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窃听门”事件的背后

2011-11-16钟颖

电影评介 2011年21期
关键词:默多克英国

哗变! “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

这个夏天,最火的电影,绝对不是美国大片《变形金刚3》,而是在英国伦敦上演的“窃听风云”!

7月4 日,英国卫报登载了一篇 文 章“Missing Milly Dowler's voicemail was hacked by News of the World”[1](失踪女孩米莉•道勒的语音留言信箱被《世界新闻报》非法侵入),署名是Nick Davies and Amelia Hill。

很快,这篇文章像一枚投入平静池塘的小石子,在伦敦激起了一波波的涟漪效应。

7月6 日,窃听事件惊动英国政界。英国议会召开紧急会议,首相卡梅伦承诺将就窃听事件展开独立调查。

7月10 日,默多克“断肢求生”。报龄168年的《世界新闻报》在头版刊登大号标题“THANK YOU &GOODBYE” ( 谢谢,再见) ,正式向世界谢幕。

7月13 日,新闻集团宣布撤销对BskyB(天空广播公司British Sky Broadcasting)的控股收购。

7月15 日,默多克挥泪斩马谡。两名得力干将新闻国际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与道琼斯集团CEO莱斯•辛顿同日宣布辞职。风暴登陆大洋彼岸,美国联邦调查局也宣布将调查新闻集团旗下的媒体是否非法侵入过 911事件受害者及其家人的电话。

7月17 —18 日,风暴刮向英国警界。受窃听事件牵连,伦敦警察总长保罗•斯蒂芬森以及局长助理约翰•叶茨接连宣布辞职。

7月19 日,惊现命案。就在默多克父子出席听证会的当天,媒体爆出劲爆消息,第一个揭发《世界新闻报》进行电话窃听,曾供职该报的记者暴毙家中。

同日,在这个默多克言称是他人生中最卑微的一天里,听证会上,一名男子向他投掷了一盘剃须泡沫。当所有人还在发怔的瞬间,一名黄皮肤的中国女性快速地弹跳起来给了袭击者一记漂亮的扣杀,这名女性正是默多克的现任妻子邓文迪。这记扣杀后,新闻集团因窃听事件不断下挫的股价,居然奇迹般地止跌回升。

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一个活着的媒体大亨,本人成为新闻事件主角,并且还牵动着世界媒体的目光,连续几周登录各国各大媒体头版头条的案例,在世界新闻史上并不多见。我想,深谙媒体法则的默多克一定明白这样的一句戏言“如果你爱他,送他上头版头条,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上头版头条,因为那里是地狱。” 默多克连续几周的名字后跟着一个大大的英文单词“scandal”(丑闻)出现在头版,意味着什么,素以曝光名人丑闻闻名的刚关闭的《世界新闻报》的记者们一定很清楚,当然,刚辞职的前新闻国际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这个用评论家们的话来说,“一个新闻路数一向很野的女人”一定更加明白。

现年80岁,自1952年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几家小报,在媒介领域征战超过59年,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挑战的默多克,似乎真的遭遇了滑铁卢。

7月21 日,英国知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让默多克登上了封面,还给他配了个大标题“Last of the moguls”[2],把它翻译得庄重、悲壮些就是“默多克——最后的传媒大亨”。不过,如果根据文章中给他配的副标题“Rupert Murdoch is the last member of a dying breed.Time for him to step back”,(默多克不过是在垂死挣扎,是他该退出的时候了。)那么,我认为《经济学人》其实想说的是:默多克,你玩完了!

