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十年变迁

2011-09-21张义学孙长青

西部大开发 2011年11期
关键词:农牧民全区西藏

◎文/图 本刊记者 张义学 孙长青

六十年变迁

◎文/图 本刊记者 张义学 孙长青

1951年5月23日,以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的西藏地方政府在京与中央人民政府签署了西藏和平解放《17条协议》。从此,西藏直接由封建农奴制度跨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短短六十年,跨越上千年”,是对西藏近现代史的高度概括。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中央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从西藏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通过实施民主改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五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深入实施西部的开发战略、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西藏的命运,有力地推动了西藏的跨越式发展,使其走上了与全国同步发展的轨道,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1980年至今,中央先后五次召开西藏工作会议,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涉及金融、财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农牧业和农牧区、环保、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和平解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的投资力度,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了410多项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使西藏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公路、铁路、机场、通信、能源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 重大突破

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能源严重匮乏,仅有一座125千瓦、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断续发电的小电站。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以公路、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建设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协调发展。2010年全区次高级以上路面里程达到819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2万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公路,乡乡通公路,全区60个县通油路,完成了5条国道黑色化改造。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开工建设,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胜利贯通,第一条高等级公路今年5月正式贯通;初步形成了以拉萨贡嘎机场为干线,以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日喀则机场为支线的机场布局;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格尔木到拉萨的青藏输油管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电力发展迅速,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全面建设。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加快推进,主电网建设和“户户通电”工程等进展顺利。目前,区内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项目——藏木水电站和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全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7.4万千瓦,全区用电人口近238万人,占总人口的82%。

旧西藏通讯处于靠人背畜驮、驿站式传递的落后状态。60年来,西藏已建成遍布全区的光缆、卫星和长途电话网,因特网落户高原,移动电话、无线寻呼连接四面八方,西藏高原进入了卫星、光缆网络信息化新时代。

打电话的藏族老阿妈

生活条件 极大改善

旧西藏占人口不到5%的三大领主占有西藏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以及全部生产资料,对广大农奴和奴隶进行着残酷的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广大农奴和奴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

和平解放以来,中央结合西藏阶段性发展特点,对农牧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下放生产经营自主权,免征农业税,废除一切形式的用工摊派和派购任务,落实农牧区“三个长期不变”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草场公有,承包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促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农牧业实现全面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8.13亿元,年均增长8.1%。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29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92万吨;粮食平均亩产量由1959年的91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371公斤;年末牲畜存栏数由1959年的956万头(只)增加到2010年的2321万头(只、匹)。

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牧民。2006年以来,全区累计27.48万户、14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等农村综合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乡镇通邮率、乡镇通公路率和行政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85.7%、99.7%、81.2%,累计解决153.2万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15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沼气,农牧区碘盐覆盖率达91.2%,500个行政村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2010年达到4138.7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980元。冰箱、彩电、电脑、洗衣机、摩托车、手机等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结合每个组的表现,参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各个小组进行考评,对于本学期积分高的前三组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垫底的最后一组,要求每个组员都要深刻审视自我。

经济跨越式发展

这60年,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上均实现了重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部落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

西藏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7.46亿元,年均增长10.7%。特别是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8年达到了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2.9%,持续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在西藏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

西藏的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目前,西藏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筑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从1956年的0.0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5.61亿元,年均增长22.1%。

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0.84亿元,是1978年2.45亿元的73.8倍,年均增长14.4%。

此外,藏医药业、矿产开发企业、民族手工业、绿色饮食和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那曲物流中心、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蓬勃兴旺;旅游业2010年总收入达71.4亿元。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面积达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1/3以上,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对外开发成效显著,外地商品源源不断输入,当地名优特产品及民族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全国和世界市场。2010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8.4亿美元,是1953年0.04亿美元的210倍,对内对外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扩大。

社会事业 空前发展

拉萨电影城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卫生机构,现在已经建成了中、西、藏医结合,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全体农牧民,全区已建成72个县级卫生服务中心和682个乡镇卫生院,覆盖乡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2010年,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352所,孕产妇死亡率由1959年的5000/10万人下降到174.78/10万人,婴幼儿死亡率由430‰下降到20.69‰;人均寿命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35.5岁增加到67岁。全区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旧西藏人口增长缓慢,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的200多年间,人口长期徘徊在100万人左右,而60年来,西藏人口已增加到300万人。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出版业,寺院垄断教育,广大农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科技发展更是空白。如今,国家投入巨资兴办教育,全区所有县(市、区)全面完成“普九”。一个涵盖普通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2010年,全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生达到31827人,其中研究生718人;中等职业学校6所,在校生22613人;高级中学20所,完全中学9所,初级中学93所,小学872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2%。1985年以来,中央政府在内地21个省市建立了西藏班(校),为西藏培养了大中专毕业生2万余人。目前西藏不仅有自己的硕士、博士,而且有了一批享誉全国的专家、学者。

民族工艺品

党和政府将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藏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目前藏语言文字遍布全区的新闻出版体系。2010年全区出版报纸140237千印张,各类杂志160.51万册,图书1446万册。全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0.3%、91.4%。

旧西藏没有一家现代科研机构,即使天文历算这样的应用技术,也被笼罩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垄断在寺院手中。60年来,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逐步建立了26个科研院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107人,学科领域涉及历史、经济、人口、语言、宗教、农业、畜牧、林业、生态、生物、藏医药、盐湖、地热、太阳能等数十个门类。其中,藏学、高原生态、藏医药等学科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成果。

同时,西藏众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更加有效地得到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三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全面完成,全区22处重点文物维修工程进展顺利。全区已建成群众艺术馆28座,图书馆4座,博物馆、藏戏艺术中心各1座,县乡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站)500余处,初步形成了区地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全区各类文艺演出团体10个,民间艺术团19支,先后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正如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在今年7月19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所说: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

猜你喜欢

农牧民全区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神奇瑰丽的西藏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一个人的西藏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西藏:存在与虚无
蓝光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