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地区中药材种植发展的喜与忧

2011-10-17李京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1期
关键词:西洋参药用黄芩

□文 李京生

▲青葙子

中药材的种植栽培在北京地区颇有历史。据药店的老药师介绍,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已有鲜药栽培,北京各中药铺调配处方所用各种鲜药,如鲜薄荷、鲜佩兰、鲜藿香、鲜枇杷叶、鲜菖蒲等,就是丰台区花乡药农培植的,供药店常年使用。

北京中药材种植栽培历史回顾

上世纪50年代,卫生部为缓解药材资源供应紧张情况,提出“南药北移、北药南种、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指导原则,得到了全国药材主管部门的积极响应。北京市药材公司在昌平县小汤山八仙庄一带建立了数千亩药材种植养殖场,进行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六七十年代农村发展合作医疗,不少农村医疗站都种植了中草药。

西洋参是一种名贵药材,据考证,我国清代就有药用记载,但从来都是靠进口。自197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对西洋参的生长环境、栽培技术、田间管理及产地加工等进行了长时间的系统研究,1980年代在北京怀柔山区试种成功,并通过大量的药化、药理等实验证明与进口的西洋参各项指标基本相同,质量符合药用要求。1989年,产自怀柔县庙城乡的西洋参被卫生部认定为新药,从此结束了西洋参进口的历史。这是北京市在药材栽培方面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现在,怀柔区汤河口镇按照西洋参野生生长环境,在山林内种植西洋参,已取得初步成果。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的玫瑰花过去除观赏外一直是作为食品行业的原料使用,近年来已经开始作为药用。

进入本世纪,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郊区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提高,如怀柔区汤河口镇政府在资金上给予种植户支持,几年来,除了继续发展西洋参种植,还发展了五味子、刺五加等中药材种植。门头沟区在斋堂建立了上千亩的黄芩种植基地,区有关部门通过制定黄芩种植规范,大力推广黄芩种植。一些企业和个人在农村设立了中药材实验场种植基地,如杜仲种植基地、石斛种植基地等;一些地区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协会,如仅通州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就曾超过万亩,但由于种植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未能得到持续发展。

▲紫苏

北京市园林局近年来根据市容环境绿化美化的需要,结合本市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栽培了大量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如杜仲、国槐、银杏、合欢、玫瑰、月季、鸡冠花等,但仅仅作为观赏植物、园林和绿化植物应用。目前,北京每年中药材的种植面积至少在万亩以上。

北京中药材种植问题种种

有些中药材种植者存在盲目性,在种植中药材时只考虑到当时中药材价格高,比其他粮食作物经济效益高,而不注重考虑品种选择,如白术主产于浙江,在北京虽然能种植成活,但产品个小,质量不好。

种子质量问题在种植中较为突出。目前中药材育种远不如粮食、蔬菜作物,种子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如发芽率低甚至不发芽曾多次发生,系推销药种的商户提供的种子存放时间过长所致。假种现象也时有发生,1990年代曾有人到北京推广种植三七,结果种植出来的是“藤三七”,不是正品三七。由于缺乏优良品种的培育,种出来的中药材质量也优劣不一,如房山某地种植的上百亩丹参虽然生长良好,但检测其丹参酮、丹酚酸含量低,达不到药典规定的标准。朝阳区、通州区一些地方曾种植的黄芪,根极短,达不到药用标准。

田间管理大部分都比较粗放。具体表现在:不能按中药材生产GAP标准的要求进行,种植中施用农药、化肥的情况比较多见,往往造成农药含量超标,甚至个别还有使用已淘汰农药的情况。

▲林下西洋参

相当一部分种植户中药采收加工技术掌握不好,甚至不会加工,影响产品质量。如种植的桔梗不会去皮,种植的黄芩不会闯皮。

销路不畅是影响农民种植中药材的一个大问题。种植户对中药材的价格浮动考虑不周,采收后不好销售或无销路,产品积压,药材种植出来无人收购,种植户辛苦一年或数年血本无归,极大地挫伤种植中药材的热情。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区发展山楂树的种植,各地都在种,产量高了,山楂却卖不出去了,一些农民就把山楂树砍了。

