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谱写人间真情乐章
——回望北京急救医疗队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救援行动

2011-10-17张正尤赵坚王雅东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1期
关键词:藏民玉树医疗队

□文 张正尤 赵坚 王雅东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左一)在北京西站为即将赴青海救援的勇士们送行/张正尤 摄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壮美的三江源头,7.1级地震袭来,美丽的青海省玉树县地动山摇,成千上万间房屋瞬间沦为瓦砾,万千玉树群众的生命面临危难。

玉树县强烈地震发生后,北京急救中心接到卫生部紧急指令,立即连夜组建了包括25辆救护车,94名医疗队员和2名卫生部专家团人员,以及400多万元的药品、器材、设备在内的医疗队,马不停蹄奔赴灾区展开救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海拔4000米左右,在10天的救援行动中,北京急救中心医疗队员克服呕吐、眩晕、头疼、呼吸困难等强烈的高原反应,奋战在灾区一线,谱写出首都急救医疗的激昂乐章,出色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艰巨任务,与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前不久,北京急救中心医疗队带着大批药物及设备,再次来到玉树,深入受灾严重的地区义诊,看着灾区重建后一个个崭新的变化,救援行动中一幕幕难忘的景象重现在队员们眼前。

火速奔赴地震灾区

奉命于危难之间而临危不乱,是对一支队伍战斗力的最佳考验。灾情就是命令,每拖延一分一秒就有更多受灾群众因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失去生命,就有更多家庭痛失亲人而破碎。4月15日下午2时9分,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万立东带队,一行96人登上北京西站T151次列车,火速奔赴青海省玉树县地震灾区一线,执行伤员紧急抢救和转运任务。北京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方来英到车站送行并做了临行动员。4月16日16时,北京急救中心96名队员乘坐的列车,经过26个多小时的艰苦行程,顺利到达青海省省会西宁市。

紧急救治转运伤员

想到灾区群众正望眼欲穿地等候医疗救援的到来,赶赴灾区的每一位医疗队员都心急如焚,急切地想用医术和带去的药品尽快解救处于危急中的宝贵生命。

4月17日下午,大部分急救人员分别乘坐急救车从西宁市启程,飞速赶往玉树县地震灾区。每辆救护车除了塞进大量的生活物资、药品、仪器设备等,还要挤进医生、卫生专家、记者等好几个人。两个司机轮流开车。山路起伏颠簸,车里人东摇西颠,前俯后仰,不停调整着姿势,尽可能不从座位上摔下。急救车日夜兼程,连续开了17个多小时,走了800公里的山路。随着海拔的升高,山路也愈加颠簸,不断有人出现头疼、呕吐的症状。4月18日上午,离目的地还差50公里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吐过一遍,就这样终于坚持到达了玉树县灾区。

一抵达玉树县地震灾区,医疗队员立即投入抢救行动中。玉树县结古镇65岁村民普措格来(本文藏名皆为音译)腰部和下肢被倒塌的房屋严重砸伤。队员李炜亮初步诊断伤员为肋骨骨折,腹部内伤,要立即送大医院救治。该镇患儿扎西中贡刚满7个月,队员石杰诊断其患严重肺炎,若不及时转送大医院抢救,会有生命危险。两名危重患者被及时送玉树机场转往大医院抢救。

在灾民家中和帐篷区巡诊

在10天的救援行动中,医疗队负责巡诊的队员们每天驱车在尘土飞扬的沙石路上颠簸数十公里,爬山路、登险坡,将急救医疗服务和药品送达不同地点的灾民身边。4月18日,北京急救中心医疗队共转运伤员37人。4月19日,部分急救车将伤员和危重患者转运机场;部分急救人员协助当地疾病预防和控制部门进行消杀工作,避免传染病发生与传播;乌尼默克越野救护车携一辆奔驰救护车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文成公主庙及附近村落巡诊。

来到文成公主庙所在的大山,看着蓝天白云下满山萦绕的五彩经幡,潺潺流动的小溪和溪边怡然自得的牦牛、藏獒,队员们几乎难以相信这里刚经历过地震的劫难。

然而,从急救车上跳下来,队员们立刻感受到救援的紧迫现实:一顶顶救灾帐篷前的野炊灶上刚刚煮上的方便面冒着氤氲的热气。看到队员们的身影,藏民呼啦一下围拢过来,志愿者随车翻译拉巴鹏措立即开始翻译协调,藏民们开始有序地排队就诊。在藏民住的帐篷里,队员们开始忙碌地给藏民看病。

