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静渺远 空濛寂静——《大秦岭》评析

2011-11-16许小周,关炳炳

电影评介 2011年21期
关键词:秦岭人文

秦岭西起甘肃临潭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最终融入河南。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是黄河与长江的天然分水岭,动植物资源和人文资源异常丰富。她像一面横贯中国东西的巨大屏障,巍峨雄浑,气贯中原,将整个中国分为南北两半。

《大秦岭》第一集便对秦岭追根溯源,探索秦岭的来历,展现中华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第二集展现汉王朝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并且沿着一条条秦岭古道,造纸术等中华文明更是穿越千年时空影响后世。第三集展现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及伟大的唐王朝。第四集展现老子的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伟大地位。第五集展现从秦岭发源的河流护佑了中国十三个封建王朝,又承载起“南水北调”的历史使命,影响中国未来。第六集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秦岭深处得到最好的彰显。第七集以熊猫为代表,展现了秦岭密林深处的中国珍稀动物资源。第八集通过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长恨歌》、王维的《辋川图》,历代才子或雄浑、奔放,或淡雅、内敛的文艺作品书写了自己对秦岭山水的感悟。

《大秦岭》第八集有一句话总结到:“秦岭无言,只是默默的守护着胸怀里的万千生灵。”人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秦岭胸怀里的万千生灵。《大秦岭》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秦岭。

一、主题分析: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

1、秦岭的美是自然的

秦岭初诞,天地一片混沌。在这片土地上,崭新的生命正在孕育生发,一个无限奇迹萌发的时代即将到来。秦岭,纵使世人有万般猜测,也难以追踪它神秘渺远的足迹。的确,秦岭的自然美轻纱薄雾,如仙如梦;它沾染了水的钟灵毓秀,倚仗了重重山峦的巍峨,甚至山崖石壁间每一寸缝隙,都有轻轻的生命的喘息声。它神秘,因为有与现实最遥远的距离;它珍贵,因为它隐匿了来自尘世的无数足迹。秦岭动植物资源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据统计秦岭有兽类动物100多种,鸟类动物338种,其中不乏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和朱鹮。秦岭属于南北方植物交汇地带,加上苔藓,蕨类等,各种植物总数超过3800多种,星叶草、独叶草、银杏、珙桐就是她们中的代表。这些使我们觉得好像秦岭山里藏匿了一部世代书写的撼世奇书“红楼梦”,它内容的广阔如星汉般灿烂,如星斗般摇曳闪烁。

2、秦岭的美是人文的

秦岭无限的自然神韵壮阔了这片土地的胸怀,就连树影,石缝,崖间,润泽的泥土里都包裹着陈酿的智慧,一字深,道不尽秦岭收录的善思静观;一字大,说不完秦岭万事万物融于天地之间的丰腴;一字宽,又拘谨了这片土地延伸的力量;它赋予了每个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以灵感,用自然之美撼动了才子佳人无限诗怀却从未高调引得人们对它予以无限赞美吟叹。即使如此,天地的穹庐也难以遮罩这片宝地。湖光山色也不及秦岭一滴山泉。它用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收纳了来自人的智慧大美,无论唐诗宋词如珠玑般散落,秦岭具有天生不可拿来的气质,大气唯美。然而,秦岭的人文风貌远不是另外半分的拼凑:地老天荒,春寒所赐,水滑凝脂,盛唐君主曾得秦岭灵秀所赐,尽揽一代芳华;李白斗酒诗百篇,吐露才情雅致;道经,德经,一语道出秦岭埋藏千万年的达济深远。

