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潭金箔:薄如蝉翼,软似丝缎

2011-09-06苏小玳

市场周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乌金金箔龙潭

苏小玳

《天工开物》记载:“凡造金箔,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推(椎)打成,打金推(椎),短柄,约八斤重……”。南北朝时期,金箔专供金陵织制云锦制作龙袍。盛唐时,佛教兴盛,金箔用于佛像的装金和宫殿、庙宇的贴金。气候对金箔的制作很关键,空气湿度大,金箔的延展不好,容易粘在乌金纸上。空气干燥,金箔义容易起碎。南京龙潭这一带条件最适合打造金箔,东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从南京去龙潭镇很远,过了栖霞山的栖霞寺后,还有半小时车程。龙潭镇上有一条废弃的窄轨铁路。在铁路的一侧,过几步路,就是打箔人葛义根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金箔厂。

龙潭镇很小,镇上只有这一家厂。男的打箔,女的切箔,是原来龙潭镇上人们的营生。家庭作坊变成工厂后,依然是男的打箔,女的切箔。“金箔的发源应该就是在龙潭。以前,镇上有个葛仙翁祠堂。家家都供养葛仙翁神像,四季上香,逢年过节跪拜,香案边上要放把锤,求神保佑打箔顺当。”葛义根说。

葛仙翁就是打箔人的老祖宗葛洪。据说,葛洪是距离龙潭不远的句容城北下荫人。他是炼丹的,用黄金、朱砂、雄黄炼丹修道。在炼丹时,他无意间发现了锻打黄金的方法。

南京最早打金箔的手艺人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刘姓的打金箔,葛姓的切金箔、姓印的制金线。1949年之前,龙潭镇周围的六子桥、四段圩等村落,都还是一家一户的金箔作坊。

葛義根家原来也有金箔作坊,爷爷就是打箔人。1984年葛义根高中毕业,被父亲拉到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当学徒。每天早晨四点被师傅叫起。光着膀子,通身只穿一条裤衩,再冷的冬天都是如此。屁股尖沾在凳子上,拿一根筷子来”划膀子”练锤。肩、肘、手三点成一线,筷子要擦着手的脉芯运行,找到落点,就轻轻擦过大腿,如果没找到就会扎在腿上把皮扎破。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打箔满三年才算出师。功夫练到家,打出的金箔延展性好。功夫不到家,打出的金箔会有砂眼,延展性不好,没有劲道,软绵绵的。

将金块熔化成细小条块,拍成薄金片,裁成1.5厘米见方的小薄片。然后做捻子,将小方薄片夹进黑色的乌金纸里,用2016张乌金纸叠成一方块,俗称“家生”,共可夹2014片小金片,外层再包以牛皮纸后,进行打箔。进行3个小时以上的捶打,再装进大的乌金纸里捶打30000次以上,才能形成金箔。

打箔时需要两个打箔人配合一起打,围着石礅,一高一低面对而坐。一个拿推锤,一个拿护锤。默契配合,上下反复捶打,捶打时只用锤子前面的半月牙。金片被包在乌金纸内,打箔人是看不见金片的,却得对金片的延展情况和走势了如指掌。

“不眦不涝不烂不破不塘心,不叮叮搭搭起狗肉块,箔打出来要起水鼓浪。”这一锤打过程中的秘诀,是金箔业世代相传的。好的金箔,薄如蝉翼,风一吹,就像水起了波浪一样。

打箔很讲究,奥妙无穷。“光就打箔人坐的板凳来说,板凳的高低,板凳的远近,凳的阳口,板凳的揿口,都很有讲究,对影响金箔的打造和光结度。”葛义根说。

早前,打箔人都是需要请的,是很上等的营生。因为金箔的打薄打厚都掌握在打箔人的手上。“同样多少的黄金,我可以给你打薄一点,也可以给你打厚一点。所以,东家对打箔人是不能怠慢的。打个比方,粘牛皮纸时,饭粒粘在了打箔人的石墩子上,东家的鸡过来吃饭粒,只要打箔人说,“你想吃我饭,我想吃你肉”,听到打箔人这句话,东家马上就把这鸡杀了给打箔人吃。”

打金箔需要打箔人的技艺,同时也需要一种特殊的纸张,两者缺一不可。金箔厂的老工人都还记得,原来厂里有一处“黑房子”,不透一点光,窗户全封,四周墙壁涂上黑色。乌金纸的原材料是浙江富阳一种竹子做的纸,《天工开物》中对乌金纸的制作有记载:“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止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然后弃去,为药铺包朱用,尚为破损,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先进行打纸,把这种纸打结实了备用。点上豆油灯,灯上放上小瓦,让油灯的烟灰将瓦上熏成一层烟泥,将烟泥刮下来后,和熬过的植物胶搅和,成一种粘合剂,然后用砖蘸粘合剂在打好的纸上刷,一排刷五笔,再经过一些工艺就可以制成了。现在,金箔厂使用的乌金纸是厂里自己研制的。

打箔完成时,金子被打成了比纸还薄的片儿,而乌金纸不破不碎。好的乌金纸,耗金量低,打出来的箔无砂眼,成品率高。好的乌金纸一作(4厘米见方的金叶子,每120张为一作)可打1400-1500张箔,差的只能打800张箔。

一张捶打好的金箔厚度仅仅为0.1微米左右,不能直接用手去取。龙潭的老艺人发明了用鹅毛挑,同时配以口风吹的取箔方式。这种方式一直传承至今。将乌金纸包内的金箔用口风配合鹅毛,挑入柔软的茅台纸内。金箔不平时,用口轻轻吹平,这叫“出具”。

男打箔,女切箔,这个传统在龙潭一直没有变过。女工用竹刀将一片金箔挑到皮盘上,金箔见风起了浪,冲皮盘吹口气,金箔就变平整了。用一个平行竹架在金箔上横一下,竖一下划出一个“井”字。切割完毕,又对着皮盘缓缓吹气,被切下的“井”字四边,乘着风势飞走了,留下四方形的金箔成品。又用竹刀将切好的四方形金箔轻轻一挑,挑入茅台纸的夹层里,整道工序就完成了。切箔的手艺也是很讲究的。先要练口风,三根蜡烛并排点着,一口气就吹灭中间的那根,两边的蜡烛不能灭。风要成一条线,落点要准,吹不准,整个切箔纸都会被吹跑。葛义根说。

老人讲打造金箔是三分手艺七分工具。捶打出来的金箔,薄如蝉翼,软似绸缎。民间流传,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经科学测算,943张金箔只有一毫米厚,一万张金箔仅重178.125克。

现在金箔厂算上葛义根只有两个人会手工打箔,金箔厂的打箔已经被机械取代,工作原理同手工打箔完全一致,只不过将手臂挥打改成了机器锤击打。但是整个金箔生产工序还是以手工技艺为主,出具和切箔依然是手工来完成。

从小随父亲学打箔的葛义根有心收徒,来传承这一古老技艺。2D07年初,葛义根收下第一对徒弟杨文和戴登峰,两人都只有二十多岁,线已出师,

猜你喜欢

乌金金箔龙潭
乌金
称金块
醉美西龙潭
金箔美食
九龙潭的险
吹熄蜡烛
金眼睛
吹熄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