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经济弱县的确定及其特征分析

2011-11-16蒋启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1期
关键词:强县片区排序

刘 群 何 虹 蒋启燕

(1.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贵州省经济弱县的确定及其特征分析

刘 群1何 虹2蒋启燕1

(1.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应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出贵州每个年度全部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序值及其排序位次。由此得出排在前列的一部分县域,列为该年度经济强县,排在末尾的另一部分县域,列为经济弱县。贵州经济弱县一般特征是:人均GDP较低;农村贫困面较大;边际地理区位;属于民族自治的经济弱县较多;山地面积较广。当前分布格局为:东部经济弱县较多,西部较少。相对集中的经济弱县,形成4个片区。从每个片区的自然条件出发,论述维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揭示片区差异,提出必须解决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经济强县;经济弱县;贵州省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能够更确切地揭示地区差异的真实程度,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合理依据。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域称为经济强县。相对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较弱的县域称为经济弱县。经济强县对县域经济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形成起着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县域经济的开发开放发挥着辐射带动功能。经济弱县是欠发达欠开发的县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域。

1 确定经济强县与弱县的方法

1.1 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为了评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高低强弱,需要对一系列影响县域经济的重要指标进行筛选。所选指标尽可能采用人均值或相对值,避免县域面积大小对测算结果的影响。所选指标必须具备县际横向可比性,能提供数量化比较排序;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贡献率较大;具备科学性,可获得性,客观性,综合性,系统性,测算结果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县域差异。结合贵州实际,本文选取 7 个重要指标(B1—B7),列于表 2。[1-4]

1.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要求构建层次结构,一般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层为目标层,本例要求达到的目标是确定贵州每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排序值(Σ c)及其在全省的排序位次(1-88)。中层为指标层(或因素层),即前述7个重要指标(B1—B7),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与所有指标的重要程度之比为aij=ωi/ωj,下层为因子层,包括组成这些重要指标的因子。

下一步将7个重要指标按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给出指标间两两比较时确定aij值的9级标度。采用9级标度,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结合决策分析人员经验,得出指标a相对于每个指标的独立记分,经反复研究后取几个方案的平均值,构造判断矩阵。此矩阵中第一横行,即本例所取平均值。

构造上列矩阵,将定性认识转化为定量分析。求解判断矩阵是计算此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选用和法解算:

1.3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序

前述7个重要指标的指标值设为,需进行规范化处理,求出比值:

MaxBi为该项重要指标值中最大者。再计算对应?的排序值ci:

同一县域的7个重要指标排序值合计为Σ ci。

由此得出该县域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序值及排序位次。根据作者对贵州省2004至2008年县域排序计算结果,选用排在前22位的县域为2008年经济强县。

表1 用判断矩阵解算的7个重要指标的权重(ωi)

2 贵州经济弱县的一般特征

2.1 人均GDP较低

2008年贵州省人均GDP为8 824元,居全国各省(市、区)第31位,即末位。经济强县云岩的此项指标值高出经济弱县望谟11.5倍。说明南部望谟的贫困程度较深。

2.2 农村贫困面较大

2008年贵州农村贫困人口有585.3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乡村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7.4%。雷山、睛隆、三都、丹寨、平塘的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25.4% -29.3%,其余经济弱县皆达到16.6-25.1%。这说明贫困面较大。

表2 贵州省2008年经济弱县7个重要指标(B)及综合排序值(Σ ci)

2.3 边际地理区位

多数经济弱县远离中心城市贵阳,位居省界边缘地带,分别与滇东北、渝南、湘西、桂北的边远县域邻接,背离交通干线,交通通达性差。

2.4 属于民族自治的经济弱县较多

贵州境内民族自治地方合计为46个县域(三都重复统计)。在26个经济弱县中有20个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2.5 山地面积较广

贵州山地(含中山、低山)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1.73%。山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有正负两方面。负面影响是峰岭四塞,和外界交往运输受阻,和外地通路、通水、通电障碍较多,增大了工程建设难度。

山地农业开发利用受到地形坡发所制约。25°以上陡坡耕地原则上要退耕还林种草。东南部榕江、雷山、从江、黎平因受坡度和高差的限制,土地垦殖率较低,只有5.04% -7.18%,还由于高差和坡度变化大,耕地零星分散,耕作管理费工费时,不便于集约化经营和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应用。

在贵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条件下山地的正面影响是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利用物种资源优势和立体气候优势,适于发展山区多种经营的种植业和因地制宜的农林牧渔业。

山地能源矿藏资源的地域组合与开发为工业基础和城镇形成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山地还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山地生长着荞荞苍苍的亚热带林木,培育着水源涵养林。

表3 经济弱县引发水的山地面积比例、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3 经济弱县分布格局

贵州高原中部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开发历史较早,是省内人类活动主要地区。近60年来主要工业配置在贵阳附近。由于工业化的推进,煤、磷、铝土、石灰岩等矿的开发利用,投资牵引的影响,工业经济向中心城市贵阳集聚。前述22个经济强县中有17个与贵阳邻接,形成黔中较发达经济圈。改革开放以来原煤产量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于西部和中部。煤成气田、火电厂、水电站的建设以及金矿等的开采也在西部和中部。余下东部较多县域滞留在欠发达、欠开发状态。因此,显现经济弱县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的分布格局。

