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任璧莲作品中的身份流动观

2011-08-15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亭亭族裔华裔

章 燕

(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 滁州 239000)

论任璧莲作品中的身份流动观

章 燕

(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 滁州 239000)

身份认同问题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通过着重分析华裔作家任璧莲的身份流动观,论证了身份认同的流动性特征。进而研究身份流动性在华裔文学中的体现,剖析本质主义身份观,探讨身份认同的反本质论根源。

身份认同;任璧莲;流动性;华裔美国文学

身份认同问题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在当今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人们对身份的认识已经跳出了本质主义的窠臼,认为身份是流动的,而并非固定不变的。身份流动性在许多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都有生动的表现,这其中任璧莲(Gish Jen,1955-)非常突出,她迄今为止发表的四部作品每一部都是对身份流动性的深入思考。通过对她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多元文化从对峙、融合到如今共存的发展趋势。

1 体现于任璧莲作品中的身份流动观

任璧莲是第二代华裔,毕业于哈佛大学,主修英语,她很早就树立了当作家的梦想,在《典型的美国佬》发表的前几年,她就在美国许多的大杂志上发表了很多短篇小说,并被收入各种选集,充分体现了她的写作才华。[1]她以妙趣横生的故事、充满睿智的语言,赢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可,从更广阔的视野分析了美国少数族裔移民在身份问题上产生的困惑。她大张旗鼓地主张身份的流动性,四部作品都体现了她的观点,都有明显的身份追索的印记。《典型的美国佬》(Typical American,1991)中,张家人从嘲笑美国佬的行为方式,到最后认同美国文化,心甘情愿地自己也成为典型的美国佬;《希望之乡的莫娜》(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1996)中,莫娜转信犹太教,成为一名新犹太人,在莫娜眼中“美国就意味着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我只是碰巧选择做犹太人而已。 ”[2]《谁是爱尔兰人? 》(Who’s Irish?,1999)中,母亲从开始时对爱尔兰亲家的怀疑、鄙视,到超越文化藩篱,自身也认同爱尔兰身份。《爱妻》(The Love Wife,2004)中,白人身处多元化的族裔群体中,反而倍觉受歧视,以白人为标志来认定身份高低的本质主义观念遭到有力回击。四部作品中,身份并非本质式的,而是处在一个随时变动的动态过程中,这与当今多元化语境下,后现代身份理论有关,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主体身份是建构的、流动的和变化的,没有固定的、本质的或永恒的身份。因此这种身份观必然是反本质主义的,任璧莲不止一次地强调她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她说“我的立场—如果称得上是立场的话—是很反本质论的(anti-essentialist)。 ”[3]任璧莲的作品反映了这位作家超越种族和民族的反本质主义观点,身份流动性正是这种反本质论身份认同观的产物。正如斯图亚特·霍尔指出的:意义在本质上不是某个固定在那里的事物的结果,而是我们社会的、文化的和语言的惯例的结果。[4]那么意义就永远不能最终固定下来,因而是流动的。

20世纪60年代后,在民权运动和学潮引发的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冲击下,美国社会涌现出对多元文化的关注热潮,对少数族裔更为宽容。那种成为美国人就要熔入美国主流文化的观念被保持个性、按自己的方式追寻自我身份的观念所替代,这种变化最明显是出现在对美国人这一意义所发生的变化,典型美国人的标志已与肤色、文化无关,而是更关注其文化身份。

任璧莲成名作《典型的美国佬》中,张家人对美国身份的变化就体现了这种流动性。开始主人公拉尔夫·张和家人对“典型的美国佬”很反感。他们开始时用“典型的美国佬”这一蔑称,批评美国人或已经美国化了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但他们很快乐意成为“典型的美国佬”,并把自己视为这个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1]这是一个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也是华人身份观变化的过程。开始他们认为白种人才是美国人,渐渐地在他们心目中美国佬这一能指发生了变化,居住在美国并认同美国文化的,无论什么族裔都是美国人,张家人就是名副其实的“典型的美国人”。任璧莲通过张家佬向我们清楚地阐释了她的非本质主义身份观。

2 华裔文学中本质主义的身份观

说到非本质主义身份观,则不能不提到关于族裔身份的本质主义观点,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华裔文学史上的“汤赵之争”,即以著名作家汤亭亭和赵健秀为首的两派作家关于身份认同的争论。

在华裔美国作家中,汤亭亭 (Maxine Hong Kingston)无疑是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最令人瞩目的一位。她在市场和学术两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和稳固的地位。之所以获得成功一方面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对种族平等更为宽容,并且这种趋势在政治、学术、社会各领域逐渐壮大而成为主流有关,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汤亭亭善于利用个人特殊的双文化背景,以主流社会的语言来运用、转化、改编甚或扭曲祖先族裔的故事,以异域色彩迎合白人猎奇心理,迎合主流社会对在美华人的刻板印象,使之定型化。

