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描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2011-08-15刘立冬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素描意识艺术

刘立冬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素描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刘立冬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素描教学在造型基础规律、原则之外更应注意学生审美意识的培育,引导学生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基本素描造型规律的同时,更应发掘自身与描绘对象之间审美上的共鸣,没有这种共鸣我们也就谈不上进行有意味的素描练习和审美判断力的提高;也只有在这样的素描练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描审美意识,在素描造型规律和审美意识上同时进行目的明确的训练,素描的学习状态才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高素描;教学;审美意识

望文生义,素描无非就是通过最简单、朴素、单纯的描绘方式,刻画描绘我们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的绘画手段和方法。《辞海》解释:“素描”(Drawing)单以黑色描写,不加色彩之画也。如墨笔画、钢笔画、木炭画等,统称素描。文艺作品之描写景物而不十分渲染者,亦称素描。正由于表现手法的直接,绘画条件的简便,绘画材料的单纯使我们可以集中精力研究与艺术本质密切相关的事物与表现形式。

正由于素描与原材料保持着敏感的、密切的、独一性的关系,与世界最接近。因此,在打开通往表现的道路上,素描就像轻骑兵和“孤独的侦察兵”,[1]在绘画学习的初始阶段,准确的描绘能力的训练、结构分析能力的训练、明暗与线条表现能力的训练,传统意义上的素描造型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造型艺术,素描基础训练不可或缺;要收集素材,素描又是最简便的方法;要进行创作,素描又是构思、表达意象和构成初稿的适当手法。所以,在传统的认识上,我们并不否认素描的功能及其价值。[2]作为视觉艺术中最简单也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研究物体结构、解决二维平面的基本构成因素,观察对象、了解对象、表现对象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绘画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这里的素描是我们艺术的认识事物的基本对话形式,但是这种建立在客观现实之上的素描体系,往往与观察的主体相脱离,客观主义的表现方法限定了造型的目的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模仿。

1 认识素描教学中的审美意识

20世纪以来,科学以及人文的极大发展使人类对人自身的人性、精神、社会有了更加丰富、深刻的认识,艺术家在艺术上的表现因审美态度的不同也呈现不同的面目。1930年代纽约先锋派画界中有影响的人物约翰·格雷厄姆说:“任何技巧上的完美和优雅都不能创造出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既不是忠实的再现,也不是歪曲的再现,而是直接的不加修饰的记录,记录了建立在空间中的画家的思想和感情的真实反映。”[3]这种思想和感情的真实反映使素描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写实再现审美范畴,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哲学、文化、审美心理反应。它的扩展性反应表现在题材、情感和审美意识上,艺术家以眼观心,客观真实不再成为艺术表现的羁绊。

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教学训练从起始就注定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培养训练,简便的材料、直接的表现手法使素描学习者在初始阶段就不可避免的在观察、描绘对象的同时加入了自身观看、理解对象的主观情结,在这里他的人文素养、人生阅历、审美趣味等不可避免地在素描时渗入对描绘对象的表现过程。也正因此,素描教学在造型基础规律、原则之外更应注意学生审美意识的培育,引导学生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基本素描造型规律的同时,更应发掘自身与描绘对象之间审美上的共鸣,没有这种共鸣我们也就谈不上进行有意味的素描练习和审美判断力的提高;也只有在这样的素描练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描审美意识,在素描造型规律和审美意识上同时进行目的明确的训练,素描的学习状态才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我们才能从一种纯技术的、机械的、刻板的客观描绘式的表现方式中解脱出来,从而有选择地看、有目的地想、进而主动地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唯此,素描才能变为一种观察感觉、把握控制、组织表达的艺术审美表现能力。同时,这种能力只有在诸多的造型法则与审美判断力都转化为朴素的直接的感受与表达时,素描教学才能摆脱机械化、概念化,从而还原艺术的本质意义和价值。

基于传统的素描教学思想里,初始的素描训练是作基本的形体结构训练、准确描绘客观对象训练、结构能力分析训练、线条与明暗表现技巧训练,我们的素描教学内容、教学原则都为之服务。而抽象构成、构想设计、意向创造等美学范畴的审美意识的辨识能力提高是传统素描基础教学的不足之处。因此,素描教学的任务不再是仅仅描绘事物在二维平面上的虚幻三维立体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象研究艺术的本质规律,是审美意识的训练和审美辨识能力的培养。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从当下美术教育现状看来,由于美术专业高考制度的强制性、现实性,学生从进入高校学习之前进行的全部是单一的写实素描训练,几十年来的苏式教学体系的推行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中小学美术教学推行的也基本是严格的写实教育,以致当下艺术院校招生除用写实方法为标准外别无他法。导致学生进校后对素描的理解过于机械和简单,虽然新生对客观物体的描绘写实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造型观念也同时受到局限,对素描中的审美意识的理解与认识更是基本没有,这时需要教师从头开始培养学生的素描审美意识,把握不同学生的不同观念的衔接与过渡。

因此,有必要在学生业已形成的习惯素描思维理解下,立足已具有的素描描绘写实能力,在适当的教学思想和管理措施下针对学生审美判断力的差异,有意识开展新的素描教学训练,开拓新的素描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素描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在素描基础训练过程中保留好的绘画认识,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描审美意识,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良好的审美辨识基础。

