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户调查的农用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典型区(县)为例

2011-11-16倪九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1期
关键词:农用地农村土地农户

宋 伟 倪九派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基于农户调查的农用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典型区(县)为例

宋 伟 倪九派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农用地流转是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效益,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一种积极探索,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以重庆市典型区(县)为例,对农用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与农用地流转中介组织、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区位条件的差异是影响重庆地区农用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建立健全农用地流转相关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重庆地区的农用地流转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用地流转;农户调查;影响因素;重庆市

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由农民自主地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的土地流转正逐渐被广大农民所认识[1-2],农用地流转的出现和发展是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效益的一种有益尝试和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3-6]。通过本研究,针对重庆地区农用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农用地流转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既促进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又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各业用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用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用地流转制度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农用地流转理论研究提供补充,为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支撑。

1 样本分布与数据说明

1.1 研究区域概况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且山区垂直差异大;土壤主要涉及黄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等;植被结构动态包括山地天然、人工群落,并带有天然和人为扰动破碎化的退化群落[7]。对于重庆的经济发展研究,在研究区域划分上采用行政划分法和经济地理划分法,将重庆市划分为40个区县和三大经济区,即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其中都市发达经济圈界于缙云山与明月山之间,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及其附近河谷地带,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等9个行政区;渝西经济走廊位于成渝、渝黔、遂渝及渝合等交通干线地区内,环绕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西部,包括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等12个区县(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涉及三峡库区和与之具有很强相似性的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部分地区,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东部,包括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等19个区县(自治县)。

1.2 样点村分布与特征

本文的样点村来自重庆市不同经济类型区七个区(县)。其中两个县来自都市发达圈的巴南区和北碚区,两个来自于渝西经济走廊的铜梁县和大足县,三个来自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的万州区、垫江县和涪陵区。区(县)的选取根据区域统计抽样,体现了重庆经济发展阶段和农业生态区的广泛差异性。各区(县)内村庄及农户的选取则代表了所选取区(县)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户生产生活的变异。

1.3 调查方法和被调查情况

具体调查方法:在调查前,根据调查内容制定调查问卷,并按照调查问卷对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调查内容与技能培训;然后,根据重庆三大经济圈进行抽样,最终选取了都市发达圈的巴南区和北碚区,渝西经济走廊的铜梁县和大足县,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的万州区、垫江县和涪陵区。在各个区县,又按照地貌特征,经济结构和富裕程度进行等间距方法抽取乡镇和村,在村内按照偶遇抽样法抽取农户[8],最终抽取了446户为样本户。最后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该调查涉及农业生产、家庭消费、土地租赁等各个方面,所调查的数据覆盖了以下内容:家庭人均年经济收入情况,农户的收入构成,是否有土地流转情况,土地流转是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的,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农户对土地流转的建议等。

1.4 数据分析

调查得到的数据信息输入到Excel软件中进行统计。

表1 调查样本特征

2 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造成土地流转不畅

现行农地流转主要限于本集体的农户和亲友之间。在中国农村乡土社会的背景下,人们通常只对流转事项做口头约定,极少签订书面合同,增加了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村社组织权利泛化,由村组织代签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侵犯农民的自主权利。在调查中发现,发生流转的农户在转让土地使用权时签订协议或合同的概率为33.78%,而对合同进行公正的概率为66.00%,仅仅只有口头协议的为45.27%,既没有签订合同有没有口头协议的20.95%。

表2 被调查农户对土地流转程序的认识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我国不少法律政策都对农村土地流转作了一些规定,但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流转手续、流转程序等方面规定的过于原则和笼统,因而造成了不少农户用“口头协议”私下自发流转的局面,这样一种流转交易没有规定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在现实中造成了不少纠纷。

从表3可以看出,当被调查农户被问到“您家土地流转(租、让、入股等)是通过何种形式实现的”时,35.14%农户选择自己联系,27.03%的农户选择承租人联系,3.38%的农户选择别人介绍,22.30%的农户选择集体组织,12.16%的农户选择其他形式,没有农户选择通过流转市场来实现土地流转。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重庆地区缺乏有序运行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缺乏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的组织机构,缺乏相应的土地评价机构,缺乏土地流转市场。在广大农村,散户之间的土地自发性流转无法实现土地大规模、高效率的聚集,而且现实上由于散户和大户在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很容易造成卖找不到买,买找不到卖的信息不对称局面。

表3 被调查农户土地流转的实现形式

2.2 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影响土地流转主体的积极性

通过调查,当被问到“土地转让给别人后,您的生活保障来源是什么”的问题时,得到的结果为:外出务工53%,继续从事农业生产19%,自主创业18%,投奔亲属3%,其他7%。53%的人选择外出务工来解决生活问题,这是因为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没有可靠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保障承担着农民的全部保障项目,从而导致土地流转难以实现。

