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戏剧《月出》中动作揭示的主人公心理变化

2011-08-15王丽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流浪歌同情心警官

王丽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伊莎贝拉·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是伟大的爱尔兰剧作家。原名伊莎贝拉·奥古斯塔·珀斯。1852年 3月 15日出生于戈尔韦郡一个地主家庭。1892年从事文学活动。1896年结识诗人和剧作家W.B.叶芝,投身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成为领导人之一。1899年与叶芝等人共同在都柏林建成爱尔兰民族文学剧院,实验演出三年,1902年组成爱尔兰民族戏剧学会,1904年建立阿贝剧院,作为演出中心,上演爱尔兰民族戏剧,培养了著名剧作家 J.M.辛格和 S.奥凯西。萧伯纳称她为“当代最伟大的爱尔兰妇女”[1]。

爱尔兰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毕生致力于创建爱尔兰民族戏剧。其作品大多表达了反抗外来统治、主张民族独立的内涵。这部作于爱尔兰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特殊历史大背景下的独幕剧《月出》,深刻地描写了一名当时隶属英国政府的爱尔兰警官在码头识破假扮成流浪歌手的越狱者。而抓捕越狱者的官方职责与民族同情心、民族独立意志发生冲突,警官最后放弃了逮捕。

按照行为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行为是人在意识指导下的、主动自觉的行为[2]。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从外在看来是独特而稳定的行为模式,从内在看来是独特而稳定的态度、思想、认知等。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通过对周围人的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的每个行为都在向其他人透露着信息,都在告诉别人表达着自己的喜好和个性。所以如果我们在戏剧里自己研读和揣摩主人公的行为,也一定会得出更深刻的不同的观点。

戏剧动作是戏剧艺术基本表现手段。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动作作为戏剧的特殊表现手段,他指出:戏剧模仿的对象(内容)是行动,而模仿的方式则是动作。从表现的内容来说,戏剧是行动的艺术;从表现手段来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戏剧就是用动作去模仿人的行动,或者说是模仿“行动中的人”,动作是支配戏剧的法律[3]。

一、敌对双方的初次相遇

流浪歌手和警官在该剧的开头部分遇见了。当流浪歌手上台时,警官听到声响迅速地转身。从这里可以看出,警官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他恪尽职守,想抓住逃犯,同时他防备心理很强,怀疑每一个经过的人。而流浪歌手则是小心翼翼地试探着。敌对双方的优劣势显而易见。流浪歌手想博得同情,可警官“taking hi m by the shoulder and shoving hi m before hi m”、“rushing after him”、“drag him back”[4]此时的警官态度很强硬,语气和动作都可以显示出他很烦躁。他一方面想从流浪歌手这里得到逃犯的信息,另一方面,他又怀疑流浪歌手的身份。而一直小心翼翼的流浪歌手更是见机行事 ,他先是“slaps barrel1”后是“getting up on barrel”,可见其行事机敏。

二、在木桶上矛盾的缓和

显而易见的是,在这个时候,两个人靠近的不只是身体,更多得是心理上的靠近。尽管双方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想要更了解对方。但我们不得不说,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个人在感情上建立了某种共鸣。按照行为心理学的分析,两个人肢体上的亲密可以看出心理上的依赖和亲近。而此时,坐在木桶上的警官“gets up beside hi m on barrel,facing right”。这是个显而易见的变化。“they sit back to back,looking differ2 entways”,虽然此时的警官还是心存疑虑,但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他内心中的波澜和思想的动摇。随后警官和流浪歌手点起了烟,坐在木桶上静静地抽着。此时如果我们不知道流浪歌手和警官的身份,我们或许会以为他们是多年的好朋友,这也是该剧中最为和谐的一幕。两个人此时内心波澜起伏,我们从他们安静的吸烟动作就可见一斑。此时,机敏的流浪歌手开始唱歌,而他也成功地用歌声突破了警官的心理防线,警官的民族同情心和民族独立意识也处在萌芽阶段。

三、身体接触建立信任感

经过两人短暂的相处,警官觉得流浪歌手是一个充满正义爱国感的年轻人,而他对流浪歌手态度的改变也很明显。根据行为心理学理论,如果我们对一个认得态度有所好转,表明某种意义上我们认同对方的思想或做法。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警官同情流浪歌手的遭遇,也认同他处世为人的方式。进而他内心中也在思考着自己的处世之道,民族同情心与民族独立意志达到最高点。当流浪歌手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受打击了,他“rubs his heart”,而警官“patting him on the shoulder”,这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警官内心中已经排除了流浪歌手是逃犯的可能性,而且把他当成了朋友。此时的警官会用心地去感受流浪歌手歌声里的含义,去挑出歌词的错误。警官的“防线”在一点点松懈,他会对流浪歌手谈及自己的工作思想和家庭,会把流浪歌手当成倾听者,说出自己的尴尬处境和思想的波动。警官会在听到异常声响的时候第一时间“gasps”、“grasps man’s ar m”。此时流浪歌手知道他已经反客为主,成功地控制了局面。所以此时的流浪歌手从容应对,动作没有了本剧刚开始的小心翼翼。

四、矛盾在激化中化解

尽管警官被唤起了民族同情心,但现在的他还肩负着追捕越狱者的官方职责,他还是努力地去完成这一职责。警官“gets off barrel”、“looks round”、“goes to the steps and looks down”,机敏地寻找着目标,想摆脱流浪歌手对他的影响。先前我们看到的两个人静静地抽烟、一点点地倾诉心声的和谐场面一去不复返。对自己职责和民族同情心、民族独立意识是两位主人公交锋的关键。最终警官被勇敢机智的流浪歌手劝服,深明大义地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为爱尔兰的民族独立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官方职责、上司压力和民族独立面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身为爱尔兰人,警官顺应了自己的内心,顺应了一个人应有的爱国情怀。从警官放走流浪歌手后的行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如今他的内心深刻的爱国情怀和抗争意识已经觉醒,而这都是一个争取国家独立的过程中最为宝贵的要素。

整个矛盾在短暂的独幕剧中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完成了矛盾产生发展和解决的剧情脉络。当然,该剧也完美地表达了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要唤起民众内心沉睡的民族同情心和民族独立意识,完成民族独立的伟业。也告诉无数观众,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大业中,渺小的我们可能就像月亮一样,不能做出什么丰功伟绩,但我们依然可以发光,依然为民族的未来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等级职位的差别,都是民族的一分子,默默地为了民族在牺牲和付出。

这部经典的独幕剧中,聪明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动作的深刻内涵。而格雷戈里运用的动作也符合常人对于新事物的心态,即从初见时的排除到态度缓和,到交心,最后达到矛盾的顶点。在矛盾的解决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主人公的动作更准确地体会其丰富的内心变化,更深刻地了解到剧作家想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戏剧正是借助动作这种手段,将人物的行动、事件以及矛盾冲突的发展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戏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身是非直观的,各种动作方式正是非直观的心理内容的外观方式,正是这种直观的和非直观的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才使这部戏剧如此的成功。

[1]约翰·格罗斯,丁信善.一个被遗忘了的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作家——评《格雷戈里夫人传》[J].世界文化,1986,(6).

[2]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3]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4]Lady Gregory.The Rising of theMoon.

猜你喜欢

流浪歌同情心警官
猫警官抓小偷
滥施同情心
兔子警官抓小偷
警官当老板非法获利被判刑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布克警官的一天
一只猫的流浪
不是我选择了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