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及人民主体性关照

2011-08-15罗诗钿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大众化关怀

■罗诗钿

(上海大学 中国 上海 200444)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及人民主体性关照

■罗诗钿

(上海大学 中国 上海 200444)

在转型时期,民生问题已成为中国民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是否关注民生,如何关注民生问题,能否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支持,已经成为民众接受和认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尺。因此,民生视角应成为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回归“生活世界”、注重人文关怀、彰显人民主体性的方式,可以澄清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宣传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化大众”错误认识,也可以有力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论断,化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生视角;生活世界;人文关怀;人民主体性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把推动理论大众化作为衡量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效果的重要标尺。但是,在探索如何卓有成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途径的问题上,往往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宣传大众化等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更多地集中在理论宣传、宣讲、解释、论述的通俗化,以及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的运用。”[1]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等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理论工作者十分重视从群众中吸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看法、新表述和新经验,并把它们总结提炼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然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深入和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过程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可,成为人民群众新的社会实践的有力有效的理论武器,并在自觉运用新的理论武器进行实践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利益与价值,为实现最终理想提供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内蕴的价值观能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

诚然,马克思主义宣传大众化很重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亦必不可少,它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大众化的重要一环。但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含着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层面。[2]要实现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转变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党的理论和学术精英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党的理论和学术精英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

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转变的核心是人民主体性的关照与彰显。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理论家在阐释、宣传、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必须以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二是执政者 (尤其是党和国家的领导集体)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施政时,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根本出发点。三是人民群众运用理论实现自身利益的自觉性的提升。当今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诸如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等民生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现实问题。因此,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首要强调关照与彰显人民主体性,关注民生。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品格与中国现实国情的必然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应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一、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一词最初由胡塞尔提出,是针对“科学世界”而言的。在胡塞尔看来,近代科学成了制造“纯粹知识”的“实证科学”,它不再与人的“生活”或“生命”相关;“科学的理念”已完全被“实证主义地还原成了单纯的事实科学”。[3](p.15)“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割裂成为近代科学的危机。胡塞尔的“科学世界”中的“科学”总体指的是自然科学,然而社会科学也出现了类似的危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致力于“精致科学的构造”,缺少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思辨和系统建构,缺少对“生活世界”中人的现实生存问题的关注。

回归“生活世界”首先必须关注社会实践中的人。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实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p.56)因此,对人的“生活世界”中人的实践活动与生存状况的关注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理论的重要进步之一,在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强调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1]然而,应该回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又怎样回到“生活世界”呢?关于这点,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群众(普通群众)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并认为他们在“生活世界”(社会生活)实践即“创造历史”中的原动力是基本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4](p.79)满足生活的“需要即(他们)人的本性”[5](p.514)。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p.82)“‘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6](p.103)正如黑格尔所说的 “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人是目的的现实体现就是 “他们都把本身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7](p.197)。 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做的是关注“民生世界”,即关注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像、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4](p.72)作为思想、观念、意识升华的理论,其本性来源于人的物质生活实践。它又必须关注生活实践(生活世界)中人的生存和利益,否则就将失去理论的“彻底性”。我们党的理论也一样,它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又必须回到群众中去,否则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不可能修正错误,也就不可能有理论创新。因此,“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4](p.285)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那样:“《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离开了群众的生活世界,不关心群众的基本生存状况和根本利益,共产党的理论就不能成为“彻底的理论”,永远不能为群众所接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创新的实践基础。所谓“彻底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言,只有关注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说服群众,因而,“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4](p.9)对群众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关注群众的物质生活实践,才能“掌握群众”,使之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新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4](p.9)民生的世界是最重要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关注民生世界中才能真正达到它的“彻底性”,即:马克思主义只有深入探讨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民生问题,才能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 “马克思主义是自己生活世界中可信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自觉地把理论转化为能切实解决具体民生问题的党的方针政策,才能使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 “马克思主义是自己的心声和可信服的理论”,进而增进对党的理论的共识和认同,并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新的社会实践。

因此,党的理论工作者不仅仅要做通俗化地宣传、宣讲、解释、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作,更要走出“书斋里的学问”和“纯粹思辨的理论”的老套,从“理性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关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关注民生的疾苦。马克思主义“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须走出书斋,走进生活,走进时代,走进群众,倾听民众的呼声,即关注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经过改革开放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进入黄金发展期,不但百姓的预期不断提高,而且发展不均衡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发展过程中将面临诸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域矛盾、阶层矛盾、劳资关系紧张、教育不公、医疗住房问题等种种重大民生问题的考验,这些民生热点问题往往缠绕着各种利益纷争,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归“生活世界”,顺应时代的要求,敢于面对群众,勇于正视而不是回避矛盾,在关注民生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 “生活世界”中的生存状态和利益诉求中,抓住人心、赢得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思想武器。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内蕴的价值观才能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有可能。

