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近代武汉里分住宅的保护与更新

2011-08-15

山西建筑 2011年5期
关键词:住宅武汉历史

朱 佳

1 近代里分住宅的发展概述

19世纪末至 20世纪上半叶,在上海、汉口等开埠城市中,出现了一种中国传统院落民居与西方近代联排住区相融合的独特居住形式。这种住宅形式,在上海等地被称作里弄,而在汉口被称为里分。这些联排住宅既有紧凑的布局形式,又取得较大的面积和较多的居室,顺应了当时刚刚迁出旧式民居的人们的需要,因而成为当时这些城市较为重要的一种居住形式。

武汉里分住宅作为近代联排住宅的典型代表,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反映着独特的“汉派”住宅建筑风格。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的发展过程按时间可分为产生(1861年~1910年)、兴盛(1911年~1937年)、尾声(1938年~1949年)三个阶段。之后单元型住宅普及,这种住宅形式便基本没有再出现,里分住宅也因此成为武汉近代建筑文化的一个符号。

2 近代里分住宅的历史现状

这些里分住宅经过近百年的岁月洗礼,渐渐出现了缺失、老化等现象,留下历史的斑驳印迹。例如很多住宅的石库门局部破损、部分墙体粉刷层脱落、线脚不再完整、内部结构不能适应其继续承重的要求、墙体的局部开裂以及墙裙勒脚由于常年反潮被腐蚀等等自身物理因素,使这些建筑本身就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住宅虽然在一百多年前占据着武汉最好的居住地段、环境和配套设施,但时至今日,它的基础设施已不再适合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甚至成为令许多居民头疼的问题。居民的构成也由以前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单门独院”的形式变成现如今的多户居民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拥挤状况,并且其人员构成也成为了以社会底层人员、老户的“老汉口”占大多数,形成类似上海老里弄住宅中“七十二家房客”的局面,居民自主的加建、改建等人为作用因素使居民的居住状况与里分住宅保护之间的关系有了冲突。

而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建筑的高速发展,武汉的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由于改善市政设施、拓宽道路、改造危险简陋房屋等措施的大量实行,必然对这些处于城市中心区的历史区域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开发商单纯的采取一刀切、大拆大建的做法,使一些有着近一百年历史的传统历史街区顷刻间变成尘埃。例如在江汉路附近的花楼里等里分住宅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夜之间,一片历史街区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3 近代里分住宅的保护与更新

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武汉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大量的旧城改造问题。地处武汉中心城区的大量里分住宅片区,已经处在这样一个关口:是拆除还是保护,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里分住宅是武汉独有的“汉派”住宅建筑文化的代表,在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里分住宅作为反武汉历史文脉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不管是在城市尺度、建筑层面以及细部构造等方面都应该采取积极态度来对里分住宅进行保护与更新。

3.1 保护与更新的相互关系

所谓保护,不应该仅仅是维持里分住宅的现状,被动的延长其寿命这么简单而已,而且,这种手段在实际当中也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所要保护的,应该是传统里分住宅区的历史和文化氛围,适当的加入具有时代气息的形式内容,使其传统的韵味得以更好的表现,通过一定的修复和改善使其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然而,更新也并非意味着推倒重来,割断历史的建设。历史地段固然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但同时它也是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是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

因此,在对近代里分住宅的态度上,其保护与更新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概念。保护,是为了使里分住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更好的发展;而更新,则是为了更好的展现里分住宅原有的魅力。

3.2 保护的基本内容

1)街巷关系。传统的里分住宅街区,常常由主巷、次巷、支巷等宽度不等的小巷子串连而成,构成一个历史街区的基本骨架。也正是这种脉络成为里分住宅最具人气的所在,是里分住宅街区富有生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传统的历史感受也是从这些小街小巷开始的。虽然基本的街巷关系并不是一个可以触摸的实体,只是一种负或者虚的空间存在,但其基本尺度关系、建筑围合关系等构成了其基本形制,对其的保护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对于传统里分住宅能构成街区这样一个区域不可或缺的要素。

