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精神浸润于每一个细微之处
——北京中医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事迹实录

2011-10-17李学燕杜宇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1期
关键词:名医老中医调剂

□文 李学燕 杜宇

“皇城边,宽街旁,栽下杏树一行行……名医荟萃,百姓颂扬,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这是北京中医医院职工集体作词的院歌《悬壶济世 救死扶伤》,这首院歌在医院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间传唱,这一串串音符也将温暖和关切传递到前来就医的每一位患者心中。

走进北京中医医院,穿过朱红柳钉的仿古大门,沿着绿色的环廓前行,人们不时能看到精美的园林小品、中医文化墙、主题雕塑及各色亭榭、山石、盆景、碑刻等,著名中医大家在画像中向人们亲切地微笑。在大楼走廓的一侧白墙上,还挂着精雕细琢的木制漆框,上面书写着传统中医药的文化知识和传说。

浸蕴着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被老北京人亲切地称为“宽街中医院”的北京中医医院,多年来在卫生文化建设上孜孜不辍。前不久,北京中医医院被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授予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获得第三届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文化元素融进医院每个角落

用传统文化的各类元素凸显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北京中医医院独特之处,也是北京中医医院在卫生文化建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把文化的内涵融进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及每个标识之中,成为北京中医医院在文化建设系列工程中的基石和灵魂。院徽、院歌、院训,标准院名、标准色系无不以各种形式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04年,北京中医医院重新提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理念,将饱含中国传统和文化精髓的“仁、术、勤、和”四个字确定为新院训,并做了诠释:代表仁慈、大爱和德行的“仁”放在院训的首位,彰显了医务工作者崇尚“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院文化和道德追求;“术”是医术、学术和技术,标志着医务工作者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学术力求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勤”是勤奋、努力和奉献,凸显了医务工作者爱岗敬业、热忱为患者服务的风貌;“和”是和谐、和睦,既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了构建和谐医院的理念和追求。院徽的主题造型为“Beijing”的首字母“B”的变形,神似一个透视的葫芦,既有“悬壶济世”之意,又体现了中医中药之特色。“B”的竖笔用针灸银针来体现,以此象征中国传统医学。竖画加上药葫芦的下半部又恰似一个“中”字,强化了标识的中医特色。

传统技能在年轻人手中传承

“比赛开始!”裁判长一声令下,4名调剂员迅速拿起戥子,“齐眉对戥”,审方、称量、分药、摆放、回戥、复核、包装,动作娴熟规范,一气呵成。几分钟后,摆放整齐的黄芩、大青叶、板蓝根、滑石粉等中药饮片在比赛台上一字排开,严整漂亮。“时间到,比赛结束!”裁判当场检查参赛选手调剂的准确度,并逐一点评。这是2010年11月,北京中医医院第六届中药调剂比赛现场中的一幕。作为与专业挂钩的文化建设活动之一,这样的技能大赛他们已举办了6次。

在这届大赛中,中药调剂比赛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调剂处方,第二个环节是考核基本功。比赛的第一个环节结束后,第二个环节——考察调剂员“一把准”的基本功“登场”:调剂员选手一次性抓取一定量中药饮片,放入戥盘内,目测总量,进行称重,误差要控制在正负5%,每位调剂员要在2分钟内分别称量3味药物,以两个环节的总成绩计出名次。

北京中医医院中药房每年都会增加不少年轻职工,如何帮助他们树立质量意识,提高规范调剂水平,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一环。从2003年开始,药剂科每年都举办中药调剂比赛。参赛人员的范围逐渐扩大,比赛内容越来越丰富,由原来单纯调剂处方,发展到现在调剂处方、处方应付、基本功等多项目考核,比赛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医院通过这种人才激励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年轻调剂员认真学习、踏实工作,成为中药房的主力军。

名医照片悬挂之后

走进北京中医医院的“职工之家”,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两边墙壁上的大幅名医照片。赵炳南、关幼波、贺普仁、陈彤云等30多位中医名家,神态各异,表情不一。他们或沉思、或远眺、或微笑、或凝视,透露出名老中医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气质品格,彰显了中医大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宣传一代名医,发挥特色优势,反映了医院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方向,也是向社会推出自己的运营模式和服务品牌。”医院党委书记陈誩这样认为。

建院之初,医院汇集的北京名老中医,纷纷将自己多年的验方、祖传秘方无偿地捐献出来,这样,医院无论在中医临床,还是在中医药特色制剂等方面,始终保持着浓郁的中医特色和技术优势。

北京中医医院中药房的年轻选手在调剂比赛中争先恐后/徐珊 摄

“这些国家级的名老中医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为此,医院特地聘请中国照相馆的技术人员,根据专家的不同性格和气质,设计、拍摄出不同风格的照片。照片悬挂之后,引来的不仅是赞叹与仰慕,还有感动和激励。老中医们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新一代比学赶超,奋发向上,一个宣扬名医、崇尚名医的文化氛围在医院蔚然而成。

