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系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举隅
——以艺术专业古典诗词的教学为例

2011-08-15陈小波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艺术系莲叶大学语文

陈小波

(巢湖学院中文系,安徽 巢湖 238000)

艺术系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举隅
——以艺术专业古典诗词的教学为例

陈小波

(巢湖学院中文系,安徽 巢湖 238000)

各版本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部分所占比例一般都远远超出其他题材,艺术系学生既有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劣势,又有艺术素养积淀较深的优势,结合这一特征,在给艺术系学生讲授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词部分时可采取两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一是音乐鉴赏法,二是诗画结合法。此外,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教学方法也是应当予以强调的。

大学语文;因材施教;古典诗词;音乐鉴赏;诗画结合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承担了安徽省教育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我们对安徽省内共计13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开设及教学情况作了一番调查,其中涉及到教材的使用情况。13所高校共计使用了11种教材(其中有些学校同时使用了几种教材),使用较多的是徐中玉本《大学语文》、丁帆本《新编大学语文》、王步高本《大学语文》。各版本的教材中古典文学部分所占比例远远大于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部分,在我们的随机访谈中又获悉学生们对于古代文学部分,尤其是古典诗词部分普遍感兴趣程度较高。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承担着锻炼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在笔者看来,这其中古典文学部分似乎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如以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田园诗词而论,很容易地便能唤起学生对美的感知。又以屈原的《渔父》而论不难感受到正直之士洁身守志的高尚情操,而联系屈原的人生经历学生们又能感悟到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北大教授温儒敏在谈到大学语文教学时也说道:“通过广泛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文化品位得到提高……对母语和民族文化能增加一份感情与觉悟。 ”[1]

要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这种教学作用,作为教学者来说,就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适时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之所以选择艺术专业的学生来作大学语文古典诗词部分教学技巧探讨,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入学分数较低,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而古典文学又因为年代去今久远的缘故一般的学生都会有种本能的畏难情绪,对于艺术系的学生来说难度更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就要求教授课程的老师要有较高的教学技巧,增强教学效果。二是,艺术系的学生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悟潜质,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琴棋书画、舞蹈、音乐才能者,而中国古典诗词又具有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以及诗画合一等多种艺术相互交融渗透的特质,因此,如能结合艺术系学生的本身特点以及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因材施教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结合笔者多年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从艺术专业一般开设有音乐和美术课的专业课程设置特点的角度,来浅谈两种与其专业才能挂钩较为紧密的古典诗词的讲授方法。此外,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1 音乐鉴赏法

诗歌的美学效果的取得,不仅仅是靠文字来传递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歌有其一个特殊之处,即诗歌、音乐和舞蹈三位一体的特点。《毛诗序》中有一段经典的表述被朱自清先生誉为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知蹈之”[2]。诗歌是用来表达情感的,当文字不足以淋漓尽致表达情感的时候,就需要借助长吁短叹的声律(音乐)乃至于形体语言(舞蹈)来配合。音乐和舞蹈的一个共同之处在于讲究节奏的变化,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结合那些音乐性特征比较明显的诗歌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情感。

如大学语文中选录的《春江花月夜》,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播放音乐的形式导入课文,现将学生带入到宁静幽远的审美氛围中去,一颗浮躁的心是无法感知此篇的优美的。教师不妨先对课文做必要的疏解,本文是典型的融诗情画意与哲理于一炉的佳作:从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营造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图;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月下的哲理性的沉思;后半部分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正所谓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分别从思妇怀人和游子盼归两个情感的发端来写的。有了这个必要的文意疏解之后,教师不妨再播放一遍《春》曲,此番要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情感的起伏与音乐旋律的遥相呼应,甚至在曲调转折之处可以按下暂停键以示提醒,如《春》曲调开端之际的悠扬阔大易于让学生想见江水的潮起潮落,而其后的声响渐悄则暗示着作者神情凝重神思飞扬,此后曲调的再次渐起高昂则预示着抒情主人公思乡怀人的心情激动难抑,至于曲末的声调低沉渐不可闻,既有一种余味无穷余音绕梁的效果又暗示着主人公的怅然若失。

这类音乐属性强的篇章,授课教师不妨采取先自身范读朗诵,或是选择一个音色好的学生作范读,又或是在网上下载朗诵材料来播放的形式,带着学生先入境——诗境情境,唤起其审美欲望,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这类文章其实在各类大学语文教材中并不鲜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从音乐的角度来解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诗中的“之”与“而”,毫无疑问,这两个字是虚词,所谓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去掉之后是不影响文章意思的表达的,而且单从形式上看,反而诗篇显得更为整齐,可为什么去掉这两个字之后,总感觉诗歌味道大不一样呢?那是因为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下意识地做的是这样的停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之”和“而”奥妙之处就在于多了一次停顿,多了一次停顿易于让读者感受到陈子昂内心的无可奈何的悲哀,而上文少一次停顿对比之下不难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初登幽州台时内心满腔的怀才不遇的牢骚喷薄而出的神情。整篇诗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学效果的获得与诗歌节奏的变化实有莫大的关系。

又如汉乐府民歌中的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一个“莲叶间”的“间”字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下文的四句意思,但同样的,有这四句和没这四句大不一样。因为本诗属于《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这首曲调是一人领唱而众人相和,后四句即相和之声。那不难想见出这是怎样的场面:接天莲叶、十里荷花之中,一个采莲少女在采莲时若有所思想起了自己的情郎,于是发而为歌,没想到歌声触动了其他同伴的心声,于是,刹那间,万顷碧波之上处处荡漾着轻松活泼的情歌!简单的重复造成明快的节奏感,也易于想见女子沉湎于爱河之中的喜悦心情。

