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顶世界斯诺克之中国“双龙夺珠”

2011-09-30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1年8期

“选择中国没错,其他国家根本不可能完成。”大片《2012》的科幻世界中,中国成了拯救世界的唯一期望。而在斯诺克球坛,2011曼谷那场气贯长虹的厮杀也让人看到,中国成为斯诺克的新大陆绝非异想天开。

这是改写32年历史的大手笔。7月18日凌晨,2011斯诺克曼谷世界杯决赛争夺战中,由丁俊晖和梁文博组成的中国队以4—2战胜了北爱尔兰队,中国队首次杀进世界杯决赛并最终夺冠,打破了英联邦国家队这项赛事的垄断。当兄弟的拳头握在一起,战无不胜不是梦。丁俊晖和梁文博让中国队有了底气,在中国队登上斯诺克之巅后,不少媒体指出斯诺克将进入中国时代,甚至称斯诺克将成为第二个乒乓球运动。

如今斯诺克“球王”归隐田园,“皇帝”也萌生退意,“巫师”和“火箭”虽说还在呼风唤雨,但中国两位天赋异禀的青年才俊,有望撰写斯诺克“双龙会”的新戏码。两个斯诺克天才“一时瑜亮”,值得期待的是情节跌宕的连台好戏。更何况,一个俊朗有型进攻华丽杆法奇异,一个沉稳厚重攻守平衡打法经典。这项既贵族又平民的非奥运会项目,不吸引越来越多眼球就奇哉怪也了。

斯诺克之源:

世界500年和中国15年

“中国球迷比泰国还要疯狂,球员们就像好莱坞明星一样走红地毯,不停有人追着讨要签名和合影”台球皇帝亨得利在他的博客里这样形容中国的“小球”狂潮。

斯诺克的前身“台球”始于15世纪的英国,距今500多年,相传为当铺老板休闲之余发明。1875年,驻扎在印度贾巴尔普尔的英国陆军上校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和他的战友们觉得这种玩法过于乏味,便增加了彩球种类和数量,制订了更为有趣和复杂的比赛规则。当时,斯诺克一词是英国军队中对军校一年级新生的流行叫法,被这些军人借未称呼这种新玩法的初学者,并最终成为一种新型运动——斯诺克。

如果没有英式台球的衰落,如果没有传奇人物戴维斯的创新,斯洛克大概不会走上光鲜的球坛历史。斯诺克台球的传奇人物乔·戴维斯《Joe Davis》惊讶的发现,控制主球走位可以使连续得分的能力倍增,将大大提高斯诺克运动的精彩程度。从此斯诺克台球开始在英国兴盛起来,并流行到世界各地。

斯诺克第一次被中国人接受和认识,源于一场亿人收视狂欢。1987年“健牌”杯国际斯诺克大赛实况转播后,中国第一批半职业选手诞生,从此中国斯诺克进入冲击世界杯的15漫长年蛰伏期。第一次比赛,中国球手是带着朝圣的心情前往英国职业排名赛的。

那个时代英国斯诺克球坛竞争异常激烈。初涉英国职业球坛,通常是200到300名水平相当的选手竞争一个排名,每次比赛只有一次机会,输一场就要被淘汰。作为技术落后的中国队,1996年郭华、庞卫国和陶山首次出征泰国曼谷的斯诺克世界杯,没能小组出线;2001年,由傅家俊担任队长的中国国家队再度出征,但仍然没有完成小组出线的任务。

2011年7月18日凌晨,中国斯诺克终于结束15年的蛰伏,开始腾飞。斯诺克曼谷世界杯决赛上丁俊晖和梁文博以4-2绝杀北爱尔兰队,这是中国队首次杀进世界杯决赛并最终夺冠。“小晖大博”改写了32年历史,打破了英联邦国家队这项赛事的垄断,为中国甚至亚洲赢得荣誉。

“卧龙”丁俊晖:

“布道神童”的冷与热

2005年全世界观看最多的一场赛事转播是丁俊晖的成名赛——斯诺克中国公开赛。那一次丁俊晖击败亨德利时,大约有1.1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比赛,甚至超过了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110米栏金牌时的电视观众人数。2011年7月丁俊晖与特鲁姆普的半决赛第二阶段比赛的收视率再一次创下央视体育节目的收视新高。