一张素描作业从面对对象开始,观察、起稿、描绘到完成,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审美意识表现过程。在此我们既有对空间、比例、解剖、透视的科学理性分析,也有我们对层次、虚实、轮廓、色调强弱的艺术处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处理过程中包含着我们与客观表现对象之间相互的认识、交流,技术层面之后是我们的生活感悟和表现对象之间产生的艺术审美共鸣。从艺术科学的角度看,我们承认光线、色彩、空间、体积对客观物象所起的综合作用,从艺术哲学范畴看,审美主体的艺术感悟取决于客观物象的存在。客观对象与审美主体在艺术审美过程中相互依存,我们在能动地表现对象过程中首先要对物象进行观察提炼,在取舍概括中确立表现方法;同时利用对艺术审美内在造型规律的把握、认识,处理好画面中点线面、松紧疏密的节奏,这本身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辨识能力和画面控制能力,最后我们回到“真实”,艺术的本质最终是思想和感情的真实反映。所有的技巧、表现都为之服务,教学指导思想也应围绕“真实”进行,具体到素描教学里每一张教学实践作业都应该贯彻“真实”的审美意识。

3 关于审美意识的素描教学实践训练

明暗对比训练:

素描中的明暗我们也可理解为素描特有的色彩感,通常我们认为素描是没有色彩的,这是一种"误会",中国传统画论中从来就有"墨分五彩"的说法,单一的墨色,在用墨的浓淡干湿,用笔的轻重缓急,纸张的徐徐晕染下展现出浓重、朦胧、银亮、湿淡等无尽的明暗色调可能,同理,以单色调描绘为主的素描作品也是如此。

课堂练习之前首先通过中外优秀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在画面中合理运用明暗色调,以及它们在情感传达上的重要性;其次针对具体物象做非具象的明暗色块分析练习,培养学生对明暗色调的敏感度和准确使用明暗表现的能力;第三,通过对具体的生活、自然场景命题的方式,结合学生个性、爱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探索明暗在情感精神上表现的可能;最后阶段,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表现内容,以抽象的表达形式完成素描教学的明暗对比训练。

材料运用训练:

在中国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对多种材质媒介的素描运用教学是一个空白,怎样让学生在素描教学训练里建立全新的材料认知,如何运用适当的材料、通过合适的媒介恰如其分的表达出自己对审美的感受是素描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材质研究训练能够培养学生新的看待周遭事物的审美方式,培养学生对事物和生活最直接、最纯粹的审美意识。

教学上我们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对自然中的常见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并作视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听觉的、味觉的形态特征书面说明,同时每人注明自己对该材质的独特的审美心理感受;其次,通过命题的方式,根据整理好的材质分类让学生依据不同材质特点有选择地制作不同材料的综合拼贴,此阶段作业以具象内容为主;第三,让学生根据记忆和想象将预先分类的常见材料默画出来;最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表现方式,自由创作感兴趣的表达内容,用恰当的材料加以表现。

个性造型训练:

由于不同生活、文化成长背景等外在因子的影响,导致学生之间个性的差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审美的理解具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差异性群体面前,用僵化的固定模式进行讲究个性表现、真实表达的审美意识教学在当下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如何对学生进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艺术审美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基于自身特点建立个性化的艺术造型风格,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瑞士画家伊顿在包豪斯进行初级课程教学时为了更好的启发学生发现对比“美与生命力”,启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和情感的自由表现,他把艺术的审美同人的身心联系在一起,强调用充沛的情感、适当的表达方式、个性化的风格使各种造型因素自然地形成最好的关系。他的观念对我们的艺术审美教学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伊顿依据学生之间个性的差异把学生分成三种类型:自然的印象表现型、理性的构成表现型、精神的自我表现型,依据个人特点研究他们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从而因材施教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才能与天分,布置课程作业时伊顿首先布置表现型的,然后是构成型的,第三是印象型的,最后是一个尽量能够三者兼顾的综合性课程作业练习,通过四个阶段作业的多样性训练,引导学生找寻个性化艺术造型风格,展示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以及各自的缺限,帮助学生自由发展创造天分和个人造型处理能力。[4]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在艺术表现语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工具使用开始就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在起始的素描基础课程中寻找个性化的绘画工具与绘画材料,并在教学过程中摸索使用加以掌握;其次对因为不当素描教学,审美意识麻木的学生单独设计作业、个别辅导,使之重新回到“真实”表达的审美道路上来;艺术的表现某种意味上也是艺术家自身素养、价值观念通过媒介的传达,在实践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艺术理论、人文知识学习,通过大量的阅读、思考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4 结束语

在素描教学中树立审美意识的培养观念,强调审美意识在学生心里转换的过程与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的能力是基础,教学方式是桥梁,教学态度是核心,同时教与学双方的相互配合也至关重要。学生一旦明白基础素描教学与艺术审美之间的相互关系,任何一张素描都可以具备较强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就能有意识地发现、寻找那些最具本质意义的审美原则,从而将基础练习中的审美经验与意识积累起来,更直接地作用于将来的艺术创作实践。[5]

素描教学法的研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们不能只使用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更不可能长期一成不变地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我们在这方面有许多问题要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加以不断检验,重要的是要随着世界艺术思潮、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加以调整改进。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变的是审美意识和审美辨识能力的具备。

[1]司徒立.关于当代素描的几个问题[A].现代西方素描鉴赏与研究[C].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2]钟耕略.当代美国素描艺术欣赏[A].现代西方素描鉴赏与研究[C].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3]周至禹.现代素描随想[A].现代西方素描鉴赏与研究[C].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4]周至禹.从包豪斯的初级课程谈起[A].现代西方素描鉴赏与研究[C].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5]钟长清.素描教学思考——教学通信之一[J].美苑,1997,(4).

责任编辑:陈 侃

G642

:A

:1672-2868(2011)02-0138-04

2011-01-12

刘立冬(1975-),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素描意识艺术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武汉素描
素描
纸的艺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跟踪导练(一)4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凡·高的早期素描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