2 诗画结合法

苏轼对王维的诗歌有个经典的评价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3],后人遂用 “诗画合一”来形容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其实,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都讲究画面美。因为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视抒情性(所谓“诗言志”是也),这种抒情性的美学效果的获得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即形象性。如上文列举的《江南》篇,如去掉后四句而只有一句孤零零的“鱼戏莲叶间”,那实在是难以获得栩栩如生的视觉效果,便会影响文章的抒情效果。可见,建构起跃然纸面的生动的画面美是获得抒情效果的必要前提。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讲究绘画美的深层原因。

笔者在给艺术系学生讲解王维的 《终南山》和《山中》两首诗时,便结合了他们已习得的一些国画技巧和水粉画技巧。兹从绘画角度对这两首诗稍作阐释。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观察角度的一变再变。首联是遥望,能看到山脉连绵直达海边则非得是远观不可甚至要加上想象;颔联是身处山中而环顾四周方能有白云“合”的感觉;颈联则变为俯瞰,立足“中峰”而能见到“众壑”非俯视何能见到。这种不固定在某一特殊角度而力求把握景物整体特征的写法,正是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典型特征,美术学中称为透点视图构图法。

《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诗写的是初冬季节秦岭山中的景色,画面色彩斑斓,在无边的苍松翠柏间,偶尔有一两片火红的枫叶,它不仅不与人以生机萧瑟之感,反而能引起人对美好的逝去事物的怀念珍惜之情,因为其主色调是绿色,绿色如此之浓,直与人以苍翠欲滴之感,这正是生机盎然的表现。像这样的诗篇与其说是诗歌,不如说是画,一幅生动至极的水粉画。艺术专业的学生是不难将此诗用绘画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的。

实际上,大学语文中选录的另外一些诗歌也能用绘画的形式去表达和阐释,这一方面锻炼了艺术系学生的专业绘画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做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有的《大学语文》版本上选录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教师可以结合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在进行必要的文字疏解之后,不妨要求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陶渊明的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这当然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的不是简单地用画来翻译诗歌的画面美,而是着重用画去阐释诗歌的意境美。唐诗宋词中的许多名篇都曾被后人以绘画的形式诠释过,这充分表明诗画是相通的。我们不妨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做此方面的尝试,这对于其绘画技巧的提高以及艺术积淀的加深都是不无裨益的。

以上所述的音乐鉴赏法和诗画结合法主要是侧重于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论证的,为了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必要时要配合一些教学手段的改进,比如采取多媒体教学,引用一些音频和视频资料,使得诗歌解析更富于形象化和直观化。

3 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是种非常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而古典诗词的语言又有其字数及平仄韵律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一般来说,古典诗词的语言言简义丰,因此有必要细读文本,弄懂每个字词的读音字义,这是深刻理解文意的前提。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许多中学教材和《大学语文》教材所采用,学生们大抵都非常熟悉。上阕“为报倾城随太守”中的“为报”的“为”该念第几声,“为报”又是何意呢?通常学生都认为念第四声,意为“为了报答”,这个解释也是很多教科书上的正统观点,把这句理解成“为了报答全城的老百姓随我(太守)去打猎”而“亲射虎”从文意上说是能讲得通的,但却并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苏轼的狂放。实际上,此处的“为”应该念第二声,“为报”是“替我传告”之意,苏轼对于自己的射猎技艺颇为自信因此主动派人去传告百姓来看自己猎虎,而不是老百姓们主动跟随他去打猎,他出于感激回报才去射虎的。细味全诗,东坡之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射猎而需告知全城百姓,二是猎必射虎,三是自比孙郎。唐宋时期,“为报”连用大多是“替我传告”之意,如杜甫 《泛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若逢岑与范,为报各衰年”;王维《送别》“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张先《天仙子·别渝州》“为报江头春且住,主人今日是行人”。

又如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似乎很好理解,学生们一般都不难品味出其中所蕴含的杀敌报国的万丈豪情,但其实仔细咀嚼末句的那个“不”字,实际上它除了有“不愿(还乡)”之意,还隐含有“不得”之意,只要战争不结束,士卒们是终究回不得家乡的。这样一来诗味大变,即它既是豪放至极的言语,同时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古诗词中类似的值得再三咀嚼的字词颇多,恕不赘述。

值得强调的是,咬文嚼字这种教学方法如果使用不当的话,反倒会降低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这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论证过程中引经据典的考证往往既琐细又枯燥。作为讲授者,教师要注意学术的严谨性和讲解时的生动活泼,必要时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教学的手段,如笔者便将论证部分通过QQ上的日志和博客以文字的形式组织发表,让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去阅读讨论。

总之,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材内容的性质,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

[1]温儒敏.唤起大学生对中国语文的兴趣[N].中国教育报,2007-08-22.

[2]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苏轼.苏轼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陈 侃

G642

:A

:1672-2868(2011)02-0125-04

2010-12-05

安徽省教育质量工程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8jyxm127)

陈小波(1977-),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系莲叶大学语文
北京服装学院公共艺术系2021年优秀毕业生作品选登
世界上最大的莲叶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接天莲叶无穷碧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首饰《惯》系列作品展示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江南
植物占领世界?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