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去行政化何以难为

2011-08-15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行政化办学教育

杨 靖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2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高校去行政化何以难为

杨 靖1,2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2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高校去行政化虽有必要,但时下改革之路上障碍重重,难有作为。从时间上看,高校行政化有其历史生成性;从空间上看,社会其他领域的行政化会产生消极阻滞的效应;从心理上看,高校从业人员仍存在着惯性思维定势;从实施后果上看,其改革之后的应对策略并不成熟完善。

高校去行政化;惯性思维定势;应对性策略虚空

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首先必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重点是要“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1]高校行政化可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外部的行政化主要是政府对高校办学的行政干预;内部的行政化主要是指高校内部的官本位思想泛滥,严重影响学术自治。对于高校行政化的本质,华中科技大学张建林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行政化就是采用政府系统的组织上的党政同构,绝对的下级服从上级,一切以‘官本位’为准的行政。”[2]

时下,“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已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与此相对应,“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等极具吸引力和鼓动性的口号被相继提出。人们似乎以为高校去行政化已在所难免,新一轮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一触即发。然而笔者以为,目前我国高校确实有去行政化的必要,但要真正将这一政策落实下去,形成制度和规范,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化的历史渊源

纵览中国教育历史,教育行政化由来已久。战国时期作为“百家争鸣”中心地的稷下学宫,就是齐宣王为“招致贤人”而下令督办的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府。在各类中国教育史的教科书中,也都明确地把其定位为“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3]既是官方办学,其办学所需一切经费自然由齐国国库支付,且学宫的兴衰基本上与齐国国势的强弱与否保持一致,两者可谓息息相关。这就是典型的高等教育外部的行政化。我们再把目光投向作为新文化运动策源地的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依据德国大学的办学精神在改革北京大学的时候,虽提出“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口号,但在北大内部,依然逃脱不了官僚化办学的阴影。在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彻底实现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美好图景,条件根本还不成熟。这也从客观上提供了他热衷于提倡“教育独立”的办学理念的佐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基本上秉持“以党治校”的领导理念和管理模式,在实际运作中,许多大学的领导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从现有的官员体系中选拔而来。“那些依照官员任职条件选拔出来的学校领导,其首要身份是官员,其次才是教育管理者。”[4]此种高校领导任职模式一直沿袭至今。

据此,我们不难发现,高校行政化不可不谓“源远流长”。高校行政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子。朱永新先生就曾明确指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之一即为“重政务而轻自然”。[5]虽说的是教育思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在了教育管理方面。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高校的行政化是有其必要性的。它可以规范高校的教育活动,提高高校工作的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管理模式,以至于多数人不自觉地在维护着这一传统教育管理制度。而现在要取消这一制度,人们势必无法快速适应这一变革,甚至可能引发抵触甚至反抗情绪。而这种消极情绪如果带到工作和教学当中去,又势必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如此,岂不与去行政化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

2 高校从业人员的惯性思维定势

这里所说的高校从业人员主要指高校的行政人员和高校教师。高校去行政化核心和终极目的是要实现高校自主办学,学术自治,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实际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教育质量急剧下滑的尴尬背景下提出的应景性改革策略,因而更多的是一种宏观上的审视和国家层面的调控。如此以来,这一去行政化改革措施不免会忽略了高校从业人员的个体需求和利益。唯物主义实践论告诉我们,实践具有主体性,外部指示只有在转化为内部需求时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此论断对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同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而优则仕”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思维,读书做官早已成为人们内心根深蒂固的受教育观念。国民自古至今深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在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导引下,一个人内在的德性与仁义,要外化为理想社会,最主要最简捷的途径或中介就是‘仕途通达’。”[6]虽然很多的教授痛斥高校行政化的恶劣现状,贬低高校管理的低效现实,但扪心自问,又有几个教授不想在高校谋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呢?这实际上是“官本位”的思想在作祟,而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性积弊。既是积弊,要想在一朝一夕就弱化甚至消除,似乎有点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对于高校行政人员来说,他们更难以接受去行政化的改革。可以想想,人家官位做的好好的,你突然说要撤掉这些官位,谁能心甘情愿接受这一残酷现实呢?他们已经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做了很多贡献,政府的一纸条文就把他们统统赶下水中,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感情上都是对他们的一大伤害。

3 去行政化之后的应对性策略虚空

人们在取消某项制度时总是激情高涨,斗志昂扬,可去行政化之后,高校又如何进行切实有效地管理呢?

