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部产学研合作回顾与思考

2011-10-09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产学研科技企业

■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 雷朝滋

省部产学研合作回顾与思考

■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 雷朝滋

2006年—2010年,我受教育部党组委派先后在广东省教育厅、科技厅挂职副厅长,担任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直接参与了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深深感到,在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省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实践,为我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树起了一面新旗帜,为我国产学研合力推动自主创新提供了一块试验田,其做法和经验很值得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

一、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的简要回顾

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实施五年来,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成效不断显现。通过省部产学研合作这个大平台,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优势创新资源和要素加速向广东转移集聚,高校与广东地方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更为紧密、更加深入、更有实效。校地、校企通过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共建研发平台、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等多种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广东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幅提升了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了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增强了广东企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直接推动了高校办学机制、学科建设思路、科技创新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加快提升了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也有效地帮助广东省属高校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全国共有310所高校、331个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在广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

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经过五年来的大胆探索实践,取得的一个突出成效,是增强了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加快了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步伐,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和示范基地、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实施高校与专业镇对接等手段,广东成功突破了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瓶颈。如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的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创新联盟实施的“数字化制造装备产业共性技术”项目,围绕墙材生产、电子制造、家具制造以及汽车模具等广东省重点产业需求,研制出了4类8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关键装备(系统),并在多家企业得到了成功应用,为广东省建材、木工家具、汽车、模具等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节能环保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对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取得的另一个重要成效,是拓展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带动了全国产学研合作加快发展。

二、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历程看,全国产学研合作要深入开展,也面临不少需要进一步予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思想认识有误区,急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中,还存在不少不合符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在高校方面,瞧不起横向合作,轻视社会服务,关起门来培养人才,关起门来搞学科建设,把论文、职称和奖励当作科研目的等不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观念还大量存在。不少高校对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还在观望彷徨。不少企业长期依靠技术和设备引进的“拿来主义”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依赖思维,助长了企业的创新惰性,部分企业存在注重眼前利益和追求短平快的思想,对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缺乏紧迫感和长远考虑。

二是政策导向有偏差,急需加以调整完善。在办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晋升、分配激励制度设计方面,不少高校往往以主持项目的级别性质、获奖多少、论文发表多少作为考核评价标准;而长期从事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产业化的教师、科技人员,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鼓励;甚至有的高校对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计入工作量的分值都比纵向项目低得多,在人事分配政策方面也往往偏重于论文导向,造成教师、科技人员只好更多的关注纵向课题、评奖、发表论文,对工程技术项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及成果转化无力关注,也缺乏动力。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热衷于招商引资,铺新摊子,对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性认识不够,对依靠产学研结合吸引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要素的关注和投入不足。

三是政策环境不完善,急需进行细化落实。产学研结合的税收、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等方面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部分政策法规的执行受到人力、体制等制约,促进和保护创新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导致仿造和抄袭的机会成本很低,这使企业家觉得创新无利可图,也容易引起产学研各方的利益纠纷,直接影响到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开展。

四是长效合作机制未形成,急需探索创新。产学研各方利益分配机制还有待探索完善。在不少产学研合作创新案例中,各方的利益还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各方对技术的价值经常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容易因为利益分配问题难以持续有效开展合作。新型合作模式的科学运行机制还未建立。例如,在产学研创新联盟中,组织架构如何设计,成员协调机制如何形成、联盟与产业界、政府如何紧密协作以及如何运作等,很多内在的机制体制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

三、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思考

从国家层面来说,产学研合作已经上升为国家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应尽快研究完善专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坚决调整科技创新指导思想、组织模式和机制,有关科技计划实施真正突出产学研合作创新导向,清理现行的不利于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政策规定,产业技术政策和有关税收政策要有利于鼓励企业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设立由科技、教育、经济(产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领导机构,科技、教育和经济(产业)部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应有专门机构(或明确相应机构)和人员负责产学研合作,各地也应建立相应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推进机制。对高等学校来说,产学研用结合已不仅仅是校企合作或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涉及到高校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略,涉及到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部与广东省联合推动的产学研合作对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以及如何服务国家、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如何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三个规划纲要,参与构建国家、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办学水平和能力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为了贯彻落实好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切实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全面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支撑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如何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方面下大力气,精心谋划。

