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奶业产业链转型的影响及对策

2011-08-30张喜才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

中国乳业 2011年10期
关键词:乳品奶业乳制品

文 / 张喜才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

1 外部冲击与奶业产业链转型

近年来,经历了超常规发展之后的中国奶业进入转型期。2008年以来,自然冲击、市场冲击等外部冲击导致了中国奶业产业链的市场环境及价值链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随着中国奶业的高速发展,质量安全事故屡有发生。2008年发生的“婴幼儿奶粉事件”,则影响到了从乳制品消费到生鲜乳生产的整个产业链。祸不单行的是,正当中国奶业经历“信任危机”之时,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来自奶业发达国家的乳制品(主要是原料奶粉)以远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大量进入国内市场,而进口原料奶粉价格“跳水”促使乳制品生产企业更倾向于采购进口原料。这进一步打击了国内原料奶生产,奶农损失惨重。在“双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奶业直到进入2010年才开始明显回暖。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中国的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形成新趋势

一方面,我国的食物消费结构正从粮—肉鱼—果蔬8:1:1结构转变为4:3:3(黄宗智,2009),食品消费的结构逐步升级。消费结构转型和农产品内部悬殊的价格引起产品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到产品价格。与此同时,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粮食对经济作物的比价持续走低。以粮油价格为例,2004~2008年比价分别为2.8∶1、2.7∶1、2.6∶1、3.5∶1,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粮油争地”的现象(张利庠,2010)。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升。我国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已经从吃饱转变为吃好。尤其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今天,消费者对高质量食品的要求不断提高。

消费决策是复杂的过程,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见解。对乳制品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综合已有研究的观点,对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经济性因素以及非经济性因素。其中,经济性因素主要包括: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口数量及结构、乳及乳制品零售价格、乳制品质量、可替代品价格、乳及乳制品可获得性、宏观经济政策等;非经济性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消费偏好及消费习惯、营养保健意识及对乳制品营养认知等。此外,特殊事件如2004年的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等也对乳制品消费产生影响。

1.2 “企业控制产业”的现象正在加快形成

由于进入壁垒较高,上游生产资料和上游的食品加工企业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与此相反,农产品生产市场的参与者是千千万万的小农户,由于进入壁垒低,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上下游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使得上游产业链主体在制度安排、价格传导、利益分配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上游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攫取垄断利润,往往以将农民推向价值链分配的边缘地位为代价。

1.3 外部因素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农业设备投资、动物防疫、技术升级等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疫病等突发事件导致众多的小农户退出农业生产。2008年1月的雪灾、5月的地震、9月的“婴幼儿奶粉事件”;同时,养猪行业的蓝耳病、养禽业的禽流感等因素从供给和消费2 个方面大大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与调控。

1.4 产业政策密集出台,标准化要求不断提高,政府管制更加严格

由于农产品市场进入了快速转型期,农业相关的产业政策密集出台。2009年政府选择支持50 个农业产业进行技术体系升级研究,2011年政府将支持更多的合作社和农户参与农超对接等。与此同时,农业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政府对于产业升级的管制也更加严厉。例如,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奶站管理和奶源发展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制定和出台了各种地方性奶业发展规划和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措施,其中“消灭小规模散养户”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相当一部分奶业重点县、市甚至明确提出逐步取消小规模散养方式,其中一些县、市到2009年上半年就宣布已经成功地在本辖区内取消了奶牛小规模散养(孔祥智,2010)。《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提高了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使很多小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2 奶业产业链转型

农业发展环境的改变和农业市场的快速变化都要求农业加快产业升级。第一,食品的用途日益多元化而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不同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以及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增加,这导致了农产品的品牌化、农产品的质量分级,以及一系列的市场变革。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基本农产品的工业需求也日益显现。例如,玉米作为生产汽油添加剂的主要原料之一,其工业需求出现了跨越式的增加。我国2007年生物乙醇的产量约为133 万t,使用玉米400 万t,争取在2020年生物乙醇产量突破1 000 万t(黄季焜等,2009)。第二,国家对于标准化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升,要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资本化、技术化程度不断提升。国家在2007年颁布《食品安全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期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以奶业为例,政府各个部门纷纷出台不同的质量控制和监管的法规以期提高奶制品的安全。继质检总局出台《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与《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后,农业部又出台政策,以行政手段强制关闭了6 000 多个奶站。这些严厉的行政措施的出台,无疑将大力推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重组。第三,要求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分工不断提升。目前,大型龙头企业、超市等对于农业产业垂直一体化的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较之于农贸市场,超市要求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包装以及品牌化,以扩大产品的差异化,从中赚取利润。对一体化程度提出的更高要求,可能导致大量的小农户、小批发商和小零售商退出市场。

