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献给爱米莉的玫瑰》

2011-08-15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福克纳玫瑰

张 琴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献给爱米莉的玫瑰》

张 琴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 巢湖 238000)

《献给爱米莉的玫瑰》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福克纳的力作,是以出身贵族世家的爱米莉的生活为中心的一个讽喻故事,反映了南方庄园经济文化的没落与消亡。此文拟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阐释女主人公爱米莉及玫瑰的隐喻意义。

爱米莉;玫瑰的隐喻意义;解构主义

引言:

福克纳的崇高声望既来自他的长篇小说,也离不开他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是其中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以虚构的杰佛逊镇为叙事背景,通过对美国南方一位性格古怪的女性人物的描写,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由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势力和价值观念对南方造成冲击,使得南方传统的农业产业体系迅速解体,表明南方庄园经济开始走向没落。爱米莉出身于美国南方贵族家庭,她,性格怪僻,后来爱上了一位北方来修路的工头霍默·巴伦。令人感到震撼和困惑的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爱情,不让巴伦离开自己,她竟然毒死了他,一直同死了的巴伦同床共枕。

此文本反映了一位南方女性在这场激烈的文化冲突中对待自己本土文化的态度,从而也表明了作者自己对这场冲突及其南方女性的态度。坚强的美国南方女性在受到传统对其精神的严重摧残下所做出的反应:主人公爱米莉对待传统不是一味地顺从,骨子里有叛逆精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构想,这就解构了作品原有的主题思想,即爱米莉不是传统的代言人,而是传统的叛逆者。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基础是不可能真正透彻地理解女主人公爱米莉及玫瑰的隐喻意义的。

1 福克纳创作《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社会文化背景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趋向的体现,又是社会及生活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深入探究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不能忽视研究其进行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知道任何的创作活动,任何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因而对其真正意义的理解应当是复合性的。

一战的爆发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交战国的经济大滑坡,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社会动荡不安必然也会在意识形态上有所体现: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他门都强调从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来审视世界,对当时的欧美作家的世界观和艺术创造手法都有重要的影响。于是现代派文学开始兴起,福克纳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现代派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文学,强调表现人对周围世界的主观感受,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社会不满和失望,但又对爆发革命心有余悸,所以感到迷惘不安,不知所措。这种矛盾的思想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反传统的表现手法,故事情节的荒诞性,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等。显然,《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与福克纳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毒死了自己心爱的男人,并与他的尸体生活到死,这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作者通过安排这些怪诞的情节来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以及周围人的冷漠。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是复杂的和矛盾的,也正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映。一方面,他热爱自己的故土,抒发到“这片土地,这个南方,上帝曾为之有精巧的设计,它有可供游戏的树木,可供垂钓的溪流,可供播种的热土,生机勃勃的春天让它发展,漫长的夏天使它成熟,明净的秋天带给它收获,短暂温和的冬天让人和动物休息”;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南方社会的动荡与变迁,没落与解体都是大势所趋。

2 福克纳创作《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思想基础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生活,而且又是作家本人的思想感情的折射。基于这一点,我们要深刻理解《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主题意义,就不能忽视作者所倾注的对南方特有的感情——南方情结。回顾南方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南方在历史背景、经济制度、文化习俗和社会传统等方面都有异于美国其他地方。首先,南方各州有大致相同的地理特征,经济方式也以单一农作物为主,采用蓄奴制的社会结构。其次,在南方人心中始终萦绕着重农主义情绪,强烈的种族意识,保守的宗教倾向,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和对外来人员的厌恶和怀疑等思想作风。南方在历史上的独特经历和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性使南方人对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产生了独特的情结,即所谓的南方情结。

弥漫于南方历史的悲剧感是不少作家发掘使用的重要创作宝藏,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使作家们不得不拿起笔再现过去,思索往事。福克纳就是一位对南方有着深刻认识且充满悲剧激情的文人。他出生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尼,当时社会充满着复杂的矛盾。美国南北战争中,以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为代表的北方取得胜利,南方的社会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遭到北方新思潮的猛烈冲击,逐渐走向瓦解。而福克纳作为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始终受到南方传统文化、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熏陶,对南方的传统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作家,他对社会变革中矛盾与冲突感有更深的体会,观察地更细致入微,并因此而陷入更深的困惑迷惘之中。这种困惑迷惘不折不扣地体现在对主角爱米莉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爱米莉确实很恪受传统,但也不是一味顺从,她也反抗过(爱上北方佬霍默)。

