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建筑师的文字表达
——记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季元振及其专著《建筑是什么?》

2011-11-14高妍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1年7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建筑师建筑设计

文/高妍

一个建筑师的文字表达
——记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季元振及其专著《建筑是什么?》

文/高妍

谁是城市的主人?

谁在影响我们的住行?

谁来为穷人买房?

建筑为民生还是为政绩?

……

这一连串的问号,取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季元振的著作《建筑是什么?》,也可为季先生写作出版这一著作的初衷作出注解。

季元振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工程结构设计工作。该书以季元振丰富的建筑设计、工程研究经验和作为业内人士对建筑界现状的观察与思考为源泉,通过文字书写这一平实的表达方式,传达自身对建筑界、房地产行业等热点问题及种种弊端的见解。

该书语言朴实,分析问题一针见血,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涉及建筑历史、建筑原理、建筑创作、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建筑师的成长等诸多内容,完美传达出了季元振作为一个优秀建筑师所具备的尊重现实、推崇科学精神的建筑设计理念。

同时,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勇于对社会负责的建筑师,季元振反思现状、呼吁严正风气的宽广人文情怀也尽寓书中。他呼吁建筑师更多地关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和民生问题,摒弃过分追求怪异、华丽造型的观念,重新回归建筑的本质,重视建筑的实用功能,追求建造技术的科学合理性。

他以不同以往的方式集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以期引起业内和社会的关注,引发争论或共鸣,他也希望能以此方式引导改变大众对建筑的认识,提升大众的审美观念。

季元振教授

关于建筑方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古罗马时期,一位叫做马可•维特鲁威的建筑师在他的著作《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应该坚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原理,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建筑创作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国情,党和政府确立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

1986年,建设部总结以往建设实践经验,结合国家发展的整体情况,将建筑方针调整为:适用、安全、经济、美观。汶川地震后,中央又将“安全”放在了方针的首位。

总的说来,建筑是通过科学地选择建筑材料和技术去建造房屋,其目的是为了创造满足人类各种不同的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物质环境。“安全”是指建筑对在其中生活的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这里包括建筑对自然和人为各种灾害的防御能力,例如抵抗地震、水灾、火灾等的能力,还包括抵御战争、盗匪、恐怖分子等的能力。“适用”是指建筑的功能和用途。“经济”指人类在从事建筑活动时,必须以最小投入去创造最大产出的观念,这个产出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美观”反映的是人们对建筑的精神需求,建筑应该使人们在其形成的环境中产生愉悦的心情。

一个优秀的建筑创作必须同时满足上述各方面的要求,执行党的建筑方针。

2005年,季元振教授在美国

关于功能——为解决民生问题而建设

季元振开始学习建筑的时候,正是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发展严重受困时期。“一穷二白”的时代里,季元振那一代建筑师学到的,除了“功能、技术合理、经济适用”外,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建筑师的责任”。“珍惜人民好不容易攒下的每一分钱,把它用到国家最为需要的地方上去”,是那个年代建筑工作者的理想。

这也造就了季元振注重功能与技术的建筑设计理念,他认为为解决民生问题而建设,才是回归建筑本质的行为。

人们在建筑及其环境里居住、工作、生活、娱乐,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上述各种需求,因此,“追求建筑功能的人性化设计与追求建筑技术的经济合理性,追求技术的进步,永远是建筑创作最核心的价值观。”

现阶段,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中国国情。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用适合于中国的技术去解决中国的问题。

季元振特别用《谁来为穷人买房》一文分析城市高房价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思路。

他说:“对于穷人的住房问题,绝不能光靠市场经济,因为住房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只要他是一个人,不管他是否有能力买房,社会都必须提供房子给他居住。在这里,商品等价交换并不适用。住房、教育、医疗这些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有社会福利的成分,在此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公平和正义。”