综上所述,农业市场的变化必然要求中国农产品的价值链升级,而价值链的升级则必然要求产业链中各层次的市场参与主体在生产设备(检测设备)、技术水平、规模程度、人力资本等方面追加大量的投资,以保证产品的标准化,以及质量和安全(Reardon等,2010)。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必然导致农产品价值链的深刻变化,如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小农户边缘化,食品价格上涨,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等。如果我们社会的融资渠道不畅,且政府仅从监管和行政强制的角度干预市场,并不对价值链升级进行任何资金支持,我们认为,现阶段价值链升级的最终走向可能有以下3 个: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二是小农户或者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被迫退出市场,市场垄断力增强,出现“企业控制产业”的现象;三是实力不够的小企业或者小农户为了留在市场中,依旧在低成本下生产虽然价格低廉却具有安全隐患的食品,从而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情况。因此,如果没有政府积极有效的干预,由市场失灵所产生的效率和公平的损失都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

在超市、物流配送中心等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主体的兴起和农产品流通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产品生产组织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供应链和市场的变化。因此,市场失灵必须要政府进行干预,但政府的治理必然又会面临一系列的两难选择。总之,近年来由外部冲击造成的市场变化,对研究农产品产业链的变化新趋势及其对农业产业链市场结构、价值分配和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统计资料显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增长明显减缓,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均乳制品消费水平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市场萎缩及乳制品加工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所进行的价格战使得我国乳制品行业利润率迅速摊薄,奶牛养殖户利益严重受损,生产积极性下降,奶业快速增长累积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及奶业行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治理整顿,解决奶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和累积的问题,调整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为奶业下一阶段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准备。这些措施主要包括:补贴奶牛养殖,扶持奶业生产,加强产品标注标识管理,积极引导消费,并着手理顺产业链利益关系,规范企业行为,维持市场秩序。2007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对奶业行业发展给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婴幼儿奶粉事件”后更是出台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文件,以振兴奶业行业。奶业协会和乳品企业自身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致力于奶业行业健康发展。这一阶段,城镇居民对中高档乳制品认可提高,消费增多,城镇居民乳制品人均消费金额由2005年的138.62 元/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196.14 元/人;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奶粉消费比重逐渐下降,酸奶消费日渐上升,乳制品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等也相继出台,有关部门开展了奶站清理整顿、专项检查等行动。这些政策措施都对奶牛养殖、生鲜乳收购和流通、乳品企业生产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3 奶业产业链转型的影响

3.1 进口奶粉急剧增加对国内奶业造成冲击

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前,国产奶粉市场占有率为60%,进口奶粉为40%。2010年,进口奶粉已经同国产奶粉平分秋色,各占50%。2010年1~11月,奶粉进口平均价格为3 355.50 美元/t,价格同比上涨43.65%;而全国奶粉总进口额达12.44 亿美元。进口奶粉的急剧增加对我国奶粉定价权、原料奶产量造成显著影响。我国奶粉企业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

3.1.1 奶粉定价权丧失

尽管我国是全球较为重要的奶粉进口大国,但是奶粉国际市场价格仍然由国际市场机制决定。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市场价格有明显的示范效应,但进口奶粉到岸价并未对国际市场价格起到反馈作用,中国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

3.1.2 进口奶粉造成国内奶牛及原料奶产量减少,国内乳业产业链开始变得脆弱

短期来看,进口奶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的缺口,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过度依赖进口奶粉会使国内企业产生短视行为,忽视奶源基地建设,企业根据进口奶粉价格倒推计算生鲜乳收购价格,打压国内生鲜乳价格,对国内奶业振兴不利。有研究显示,进口奶粉每增加10 万t,将直接导致生鲜乳需求减少85 万t,相当于减少养殖34 万头奶牛,直接影响到3.4 万人就业。

进口奶粉与国产奶粉的竞争正在向中低端延伸。以前,进口奶粉主攻高端市场,现在各种中小品牌和杂牌洋奶粉也纷纷进来,向中低端市场挺进,直接蚕食传统的国产奶粉市场。一旦国内产业链遭到彻底破坏,国内原料粉将完全依存于进口,届时进口奶粉的高价时代必然到来,最终受害的还是国内企业。