据了解,该村的受伤藏民已转运出去,留下的都是一些慢性病、突发病患者。57岁的藏族妇女王尕由于劳累血压有点偏高,队员给她发放了降压药,并叮嘱她服药事项。81岁的藏族老人丹增松毛从隔壁的村落闻讯赶来,治疗后,她眼睛疼痛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一岁零三个月的藏族女孩多吉求占,在爸爸的怀里不停啼哭,医生检查后初步诊断她患上肠梗阻,必须尽快送医院治疗。文成公主庙内,医疗队员为57岁的藏族喇嘛尕玛次松做了血压测量和心电图检查,诊断结果是高原环境导致的肺部慢性病,给他发放药品并详细讲解了服用方法,嘱咐他尽快去医院检查治疗,老人感动不已,用藏语连声说着“谢谢”。

离开前,医疗队员将随车携带的止痛片、心脏药、降血压药、眼药水等一些药品送给了当地藏民。队员说,虽然语言不通,但从藏民们的笑脸中能感受到浓浓的感激,从握别的双手里感受到深深的信任。

志愿者乌金多杰的哥哥和两个侄子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他强忍悲痛,主动找到医疗队表示愿意承担翻译工作,帮助拯救更多危难中的生命。4月20日,他随车和巡诊的医疗队员们来到一个倒塌的敬老院临时帐篷区。藏族老人们纷纷走出帐篷,把队员们团团围住。69岁的藏族老人阿纳拖着生病的儿子依果,哭着找到医疗队员。医疗队员一边安慰老人,一边为依果检查,开药后详细讲解了服药方法;医疗队员还为患有高血压的老人测量了血压,叮嘱按时服用降压药。当地藏民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普遍患有高血压、胃痛等慢性病,患者拿到药品,不停地弯腰、点头,用藏语表示感谢。

为避免帐篷外养的藏獒伤害医疗队队员,一名藏族妇女用身体拦着藏獒一直到医疗队离开。一队员把身上带的巧克力送给了当地5岁的小女孩日高才仁。她高兴得一直围着队员转圈圈,还把巧克力高高举起,给大家看。孩子母亲用汉语连声说“谢谢”,志愿者乌金多杰告诉大家,她只会说这一句汉语,是特意学的。

医疗队离开时,本来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下起了棋子大的冰雹。雨未全停,队员们就提着诊箱,沿着满是碎砖的山路下山,藏民们紧紧跟在身后,送出很远,很远……

被藏民称誉为“首都铁军”

虽然前期有完善的物资保障,也做好了相应的心理准备,此次青海玉树的救援任务之繁重艰苦,仍让北京急救中心医疗队的队员们感到意外。

到达灾区后,队员们齐动手,搭帐篷,运物资。两个帐篷搭好后,一个放医疗物资,一个放生活物资。旁边帐篷的藏族群众看着队员们如此辛苦,都纷纷赶来帮助,帮着搬物资,搭帐篷。语言虽不通,但他们质朴的笑容和热心的帮助让队员们感动不已。由于当地受灾严重,无处补购物资,后勤保障部门只能严格控制物资的发放,每顿饭都是方便面加火腿肠,西红柿和黄瓜限量供应。

北京急救中心医疗队所在驻点是空场,许多医疗队、解放军救援队和当地灾民也都驻扎在这里。为了给灾民和救援队补充营养,有关部门在空场上支了一口大锅,煮着大块大块的牦牛肉。每到吃饭的时候,灾民们都排着队来打上一份肉。医疗队里却没有一个队员去排队打肉。队员说纪律规定,救灾队不能和当地百姓争食物。旁边帐篷的藏族大妈看在眼里,煮了自己家的一锅肉请队员们吃,却被婉言谢绝了。医疗队的热水壶烧坏了,饿着肚子的队员们借了大妈帐篷口的砖头锅灶,烧了一锅半开的热水,泡了几碗半生不熟的方便面,分着吃了。

北京急救中心医疗队员李坚韧为81岁的藏族老人滴眼药/张正尤 摄

北京急救中心医疗队员石杰给7个月患儿扎西中贡做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张正尤 摄

恶劣的气候环境,简陋的条件让许多队员出现不适。有人不停呕吐,有人吃不进一点东西,有人眩晕严重得爬不起来,几名重症队员被陆续送回西宁接受治疗。但大部分队员依然咬牙坚持,战斗在最艰苦的第一线。

一位从事了十几年急救工作的急救医生说,这次的任务最艰苦,也最光荣。“每天奔赴不同的现场及时救治患者,我们被叫做‘第一个到达的白衣天使’;离开首都北京,来到劫后余生的灾区马不停蹄地施行紧急救援,我们被称为‘首都铁军’。能用自己的所学帮助患者,是医生的幸运和价值。”

