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地区水利纠纷研究综述

2011-08-15赵淑清

关键词:非常态关中地区研究成果

赵淑清

(忻州师范学院政史系,山西忻州034000)

关中地区水利纠纷研究综述

赵淑清

(忻州师范学院政史系,山西忻州034000)

近代关中地区的水利事业呈破败之态,水利纠纷频繁发生,这在地方志、碑刻、文人笔记等史料中都有记载。但目前对这一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水利工程、水利建设、水利与经济的关系等传统水利史的研究上,而且侧重于常态下的水利研究,对非常态下的水利研究较少,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探讨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水利;关中;水利纠纷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发达,早在秦汉隋唐时期就出现了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和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其中以引泾灌溉工程的成就最高。按理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在规模和管理上都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到清末民初时,关中的水利事业却呈破败之态,水利纠纷频频发生,这在地方志、碑刻、文人笔记等史料中都有记载。虽然史料丰富,但是目前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却较少。

目前对关中水利的研究多集中在水利工程、水利建设、水利与经济的关系等传统水利史的研究上,对清末民初关中水利的研究也是如此,多集中在转型后的水利设施上,对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研究非常匮乏。

一、国内水利纠纷研究概况

美国学者卡尔·魏特夫在他1957年出版的《东方专制主义——对于集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水利社会”一词,他认为东西方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东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与治水密不可分。魏特夫的这一理论影响了西方包括日本汉学界多半个世纪,至今余音环绕。20世纪50年代,日本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的森田明就提出以“水利社会”的概念来研究中国华北、华南区域社会的水利管理与社会运行状况,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等著作中。五六十年代人类学家弗里德曼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开始关注“村落—家族”,从侧面论及水利与区域社会的合作。

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研究中国水利社会、水利组织的论著和论文。论著:如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美国学者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郑振满和丁荷生编撰的《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中法联合出版的《山陕地区水资源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等;论文:如英国学者沈艾娣的《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等。其中《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则是近年来对国家权力与民间社会关系研究的重要著作;《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则从官方的县志和民间的碑刻出发,区分了这两种不同史料所体现的官方和民间两种不同的道德价值体系,为研究水利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尤以《山陕地区水资源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贡献最大,它是基于对陕西关中东部和山西西南部的灌溉农业区和旱作农业区的田野考察上研究出的成果,是目前这一研究领域的佳作。

国内外关于水利社会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水利纠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目前对历史上水利纠纷的研究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比较少。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是其中的代表,如行龙的《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等,张俊锋的《水权与地方社会——以明清以来山西省文水县甘泉渠水案为例》、《明清以来晋水流域之水案与乡村社会》、《明清以来洪洞水案与乡村社会》等系列文章。行龙、张俊峰等人主要是从山西的水案入手,从涉及的各个因素着手,在国家和地方的关系中,探寻山西近代乡村社会的运行。此外,王长命的《明清以来平遥管沟河水利开发与水利纠纷》,胡英泽的《水井与北方乡村社会——基于山西、陕西、河南省部分地区乡村水井的田野考察》、《从水井碑刻看近代山西乡村社会——以晋南地区为个案》等也是这方面的成果。

陕南水利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佳宏伟的《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汉中府的堰渠水利为中心》和其导师钞晓鸿的《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清代汉中府为例》、《清代汉水上游的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等都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其中《清代汉水上游的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了乡村社会,该文选取清代汉水上游的汉中府辖区,以堰渠水利为切入点,揭示了基层社会的演变趋势及其生态环境背景与财政经济根源。胡健的《近代陕南地区农田水利纠纷解决与乡村社会研究》则对水利纠纷给予了重点关注,他以水利纠纷为切入点探讨了水利与陕南乡村社会的关系,是为数不多的水利纠纷方面的论文之一。

还有一些文章对一地的水利纠纷或进行水资源分配制度考察,如赵世瑜的《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或进行原因分析,如王培华的《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纷争与水资源分配制度——黑河、石羊河流域的个案考察》;或进行资料梳理,如李并成的《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水案史料的梳理研究》;或从文化角度解读水案发生的原因,如王长命的《水案发生的文化衰落分析》。此外,法学领域内的学者从法律角度出发对近代水利纠纷做了深入的研究,如田东奎《水利碑刻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的启示》、《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等都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二、关中地区水利研究的成果

(一)关中地区水利纠纷的相关研究成果

关于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水利纠纷研究,已有初步研究成果。高升荣的博士论文《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明清时期太湖与关中地区的比较研究》对明清关中地区的用水矛盾及水利纠纷的类型、发生领域、解决途径都有论述,但因不是主题而未深入探讨。卢勇等的《清末民初关中水利用水过程中的作弊行为研究——以清峪河水利为例》则对清末民初清峪河民众在用水过程中的作弊行为做了具体的论述。《山陕地区水资源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第一集《沟恤佚闻杂录》中泾阳、三原两县水利资料(碑石、水册等)的收集是目前研究关中水利纠纷的佳作。但相对于关中传统的水利研究而言,水利纠纷的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极其匮乏。

