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西经验的启示
——对话经济学家厉以宁

2011-09-20张义学

西部大开发 2011年7期
关键词:华西村厉以宁华西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华西经验的启示
——对话经济学家厉以宁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资源并无突出优势的华西村在2010年全村年产值居然超过了500亿元!让我们感到震惊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深深地思考……

区域经济的旗帜

西部大开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被公众称为“天下第一村”,您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数十年里一定一直在关注着华西村的发展吧?

厉以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华西村都是中国区域经济中别具特色的一面旗帜。华西村年产值居然超500亿元,资源并无突出优势的华西村能取得如此突出的经济成就,不能不让人们感到震惊。改革开放30年来华西村是公认的先进集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之下,华西是一个参与平等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但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做强做大,很值得研究,而已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不仅如此,华西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华西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实现了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公正,并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西部大开发:目前的大华西村也不过三万多人口,一个村庄去年的销售收入竟然达到了512亿元,这是多么令西部数以万计的村庄羡慕的事啊!而这些巨额的产值,都是由华西村60来个村办企业完成的——华西村和本刊最近几期探讨的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等资源丰厚区域不同,它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这无疑是村镇经济发展的奇迹。

厉以宁:经济管理的要义是什么?不就是科学配置资源,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么?如果国内有更多的村像华西一样,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就好解决了。从这点上说,华西经验给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发展树立了标杆,至少是标杆之一。

华西是乡镇经济的成功范例。华西村乡镇经济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1979~1983年是开始发展阶段,1984~1988年是高速增长阶段,1989~1991年是整顿提高阶段,1992~1996年是全面改革与发展阶段,从1997年到现在是创新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华西村不仅冲上去了,而且站住了。华西村始终以超前的思想和步伐引领乡镇经济从起步走向发展、由变革走向扩张,并且最终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和乡镇经济发展的标杆之一。其中有很多东西浓缩了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智慧结晶,也成为我们研究新农村建设和新型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共同富裕的标杆

西部大开发:华西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无疑是高效率的最佳案例,华西经济体系中的每一家企业,也都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人人有存款,华西村在利益分配方面,也创造了一个共同富裕的奇迹。在处处强调效率优先的华西经济体中,是如何完美地实现了兼顾公平,共同富裕的呢?

厉以宁:目前,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一个突出问题。理论界也在不断进行探讨。最近两年出现了一种解释,说我国贫富差别的增大,主要是因为强调效率的缘故,我觉得这种解释是片面的。华西的成功就是一个有力的反证。在过去30年里,华西村的确十分强调效率,但又坚持共同富裕和公平。强调效率,关注公平,这正是华西经验的要点。

上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曾指出效率和平等不可能同时实现。如果把收入平等看成是平等或公平的同义语,那么奥肯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平等或公平绝不等同于收入平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贫富差距拉开了,这并不等于实现了效率,就丢了平等。要知道,人们的收入同人们提供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有关,同人们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有关,所以收入就会有差距,只要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行了。应当指出,华西村把握住了问题的核心。他们不搞“大锅饭”,实现了效率,也不搞“独吃饭”,实现了平等。他们搞了一种“劳、资、需”相结合的分配机制,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实际上是结合华西村的实际而进行的试验,他们对各种分配机制进行了聚合,扬长避短,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能实现效率,又能规避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问题。实践证明了这种试验的成绩。

科学发展的典范

西部大开发:华西村去年取得500亿的产值业绩,并非一蹴而就。改革开放初期,华西村积累的资本金不过百万元,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到2003年全村当年的销售额达到106亿元。继任者吴协恩在短短的数年中,带领华西人步步登高。这些现象,证实了华西村的经济结构规划是合理而科学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厉以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华西村的成就还表现在对经济结构的科学规划上。改革开放初期,多数企业采用了粗放掠夺型的发展模式,高能耗产业发展得很猛,结果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调。随着能源紧缺的加剧,这些企业都面临着发展瓶颈。另外,很多地区三大产业之间不协调,过分依赖工业,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成为一大难题。华西通过不停的探索,找到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这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有合理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西部大开发:华西人是如何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完成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的?

厉以宁:有人说,华西发展这么迅速,是占了起步早的便宜,事实上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华西村能提前实现小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坚持实事求是,同时又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仅赢在勤奋,还赢在超前的思想观念上。可以说,以吴仁宝为代表的华西领导班子具有超前的思维方式。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华西经济初具规模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合理规划,提出了“循环经济”、“链式经营”,更重要的是,他们注重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华西村没有把循环经济落到实处,不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并进,而只靠工业一条腿走路,那么,不管此后的经济总量有多大,恐怕也会沦为不适合居住的村庄,哪里还能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

西部大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复制”许许多多的华西村。也有许许多多的西部农村干部,曾经前往华西村“取经”。但是,目前并无特别成功复制的案例,为什么?

厉以宁:华西的财富积累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现在要完全复制华西的经济规模已经很难了。抛开历史背景不说,华西村的精神,也就是人们常常提起的“华西精神”,则是永远有效的。

“华西精神”的核心

西部大开发:您也提到“华西精神”,华西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呢?

在位于华西村龙西湖景区的华西直升机场停机坪上,机务人员在对飞机进行航前检查

厉以宁:“华西精神”的核心是“创富”的使命感和“共富”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神激励着华西人艰苦创业,永不懈怠。华西的“共富”思想突破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当华西村走上富裕道路之后,吴仁宝首先想到的是邻村,他们通过创新的“一分五统”机制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随后,又在宁夏、黑龙江等省区协助建立了“省外华西”,尽可能地把华西经验传送到其他贫穷地区,帮助更多的农村脱贫致富。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值得好好学习。

西部大开发:目前的西部农村,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低下,贫困人口多;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也远远落后东部地区、落后城市,西部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高。华西村是如何提高村民素质的?这些对西部农村发展、西部农民富裕有哪些启示呢?

厉以宁:另一方面是华西村提出的“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发展思路。根据这个发展思路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解决了教育农民的问题,这正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借鉴的。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不是简单的经济目标,也不是单纯的精神目标,应该说是一个综合的幸福目标体系。研究经济的人经常讲最大化,对一个人来说,需要最大化的不是某个单项突破,而是在各项指标中求得一种平衡,这种最大化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今天华西人的生活,我们看到了这种平衡。这是华西人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惊喜,他们不仅物质富有,而且精神也富有。在这条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华西人拥有全国第一个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拥有中国农村第一个农民艺术团,还拥有无数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在华西,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生活幸福。

“制度胜于技术”。这是指: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取得成就。华西经验的取得,离不开制度上的探索和突破,包括观念的更新。毫无疑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乃至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华西村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猜你喜欢

华西村厉以宁华西
厉以宁:无悔今生不自愁
厉以宁:心宽无处不桃源
没有吴仁宝的华西村
厉以宁——新常态意味新变化新机遇
没有吴仁宝的华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