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无锡新建公共绿地

2011-08-15桑志云王蕾蕾

山西建筑 2011年24期
关键词:公共绿地太湖新城

桑志云 王蕾蕾

“为了大力营造‘绿色无锡’,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市城乡绿化取得突破性进展。3年中市区新增绿地2274 hm2,其中新增公共绿地436 hm2。目前无锡建成区绿地率为32.9%,绿化覆盖率为37%,基本形成了以城市独特的山水地形为骨架,风景林地为依托,汇各类绿地、江南名园,与太湖风景区融为一体的城市绿地系统……如今无锡中心城区每500 m半径就有一块2000 m2绿地,市民人均公共绿地已达7 m2,全市绿化总面积达13041 hm2。2003年和2005年因此相继摘得了国家园林绿化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牌子,无锡人构筑的‘生态家园梦’已渐渐成真。”

这条消息摘自于《中国房地产报》。在亲身感受到了上述报道中无锡在城市绿地建设方面的变化的同时,也以自己的专业角度在此小议无锡新建公共绿地。

中国古代虽也有供众人共享的公共游览区,但主流还是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进入,近代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公园。无锡在这方面应是先行者。1905年,由一些名流士绅倡议并集资,在无锡城中心原有几个私家小花园的基础上,无锡人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园。这就是位于最繁华的城市心脏地带的无锡城中公园,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是无锡最早出现的近代园林之一,大家日常都叫它“公花园”。公花园,意味着它是大家的,是平民的;同时也表明在城市中的人需要像花园这样的可以休憩、健身、游玩的地方。

我认为公共绿地可以定义为: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提供其日常休憩、健身、游玩的场所。新建的“广场”“新城”“公园”各种名称在本文统以公共绿地概括。由原本单一的名称“公园”到现在各式的名称之变化也可以反映出公共绿地的类型分化,功能提供和服务人群各有侧重,必然设计内容与手法也不尽相同。

以报道中谈及的太湖广场、火车站广场、蠡湖新城、江尖公园、东林广场为例。

江尖公园、东林广场都属于依托基地原有历史人文特色而建成的“有记忆”的公共绿地。江尖地区位于无锡古运河(京杭大运河)畔,有着独特的文化积淀,历史上曾是盛极一时的陶器、布匹、稻米、钱币交易码头。而创建于北宋的东林书院则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于这样的地方新建公共绿地有其合理正当性。一则为游客提供或怡人或经整合具价值的旅游资源,二来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之处。此类公共绿地的规模灵活,以能表达该地区特点为准。如江尖公园占地3.92万m2,而东林广场仅为6000 m2。

火车站广场属结合交通枢纽而兴建的比较特别的例子。其集散人流的功能目的是此类公共绿地的首要应完成或配合场地设计应完成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好的设计能使站前广场具备集散人流的基本功能外,也为乘客提供一个更为方便舒适的环境。火车站广场占地10余万平方米。

近几年,各地竞相建设“市民广场”。太湖广场就是这样的市民广场。在规划中对太湖广场的描述是这样的:“太湖广场地区是全市的行政文化中心,也是市民主要的集会活动中心。景观规划采用现代景观高科技手法,突出绿、景、精、新,力求体现都市的休闲性、使用的多样性,形成以市民活动为主,兼顾旅游,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观赏、集会、休闲为一体的高档次高品位城市广场。广场规划用地面积约67万m2。”

蠡湖新城是由开放公园、居住区和城市公共设施组成的旅游服务中心和“新湖城”。本文主要论及的是其开放公园部分即公共绿地。蠡湖是太湖伸进无锡的内湖,位于无锡城区西南角。原区域经治理污染、“退渔还湖”,拆迁后,形成以优美自然环境为主又经现代景观设计的公共绿地。周边城市的同类设计还有杭州西湖和苏州金鸡湖。我觉得,使原有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和更有效的利用是此类项目之作用。蠡湖新城的开放公园占地达135万m2。

这样看来,无锡有6000 m2~135万m2的多层次的多类型的公共绿地,可以提供市民多种的选择。然而,我曾很多次在非节假日路过太湖广场、蠡湖新城时,广场上几乎可以用空无一人形容而不为过。