(二)水利制度、水权与自然环境

关中水利一向为学界所注意,相关论著较多,近年利用民间文献研究基层水利社会史呈活跃之势。萧正洪的《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中的水权问题》一文通过分析关中历史上的水权的取得与实现,认为唐代以后关中地区由于用水权限不明确或越权用水而导致的纠纷非常频繁。韩茂莉的《近代山陕地区地理环境与水权保障系统》、《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系探析》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前文认为“近代山陕地区水权保障系统的生成与运行均与地理环境相关”,强调了地理环境在制度形成和运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后文在全面分析了该区水资源管理方式,指出乡绅、大户结成具有渠长人选资格的水权控制圈在水利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钞晓鸿的《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一文从关中的地域环境特征与地域社会传统的角度出发,对关中中部的水利灌溉、组织及其变迁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卞建宁的《民国时期关中水利制度的继承与革新——以龙洞—泾惠渠灌区为例进行研究》则以龙洞—泾惠渠灌区为例对民国时期的水利制度做了探讨。叶遇春的《民国时期泾惠渠灌溉管理初探》对现代转型后的灌溉管理方式进行了专题探讨。

由于常态下的水利制度和水权与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联系比较密切,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研究水利纠纷的重要参考对象。

(三)农田水利与自然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业师李令福先生的《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他探讨了水利开发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是对古代关中水利最为全面的研究。魏丕信的《清流对浊流:帝制后期陕西省的郑白渠灌溉系统》也特别强调了环境变化对水利开发的影响。耿占军的《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和桑亚戈《从〈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看清代中叶陕西省河渠水利的时空特征》都涉及到清代陕西水利的时空分布特征。萧正洪的《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专著及一系列文章则从农业技术入手来探讨农业发展与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论及农田水利与环境。卢勇的硕士学位论文《〈清峪河各渠记事簿〉稿本的整理与研究》以《清峪河各渠记事簿》为主要资料,再现了清末民初清峪河流域的水利运行状况,探讨了水利兴衰的自然和社会原因。周亚的硕士论文《环境影响下传统农田水利的结构和趋势研究——以民国前期关中农田水利为例》考察了民国前期关中转型前夕传统水利的结构和发展趋势,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环境、国家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探求了各个阶层在区域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是传统水利史研究的主要结晶,虽然没有水利制度、水权那样与水利纠纷联系紧密,但却是研究水利纠纷必不可少的参照对象。

三、关中地区水利研究评析

第一,目前我国关于水利社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就研究成果而言,在国内外水利社会研究成果的影响下,以水利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学研究有了初步成果,集中在山陕地区。《山陕地区水资源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就是其中的佳作。就陕西而言,近年来陕南在水利与乡村社会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佳宏伟的《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汉中府的堰渠水利为中心》和其导师钞晓鸿的《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清代汉中府为例》、《清代汉水上游的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等都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分析以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这些成果大多数是在常态视角下探讨水利社会的运作,很少有学者关注非常态下的水利社会,对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研究则更少。

第二,就关中水利而言,研究的学者较多,成果也较为丰富,但是多集中在水利开发与环境、常态下的水利制度、水利与经济的关系等,对非常态下的水利社会研究非常匮乏,涉及到关中地区的较少,而对关中地区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研究则更是寥寥无几。如能以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这一视角为切入点研究关中水利,可弥补目前关中水利研究的缺憾。

第三,关中地区水利纠纷的研究成果较少,这与关中地区丰富的史料不符,而近代关中地区水利纠纷频繁发生很又具有典型性。因此,研究这一领域不仅有史料支撑,而且有学术和现实意义。历史地理是研究人地关、空间结构与规律的的一门学科,如果能从历史地理角度去复原关中地区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总结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将是关中水利史研究的一大成果。

总之,以水利纠纷为主题的研究是关中水利研究的薄弱环节,目前,以水利纠纷为主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是以水利纠纷为主题的社会学研究,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角度给予关注的很少,因此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探讨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可以有效地拓展关中水利史的研究范围。

A Review on Water Dispute of Guanzhong Area

ZHAO Shu-q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Xinzhou Normal Institute,Xinzhou 034000,China)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undertaking Guanzhong area was run-down of the state,and water disputes occur frequently,which can be find in local history,inscriptions,literary notes and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But the study of this period are more concentrated in tradi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history a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conomic.But the study was more on normal state,less on non-normal state.It is still in infancy to explore the nonnormal water dispu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Water conservancy;Guanzhong area;Water dispute

G112

A

1008—4444(2011)06—0011—03

2010-09-25

赵淑清(1983—),女,山西大同人,忻州师范学院政史系助教,历史学硕士。

(责任编辑:刘明)

猜你喜欢

非常态关中地区研究成果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非常态下的信仰展现:一个豫东北村落的节日禁忌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
谈非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建构的动力解析及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