3.2 乳制品行业洗牌加速,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不退出

2010年11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对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的重新审核发证工作。从2011年3月31日起,未重新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必须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重审“准生证”,无疑进一步抬高了乳业的门槛,业内预计这将引发“婴幼儿奶粉事件”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行业洗牌。

根据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报告,2010年4 季度,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到21.9%。实际上,中小乳制品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业内估测,中小乳制品企业的亏损面很可能达到1/3左右。金融危机之后,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已经相当脆弱。此次重审,加速了乳业优胜劣汰的进程,那些经营不善的乳品企业不得不停产或者被并购,从而给迫待扩张的蒙牛、伊利、光明等一线乳品企业提供机会,加快兼并收购整合的步伐。

3.3 成本增加,乳制品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增大

重新申请许可证,以及企业改造、检验等的成本较高。据估算,为了符合新规要求,乳品企业至少需要投入整改资金200 万~300 万元。加上原材料的涨价幅度也比较大,企业成本增加是必然的,这很可能导致乳制品价格普涨。乳品涨价主要与大环境有关,物价都在上涨,加之原材料上涨,才会有涨价现象。但是企业不会马上提价,可能会在下一波乳业整体涨价潮时趁机提价。目前国内乳制品行业竞争激烈,部分企业担心调价会流失市场份额,除了采取“隐形涨价”措施外,更多的是通过开发新产品以提升利润率。

3.4 产业链向生产规模化和经营一体化转变

首先,奶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规模化有多种实现形式,可以企业自建牧场、发展家庭牧场,也可以发展养殖小区,壮大农民合作组织。当然,适度规模,绝不是越大越好,而要经济、实用、科学。

其次,要转变乳品加工业增长方式,由盲目扩张向合理布局转变。乳品企业要建立稳定的奶源基地,要合理确定收奶半径和经济规模。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等方式,合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品牌的竞争能力。但我国的乳品市场仅靠几家大的寡头垄断是不可能的。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复杂,需求多样,决定了乳品企业的结构必然是大中小结合。

最后,由松散的买卖关系向紧密的一体化关系转变。一体化就是要建立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在现代奶业国家,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奶业合作社是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主要经营方式,也是中国奶业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构建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实行合同收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由奶农与乳品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原料奶收购合同,保证奶农和乳品企业利益均衡。二是发展由奶农投资入股的合作经济组织,以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和话语权,使奶农和乳品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三是由乳品企业自建稳定的奶源基地,或由奶源基地自建乳品企业。

3.5 乳品企业技术升级加速

近年来,由于奶牛养殖等相关成本不断上升,行业整体利润下降,如何提高我国奶业的质量和效益受到重视。振兴奶业的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加快奶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奶业从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提高素质转变,从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我国奶业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将是奶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乳制品品种单一,以乳粉等干乳制品为主,仅有少量的巴氏杀菌乳;而今,整个乳业产品线已经扩展为常温液态奶、低温鲜奶、冰淇淋、奶酪、黄油等众多系列,促进产品升级的直接动力,就是企业的技术能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许多乳品企业都加大了研发力度。蒙牛乳业便是其中之一。蒙牛投资12 亿元,汇聚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6 家国际、国内乳品技术提供商及科研单位的先进科技,建立了高科技乳品研究院和高智能化生产基地。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的研究成果直接得到了国际认可,乳品研究院的中试工厂,以美国FDA和欧盟食品标准为尺度。这一新路径大大缩短了中国乳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路线。

4 应对奶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2010年我国奶业虽然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我国奶业今后的发展目标是什么,走什么样的道路。《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2010年《全国奶业发展规划》都明确指出,今后奶业发展以建设现代化奶业为总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现代的装备和生产技术来武装奶业产业,使其在运行机制上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当前,建设现代奶业的核心正是推进奶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就是实现从数量扩张向提高奶业整体素质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

4.1 注重质量安全不放松

下一阶段,我国奶业仍将遵循国务院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核心精神来发展,并更加注重乳制品质量安全。总体上来讲,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转变观念,明确分工,加强对乳制品生产加工过程的控制,同时完善配套的质量安全监测措施。