4 经济弱县的片区差异

4.1 南部片区

南部片区望谟、册亨、紫云、平塘、在海拔800以下低热河谷地带,已属于南亚热带,应重点发展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的南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及特有经济林。该区文化教育事业欠发达,科技推广缓慢。贫困程度深。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面积比例为:紫云12.60%,平塘4.82%,望谟2.69%,册亨2.66%。要求重点治理,必须绿化环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兴修水利,整治耕地。

4.2 东南部片区

东南部片区经济弱县平均海拔在800m附近,热量条件较好。是贵州较集中较大的一片非喀斯特地貌区。贵州河网密度为 0.5629 km/km2,该区高达 0.7411-1.0124km/km2,地表水分条件好。8个经济弱县森林覆盖率高达41.87% -74.71%,是中国南方杉木林基地之一,贵州主要林区和梯田水稻区。因受山地坡度制约,土地垦殖率低。耕作技术水平低,水稻单产不高。该区保存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天然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利用当地苗族、侗族文化开发生态旅游,已成为贵州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品牌。

4.3 东北部片区

东北部经济弱县分为两部分:乌江以东武陵山区有3个经济弱县:石阡、松桃、印江。水田多,旱地少。2008年人均粮食产量较高,分别为 508、410、392kg,油菜、花生、油桐、油茶、乌桕种植普遍。按乡村人口平均农业产值居省内前列,夏旱较频繁。该区缺煤。要积极营造山地水源涵养林、用材林、薪炭林,控制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加强农村道路、水利、通电、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主峰梵净山为黔东第一高峰,海拔2 571m;植被原生性地带性强,是中亚热带生物资源天然基因库。须加强保护。

乌江以西大娄山区经济弱县,位于中山峡谷区,气温垂直差异显著,夏旱较严重。喀斯特石漠化面积比例较高,思南15.44%,沿河28.80%,其余石漠化面积比例介于此两县之间。为省内水稻主产区之一。水旱兼作,耕作精细。2008年人均粮食产量较高,除沿河364kg较低外,其余介于421-527kg之间。该区盛产油菜籽、烤烟、茶叶、花生、油桐籽、生漆、五倍子、油茶、乌桕、盐肤木、蚕桑、苎麻、棕片、药材等。适合农林牧综合经营。农村燃料缺乏,导致森林资源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要求开发能源,普及农村沼气建设;加快农村交通建设。

4.4 西部片区

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1 500m以上为省内地势第一级阶梯;中部800-1 500m为第二级阶梯;东部及南部800m以下为第三级阶梯。威宁、赫章、织金平均海拔分别达到2 166、1 990、1 512m,位于第一级阶梯上。地势高,已进入暖温带。积温低,水热条件较差。春旱、秋季低温、冰雹、冬季冻雨等灾害较重。粮食作物以玉米、薯类为主。土地垦殖率高(28.16% -43.94%)。水土流失面积比例高达 60.99% -67.29%。石漠化面积比例达到17.53% -26.44%,须加强治理。矿藏有煤炭、铅锌矿、硅石、磷矿等。水力资源丰富。

(编辑:田 红)

[1]王启仿,陈江龙.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21 -25.

[2]张红梅,沈山,戴先杰.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54 -57.

[3]邹君.湖南省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动态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16 -19.

[4]董锁成,王传胜,尤飞等.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规律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4):399 -406.

[5]张保法.经济预测与经济决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73-286.

[6]胡运权等.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8-312.

[7]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9.

[8]杨晓英,汪境仁,刘福昌.贵州自然条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10-164.

Definiteness and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Inferior Counies in Guizhou Province

LIU Qun1HE Hong2JIANG Qi-yan1
(1.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01,China;2.School of Geography and Scie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01,China)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is applies,to calculat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compositors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order of precedence of every season of all counties in Guizhou Province.Therefore we can gather that at the front of order are economic superior counties in that year,and also,at the end of order are economic inferior counties.The general charcteristics of Guizhou’s economic inferior counties at:lower GDP per capita;more poor area in rural areas;boundary geographical position;more belonging to autonomy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wide mountainous region areas.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so far is:more economic inferior counties in the east,and less in the west.Some economic inferior counties,which are relatively centralized,formed into four areas.From aspect of natural conditions of every area,the paper discourses up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otecting enviornment and developing economy,leveal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reas,and then calls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which have to be solved.Key word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economic superior county;economic inferior county;Guizhiou Province

F127.73

A

1002-2104(2011)03专-0280-04

2010-11-04

刘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概率统计、高等数学教育与应用。

贵州省科技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黔科合丁字LKS(2009)51号)。

猜你喜欢

强县片区排序
作者简介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恐怖排序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节日排序
老促会“添油加醋” 助推英山旅游强县
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强县
“省直管县”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