2)里分住宅基本形制。典型的里分住宅由前天井、起居室、卧室、后天井等构成,层高较高,符合传统中国人内向保护自身的建筑需求,高大的山墙对周围的隔闭,以及这种形制带来的夏季具有良好穿堂风通风,冬季又可以保温等良好的生态特点,降低了建筑自身的能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对于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3)对基本构件的保护。传统里分住宅许多构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例如里分住宅中的石库门,其门框、门板、铜门环等有着强烈的中国传统特色,而其门楣等处一般都有三角形或圆弧形西式山花与线脚装饰,有着十足的西式风格,两种风格的建筑细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对于像这样的构件细部,也是应加以保护的。

3.3 更新的基本方法

1)基于街区层面的更新。在这方面,上海的里弄街区改造项目“新天地”无疑是一个典范。该项目对待历史街区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就是尽量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空间。但这种保护并不是一味的保留,而是带有选择性和时代性。带有选择性,是因为它保留的是该历史街区最为重要的几条巷道空间而非全部,因此可以说是对于骨架中的最重要构架组织的保护,而对于部分支巷等末节结合改造或予以舍弃。带有时代性,是因为它在保留了街区基本肌理和基本空间序列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现代城市人生活中开放性的一面,在主巷宽度上的扩宽,以及在局部开放小型的广场空间,设置喷泉节点等做法,赋予历史街区新的活力,具有时代特性。这种做法对于武汉里分住宅区域的更新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

2)基于里分住宅形制的更新。里分住宅如若改造后仍用于居住,其天井等传统要素应基本不变,这样其良好的生态学效应仍可以发挥,但必须改变一户多住的现象,改善生活基本设施,还住户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而另一种方式是置换与重构其功能空间以满足现代的需求。这种方法往往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重新划分与组合,从而达到现代建筑功能的要求。例如可以在一些里分住宅以前是天井的部分用钢结构与玻璃等材料加设天窗或天棚,则可以改造成咖啡厅或者小型画廊等空间,这样的做法既满足了现代功能的需要,也创造了新的富有情趣的空间。还有一种是建筑单元整体的加建,加建的基本原则是与原建筑形成强烈对比或相对协调。与原有里分住宅风格保持一致,从形式和材料上与原有里分住宅取得一致,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风格。与原有里分住宅形成对比,则是对历史尊重的另一种表现,这种方法虽然在材料、造型、技术手段、色彩等方面都是采用新的方式,但正是这种新旧之间的对比,更能让人看到时代的印记,岁月的变迁。

3)基于建筑构件层面的更新。在大的历史氛围不变的前提下,对于建筑构件更多的可以是修复,但类似“修旧如旧”的做法在大规模的里分住宅区域改造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部分破损严重并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构件,采取局部修复或置换新内容的方式,例如一些里分住宅中的具有遮阳功能的木百叶,老化严重,可以对局部仍利用木料进行修复或者结合现在的使用功能,改成金属百叶。另一种方式是保持构件原样,如前文提到的石库门,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历史区域的氛围营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并非像百叶一样重实用功能,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符号,更多的应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防潮技术,加固技术)力求表现其残缺但真实的一面。

4 结语

建筑是有生命的,穿梭于里分住宅的巷道中,一幅幅生活的画卷扑面而来,这才是武汉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地域文化所在,里分住宅的保护与更新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建筑人文价值的延续与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发展上。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相对于一味的大拆大建,改造和再利用无疑是一种可以减少材料与能源消耗的方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思路的体现。武汉里分住宅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文化,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对里分住宅的保护迫在眉睫。

只有更好的对其加以保护和更新,才能使里分住宅这种武汉特有的建筑文化形态得以更好的延续和发展,展现其独有的建筑文化魅力。

[1] 李百浩,徐宇甦,吴 凌.武汉近代里分住宅发展、类型及其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00(3):116-117.

[2] 罗小末.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J].时代建筑,2001(4):24-29.

[3] 郑 洁.武汉里分的保护与改造[J].长江建设,2004(2): 45.

[4] 王瞻宁.武汉里分民居的人文价值与再生方向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9):4-7.

[5] 常 芳.武汉里分的历史情结与保护[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9):23-24.

[6] 李百浩,黄 立.传统城市地区城市设计的意义初探[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0):28-31.

[7]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 宣 炜.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新天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18-119.

猜你喜欢

住宅武汉历史
Jaffa住宅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挂在“树”上的住宅
武汉加油
MHS住宅
A住宅
决战武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