8岁开始,丁俊晖在刚刚能够到球桌的年龄便深爱上台球。10岁时为了练球,丁俊晖一家人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丁文钧夫妇更是放弃了生意,卖掉房子还借了债,执着地带孩子前往广东求教。

2002年的大年初一,丁俊晖只身飞往“台球圣殿”英国深造。在英国训练的3年里,丁俊晖说得最多的是“开灯、关灯、摆球”六个字,每天8小时内没人跟他说话,他也极少跟别人交流。回国后,他的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一句简单的叙述也要吭哧好久。

也是在那一年,丁俊晖被英国球坛誉为斯诺克界的泰戈·伍兹,并一举夺得世界青年台球锦标赛冠军。他开始在世界斯诺克界横空出世、震惊世界台坛,成为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火箭”奥沙利文限中的一代巨星。

2005年丁俊晖开始了被称为“神童”的球坛生涯。他创造了中国公开赛历史上首个持外卡参赛夺得排名赛冠军的记录,随后又夺得“英锦赛王冠”,成为英锦赛历史上第一位夺得冠军的非英国和爱尔兰选手。

然而“神童”似乎注定有走下神坛的一刻。2007年斯诺克世锦赛八强战中墨菲以9比7击败丁俊晖,外媒眼中“让一亿观众失望的中国斯诺克领军人物”丁俊晖开始走进职业生涯最黑暗的时期。在2006年英锦赛击败TOP16选手后长达两年的时间内,丁俊晖在排名赛中就再没能战胜顶尖选手。勇夺中国公开赛冠军的辉煌时刻兀然成为尘封的记忆,惨淡的现实轮番轰炸:首轮出局、发挥失常、接连不断莫名其妙的失误、被肖国栋、梁文博等一批小将超赶。一时间,神童丁俊晖居然被人们怀疑成“方仲永”。

“累了,不想打了”、“输了就输了,没什么好说的”……此前,每次输球丁俊晖都会很不服气,甚至在比赛中意外失误后,任性地丢下正在打球的对手,径直走进休息室。在技术上丁俊晖可能具备了很高的水准;然而从思想境界看,他似乎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弯路。

对于他的巨大落差,上海交大体育系孙麒麟教授曾给丁俊晖提出过忠告:“斯诺克是一项充满着极致个体追求的心理运动。当球手的心境不再纯净,他就打不出纯净的球,他的球道之路就可能误入歧途。”斯诺克运动是一项高雅运动,就如同独特香醇的英国红茶,那是需要几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淬炼,才能散发出正宗而醇厚的韵味。

穷则思变。经过40个月的磨练,丁俊晖开始突破黑暗魔咒,步入球坛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在6站排名赛及大师赛中,丁俊晖一路杀进8强和16强:世界斯诺克皇家钟表大奖赛上,他收获两个黯淡赛季以来第一个排名赛亚军:英国锦标赛中,他再次“拓荒”成功,击败暂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希金斯。“神童”丁俊晖开始向大师级进发。

更重要的是,丁俊晖学会了接受失败。2011年世锦赛上丁俊晖遭遇球坛“屠杀惨剧”的魔咒——首轮以10-1绝对优势“扣杀”对手,但最终无缘夺冠。这样的“屠杀惨剧”在近十年世锦赛历史上还发生了五次。如此巨大的失败也并没有使丁俊晖沮丧,他的好友也是台球推广人的任浩江感慨地说:“我觉得小晖长大了。在比赛中,他能够原谅自己的失误,能保持

一颗平常心,专注于打好下一杆。”

如今面对2011斯诺克曼谷世界杯决赛中铺天盖地的盛赞,丁俊晖只是腼腆地一笑。他的脸上不再是2002年为中国夺取首个亚洲锦标赛冠军、成为最年轻的亚洲冠军时的青春痘,而是刮干净后又冒出来的胡茬,成熟沉稳。

“苍龙”梁文博:

“拼命三郎”的天真直爽

球坛传奇人物戴维斯在为BBC解说时曾不加思索的说:“无论台面上出现什么状况,我闭着眼睛也能料到梁的对策——进攻。‘宁愿站着‘死,也不屑躺着‘生,这是梁文博的球风。”戴维斯作为温文尔雅的斯诺克球手,代表了斯诺克的风格——高雅和绅士。而梁文博却是左手握杆,大大咧咧、球风犀利的进攻狂人,在球坛独树一帜。

在酷爱台球的父亲引导下,梁文博11岁开始学习“黑八”,不久就在家乡无人能敌。13岁那年,父亲梁义带着梁文博到上海参加全国第一届少年斯诺克锦标赛。那场比赛中,中国台协前秘书长唐凤翔仔细打量着梁文博:“这小子就像只东北虎似的,一打球,眼睛瞪得滚圆,眉毛掉成倒八字,手掌一张开,像鸭蹼一样厚实。

“在场的好多专家和记者都说有前途,我连家也没回,直接带他去了广东。”梁文博的父亲忆及当年,“我删除了全部亲友的电话号码,领着孩子一心一意地打球,一定要把他培养成材。”梁文博练球很刻苦,每天练球达到12个小时。即使取得一些成绩后,梁文博平时练球的时间也达到每天7~8个小时。他认为作为一名称职的职业选手,如果要取得胜利,勤奋占的比率是99%。弯腰、瞄准、击球,这一连串的动作几乎成了梁文博生活的全部,他过人的天赋也很快在台坛崭露锋芒。

2004年梁文博创下一项纪录——国内排名赛单杆145分,也是首位闯进世锦赛八强的中国内地选手。只是在丁俊晖首夺中国公开赛冠军的光芒下,这个纪录渐渐被模糊和遗忘了。2004年3月,梁文博在亚洲台球精英赛上夺得冠军,并在世界青年锦标赛上取得第三名的佳绩。同年8月,梁文博到英国训练和参加比赛。2005年在获得21岁以下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后,梁文博转为职业选手,被誉为“未来10年有可能左右斯诺克球坛的球手”。

2008年斯诺克世锦赛正赛,梁文博“神鬼皆惊”的攻击性打法让世界大吃一惊。“可攻可不攻的球,他都会选择进攻”。这种不惜代价的进攻虽被专家批为“冒进”,可唐凤翔却很欣赏,“他那种‘拼命三郎式的打法,更源自于心理的单纯、放松,不会太多考虑输赢。”

据说赛前慕名丁俊晖前住世锦赛的中国媒体高达200多家,但梁文博的出现却让舆论一片哗然——原来活泼、外向的中国小子也能打斯诺克。比起深沉的丁俊晖,这个初入世锦赛正赛的新兵似乎很讨观众的欢心。

2009年梁文博曾因“犯规”博得全场持久而热烈掌声。在9月的斯诺克上海大师赛上四分之一决赛中,梁文博击球连击犯规,但裁判和沃尔顿都没有发现,梁文博却主动举起球杆向裁判示意自己犯规了,请沃尔顿击球。裁判作了改判,示意沃尔顿开始击球。沃尔顿先是有点惊讶,继而用球杆敲了敲球袋,脸上露出赞许的微笑。

梁文博记着所有人对他的好,曾直言一辈子不换赞助商。“我可能会找经纪人,会换一个球房去和奥沙利文一起练球,但是赞助商,我一辈子都不换”,梁文博在接受媒体报道时曾爽快地回答。在梁家最困难的时候,广东惠州侨兴公司慷慨解囊资助梁文博打球。侨兴为其提供了两套无偿住房,还为梁文博的父母提供工作。“所以无论别人出多少钱,我的胸口永远都贴着‘侨兴的名字。”梁文博如是说。

面对失败小将梁文博似乎天生就很坦然,“既然球已经打了,就不会再去后悔什么。”小将梁文博在名利面前保持了一份淡定与平静。他最终赢得的不仅是比赛,更是斯诺克的风格和精神。或许,斯诺克台球最大的魅力不是运动员的衬衫马甲,不是纤尘不染的比赛场地,也不是运动员令人叹为观止的球技,而是运动员在比赛和做人中表现出来的翩翩风度。一如梁文博的宠辱不惊——这才是真正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