二、重视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简言之,就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关怀,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从理论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生视角的问题的提出和切入点,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首要原则。回归“生活世界”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状况的关照;而人文关怀则是探讨生活世界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方式和途径,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执政党解决生活世界的民生问题的宗旨与理念。

马克思主义向来提倡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首先表明它的理论是为无产阶级等广大人民谋求解放和自由的学说,并把尊重人、关心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理论的终极价值关怀。它首先强调人在历史上的主体性,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6](p.118)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的经济、社会、道德等状况后,马克思揭露了阶级社会专制制度所谓的 “人文关怀”的虚伪性和对人性奴役的兽性统治事实,认为阶级社会提倡的“‘正义’、‘人道’、‘自由’、‘平等’、‘博爱’、‘独立’,……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 ‘虚无缥渺的幻想’。 ”[8](p.325)因此,“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兽的关系只能靠兽性来维持。 ”[9](p.414)马克思分析了人类社会最后一个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它使“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4](p.40)因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4](p.10),用先进的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这个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人性统治”是相对“兽性统治”而言的,它是一种对人民充满人文关怀的统治,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高扬关注人(人民群众)的尊严、自由和解放的人文关怀旗帜,为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宗旨而努力;也只有颠覆了“兽性统治”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高举人文关怀的旗帜,为人性统治提供了制度保证。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认可,成为自觉的理论武器。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理论遵循“尊重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活力,就必须坚持这一路线,在探讨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上必须有旗帜鲜明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必须内蕴人文关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要以改善民生作为理论探讨的宗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在分析揭示影响群众生活、自身发展、社会和谐的重大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中,在对待解决当今中国社会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重要性的理论认识中,在探寻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等过程中,其基本理论框架要表达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意识应该成为当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价值尺度。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理论创新,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以及最近的“包容性增长”理念等一经提出,格外引人注目。从政府圈到学者圈,从企业到一般公民,这一概念立刻成为大家解读的焦点,为何?因为它们都显示出相似的强烈信号:党和国家在改善民生方面将有新的理论支撑,出台新的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体现出了对民生的高度关注,而且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与系统的政策取向,并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其中有许多提法,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10]等等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具有新意。“如此全面系统地阐述民生问题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方案是前所未有的,如此旗帜鲜明地突出公平、平等、共享理念与人文价值,并将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指向也是前所未有的。”[11]许多民众因此称赞 “全面改善民生时代到来”了,并对充满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政策和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期望。

二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必须凸显人文关怀的终极价值。关注民生,凸显人文关怀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根本原则。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各种社会矛盾突显,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表现出解决相关民生问题的坚定决心,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具体实践和政策举措中高举人文关怀的旗帜。温总理在和大学生谈到就业时强调 “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意谓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再如中央在稳定房价出台政策时强调“高房价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意谓这一问题的出现不利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状况的改善,是对人民群众追求人性生存条件的否定,它将引发社会情绪的焦虑,造成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甚至加剧社会矛盾。近来,党和国家在解决上述相关民生问题时,展现出来的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等人文关怀意识,体现在诸如“房价国十条”等具体的政策措施中。因此,许多网民把这届“胡温政权”亲切地称为“平民政府”。“正是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文关怀视角,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群众中有了坚实的根基和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可能,并获得生命活力。 ”[1]

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必须彰显人文关怀。理论要得到认同,需要“基于共同的语境”[12](p.169)“在建构其话语的过程中,选择体裁、风格相近的话语”[12](p.82)。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大众交流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要以“存在于具体语境之中的语言形式”[13],即基于“平等的协商环境”和“公共空间”[14]下的鲜活的民众语言形式才易于为群众接受。“具体语境”、“平等的协商环境”和“公共空间”,意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人文关怀的价值指向成为两者间对话的平台,“鲜活的语言形式”指贴近群众“体裁、风格”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只有把党和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怀,特别是解决基本民生问题的坚定决心和政策措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如“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让群众有房住、有衣穿、有书读、有工做,活得有尊严”等鲜活亲切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为群众所接受与认同。最近,由中共广东省惠州市委联合组织的科学发展观话语征集活动,共有600多条来自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创造的为人们喜爱的生动幽默、生活化、艺术化的话语获好评,如“忽视科学吃苦头,盲目发展栽跟斗”;“发展不为人,好比树无根;发展不全面,会损一大片;发展不协调,犹如歌跑调;发展不持续,民生难上去”;“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康庄大道,只图眼前的发展是羊肠小道,损人利己的发展是歪门邪道,畏首畏尾不发展是死路一条”等。他们还编辑出版了《科学发展观话语集》,犹如《共产主义ABC》一样,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群众欢迎的话语。[15]