在门诊大厅、走廊、病房,在网站、院内刊物、文化墙,名医画像、名医警句随处可见。一个个名家研究室、名医工作站相继成立。一批批国家名老中医对外宣传规划层出不穷。一位位年轻中医走上电视银屏,他们讲经验、讲特色、讲养生,树立中医形象,弘扬中医文化。医院还在北京地区率先开设了由老中医专家挂牌的特色门诊、特惠门诊和特需门诊,受到群众的欢迎。

名医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多年来,医院坚持采用师承的方式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形成了以名医名家为品牌,以中青年临床骨干为核心,以特色技术、专科名药为特点的北京中医医院医疗品牌。

北京中医医院十分重视树立医务工作者典型,以典型带动人、鼓舞人。其中,精诚大医赵炳南、平民院长王莒生、百姓医生夏淑文、邮票护士赵国敏、头痛专家王麟鹏等典型人物的事迹在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中影响广泛。

43岁的夏淑文是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2009年11月响应市委“人才京郊行”号召,到门头沟区中医医院挂职锻炼,担任门头沟区中医医院院长助理。虽然每周夏淑文出三个半天专家门诊,但次次供不应求,病人络绎不绝。张先生家住广安门,每周两次特地坐公交车去门头沟区中医医院扎针灸。从城里舍近求远,往“沟”里奔的,何止张先生一人。清水、斋堂深山老区的病人来一趟医院看病需要往返70公里,花整整一天时间,但不少人仍专程前来,还用当下最时髦的流行语诙谐地说:“俺们是夏大夫的粉丝!”

家住门头沟区石门营村的一位花甲老汉,4年来右腿滑膜炎红肿热痛,皮肤呈紫黑色,扪之热手,天天弯着腰走路,什么活也干不了。老人本想不治了:“有大夫说,手术要住院,几千元下来,可能还有反复。”但经夏淑文针灸配合汤药治疗一周,症状明显减轻;治疗一个月后,右膝肿胀已彻底消退,紫黑色的皮肤也变正常了,走起路来大步流星……这位花甲老人终于康复,还能登高采香椿了,他捧着自己采下的香椿来感谢夏大夫。“几百元就治大病”,在乡亲们中传开了,几乎半村的人都来找夏大夫。

和夏淑文一样,针灸科王麟鹏除了是一名好医生,还是出色的学科带头人。1997年曾因讲学出色获得美国田纳西州荣誉市民的他,放弃了留在美国获得优厚待遇的机会,回到祖国建设针灸学科。他率先在国内建立中医卒中单元,把一个病房扩展到三个病区100张床位,病床使用率连年达到108%以上,人均诊治费用低于北京地区同级医院平均值,复诊住院患者近50%。北京中医医院针灸学科承担了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率先在国际上采用线拴法制作了卒中后痉挛动物模型。王麟鹏主持的头痛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SCI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领先于全国同行。由他牵头编辑的《针灸宝库—贺普仁临床点评本》,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官修针灸丛书,填补了我国在系统收集、整理、研究针灸古籍方面的空白。在王麟鹏的带领下,北京中医医院的针灸科室成为国家和北京市针灸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

北京中医医院还有一支出色的护理队伍。“你们这些‘邮票’护士比儿女都强。”这是一位老年患者对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长赵国敏说的一番话。

原来这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冬天的中午,皮肤科病房来了个特殊患者。他年近七旬,穿着与众不同,里里外外裹得像个“套中人”。尽管如此,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一股股腥臭味还是立即弥漫了整个病区。正在楼道散步的患者个个掩住口鼻,迅速回到各自的房间,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作为护士长的赵国敏却急忙迎上前去,带领两位护士将这位老患者扶到床边坐下。当脱掉他一层层的衣服时,赵国敏惊呆了!只见老人体无完肤,大大小小的疱疮遍布全身。不时流出脓血的疮面血肉模糊,并沾满了卫生纸和棉花。赵国敏和两位护士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剥离包裹的衣物、卫生纸、棉花,露出了红彤彤的疮面,随后进行清理、冲洗,逐一抽脓,每个疮面贴上一块药纱。几个小时过去了,老人的全身贴满了几百张如同邮票大小的纱布。因此,老人叫她们“邮票”护士。经过一个月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这位老年患者身上的脓疮基本愈合了。

“用爱心和智慧守护生命”这不仅是赵国敏一个人的诺言和行为,而是所有北京中医医院人践行的承诺。把“大医精诚”化成医务人员的日常行为和习惯,把表象文化、制度文化变成精神文化,落实在服务态度和言行举止等细微之处,正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之所在。

猜你喜欢

名医老中医调剂
新国标颁布 肥料检出植调剂按假农药处理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老中医坐诊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让名医们上线
中药调剂常见差错及相应措施探讨
老中医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作用及改进策略分析
周来兴老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