10天救援行动中,队员们废寝忘餐,冲锋在前,救援、诊治、转送伤员和危重患者200余人次,参与灾区防疫及消杀灭工作,进行巡回医疗,走访结古镇周边10余个村落,为当地藏族同胞、居民及救援队伍服务近2000人次……

重返灾区再续人间真情

“爸爸!”一名藏族小姑娘踮着脚,激动地挥舞着手臂高声地朝刚刚走出机场出口的一个人喊着,把洁白的哈达献给自己的干爸爸——北京急救中心的司机赵德利。“谢谢小雪!”赵德利从小姑娘的手里接过哈达,给她一个温暖热情的拥抱。这感人的一幕发生在玉树救援行动圆满结束5个月后,国庆节前的青海省玉树机场。

小姑娘名叫龚雪,今年9岁。玉树地震中,她家的房子倒塌,全家人住进了地震棚。除了心里的恐慌,生活资源的匮乏也困扰着一家三口。北京医疗队前往玉树灾区抗震救灾时,就扎营在他们一家的帐篷旁。对于初来乍到的医疗队员来说,取水、生活、做饭都是难事。龚雪的父亲叫龚阿青,是康巴藏族。他主动将自己垒好的灶台让给医疗队,又取出干牛粪为大家生火。看到医疗队员整天吃方便面,他不顾危险回到自家倒塌的房屋中,艰难地运出埋在瓦砾堆下的面粉,为医疗队员烙了整整一麻袋饼。后来,救援物资陆续运达,食物供应逐渐丰富,阿青和他的爱人每天换着花样义务为辛勤工作的医疗队员做饭,今天做揪片,明天做糍粑,为改善医疗队员的伙食出了不少力。为人数不少的医疗队员做饭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然而,医疗队员每次要付钱,阿青总是坚决不收。他说:“你们是来帮我们的,这不算啥。”

医疗队刚来时,龚雪还不敢走出帐篷。她站在帐篷口,呆呆地望着忙碌工作的队员们。没过多久,她就成了医疗队里的“小明星”,每天穿梭在医疗队员中间,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这问那,也帮点力所能及的小忙。医疗队员都非常喜爱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纷纷把自己随身带的巧克力、牛肉干留给她。队员赵德利更是认下了这个干女儿,这份诚挚的父女情并没有因为救援任务执行完,医疗队返京而中断。

国庆前夕,医疗队带着大批的药物及设备再次来到玉树,深入曾受灾严重的地区义诊。走出机场,湛蓝的玉树天空下,新铺的柏油路平整干净。回忆起4个月前的情景,队员王景琦感慨:“当时从玉树结古镇到机场的路非常难走,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坑,前面的大车一过,带起的烟尘能散出几里地。急救车一天要去七八次机场送病人,每次回来大家都灰头土脸的。这次过来我特意嘱咐大家带上口罩,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路就修好了。”

到了阿青家,房子已经修好了,队员们放下行李就赶往玉树地震中受灾严重的跑马场。跑马场中依旧有许多帐篷,藏民房屋重建还没有完成,只能暂时居住在此。急救医生李坚韧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来到跑马场时,一个藏族小男孩操着生涩的汉语把他带到自己家的帐篷中,请他为自己瘫痪的姐姐看病的情景。

时过境迁,这次来到跑马场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无数炊烟从帐篷群中升起,孩子们追逐着、打闹着。医疗队员们刚一走近,就被眼尖的孩子认了出来,大声喊着:“医生来了!医生来了!”大人们纷纷从帐篷中走出来,热情地招呼队员们进帐篷喝茶。

医疗队员们跟着向导来到一个帐篷。刚一进门,家中的男主人兴奋地站了起来,手指着队员的工作服袖标:“北京的急救车!妈妈,他送您去过医院!”老人因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卧床很长时间了,李医生拿出药物,并详细告诉家属如何护理病人。藏民都围过来,“去我家吧!去我家吧!”药品发完队员们离开时,藏民们把他们送出好远好远。

龚雪很早就在大门外等着队员们了。看到赵德利,她飞奔过去,抢过手中大大的急救箱说:“爸爸你们怎么才回来呀,我们都等你们吃牦牛肉呢!”香喷喷的牦牛肉,满口溢香的酥油茶,小龚雪甜美的歌声,这幸福的团聚真是“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第二天,队员们回到北京。他们说心中最难忘的,是一个个藏式碰头礼、一个个深情的拥抱以及一句句意味深长的“扎西得勒”(吉祥如意)!

猜你喜欢

藏民玉树医疗队
古道散茶香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玉树留芳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请菩萨找零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马河●绘画欣赏
玉树依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