4.1.1 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前,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比较落后,新出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从科学性和现实性2 方面加强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奶业产业发展的切实要求和必然趋势。加强标准建设,不仅要从科学性上杜绝不合格的奶源流入乳品企业和不合格的乳制品流入消费市场,更要从现实性上解决奶业产业链上经济主体的深层利益诉求。

4.1.2 加强乳品企业监管和市场准入限制

乳品企业是整个奶业产业链上的核心环节,在新阶段,对乳品企业的监管必须进一步加强。通过加强监管,将乳制品质量问题发生的风险控制在事前状态。对市场准入进行限制,能够提高奶业行业集约化程度,避免小型企业和散户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同时对于大中型乳品企业的监管也能够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4.1.3 政府各部门加强协调和合作

我国政府部门之间由于职权的重叠或缺失导致对奶业行业的行政监管缺乏效率。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合作是我国奶业行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趋势。政府各部门加强合作,主要是指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之间加强合作与协调,各司其职,保证我国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奶业行业长期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4.2 奶业市场竞争秩序需要更规范

在我国奶业行业新的发展阶段中,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我国奶业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规范。目前我国奶业行业仍然是一个市场集中度不高的行业,资本的入注推动乳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同时导致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乳品企业要避免惨烈而缺乏效率的价格竞争,必须进一步整合,提高企业效率,加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减少同质化、重复性的产品线建设;同时要倡导行业自律,从道德和观念层面加强对我国奶业竞争市场的规范。在我国奶业发展新阶段中,要规范奶业行业的竞争市场,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不懈的努力:

首先,加强乳品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相关的行业自律机制。企业之间并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我国乳品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同时,更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共同把奶业的蛋糕做大做强。

其次,乳品企业要进一步细分现有市场,并且不断挖掘潜在市场,特别是要挖掘广大农村地区乳制品的消费潜力,使乳品企业之间发展的重心和着力点各有偏重。这有利于发挥各个乳品企业的比较优势,避免产品低端化、同质化和单纯的价格竞争。

再次,乳品企业要加强科研实力和技术开发投入,不断创新,开发出新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生产和大量的低端同质产品,逐步形成自己的产品特点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乳品企业要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形成品牌优势,在产业链上游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和信誉优势获得高质量的原料奶,在产业链下游通过品牌效应让消费者树立信心,培养消费者忠诚度。

4.3 不断加大奶业产业链整合力度

4.3.1 奶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程度加大

在我国奶业行业新的发展阶段中,乳品企业为了提高经营效率,降低产业链风险,势必要加强对整个奶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比如在上游控制原料奶的供给,建设自有的奶源基地;在下游控制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并构建自己的从原料奶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完整价值链。打通全产业链,有利于提高我国乳品企业经营效率,提升行业规模化和集中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奶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4.3.2 乳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我国乳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尤其是以价格战为主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奶业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大型乳业集团实力的不断增强,预计未来10 年将有30%~40%的中小奶业企业被兼并,行业资本将会得到重组。比如《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版)对行业准入、奶源供应、投资融资等领域进行了规范,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兼并收购和资源整合的政策措施,代表了今后我国奶业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和乳品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将加快的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提高我国奶业的竞争力。

4.3.3 奶业产业链上利益分配更加合理

为了保证我国奶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首先必须保证产业链上各个经济主体能够获得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在我国奶业产业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强势主体挤压弱势主体的经济利益,转嫁产业链风险的问题,不利于我国奶业行业长期健康地发展。因此,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补贴与转移支付的力度,使奶业产业链上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化,进而提高奶农生产积极性,使整个奶业产业链获得产量稳定和质量可靠的原料奶。■

[1]张利庠,张喜才. 外部冲击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 管理世界,2011(1):39-45.

[2]张利庠. 产业组织与产业链整合:中国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我国饲料产业“千百十”调研工程与个案的分析. 管理世界,2007(4):78-87.

[3]程漱兰,梁希震. 标准及其执行——中国奶业走出低水平过剩困境的关键. 农产品市场周刊·畜牧养殖专刊,2004(5):5-10.

[4]张利庠,孔祥智,王俊勋,等. 中国奶业发展报告.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王莹. 进口奶粉对国内乳品行业的冲击及其对策建议. 中国乳业,2010(10):24-26.

[6]张喜才,张利庠. 政府规制与奶业产业发展. 中国乳业,2009(12):2-5.

猜你喜欢

乳品奶业乳制品
当前乳品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2018年1~2月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8%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通过乳制品源头控制提高原料奶品质的措施
共同推动中国奶业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