的乡试为道光八年戊子(1828)科乡试,这样才能与石函氏在序中所言“旷废十年而功成半载”一致。《品花宝鉴》前十五回成书于1828年底,1829年自京去粤西,八年后,1837年回京参加是年顺天乡试,并于途中完成第二个十五回,落榜后于1837年腊底继续创作《品花宝鉴》,五阅月而成,脱稿于1838年。《品花宝鉴》成书前后共用时十年之久。书成之后,正如《罗延室笔记》所言,陈森“挟钞本、持京师大老介绍书,遍游江、浙大吏间,每至一处,作十日留”⑩这样便与幻中幻了居士所说的“余从友人处多方借抄,其中错落不一而足,正订未半”⑪相符。

或许陈森一生参加乡试的次数不止两次,但我们无法对他参加乡试的具体时间做出确切的推断。在创作《品花宝鉴》前、后他两次参加乡试,如何确定这两次时间,关键在于前一次参加乡试的时间。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

二、陈森的生卒年

关于陈森的生卒年,所能见到的材料中并无直接记载。一些学者对他的生卒年进行推测,得出了一些结论。

严敦易《〈梅花梦〉与〈品花宝鉴〉》一文推测陈森生活于1796—1870之间,依据是杨懋建“记《品花宝鉴》一节,时在同治七年戊辰(1868),辞意间未及少逸之故去,计其时少逸应仍健在”⑫。除此之外,并无相关论证。王彬主编的《清代禁书总述》之《品花宝鉴》⑬一文将陈森的生年定为1791年,卒年为1848年,未作任何考证。尚达翔推测陈森的生年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左右,理由是“陈森说他‘四十余矣’放弃科举,根据他的自序,如果他最后一次参加顺天乡试,推断道光十七年大致不错,由此上溯四十多年,则他的生年似在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左右”⑭。

以上三人的考证均无直接的有力证据,故他们的说法只能作为参考。其中,尚达翔的推测亦有不合理之处。假定陈森确实于1837年第二次参加乡试,是年“年且四十余矣”,为何推断其生年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这里的“且”应解释为“将近”,若按此推算,陈森的生年则应在1798年左右,而不是尚达翔所说的1792年左右。

陈森的卒年既没有严敦易所说的1870年那么晚,也未必如同王彬所言1848年那么精确。

清代王拯《龙壁山房诗草》有一首诗题为《追悼陈少逸上舍森尝为〈石函记〉传于时者》:

东风三百梨园队,天宝当年乐未涯。璧月楼台空色相,采云歌管左风怀。搜神干宝才难尽,荷刘伶恨岂埋。昔日龙城曾记录,雨馀阴火散秋斋。⑮

此诗系为悼念《品花宝鉴》作者陈森而作。这里的“石函记”当为《品花宝鉴》一书。陈森字少逸,号石函氏,创作的描写梨园之作《品花宝鉴》曾风靡全国。此诗渲染出阴冷的色调,回首陈森的一生,表现了对陈森怀才不遇的困境的同情。王拯为道光辛丑(1841)年进士,此诗作于丁巳年,当为咸丰七年丁巳(1857)年。由此我们可推测出陈森的卒年当不迟于1857年。

三、其他

陈森初抵京城曾作《梅花梦传奇》,附有其同里刘承宠所作序文一篇。周绍良据此推测石函氏在《品花宝鉴》序中所说的“余前客都中,馆于同里某比部宅”的“某比部”为刘承宠,可惜作者将刘承宠错认为刘承笼。那么,“某比部”究竟是不是刘承宠?

刘承宠是刘礼部“逢录次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才藻绝俗,力学嗜古,甫壮遽卒”⑯。道光十年(1830)思误斋刻本《刘礼部集》附录有《麟石文钞次子刘承宠遗稿》⑰,说明刘承宠已于1830年或之前离开人世。“比部”在明清为刑部司官的通称,而刘承宠并未做过此类官职。此外,陈森在《梅花梦事说》中说的是“甫书于都门汪氏退逸居”,而非刘氏。因此,“某比部”并非刘承宠。

尚达翔推断《梅花梦事说》所言汪氏“疑为故左都御史汪承霈之子本申”⑱。查《国朝耆献类征》卷95“汪承霈”条,可知汪氏父子为安徽休宁人,陈森与汪氏并非同里,故尚达翔所说“馆于同里汪氏宅”是错误的。且汪本申因其父“办理万年吉地工程草率”被治罪,奉旨将“伊子汪本申所赏荫生著即革去”⑲。是年为嘉庆十四年(1809),汪本申其父被革职治罪,料想他也应该不会再有晋升(《梅花梦说事》中说汪氏为大司马)的机会。因此,汪氏宅的汪氏不是汪本申。

《清代禁书总述》之《品花宝鉴》一节,将“某比部”坐实为刑部尚书李振祜,陈森是受其所嘱而作《品花宝鉴》。查《国朝耆献类征》可知李振祜为安徽太湖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于道光“十八年(1838)三月署刑部右侍郎充考试汉教习阅卷大臣,六月升工部右侍郎”⑳陈森为常州人,李振祜为安徽人,二人怎能称为同里?陈森也不可能预测到李振祜将迁升至刑部侍郎,况且这个刑部侍郎仅做了三个月而已。因此,此一说亦不可信。此文竟将道光五年转换为公元1849年(当为1825年),不免让人感到些许遗憾。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陈森的作品有描写爱情的《梅花梦传奇》和倍受争议的狭邪小说《品花宝鉴》。尽管作品不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文采出众;从《品花宝鉴》人物的吟咏唱和之中,我们不得不赞叹他诗歌创作的才华。据《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记载,陈森“诗兼韩孟温李之胜,集中咏橐驼三十韵酷似石鼎联句”㉑,只可惜今天我们还未得见陈森的诗集,故不能一睹其诗歌风采。但可以肯定的是:陈森并不是只会创作狭邪小说的作家,也是一个具有浓厚的传统诗学思想的人,正如陈森本人所言“时余好学古文诗赋歌行等类,而稗官一书,心厌薄之”㉒。

若有幸得见其诗集,那将为我们正确全面评价陈森带来莫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为我们考证其生卒年及《品花宝鉴》的成书年代提供更多的材料。

注:

①周作人《书房一角》,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164页。

②周绍良《〈品花宝鉴〉成书的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小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③详见柳存仁编著《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241页。

④⑭⑱尚达翔《说〈品花宝鉴〉》,《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3期。

⑤(清)王家相、魏茂林等撰《清秘述闻续》卷三至卷五,《续修四库全书》1178册。

⑥⑩⑫转引自孔另境编辑《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2页、225页、226页。

⑦⑨⑪㉒(清)陈森著、尚达翔校点《品花宝鉴序》,《品花宝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⑧张青青《〈品花宝鉴〉的成书年代》,《当代小说》,2007年第3期。

⑬王彬主编《清代禁书总述》,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⑮[清]王拯《龙壁山房诗草》卷九,第91页,《续修四库全书》1545册。

⑯㉑江庆柏主编《清代地方人物传记丛刊》,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三册,《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第588、587页。

⑰[清]刘逢录等撰《刘礼部集》附录《麟石文钞次子刘承宠遗稿》,《续修四库全书》1501册。

⑲⑳(清)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广陵书社2007年版,卷95,第3905-3907、4278-4280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胡莲玉

猜你喜欢

乡试道光梅花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梅花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梅花引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