一是加强对科技工作的政策、规划引导,积极为高校创新和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为什么要搞科研、为谁创新、如何创新的问题在相当一部分高校和教师中并未真正解决好。应当组织力量对与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有关的政策(包括人事分配政策)、思路和考核、统计指标进行梳理、调整,建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在科研项目立项、结题验收、评奖等方面应当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及时调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导向,对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研究项目,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结合,强调对国家、地方相关产业发展的实际支撑作用和产业化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研究类创新平台(基地)建设也应当坚持产学研结合,考核评价指标一定要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高校及其主管部门应当重视产学研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政策、规划引导。除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创新平台外,大量的项目组织应当发挥高校、特别是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目前高校科技的主要问题是追求数量指标,忽视质量和实际创新贡献,看重纵向轻视横向,产学研合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大量成果无用或用不上的老问题也依然存在。真正解决好这些问题要靠政策杠杆牵引。高校要有效参与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更多地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则要靠国家有关部门为高校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氛围。国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规划时,应当积极反应高校的优势和诉求。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七部委推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视频会议上强调过,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在于应用,在于造福人类。目前国内科技工作普遍存在“以出成果为目的”的倾向。以出成果、评职称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必然出现重视成果数量指标、大量成果无用甚至出现造假、抄袭、剽窃等急功近利的问题。高校的科技工作应当因校因学科因人制宜,分类指导,政策上避免一刀切,尽快研究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时下有些科研管理、考核办法是套用的企业管理生产的思路、做法,科技创新难以取得大的突破。高校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要坚决从“以出成果为目的”调整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坚决纠正重视论文、成果数量,忽视实际创新贡献,重视纵向课题轻视横向课题的倾向,与现阶段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有一定优势,但要强调真正解决理论与机理、发现规律、阐释自然现象等;应用研究要真正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尤其要强调解决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相关产业升级换代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我国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突显高等学校对国家、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直接支撑和贡献。

二是研究制定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法规政策文件,实施政策指导性计划。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应当完善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解决好产学研合作机制、尤其是各方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护好产学研各方的利益和知识产权,保障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对高等学校来说,应当认真总结推广广东的省部合作经验和做法,尽快从政策上明确产学研合作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方向和长期任务之一,上升为高校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为了引导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健康发展,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研究实施产学研合作政策指导性计划。计划实施的意义在于引导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转变理念,调整政策导向,坚定方向和信心。也可以考虑先与一些有条件的省市联合实施校企合作计划。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对应用性强的学科、学校和地方高校的发展(包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至关重要,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办出特色。中国科学院比较重视与企业、地方的合作,专门成立了院地合作局负责推动与地方、企业、行业的合作。

三是研究建立我国高校有关学科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咨询服务制度,促进产学研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省部产学研合作率先推出的高校教师去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对中青年教师实际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高校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咨询服务,一方面可以准确了解相关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增加实际创新体验,增强科研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促进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可以把第一线活生生的创新实践内容带回课堂,让学生学到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真知灼见;再则利用教师与企业合作的机制可以更好地解决目前学生实习机会少、实习时间短所带来的应用性学科毕业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增加学生直接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山明阳电器反映国内培养的博士、硕士还不如德国工程师带来的大三大四学生好用。已经启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如果不能走产学研用结合之路,真正调动起企业合作育人的积极性,解决好中后期的培养环节,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创新能力恐怕也会打折扣。老师带学生到企业参加创新实践,也增加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机会。不少高校派出的企业科技特派员深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对他们自身的培养锻炼,特别是对今后的学术发展至关重要。

实践表明,大力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也有利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解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问题,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和适应性,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高校走产学研用结合之路,可以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让高等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真正走出“象牙塔”,真正参与到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去。高等学校应该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和思路,无论创新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都应该与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

猜你喜欢

产学研科技企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