为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建言献策

发展京郊中药材种植业不仅缓解了某些中药材供应短缺现状,更有利于首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那么当前情形下,该如何解决中药材种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呢?笔者根据多年对北京地区中药材种植现状调查,提出六点建议。

目前,涉及到中药材种植的有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及医药行业,而现在都是各行其事,并未统筹兼顾。农业部门鼓励发展都市农业,鼓励农民多种经营种植中药材;林业部门考虑的是如何进行水土保持,封山育林,而没有考虑到在封山育林的同时发展中药材生产,如银杏、山楂等的树种既是绿化树种,又是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医药行业只管经营,不管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北京现有50余家中药饮片厂,其原料绝大部分来源于河北安国或亳州药材市场,很少有直接使用北京种植的中药材作为生产原料的。建议这三个部门建立协调机制,联手发展北京郊区的中药材种植,实行订单生产,产销结合,保证种植户利益。

建立或扶植药材种子良种繁育场,培育优良药材种子,为种植户提供优质药材种子和种植技术服务。具体采取三个加强的做法: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技术培训,解答他们种植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科学种植、管理和采收加工技术。加强中药材规范种植,注重发挥北京市范围内的研究所、学会和行业协会的优势,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加快编制种植中药材品种目录,并制定种植操作规程,在郊区扶植和发展一批示范性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指导农民种植药材,结合当地的具体地理环境特点,采用适宜的种植技术。如“粮药间作”,粮食作物与药材套种,玉米地中可以套种药材;“林药间作”,在果树地中套种药材,密云县山区有的果农1990年代就在苹果树地中套种黄芩,门头沟区斋堂镇黄芩种植基地一部分黄芩就是种植在果树地中,均生长良好。北京山区宜推广应用仿野生种植方法,有人称之为“拟野生种植法”或“半野生种植法”。选择与药材野生环境相似的种植地进行人工种植,出苗后让其自然生长,不用化肥、农药,待达到生长年限符合药用标准时采收,如柴胡、防风、丹参、远志等均可采用此种方法。尽管比常规种植方法产量低,多年生药材种植年限长,但其质量接近于野生药材,如东北的“林下参”,就是采用的这种种植法,国外有些地区种植的西洋参也是采用这种种植法。加强对中药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提倡生物防治法,生产绿色中药。

▲门头沟斋堂种植的黄芩

与林业部门的植树造林相结合,在山区、半山区退耕还林土地上或荒山上种植适宜生长的药用树木如银杏、杜仲、皂荚树、黄檗、山楂等;灌木及藤本植物如连翘、枸杞等;药用藤本植物如金银花、葛根等。考虑到水土保持问题尽量选择药用部分在地上的药材。如凌霄花药用花,银杏药用种子及叶,山杏和山桃药用种子,山楂、连翘药用果实,桑树药用叶、枝条、果实、根皮(考虑到水土保持尽量不用根皮),合欢药用树皮(枝皮)和花序,秦皮药用枝皮。门头沟地区有关部门已经将金银花作为防止滑坡、防止水土流失的护坡植物之一。

注意研究中药的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如位于门头沟区的一家公司总结整理了流传于山区民间的黄芩茶的制作工艺,结合现代工艺技术以黄芩叶为原料制作了黄芩茶,其商品已销售多年,并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畜牧业方面,在北京早已有饲料加工厂将中药作为添加剂添加到饲料中,用于经济动物的饲养。据报道,奶牛场在饲料中加入蒲公英可减少奶牛乳腺炎的发病率,有利于提高产奶量。

猜你喜欢

西洋参药用黄芩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文登西洋参“红”了!
黄芩使用有讲究
“参”得人心的文登西洋参
酒酿搭配药用最养生
西洋参的前世 今生
试论药用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配置中的应用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蕨类植物在利尿通淋中的药用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