汤亭亭对身份的认同采取的是审时度势的迎合策略,通过强化华人“他者”色彩,她的作品为主流社会提供“异己”的形象。由于汤亭亭作品影响很大,这使得原本复杂、异质化的华裔文学单纯、总体化了。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华裔作家对汤亭亭等的文化认同态度很是反感,强烈抨击她们背弃母国传统、扭曲华裔形象、歪曲文本寓意、曲意迎合主流社会价值观。在其编辑的亚裔文学选读《大唉咿!》中,赵健秀刻意排除甚至在导论中点名批判在美国文坛声望较高的汤亭亭、黄哲伦、谭恩美等人,以对抗这些他认为的“媚外”的作家及作品,否定其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

赵健秀从“原本”中寻找华裔文学的根源,以肯定个人诠释的权威性,重建华裔文学传统。他所谓的“原本”是指中文原著。比如在对汤亭亭的批判时,他把中英文对照的“木兰诗二首”登出,以此批判汤亭亭《女勇士》中关于花木兰故事的失真。但是正如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罗兰·巴尔特所说的“作者已死”。在作品完成之际,作者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其创作的文本具有开放的特征,其本身的意义,可以不断被创造衍生,文本有无限的延伸意义。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有多种诠释,赵健秀本着重建“中国文学的英雄传统”的信念对经典作品有一种诠释;汤亭亭等女性作家误读文本,以此在美国社会中建构华裔文学,凸显自身作品的女性主义诉求,这是对经典的另一种诠释,在美国主流社会语境下,这种误读更有张力,事实也证明,对于华裔文学的发展作用更大。

围绕华裔文学的这场真伪之辩,说到底还是和作家的身份认同有关。赵健秀对华裔文学的看法是总体化、本质论的,他极力维护汉文学经典的本源,不容得误读误引,肯定个人诠释的权威性,而排斥他种诠释的可能,在身份认同上,他更倾向认同母国传统文化。而汤亭亭等作家的看法同样是本质论的,她们出生或定居于美国多时,已经归化为美国人。也许会为族裔遭受歧视的际遇愤愤不平,但她们关注的是如何适应美国社会,在身份认同上,华裔美国人的身份是一种优势,要善加利用双文化背景,以弱势族裔的角度在当今的多元化语境下向主流社会争取话语权。如著名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就说过:“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分子不等于低劣,除非你愿意如此。相反,你要使它成为你著名的标志。”[5]这场争论让我们看到两派作家身份认同的二元对立。在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下明显有其局限性。

3 任璧莲身份观的非本质主义特征

认同还是疏离,好像摆在华裔作家面前的只有这对立的二元选择。但任璧莲对身份的认同却让我们耳目一新:身份是流动的。她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定位角度以及话语策略都明显有别于以往的作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描写华裔美国人身份的最好的一本书,“开辟了美国华裔文学的新方向”。[6]以往华裔作家,从黄玉雪到汤亭亭等人,他们把身份定位为游走在族裔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因此他们有意无意地从中国神话和文学经典著作中寻找素材。但任璧莲着重描述华裔怎样克服困难挫折,实现身份同化,成为“典型的美国佬”。作为一个善于运用金色幽默彰显华裔美国人生活光明面的作家,任璧莲不愿意对华裔先辈受歧视的过去耿耿于怀,她希望扩大视野,希望能像犹太裔美国作家一样被主流社会接受,希望有一天她被接受时是以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因为社会学的、历史的价值。因此作品开端,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个美国故事。”[1]主人公拉尔夫受过美国高等教育,乐于接受强势话语,并很快适应了主流社会的游戏规则,拉尔夫是个典型美国人。

任璧莲作品中的鲜明特色就是身份的流动性。小说家杰奎琳·凯里认为,任璧莲书中的每个人物代表一种类型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则变成了不同类型的人。[7]任璧莲认为身份是由主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来决定的,没有固定的、本质的或者永恒的身份,这种身份流动性实际上是对在她之前许多华裔作家身份观的一种颠覆。

以上以作家任璧莲的作品为例,从美国华裔文学中身份认同的角度,论证了族裔身份的流动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元文化对峙、融合到共存的发展趋势。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华裔的经历是全球各族裔经历的隐喻,希望通过对身份流动性的探讨,人们能摒弃种族、文化、政治等分类标准,真正追寻属于自己的位置—多元文化社会中人的中心位置。

[1]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M].王光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Jen G.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M].Alfred A.Knopf,1996.

[3]单德兴.“开疆”与“辟土”—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黄玉雪.华女阿五[M].张龙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孙冬苗.谁是美国人[J].电影评介,2008,(15):102.

[7]Carey J.On 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J].The New York Times,9 June,1996:16.

ON THE FLUID IDENTITY IN GISH JEN'S NOVELS

ZHANG Y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Anhui 239000)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fluid identity in Gish Jen’s novels. The paper proved the fluidity of Chinese American identity,which made it possible to discuss its anti-essentialist source.

identity; Gish Jen; fluidity;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106.4

A

:1672-2868(2011)02-0062-03

责任编辑:宏 彬

2011-02-0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sk469)

章燕(1977-),女,安徽滁州人。滁州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猜你喜欢

亭亭族裔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pace Fractional Order Schnakenberg Model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Asymptotic Dynamics of Non-Autonomous Modified Swift-Hohenberg Equations with Multiplicative Noise on Unbounded Domains
散居族裔的生存困境:浅析《砖巷》中的男性角色
汤亭亭的《女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