太湖广场周边较近的两个居民小区到广场的步行时间为15 min~30 min。以我的调查显示,通常超过30 min的步行时间才能到达广场的居民就不会选择太湖广场作为自己日常的休闲锻炼场所,但老人晨炼除外。在天气适宜的节假日,一些不住在广场附近的家庭会选择别的交通工具来广场活动。所以除了晨炼和节假日,可以说大部分时间广场的利用率很低。如前介绍的太湖广场的定位为全市行政文化中心。为形成行政文化中心这一概念,广场周围建筑为市政协、图书馆、革命陈列馆、人民大会堂还有规划中的市政府大楼等;太湖广场北广场以市政协建筑单体的中轴线为中轴线,我可以想见从政协楼上看整个67万m2的广场是何等的气势磅礴;在此行政文化建筑外圈是正在兴建的某高档写字楼和数码港等商业建筑,等它们建完时,广告词可以把毗邻太湖广场作为售卖亮点如何闪亮推出;广场曾因要举办一个电影颁奖礼而赶工期,以致半年后又因质量问题而大面积翻工;广场上的灯柱造型与宁波“天一广场”的灯柱完全相同,只是比例扩大了好几倍,据说是设计人员去兄弟城市参观后学习来的。从这种种事实来看,政府修建太湖广场的原因和目的应该是多方面的,而非仅前文我以专业角度,或者说是我希望的角度对公共绿地的定义那样: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提供其日常休憩、健身、游玩的场所。或者说此类“市民广场”在担负为市民提供日常休憩、健身、游玩的场所方面能力不是很强、作用不是很大。

同样蠡湖新城、江尖公园、东林广场平日利用率也有同样不高的问题,虽然我认为此类公共绿地修建的意义比“市民广场”要大,更有其正当性。火车站广场有其特殊功能性不在市民日常利用率讨论范围之内。

重新看我给公共绿地下的定义: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提供其日常休憩、健身、游玩的场所。从百姓是否能真正从新建公共绿地中受益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定义是比较合理的。文章至此,“日常”一词就成为了关键词。如上分析在消息中提到的太湖广场、蠡湖新城、江尖公园、东林广场日常使用率不高,所以真正能在市民日常生活中起到更大作用的是消息中未点名的一些街头巷尾的甚至无名的小型公共绿地。它们的面积也许只有几十或者十几个平方米,当然与135万m2不可同日而语;它们所使用的材料也许只有草皮水泥,当然与进口石材不可媲美。但就因为推开窗户你就能看见它,打开房门你就能进入它,使得这样的小型公共绿地更贴近百姓,对于其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大。当然消息中的“全市绿化总面积达13041 hm2”中也有一定的量就是这样的小型公共绿地。在我生活附近的片区见到了这种绿地的出现,同时我也注意到此类绿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分布不均、设计的适宜(合适)性不高、管理不到位。

新建的住宅小区因在规划上有严格的规定,此类公共绿地(有时是非小型)在整个小区范围内分布是可以做到比较合适的。但在一些民居片区和老的住宅小区内小型公共绿地的量不足,分布不均。

此类小型绿地所在的每个角落的现有条件和周围的居民所需也许都有各自的不同,设计时应做因时因地的灵活性设计,使其有良好的适宜性,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设计。

管理问题也有新建小区和民居片区、老的住宅小区的差别。因为新建小区往往有较好的物业管理,而一些民居片区和老的住宅小区虽有公共绿地,但长期无人管理整治,使得它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甚至成为了垃圾集合处。而相比于政府对此类小型公共绿地的管理投入,我经常能在太湖广场上看见把室外自动扶梯扶手仔细擦拭的日常保洁人员。

“生态家园梦”能否成真,不仅在于百姓们能否在一年内光顾几次蠡湖新城、江尖公园这样公共绿地给我们带来的气派与别致,也在于我们在家门附近能否享受到小型公共绿地为我们提供休息和锻炼的方便与实用。

[1] 潘古西.中国建筑史[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邱 冰,张 帆.小议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文化承载力[J].山西建筑,2010,36(7):342-343.

猜你喜欢

公共绿地太湖新城
基于高德API的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时空可达性研究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
公共绿地景观绿化项同施上技术要点分析——以138街坊C1-1地块公共绿地项目为例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长江新城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
太湖
太湖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