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开”的词汇化及“开”的语法化

2011-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趋向词缀语素

马 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哈尔滨150025)

“V开”的词汇化及“开”的语法化

马 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哈尔滨150025)

“开”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它是词汇系统中活跃的一员。纵观“开”的语义演变,发现“开”与其前面的动词发生了词汇化,产生很多新词。造成“V开”词汇化的动因主要是韵律和高频使用两方面。“开”作为单音节词有进一步语法化并演化成类词缀的可能性。

词汇化;韵律;高频使用;语法化;类词缀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1]有两个条目“开”,它们形同义不同。第一个“开”(阴平)又分两个:动词“开”和量词“开”。第二个“开”是位于形容词、动词后的趋向动词,一般轻读,在插入其他成分时,也可读阴平。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称第一个“开”为“开1”,第二个“开”为“开2”。单音节动词“开1”可独立使。例如:“A:运动会开不开了?B:开。”也可用在其他语言单位前,表示打开、展开、开始等语义。如开办、开门,开春等。量词“开1”,表示开金中含纯金量的计算单位,“开1”也是开尔文的简称。

在汉语学界,把“开2”看成趋向动词基本达成了共识。《现代汉语》[2]将趋向动词定义为“表示移动的趋向,有单音的、双音的”,其中就包括“开2”。趋向动词可单独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但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做趋向补语。“开2”主要与动词组合,对动词后的“开2”进行历时的描写分析,能够从语法化角度对其共时的存在状态作出解释。

二、“V开”的词汇化及动因

位于动词后的“开2”,晚于“开1”出现,最早见于东汉,一直沿用至今。

1.两汉——宋代

(1)拓开疆宇,恢梁之野。——东汉《全汉文》

(2)白杨风急,地户展开。——唐《墓志汇编续集》

这段时期“开2”的出现频率非常低,只与有限几个动词连用,共同支配宾语,这时的“开”词汇意义比较显著,表开拓、展开、打开等义,动作性较强,与动词组成联合结构。

2.元明清

(1)三步做两步,躲开去了。——元《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2)将军马摆开。——明《三国演义》

这时的“开2”语义非常丰富,可以表示由于动作的发生,事物在一定空间上拓展或动作的结果、状态。它的结合面扩大,与动词高频率共现,造成词义损耗,“开2”与动词结合紧密,组成动趋式复合词。

3.近代以来

(1)一传二,二传三地推广开去。——民国《上古秘史》

(2)当即传扬开去,终于传到地保的耳朵里了。——鲁迅《白光》

这时“开2”已与前面单音节动词牢牢凝固为一个词,表示“动作开始,并持续下去”。由于词中语素“开”表示趋向的含义减弱,表示开始义。因此,在表达动作发生的趋向时,常常再与其他趋向动词连用。如:传扬开去、推广开去。

“开2”从与动词并列组成联合结构,到充当动词的补语,成为复合词中的一个语素,逐渐与其前面的动词发生了词汇化。“V开”发生词汇化主要有两个动因。

1.韵律要求

汉语的句法必须受到韵律结构的制约[3],即汉语句子的普通重音要由最后一个主要动词批派给其右边的成分,若其后没有别的成分,重音就会落在动词上。每个句子只能有一个普通重音,因此主要动词后不允许有两个非弱读成分。“开”后的宾语往往代表新信息,一般不能轻读,而“开”也是非弱读成分,要想满足韵律要求,就只能经过句法操作将两个连用的动词整合成一个成分,取消两者的分界,“A/B”——“AB”。如:扒/开——扒开。它们凝合成词,除了要满足韵律的要求,还受到语言的一种发展趋势(汉语词的双音化)的支持。虽然“双音节动词+开2”是三个音节,但是在纯韵律系统中也是一个独立的音步。如:区别开、议论开。