他还说:“由于住房是保证每一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它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有时并不具有商品的特性。由于贫富不均,所以政府必须进行干预,用税收、政策和法律来保证所有人都有房住。在这里,只有靠‘计划’才能奏效。”

他又说:“政府资助的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必须有相当的规模才能抑制商品房房价的上扬。而保障性住房的标准,则完全根据国家的经济情况和住房的需求来确定,随着全民的住房情况逐年去提高。”

他最后说:“在解决国人住房的问题上,千万不要迷信市场经济,50%的缺房者是要靠政府的帮助才能解决住房的,这就是先进地区的经验。将来有谁会为穷人买房呢?我想那只能是政府,因为这是政府的责任,而且也只有政府,才会有这样的力量。”

汶川地震的严酷事实使人们对建筑的安全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建筑的安全取决于建筑结构。季元振是推崇结构理性主义的。结构理性主义学派的精髓,是将建筑的科学性作为判断建筑形式的发展及其优劣的标准。所谓建筑的科学性,既包括建造的科学性,又包括使用功能的适宜性。“结构理性主义认为,优秀的建筑一定是建筑功能、建筑结构与美的完美统一。”而这正是维特鲁威建筑三原则在现代社会的语言解读,是结构理性主义追求的建筑创作的最高原则。因此,结构理性主义“适合于不同风格的建筑,适合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学派,它绝不限制建筑师的创造力,而是引导建筑师在创造建筑作品时,在崇尚科学地运用材料、运用结构的前提下,去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建设大量的住房、学校和医院,我们还要建设大量的城镇和工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建筑质量还很差,建筑标准还太低,机械化与工业化程度不高。大量的建设需要对资金的科学和合理的使用,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对民有利的实惠上是我们的责任。现代主义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不要浮华,不要刺激眼球,我们要把建筑创作回归到建筑的本源上来。”

季元振教授在清华学堂前留影

关于美观——有关建造形式创造的问题

好好审视我们周围的新建筑,就不难发现,建筑界中一部分人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到追求“标新立异”、“时尚”、“夺人眼球”,这种不从功能和技术出发的形式主义随处可见。若不加制止,任其发展,必将产生经济和社会问题,影响人们的公共生活,甚至阻碍城市的和谐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世俗的欲望追逐、浮躁的社会环境。为数不少的人,不仅限于建筑师,都被名利所驱使,在他们的观念里,建筑只是追逐名利、加官进爵、凸显政绩的工具。当今的一部分建筑创作与设计只注重建筑外观和建筑的表现形式,极力突出“眼球效应”,严重缺失对建筑功能和技术的思考,已经背离了建筑创作的真谛。

当建筑师不再专注于设计的初衷,业主们只在乎建筑的外观形象、“眼球效应”,当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共建筑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其奢华的外形、不菲的造价都与建筑的功能无关,与城市的规划无关,而建筑的功能只能成为建筑形式与材料的附属品……季元振说,“我们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改变着城市,但是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在等着我们。”这其中饱含着他对中国城市建筑现状及未来的忧虑。

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缺乏科学理性的精神。19世纪末,西方建筑开始进入中国。在这之前,受传统封建文化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影响,中国的建筑形式(外观)“仅仅用来传达建筑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是反映主人的文化观念和喜爱的载体”,中国人没有发现建筑的形式与功能以及技术之间的必然联系。

直到今天,传统中国建筑等级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这也是某些中国人选择建筑方案时,大多仅凭对外观的喜好决定方案的选取,却很少将建筑的形式与功能、技术、经济紧密相连的深层次原因。

针对这种现象,季元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应该是它的使用功能和选择的建筑材料及其结构的合理表达。只有“正确的建造”,才是优秀建筑的基础。“建筑形式不是随心所欲的、表征个人喜好的产物,它是为人的生活而设计,它是受经济制约的,它是应该符合建筑材料的自然属性的。”“在建筑创作中,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形式应该是设计研究的结果而不是出发点。”任何打着文化和艺术的幌子开展建筑创作,而否定建筑实用性和物质性的行为,都是十分危险的倾向。“功能与技术是建筑的基础,舍去基础,哪里有艺术可言呢?”