3、秦岭的美还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

秦岭北麓有一个著名的道观叫楼观台,据说老子曾在此修行、得道,并著述《道德经》。《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自然,无为,虚静,贵柔,淡泊,中和。以柔克刚,才能刚柔并济,这也正与秦岭的自然之气,自然之魂相一致。大自然神秘,总是无处不在地体现出两面性,正如水是柔的,也是刚的;涓涓细流,风平浪静,也许很多时候溪水都是默默东逝的,但是林欲静,风不止;要相信万事万物都是轮回的,当大风来临,吹拂过河面,吹打在轻轻泛起的微波之上时,水也就充满了刚性,变得波涛澎湃,气势汹汹,难以抵挡,更难以驾驭。诞生于秦岭的《道德经》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哲学思考,参禅,参悟,从而使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知礼节、明事理,做一个心如明镜,并且内心澄澈,品行端正的人;做一个智慧中人,不迷失自我,不误入歧途,把握人生航向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虚怀若谷、进退自如、积极生活,犹如秦岭一样经历万年尤高大巍峨、充满生命力的人。

二、视听语言分析:画面与声音完美融合

巍巍秦岭被誉为“万山之祖”,它的气势是渺远,肃穆,巍峨的。历代文人学士都曾对这座孕育着通灵之气的秦岭顶礼膜拜:老子、王维、李白、白居易等文人先哲都曾在这里留下著名的诗篇。综合起来,本片涉及到的内容是综合性的,着重介绍了秦岭巨大而丰富的自然宝藏和自然掩映下的人文情怀。这样一个自然美和人文美合而为一的整体,一个拥有无限自然资源,加之人性融合的美丽和音,呈现在现代人眼前的是一个无以名状的独一无二的奇幻世界。为了能够将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导演在影片的视听语言上也做了很大的努力。

1、音乐上别具一格

《大秦岭》每集片头曲的歌词全部采用唐代著名诗人的诗作为词。

终南阴岭秀,(唐•祖咏)

碧嶂插遥天,(唐•李世民)

愿乘泠风去,

直出浮云间。(唐•李白)

秦岭愁回马,(唐•杜甫)

心事两悠然,(唐•白居易)

行到水穷处,(唐•王维)

月出孤舟寒,(唐•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唐•韩愈)

试登秦岭望秦川。(唐•孟浩然)

首先这种诗词的串联是非常和谐统一的,前两句介绍了秦岭的巍峨、壮丽;紧接两句展现了诗人的宏图大愿;下来四句展现了秦岭之行的艰难和诗人的苦闷;最后两句的一问一答总结出秦川大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用古代诗句作歌词,能够让观众对《大秦岭》的内容进行遐想,不但使观众对片子丰富的内容有种心理期待,而且显得古朴凝练,又不失稳重大气。前两句运用女声独唱、高昂激越;中四句男声合唱,低沉婉转、情深意满;后面男女声合唱气势恢弘、和谐自然。运用合唱形式,展现秦岭的秀美风光、人文传统,不但曲调婉转和谐,而且还能够将片子的风格、内容、特点、主题用更加有力的诗人内心感受和创作者的意愿自然融合加以呈现,紧扣主题,简约明了,令人印象深刻。与此同时,片中其它古朴优美的音乐音响也起到了转换情绪,增进情感的作用,缺一不可。

2、节奏舒缓有致

以第八集为例,本集影片整体节奏舒缓有致,音乐配合画面中的长镜头,平移镜头,使得声画关系和谐统一。影片刚一开始介绍关于《山海经》起源的内容时,镜头由实渐渐虚化,虚实结合,配合解说词,更加形象地说明《山海经》到现在仍然是个未解的谜团这一事实,让观众的思考紧紧跟随内容而变动。由于本集还要介绍有关秦岭的自然景观,所以很多镜头都是在户外实景拍摄,特写与远景结合。对于一些溪流、草叶、花朵等进行了特写拍摄,近距离拉近观众对于秦岭一草一木的认识,也便于观众对相关物种的特性、形状、纹路以及细枝末节做更细致的观察;而关于秦岭的全貌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采用远景将每个历史上著名的事件都是涵盖在秦岭的自然景观之中的。比如介绍骊山脚下的华清池,就自然从骊山周边的青山绿水,温泉,过渡到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发生的美好爱情故事;提到老子的《道德经》,画面先对观楼台前的青牛塑像进行拍摄,转而引出老子。这样做能够更好地表现出片子的延展性,将自然景观介绍与人文景观介绍自然过渡,不至于使内容枯燥无味,生硬刻板。