发酵! “红顶商人”变成了“全民公敌”

默多克是否真的玩完了,咱们还不敢断言。但是这一次的窃听门事件,倒是给世界新闻界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媒寡头的权力边界不可能无限的扩容。

默多克帝国出现危机的根源并不是窃听事件,而是他与日俱增的扩张野心。

从表现上看,默多克遭遇空前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是非法侵入平民女孩米莉•道勒的语音留言信箱;但事实上,笔者认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这次事件,而是默多克集团准备拿下他已经拥有39.1%的股份的一家英国公司——BskyB(天空广播公司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默多克倘若拿下天空广播公司的全部股份,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英国媒体人的回答:

考虑到更广泛的公众利益,英国《金融时报》对新闻集团撤销收购表示欢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该集团收购BSkyB会对英国媒体的多元性造成棘手的问题。该集团已经占据英国报纸发行量的37%,这宗收购会使其占据约35%的电视市场。此事当然关涉英国《金融时报》的利益,但这种跨媒体所有权扩张的影响是,它将永久性改变整个媒体产业的格局。[3]

——FT社评:限制默多克符合公众利益

如上是英国《金融时报》在7月15日发表的社论。

所以,如果默多克拿下了英国经营数字电视和付费电视业务最好的天空广播公司的全部股权,这将意味着在英国的电视传媒领域,BBC最大的竞争对手很快就会成形,按照如上《金融时报》给出的数据,默多克将拥有1/3的电视市场份额;此外,再加上新闻集团在英国纸媒领域占据的超过1/3的市场份额,其意味着默多克几近拿下了英国传媒市场的半壁江山。

那么,这之于英国公众的社会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一幅生活图景:

“据说,这是一个英国人的典型生活:早上起床打开电视收看天空卫视的新闻,吃早饭时浏览今天的《泰晤士报》,上班路上在地铁车厢里拿起哈伯•考林斯出版的最新小说,下班途中借助《太阳报》的八卦轻松一下,晚上回家再看看福克斯公司出品的连续剧。”[4]

从新闻资讯到娱乐信息,从电视领域到纸媒领域再到出版领域,英国公众接触的媒介产品,差一点就将全部变成百分百的“默多克制造”了。这种局面对英国人而言,无异等同于面临一场文化殖民主义的灾难。难怪英国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会发出强烈呼吁,“米利班德指认默多克‘对英国公共生活影响力过大’,呼吁朝野就修订媒体所有权法规达成一致,力促拆分新闻集团,以减少默多克在英国媒体市场所占份额。”[5]

所以,新闻集团想拿下天空广播公司的全部股份,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问题。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早年就爆出过窃听丑闻,但风暴会在2011年7月,默多克即将拿下BskyB的全部股份时才真正刮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我们看到很多爆料称英国其他的一些媒体、小报也有窃听行为,但却没有人像默多克一样变成了“落水狗”。

有些时候,权力的巅峰往往就是拐点。“红顶商人”的命运大抵如此。

默多克的案例告诉后来的“默多克们”,当一个私人老板从媒体大亨逐渐向传媒寡头演进的时候,他离他的权力边界就比较靠近了,如果按照葛兰西所阐释的“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主要不是依赖政治社会及其代理机构,如军队、暴力等来维持的,而主要是依靠他们牢牢占有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依靠他们广为宣传并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的。”[6]那么,像默多克这样的传媒帝国遭遇拆分,只是时间和契机问题。媒体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生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有效载体。所以,让默多克这样的一个私人老板手里集聚过多的传媒产品生产权,似乎就有些危险了。

罪与罚! “国王”的野心与权利的丧失

当然,经过这一次的窃听事件后,默多克的传媒帝国是否会很快被外力所拆分或是因内讧而导致帝国分崩离析,再则没准又爆出什么劲爆事件,致使诸种因素合力瓦解掉默多克59年来的心血,这事谁也说不准。