三、彰显人民主体性

从理性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注重人文关怀的途径有两个特点:一是思考和解决民生问题时,更多的是从衣食住行等具体的物质的层面来考虑;二是主要从党的理论家和执政者的层面来考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但如果仅限于此,不从更高的层面思考民生问题,就会不知不觉地把群众简单地等同于被动的同情对象,把对民生的人文关怀简单地变成外在的理论关照。”[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党的理论家和政府等权威机构把群众作为客体的单方的行为,仅仅通过党的理论家的理论说教或外在灌输的方式,并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自觉的理论和信仰,也就不能实现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在强调权威机构关注民生问题的物质生活内涵的同时,还应思考民生问题的更高层次的价值内涵,即尊重普通群众对于民生问题的自觉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认可、改造与创新,真正发挥普通群众的主体地位,彰显人民主体性。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那样,中国的发展不仅“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即不但使马克思主义回归“生活世界”,关注民众的基本物质生活,彰显人文关怀;而且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既真正做到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马克思主义才能从“人民的首创”中吸取合理的理论养分,使理论创新不断推向前进。

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6](p.104),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的创造者,这种创造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动力和最根本的动力是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成为群众的理论自觉,就必须发挥人民在创造物质和精神活动中的主体性。

在我国,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本文的人民是则相对于党的理论家和执政者等权威机构的“官员”而言的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关注民生,其落脚点在于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其一,尊重民众的意愿表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关注民生,就必须倾听民众的呼声。民众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对民生问题有最切身的感受,能比较真实地表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也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利益。随着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现代化不断发展,民众的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不断提高,民众表达自身意愿的愿望更加强烈。权威机构只有尊重民众的意愿表达,为他们参与政治决策提供平台,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群众基础。

尊重民众的意愿表达,要倡导言论自由。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主导思想,而民众的意愿表达是一种民众评价活动,它的“无机”方式[16](p.55),不免会以非理性的偏离主导思想的的言说表达出来。一些权威机构尤其是一些地方官员,以民众的这种言论会危及马克思主义主导思想为借口,往往采取“堵”的方式简单处理之。言论自由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因此,言论自由是体现人民主体性的基本要素,没有言论自由也就无所谓人民主体性。权威机构不但不能“堵”,而且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为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提供制度和物质上的保证。

民众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通常以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的方式体现出来。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本质上都是民众评价活动的形式。由于社会舆论中的舆论领袖和社会思潮中的思想家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民生问题发表意见,其观点具有一定的理性、权威性和普遍性。一般而言,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所反映出来的民生问题的意见,体现了民众的真挚情感和共同的“时代的心理”[16](p.285),这种情感和心理与民众的当下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将产生极大的能量。即民众评价活动的“无机”形式使得大多数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表现出了它们的两面性:在言论自由的氛围中,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以建设性的形式体现出民意,能认同和丰富社会的主导思想;反之,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以破坏性的方式体现出民意,会否定社会的主导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尊重民众对民生问题的意愿表达,倡导言论自由;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思想引导社会舆论,引领社会思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吸收民众对民生问题的合理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也能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与社会民生利益相抵牾的理论,改正不当的措施,使马克思主义赢得民众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

其二,重视民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作用。作为特定话语体系的理论,都“希望被人聆听、让人理解、得到应答”[17]。 因此,理论为社会交往中的大众接受、理解与应答的关键在于,接受者能否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信仰系统”[17]。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由理论宣传者灌输、民众聆听”的过程,而且是民众根据自身生活体验“改造、建构、创新”理论的“应答”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重视民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作用。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民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再建构通常具不系统性和不彻底性,因此他们的作用往往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忽视。当前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现象与此有直接的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生问题以及民众的利益关注不足,缺乏“生活世界”和“人文关怀”的气息,马克思主义的亲近力、说服力、解释力也就大打折扣,民众接受度自然不高。原因背后的本质却在于人民主体性的缺失。而人民主体性的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忽视了民众在自身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贡献。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专家学者和宣传机构的“话语霸权”,民众参与解释和建构的机会与积极性不高,这不利于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过时论”也就有了市场,“危机”就出现了。

实际上,许多中国化的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都来源于普通民众对现实生活实践的总结,如 “铁人精神”、“深圳速度”、“义乌模式”等,尽管它们缺乏系统性和理论的高度,但只要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重视民众在理论创新大众化中的主体性,并将这种创新的马克思主义雏形加以“化大众”的总结,就容易为民众接受并成为新的实践的理论指导。

备注:本文获上海市首届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论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文一等奖,并作大会主题发言,该文只收入论文集,尚未发表。

[1]衣峻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N].人民日报,2010-06-30

[2]华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DB/OL].人民网.人民论坛,2009.7(22),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9702309.html

[3][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1] 袁祖社.由“增长-进步本位”的物本价值观到“民生-幸福本位”的人本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历史性变迁及其实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2]凌建侯.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 [俄]米.米.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4]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15]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68294/137856/)

[16] 陈新汉.民众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7]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

责任编辑:王建华

A81

A

1006-7426[2011]01-0021-04

罗诗钿,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社会评价论研究),文化价值研究。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大众化关怀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思想对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