当不耕种土地,对土地的转让方式进行选择时,35.87%的人选择免费给亲戚种,其次是22.87%的人选择租给其他人种,这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缺少一技之长,只有土地是他们的谋生手段,因此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们的“钱袋子”和“命根子”[9],因此当土地流转所得的费用低于农户的预期收入时,很多农户就很有可能放弃土地流转的计划,他们宁愿免费给亲戚种或弃荒,也不会把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农户继续保留土地承包权的主要原因已经不是可以从中获取较好的生活保障,不少人认为放弃了土地也没有什么好处或得不到其他保障。而相当多的农户认为如果政府能够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养老保障,他们愿意放弃承包地。

2.3 区位因素对土地流转规模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分别计算北碚和万州两个地方在近公路(0-1.5km)和远公路(>1.5km)两种情况下农户发生土地流转的概率,得到了以下结果:在北碚的近公路地段,农户发生土地流转的概率是34.09%,而远公路地段农户发生土地流转的概率是11.11%;在万州的近公路地段,农户发生土地流转的概率是36.36%,而在远公路地段农户发生土地流转的概率是17.07%。分析结果显示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块,交通便捷和区位优越的地方农用地流转动力强于交通闭塞和区位欠佳的地方。这是因为在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的地方物流比较方便,农民在该地段进行农业生产,其生产出的产品商品率较高,土地发生流转后效益较为可观[10]。而在交通相对不便、区位相对欠佳的地方,农民在该地段进行农业生产,生产出的产品商品率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低,从而稳定性不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高的地段发生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均要比交通不便、区位欠佳的地方高。

从表1的调查结果显示,土地流转的发生比率呈现渝西经济走廊大于都市发达圈,都市发达圈大于三系库区生态经济圈,这三个地方发生土地流转的比率分别为36.19%、29.91%、20.09%。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土地流转发生的比率就越高[11],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在都市发达圈的农民主要种植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级差收益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当地的农民出于求稳的心理,因而发生土地流转的比率相对渝西经济走廊要小一些。这也是区位不同导致土地流转发生比率不同的体现。

3 结论与建议

重庆市典型区(县)的研究表明,目前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与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区位条件的不便是影响农用地流转的主要因素。针对重庆市典型区(县)农用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3.1 政策与法律支撑,建立土地流转市场

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应充当引导力量而非主导力量,侧重于提供规范、有序、高效的土地流转服务,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循序渐进,发挥农民的创新精神,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方式。政府需为土地流转提供规范的服务和信息建设,加强土地流转层面的立法建设,多在土地流转合同的规范化、土地流转纠纷调解、相关法律咨询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上下功夫[12]。

首先搭建建开放、公正、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以乡镇为单位组建统一的农地流转市场交易平台,积极探索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及时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然后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的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可约定适当的中介服务费,并负责将土地统一发包给经营户。这不仅解决了土地流转主体脱节、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等弊病,还保证了土地的集中连片,促进了规模经营。

3.2 加速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也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保制度的物质基础。应重点发展乡镇工业小区和村级工业园区,并重点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把土地转让使用与农民就业结合起来[13]。

(2)利用现在大量农民工返乡待业的机会,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再培训教育。可与技校联系,利用现有师资和设施,以较少的投入较好地实现对农民的相关培训。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和覆盖农村全部农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

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要在努力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继续支持粮食生产,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户用沼气、农村电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支持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编辑:温武军)

[1]刘良军.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浅析[J].中国粮食经济,2010,(1):16-24.

[2]刘畅.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及其模式塑造[J].经济纵横,2010,(1):123-125.

[3]葛慧超.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其对策[J].城乡建设,2009,(5):284.

[4]王省彬.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377 -378.

[5]关岭.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与政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8.

[6]王伟,张宗艳,苗健.中国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建议[J].网络财富,2009,(4):206 -208.

[7]Shao Jingan,Wei Chaofu,Xie Deti.Farmers’Responses to Land Transfer Under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ongqing(China):a case study[J].Journal of Land Use Science,2007,2(2):79-102.

[8]张斌,唐家锦,陶小培.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金融,2009,(3):29 -30.

[9]孙希华.长清县农用土地生产力评价及生产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34 -136.

[10]鲁春阳,文凤,杨庆元.重庆市南岸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1):43 -44.

[11]谭剑桥.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管理观察,2009,(4):97 -98.

[12]叶鸿,王志尧.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0,(1):13 -14.

[13]苏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社会保障建设[J].青年思想家,2004,(1):66 -76.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Usage Land Based on Peasants’Household Surveys:Taking Chongqing’s typical area(county)as an example

SONG WeiNI Jiu-pa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outhwest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Eco-environment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Ministry of Education),Chongqing 400715,China)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is to give land use efficiency full play,and an active exploration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scale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using participatory farmers evaluation method,taking the typical area(county)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discuss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lack of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 and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lack of perfec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difference location are the effect of Chongqing area’s the main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Establishing the perfect relevant policies and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of in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strengthening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ve positive roles to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of Chongqing area.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peasants’household surveys;influencing factor;Chongqing

X32

A

1002-2104(2011)03专-0172-04

2011-03-17

宋伟,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

倪九派,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及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08-NZZ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08BAD98B03)。

猜你喜欢

农用地农村土地农户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多方共赢
广东省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与二调成果快速衔接技术方法探讨
龙海市县域农用地整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