3、资料十分详实

纪录片资料的来源主要包括实景拍摄的视频资料、历史视频资料、文件档案资料、采访、图表、动画等等。本片画面优美是她首屈一指的特点,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同样仅以第八集为例,本片创作者在地理上横跨秦岭东西南北、沟沟壑壑,在时间上展现一年四季,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实景拍摄,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见到的美景都在影片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本片中,一些涉及到历史文化的内容,如《山海经》,画面就是一破旧的古装书,形象自然,也便于观众直观理解相关资料。因为本片还具有较强的理论专业性,所以穿插了不同专家学者的采访,其中涉及文学、佛学、历史学,哲学等各高校、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共102位,对于编导提出的相关问题,专家都做简短精辟的回答和评述,使影片的严肃性、正式性、重要性和可信得到充分的保证,凸显了影片的学术氛围。有些片段动画的运用也给我们的影片制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比如第八集中关于秦岭的诞生就用到了动画,火红的岩浆汹涌流淌,也正是这岩浆孕育了巍峨挺拔大秦岭。

4、解说词优美

解说词是纪录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解说员音质的好坏,解说能力的高低,解说词文采的有无,解说词说明、叙述、阐释作用是否清楚等都会影响一部纪录片品质的高低。本片解说谭江海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曾获1997年主持人“金话筒”评选三等奖,全国“百优”主持人称号;1999年获全国播音与主持作品评选政府奖一等奖。他音色清越、以情吐字、用心归音、沉稳大气,给予观众美好的听觉享受。由于该片是自然科学类和社会人文类并重的纪录片,所以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专业性和文化性,片中解说词配合生动的画面,打破了解说词冗长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帮助观众了解文学历史知识,吸引观众注意力,带领观众思维前进,达到了很好的说明解释和抒情作用。

三、剧作结构:时空交错展现秦岭历史

秦岭是一个巨大宝藏,在这座连绵的大山之中,不仅有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更有令人赞叹不已的丰富人文景观。然而,这个自然精雕细琢的上乘佳作,它的一举一动,每一处细节和盖世经典的诞生都与群山围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八集中《山海经》的谜团至今未解,悬案背后隐藏太多令人遐想的猜测。秦岭的诞生远在古老渺远的年代,那时地老天荒,苍穹混沌。开天?劈山?凿城?秦岭的源头让它和这些久远的时代一样,变得愈恍惚、愈充满玄幻的美丽色彩。而《山海经》的成书时间还没有确切考证。有人认为可能出自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巴蜀、齐和楚地方人所作,有人认为是印度或伊朗人所作,甚至是古巴比伦人所作!带着这些疑问,影片开始沿着秦岭的诞生、蓝田人的出现、半坡人的发展、大秦帝国的崛起以及盛世唐朝的衰落,条理清晰的对秦岭的前世今生进行了分析总结。这些也昭示出不论自然再美,也离不开人的滋养,旧石器、新石器、陶器,半坡人召示着充满激情的新时代的到来;青铜器、西汉皇后之玺、唐朝风韵绝代的杨贵妃,她们都为身后这座巨大而敦实的山脉——秦岭涂抹上了浓浓的一笔重彩!

《大秦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纪录片的形式,从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来审视一座山脉。陕西作为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蓝田猿人,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特征的西安半坡遗址,这里还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黄帝的部族发源地和陵寝所在地,这里更有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大都市——西安!所有这一切都因为陕西有巍峨的秦岭庇护!所有这些也都是因为陕西近几年创作的一批优秀纪录片——《法门寺》《大明宫》《舞动陕西》《大秦岭》等而被人们熟知。愿陕西的纪录片创作愈加繁荣!

猜你喜欢

秦岭人文
守护大秦岭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逍遥游”壶的创新和人文意境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好忙好忙的秦岭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在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