2.高频使用

“V开2”在口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较高的使用频率正是词汇化发生的重要条件,高频使用导致固化和常规化。在“V开2”中,相邻的两个成分由于经常连用就发生了词汇化,并扩展到书面语中。“V开2”发生词汇化之后,复合词的中心在第一个动词上,“开2”成了词内成分,原有的功能逐渐模糊,及物性逐渐消失,不能单独带宾语。当通过这种词汇化过程产生的动趋式复合词越来越多时,历时的词汇化就转变为一种共时的词法模式,可以直接创造出动趋式复合词了。如:吹开、掘开、挣脱开等。

三、“开2”的语法化

综观“开2”的语义、语用演变,我们发现“开2”已经发生了语法化。一个实词一旦语法化,它就踏上了语义虚化、语音弱化之路。逐渐由不足语法化(保留部分实义的半虚化)到充分语法化,再到过度语法化,直到表义功能趋向于零,句法功能似有似无,语音形式走向消失。语言为了交际的明晰,就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强化、叠加等方式)来表达语法意义。

1.强化指在已有的虚词、虚语素上加上同类或相类的虚化要素,使原有虚化单位的句法语义作用得到加强,它是抵消语法化损耗的有用机制[4]。由于“开2”的虚化,为了表达动词的趋向,只好采取强化的手段,在“开2”的后面再加一个趋向动词。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表示趋向意义的“开2”开始虚化了。如:推广开去、传扬开来。

2.叠加是同词异类叠加,即同一词汇成分以不同的词性在一个句法结构体中同现[4]。如:他急开开窗子,跳了出去。“开1”与“开2”叠加结构的出现意味着双方的语法化等级已显著不同。“开2”虽然没有虚化为彻底的虚词,但确实比它用作谓语动词“开1”时要虚一些,所以需要“开1”与“开2”叠加使用。

汉语缺乏典型的形态标志,汉语词缀与词根在语音形式上没有显著差异[5]17。词缀由于意义的弱化,有时会变为轻声,但也不具有完全的语音依附性,而且同时存在可以不轻读的单独出现的用法[5]17,所以汉语中词缀与词根的区别并不突出。表示开始义的“开2”就处于这样一个过渡的中间状态,即从词根语素逐渐虚化为类词缀。绝大多数自主动词都可以后加表示开始义的“开2”,它的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则性和周遍性。它的位置固定在动词之后,符合词缀形式方面的要求。“开2”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明确,与符合条件的动词结合之后表示“开始”义,这满足词缀意义方面的要求。汉语几乎没有纯粹的词缀,所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词缀的成分都兼有实词或实语素的用法,即便是汉语中比较公认的词缀“子”、“儿”等。所以表示开始义的“开2”,虽然还不是典型的词缀,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符合了类词缀的要求。

“开”的用法还有待于我们从语言交往的细微变化中去找寻。这就需要对“开”在共时平面的各种用法进行细致研究,以便引导语言使用者正确地认识、运用“开”。

[1]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54-760.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

[3]董秀芳.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J].语言研究,1998,(7).

[4]刘丹青.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J].语言研究,2001,(2).

[5]董秀芳.汉语词缀的性质与汉语词法的特点[J].汉语学习,2005,(6).

The Lexicalization of“V开”an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开”

MA Yuan
(School of Literature,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The word“开”has high frequency use in Chinese,and it is an active member in the lexical system.Throughout the evolution of semantic on“开”,we found that the word“开”had formed lexicalization with the verb in front of it,and produced a lot of new words.The motivation on lexicalization of“V 开”mainly lies in two aspects,namely,rhythm and high-frequency use.“开”as a syllable word will further evolv grammaticalization,and has the possibilities of being a affix.

lexicalization;rhythm;high frequency use;grammaticalization;affix

H146.1

A

1001-7836(2011)11-0154-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1.063

2011-04-15

马媛(1986-),女,黑龙江肇东人,2009级硕士研究生,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猜你喜欢

趋向词缀语素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因果复合词
释西夏语词缀wji2
试析否定词缀在汉维语中的不同表现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