但有一点很明确的是:默多克今年已经80高龄了,他能够掌控他的王国的时间无疑已经进入倒计时的状态了,自他以后,新闻集团这个庞大帝国的命运终究是堪忧的,一个市值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巨型传媒集团,如果缺乏一个有力的掌舵者,他的衰亡就不可避免了。从传媒发展史的角度看,像默多克这样的能够纵深发展传媒产业链,并且在80岁高龄时仍然有充沛工作精力的传媒人,并不多见。从悉尼到伦敦、再到纽约,在短短几十年间就缔造起一个帝国版图横跨几大洲,经营范围广涉报业、广播电视、影视、出版、新媒体等诸多领域的鲁伯特•默多克,无疑是资本全球化最生动的注释。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遗憾的是,他却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报人。

从默多克的一些办报理念看,他降低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格调。一个“被《华盛顿邮报》称为‘地球村真正的信息部长’”[7]的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生产商出售和示范了一些很不好的行业标准,诸如“小报文化”、诸如“购买新闻、制造耸动”,乃至于违背新闻职业道德,非法入侵公众电话……

默多克在传媒帝国版图不断增大的同时,也开始了自我膨胀,帝国的“国王”开始随心所欲了,传媒人之于社会所应保留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被赤裸裸的撕开。也许他认为,公众永远不会知道那些“背后的故事”。

但是历史往往就是这么有意思,会让积聚已久的必然性在偶然性的瞬间爆发。在新闻集团长期滥用“第四权力”的时候,2011年7月看似偶然的一篇揭丑报道出现了,默多克一夜之间变成了“全民公敌”,风暴的猛烈程度超乎了他的想象。不过,这个一向自负的传媒大佬,似乎还没有真正地反思自己,即便是他刊登了整版的“We are sorry.”的亲笔签名的道歉信。否则,他不会在出席英国国会听证会的时候说“This is the most humble day of my life.”(这是我人生中最卑微的一天。)他其实还是把自己架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的。

我想,在这样的传媒大佬心里,也许从来都没有真正地尊重过公众。公众在他心里也许就是一拨“愚众”,你们不是喜欢娱乐、喜欢隐私吗,我给你们提供,你们就“愚乐”吧。

不过,中外历史上也有很多的例子证明了:任何轻视民众的人都会遭遇失败。默多克,也不过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传媒帝国的国王,这一次也许感觉到了“水”的能量。当下英国公众的举国声讨和谴责宣告了默多克传媒帝国的公信力已经开始彻底地丧失了。

而对于任何一个传媒人和传媒集团而言,最不可缺的就是这点公信力。

这一次,默多克可谓是咎由自取,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指出,默多克新闻集团的底线就是‘无底线’:为了得到所想得到的新闻线索,可以不顾一切规则,标准只有一个:‘得手了没有。’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择手段,搞窃听、‘黑’邮箱、窃取银行账户和社保密码、破译手机短信、收买王室雇员或警方人士。”[8]

这种种行为,似乎触碰的还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多的是在罔顾法律。

鲁伯特•默多克有权力践踏和漠视法律吗?答案,显而易见。

我想,传媒大佬们是时候分清“权力”与“权利”的概念了,否则当你滥用权力的时候,你权力的边界也就出现了——你离失去“权利”的那一天也就不会太远了。

注释

[1]卫 报 http://www.guardian.co.uk/uk/2011/jul/04/milly-dowler-voicemail-hacked-newsof-world

[2]http://www.economist.com/node/18988526

[3]《金融时报》中文网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39605

[4]徐菁菁:《他自以为自己在管理这个国家》,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31期。

[5]《曝英首相与默多克过从甚密 工党呼吁拆分新闻集团》,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5175441.html

[6]罗钢 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16页。

[7]《如何像默多克一样成功?》http://book.sina.com.cn/review/f/2003-03-12/3/2096.shtml

[8]李良:《谈邓文迪护夫的深层意义:也在捍卫一种规则》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1-07-26/content_3316260.html

猜你喜欢

默多克英国
默多克和杰莉·霍尔
英国的环保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新书披露默多克被邓文迪“情伤”近崩溃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传媒大亨默多克被曝将辞职 次子或接任福克斯CEO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默多克口无遮拦惹火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