“破”了一项规矩,总要相应地“立”一项规矩。随着专业化思潮的兴起,各行各业都在讲求专业化,貌似专业的才是最好的,专业就是硬道理。就拿教育领域来说,教师专业化、辅导员专职化、校长专业化等等甚嚣尘上,方兴未艾。教育家办学当然是高等教育的最终和最美好的追求。可那也只是一种追求和理想而已,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有几个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家呢?“由教育家来办学,意味着作为办学者的教育家应该用教育思维方式来思考教育问题,而不是以非教育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与教育无关的非教育问题。现实的情况是,作为办学者的校长,更多的不是思考教育问题,而恰恰是在思考与教育无关的非教育问题。”[7]很显然,教育家办学至少在当下不过是一个虚空而遥遥无期的愿望!

4 社会其他领域行政化的消极阻滞效应

行政化不光是高校独有的一种管理模式,社会其他领域,诸如企业、银行、医院等都有类似的管理模式。这是自建国以来实行全面行政体制的必然结果。高校与其他领域在行政化管理方面最大区别在于管理对象的殊异。高校面对的是教师、教授、大学生和高校服务人员,他们跟企业职工、银行职员、医生和护士相比有其独特性,不可相提并论。虽如此,长期一贯的行政化管理已经使这些身处不同场域中的人们有着相似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换句话说,行政化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具有范围的普遍性和自身的顽固性特质。如果单单把高校去行政化了,而没有对其他领域去行政化,那么那些反对高校去行政化的人会怎么想呢?他们也许会认为这一政策带有明显的偏见,进而心生不服与不满,也无从谈起积极配合政策的执行与实施了。

此外,如果高校去行政化果真是经过严密论证,具有事实依据和群众基础,且又能带来高效的管理和最大化的效益,那么其他领域的人们心里很可能也会生发类似的诉求。试想,如果以此类推,企业、银行、医院等社会机构或部门也依样实施了去行政化,那会是怎样的一个混乱不堪的场面呢?或许有人认为此种考虑未免有杞人忧天之嫌,但未雨绸缪总不会是坏事吧?这些阻力与障碍大多具有隐匿性,可我们"如果估计到某一政策在其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要大于动力,那么是否推行这种政策,就要慎重地重新考虑。“[8]综上,可以看出,高校去行政化虽然必要,但其实施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稍显不足。不管是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亦或是心理的、制度的原因,我们都应该积极正视,客观对待,不可也不应当草率行事,顺乎大流,急功近利。”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9]高校去行政化在我国这样一个教育情境下若有所为,需要循序渐进,教育主管部门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制定出一套长期有效、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以使高校最终奔向自主办学、学术治校的远大前程。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张建林.高校去行政化需找准平衡点[J].学习月刊,2009,(11):33.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林善栋.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J].教育评论,2008,(6):9.

[5]朱永新.滥觞与辉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朱永新.滥觞与辉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周兴国.”教育家办学“:应然与现实[J].教育科学研究,2009,(9):20.

[8]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WHY IS THE UNIVERSITY'S DE-BUREAUCRACY SO HARD TO ACHIEVE

YANG Jing1,2
(1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2 Chaoh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Although the university's de-bureaucracy is necessary,the road of the reform is full of obstacles,and it can hardly get any achievements.From time angle,the bureaucracy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has its own historical origins.From space angle,the bureaucracy of other sectors of society may produce inactive and blocked effects.Employees in universities still have the fixed thinking in psychological terms.Countermeasures after the reform are not maturing and perfec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university's de-bureaucracy;fixed thinking;absence of countermeasures

G647

:A

:1672-2868(2011)02-0116-02

责任编辑:陈 侃

2010-12-29

杨靖(1985-),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巢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行政化办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