季元振指出,“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有两个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第一是形式要追随功能。……建筑的形式应该是内部合理地使用空间的需求的外部反映。……第二是形式要忠于建筑材料的特性,忠于建造方式,忠于建筑结构和技术。”建筑的形式要真实地反映甚至表现其内容。这个“内容”既包括建筑的功能,也包括支撑建筑的技术、建筑材料与结构,甚至建造方法等。

基于以上种种,季元振认为,中国要取得现代建筑的发展,就应该“抽象地继承古代中国匠人思想中合理的内核,摒弃一切封建文化、封建迷信强加在建筑上的种种精神枷锁,同时吸收西方先进的建筑文化及其技术,并根据中国当前的社会需求、经济和技术水平,去创造中国的现代建筑”。

针对现在大力提倡的节能建筑、绿色建材,季元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同意“节能问题,最终只有从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才能实现”的看法;他指出目前正在实行的以美国LEED标准为样版制定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反映的是厂家的利益,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他认为,评价一个建筑是否环保和节能,不是看该建筑采用了多少项所谓的节能措施,而是看它的生产、建设、使用过程是否真正做到了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季元振教授(右二)与本刊记者在清华园合影

关于成长——优秀建筑师的养成

有人说,设计是教不会的。季元振并不认同,他认为“天才是教育的结果”。“只要经过正确的引导,严格的训练,调动起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改变不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变‘教’为‘学’,一般的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是并不困难的事。问题的关键是学生们必须勤奋,因为勤能补拙。”

作为经验型和实践型紧密结合的职业,建筑师所需要的素质广度非常宽,不仅需要社会学、工程学、文化、艺术等各学科理论知识的积累,还需要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脚踏实地解决技术细节的能力。季元振认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除了应该具备学者的风范、工程师的严谨和艺术家的想象力,还应该练就外交家的沟通能力和政治家的组织能力。而这些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所以走上建筑师这条路,就要准备勤奋一生,活到老学到老。”

实践是建筑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它是把学习到的理论基础、知识片段同实实在在的工程联系在一起的唯一途径。建筑设计,仅靠有想法是不够的,还要研究细节,要对尺度、构造、色彩、材料及其表现有深刻的了解,更要考虑经济因素的制约。而这些,没有长时间勤奋扎实的工程实践经历,是把握不住的。

季元振说,“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唯一动力应该来自于人类探索自身及其生存环境(大自然)的求知欲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技术的创造和发明。所以科学和技术工作应该是神圣的事情。”作为一个建筑师,应该始终维系这份神圣,保有对技术最崇高的尊重,维护最原始的求知欲,对自己负责,对建筑负责,对社会负责。

季元振以平凡建筑师自居,他认可并在书中摘录了S教授对平凡建筑师的描写。“平凡建筑师是建筑设计大军中的主流,他们设计的建筑最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还设计明星建筑师不屑一顾的,而对国民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工业建筑。”

“平凡建筑师是城市文化、城市环境的主体。把奇特的‘地标建筑’当作城市文化的代表的观点是片面而且错误的。”

敬业、严谨、务实、对社会负责,季元振们以此为己任、为目标,也以此寄托对年轻学者的期望。“平凡建筑师们,牢记你们的社会责任,深信你们的社会价值,勇敢地走下去!”

季元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1945年生,祖籍江苏。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从事过建筑施工、建筑结构研究、建筑设计及建筑教学等工作。曾任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院长。1994年调清华大学任教。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和工程结构设计工作,是中国为数不多对结构工程做过研究的建筑师,曾在结构工程研究方面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多次获得国家、省部、市级优秀设计奖。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建筑师建筑设计
浅论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当建筑师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建筑设计的困惑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简析建筑创作与文化认同之关联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