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效果评价研究

2011-09-06李伟明黄巧云姜润生

中国全科医学 2011年25期
关键词:全科医师全科师资

李伟明,黄巧云,周 玲,自 蓉,陆 林,姜润生

加强全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关系到医改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2010年4月,国家六部委下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1]。加强师资培养,已成为保质按量完成全科医生培养任务的迫切需求和重要基础。昆明医学院云南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按照卫生部、云南省卫生厅的要求,从2009年起开始承办云南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师资培训班。为提高师资培训的质量,本研究对师资培训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参加2010年云南省第二期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师资培训班的学员,学员包括理论师资、临床师资、社区师资。

1.2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0年6月,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的内容、时间、教学方法、效果评价等。由统一严格培训的调查员采用自设问卷对全科医师师资进行现场调查,并有专人对问卷进行核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8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为100%。

1.3 培训方式 全脱产培训5 d。参训学员为云南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未获得师资培训合格证书的骨干教师。授课专家来自云南省卫生厅、昆明医学院、临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2位行政领导外,其余8位专家均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 (兼)职教师。培训主题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全科医生培养、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常用临床带教方法与技巧、全科医师骨干/全科医师培训大纲 (2010年版)、全科医学教育等。培训考核分为出勤考核和笔试考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秩合检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的108人中,理论培训基地13人(12.04%),临床培训基地77人 (71.30%),社区培训基地18人 (16.66%); 男37人 (34.26%),女71人 (65.74%);年龄28~53岁,平均 (38.90±6.53)岁;平均工作年限为(15.07±7.37) 年; 大专学历 6 人 (5.56%),本科 74 人(68.52%),硕士及博士研究生28人 (25.92%);初职职称8人 (7.41%),中级职称56人 (51.85%),副高级职称34人(31.48%),正高级职称10人 (9.26%)。

2.2 对培训课程内容的评价 表1显示,有59名学员对培训课程内容设置满意,占54.63%;49名学员基本满意,占45.37%;无不满意学员。经秩合检验,各类师资对培训课程内容的评价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7.67,P=0.00)。社区师资对课程内容设置的满意比例最高,为61.11%,临床师资为54.55%,理论师资为46.15%。总体上看,培训内容的设置能基本满足全科医师师资的培训需求。

表1 全科医师师资对培训课程内容设置的评价[n(%)]Table1 The evaluation of course setting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teachers

2.3 对提升自身带教能力的评价 表2显示,有40.74%的学员认为培训对提高自身带教能力很有帮助;58.33%的学员认为有帮助;0.93%的学员 (1人)认为无帮助。经秩合检验,各类师资对培训提升自身带教能力的评价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0.49,P=0.00)。46.15%的理论师资认为培训对提高带教能力很有帮助,临床师资为40.26%,社区师资为38.89%。

表2 全科医师师资对培训提升自身能力的评价[n(%)]Table2 The evaluation of improving training ability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teachers

2.4 对培训时间的评价 表3显示,有75.92%的学员认为5 d的培训时间较短。经秩合检验,各类师资对培训时间的评价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2.93,P=0.00)。有92.31%的理论师资认为培训时间较短。学员认为师资培训较合理的时间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7 d、10 d、5 d,其中选择7 d的有37人,选择10 d的有22人,选择5 d的有15人。

2.5 对教学方法的需求评价 表4显示,总体上,学员对培训最优教学方法的需求差异不大,选择案例教学方法的学员占39.81%,选择传统教学方法的占32.41%,选择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占27.78%。经χ2检验,各类师资对教学方法的需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63,P=0.68),表明理论、临床、社区师资对各种培训教学方法的评价较一致。

表3 全科医师师资对培训时间的评价[n(%)]Table3 The evaluation of training tim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teachers

表4 全科医师师资对培训最优教学方法的需求评价[n(%)]Table4 The evaluation of the best training method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teachers

2.6 学员培训考核 学员笔试成绩考核满分为100分。表5显示,学员的笔试平均成绩为 (75.27±5.12)分,经方差分析显示,除临床与社区师资成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67名学员的笔试成绩在70~分数段,占62.04%;80~分数段的学员占24.07%。经秩合检验,各类师资笔试成绩构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4.26,P=0.00),临床师资笔试成绩60~分数段的学员比例最低,仅占10.39%。

表5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笔试成绩及分布情况Table5 The written exam scores and its distribu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teachers

3 讨论

培训一批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全科医生,是形成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关键,是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有效措施。高素质的全科医师师资是全科医师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尽快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带教师资已成为当前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3.1 强化培训内容的引领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引入全科医学概念,全科医学在我国现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全国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2]。目前,参加师资培训的学员多为专科医师,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全科医学相关培训,亟需充实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强化全科医师实践带教技能和提升对全科医师培养重要性的认识。鉴于此,师资培训内容应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授课内容与全科医师培养实际密切结合。相关卫生行政领导可结合新医改政策和当地全科医学人才现况,讲授介绍全科医师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师资对全科医师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高校教师可以讲授全科医学基础理论和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受训师资的全科医学知识和树立全科医学理念。具有实战经验的优秀一线临床和社区全科医疗专家可联系实践带教工作,传授演示带教方式、技能和经验,切实提高受训师资的全科医师带教能力。

3.2 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本研究显示,受训学员对几种教学方法的需求差异不大,表明师资培训应突破传统培训模式,要打破教学方式单一化、提倡多样化,积极提倡和引入PBL教学、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方法,避免出现“会议式”的培训形式。全科医师师资培训要把握成人接受教育的特点,强调“参与”的教学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受训者的主动性,促使师资最大程度地吸收培训成果,保证培训质量。鉴于参训学员为多年的实践工作者,本身就积累了许多生动带教事例和有效带教方法的实际情况,故在培训过程中,要发挥出受训者的主体性,组织搭建好“分享”平台。通过培训者与受训者、受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的交流,达到相互培训、共同提高的目的。

3.3 推行师资培训的规范化 本研究显示,99.07%的学员认为参加培训对提高自身带教能力有帮助,表明此次培训收到较好成效,但在培训方式、内容、时间等方面尚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现阶段我国各地的师资培训多依托国家或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由于缺乏规范的师资培训制度,师资培训要求参差不齐,各地师资培训的方式、内容、时间、考核标准等随意性大,已影响到全科医师师资的培训质量[3]。因此,制定推行我国的全科医师师资培训制度已显得尤为必要。应对师资的遴选条件、培训内容、培训时间、考核要求、认证资格等进行规范明确,为各地开展师资培训提供共同的行动指南。

3.4 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培训效能 目前国内举办的全科医师师资培训多为短期培训班,存在时间短、任务重等客观问题[4-6]。要有效提高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班的效能,加强多方组织管理是前提。一是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督促选派单位保证学员的全程脱产参训;二是要基于学员评价对培训专家进行动态管理,保证培训的授课质量;三是加强对学员培训的过程管理,严格出勤考核和笔试考核;四是组织者要做好计划协调工作,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央编委,等.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 (发改社会 [2010]561号)[Z] .2010.

2 杜兆辉,储宵英,毛秀珍,等.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展望[J].中国全科医学,2010,8(7):909-911.

3 杜鹃,郭爱民,路孝琴,等.全国全科医学师资及师资培训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8.

4 路孝琴,张保静,陈建军,等.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师资培训需求与建设策略研究 [J].继续医学教育,2009,23(2):9-11.

5 周景玉.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效果调查分析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174-175.

6 何坪,罗森林,李曼霞,等.重庆市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师资短期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11-12.

猜你喜欢

全科医师全科师资
医学人文融入全科医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口腔全科医师执业范围(讨论稿)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