在作者看来,来自北方的代表资产阶级的人和事显得突兀,他看不惯汽车配修厂和轧棉作坊日渐扩展,侵占了代表南方传统社会结构的大片庄园,破坏了南方贵族的生存空间;但另一方面,“只剩下爱米莉的房子,撑着它那衰败的风姿”,“顽强”与“坚定”是那么地可敬。而代表北方形象的工头霍默在作者的心中是异端,霍默从言行举止到品行都是那么粗俗,是个“无意成家的人”,更喜欢与男性交往。但又与爱米莉坠入爱河,同居一室。让读者自然而然也觉得他无庸置疑是另类,是双性恋,特别是有同性恋倾向,让人觉得龌龊。显然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抑扬褒贬的感情趋向是十分明显的,在他看来北方人是粗俗的象征,只有南方人才具有高贵的品质,作者的“南方情结”由此窥见一斑。

爱米莉,始终与代表社会经济和文明发展的地方当局相抵触、相抗衡,在描述与其几次较量时,福克纳明显是对主人公充满赞美之情,把她刻画成一个“胜利者”。如坚决抵抗交税,把上门收税的地方官员“打得人仰马翻,正像三十年前在关于臭味那一仗中把他们的父亲打得人仰马翻一样”,另外她还拒绝在自家的门上打上金属门牌和邮箱。最典型是在毒死自己心爱的人之后,尸体发出臭味,有人向当地官员举报,但最终还是以派人在她家偷偷撒上石灰告终。

3 爱米莉的隐喻意义—爱米莉对父权制、传统的反抗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是一种“打碎—重建”的批评模式,看重“解”而非“构”,它批判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奉行无等级秩序和非中心原则。

解构主义思想在此文本中的体现:颠覆父权制、男性中心主义、传统。至今评论界对爱米莉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南方性,即爱米莉对美国南方传统所持的态度,产生了分歧,甚至是激烈的冲突:大多数学者认为爱米莉是美国南方保守、落后的传统以及父权制的卫道者和牺牲品,是美国南方贵族世系的最后一个代表;少数认为她对南方传统、父权制怀有抵制情绪。文本开篇这样描述:她死的时候全镇人都去参加了她的葬礼,人们把她当作倒下的纪念碑,而深表敬意。但随着作品的展开,在目睹了爱米莉的一生的遭遇后,发现她并非如作者开头所说那样,她并不是坚定不移地恪守传统,而是不断地向传统挑战;尽管她一生追求爱情,追求属于人类的正常生活,但由于南方传统的束缚,她最终还是输给了传统势力,但她毕竟还是经过一番挣扎。表面上看来,爱米莉一开始是维护传统,其实她这个人物不是单纯的传统的卫道者和牺牲品,而是一个传统的叛逆者,一个典型的主张现代主义的英雄。爱米莉对父权制、南方传统的叛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现出来:

首先,从爱米莉与父亲的关系看,她被父辈的传统教化吞噬了青春而变成了一个冷漠、孤傲的老处女。爱米莉的父亲是个生前死后都掌握着她命运,毁灭了她一生的暴君。父亲生前,把她看作是私有财产,“赶走了”她所有的追求者,破坏了她所有能过上正常女人生活的机会;而父亲死后,她对霍默的爱又受到了充当“父亲”角色的镇上人的重重阻挠,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她是一座传统的纪念碑,是过去时代的象征,她的存在体现着他们南方文化的传统、义务、责任。在这样的家庭和传统势力的束缚下,爱米莉生活中的一切希望几乎都被毁灭了。她痛不欲生,走投无路,最后经不住小镇市民的流言蜚语甚至恶意诽谤,用杀死霍默的办法来与其 “厮受终生”。

她父亲死后,“她病了很长时间。当我们再次看到她时,她头发剪短了,看起来像个小女孩,有几分像花花绿绿的教堂窗户上画着的天使,有点悲剧和宁静的色彩 ”。从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爱米莉再也不愿在父亲的阴影下继续生活下去,想要走出来,重新面对生活,面对爱情,尽管她生活在南方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环境中,但她还是不愿再受到传统的束缚,毅然准备从传统的窠臼中爬出来,过正常人的生活。这也向读者展现了她对本应普遍属于人类的自由和对更人性化的生活的向往。此时,爱米莉就向现代主义又迈近了一步。由此可以看出,她不是没有灵肉的孤魂,不是传统的卫道士,也不是纪念传统的一块丰碑,而是与传统背道而驰的叛逆者。

其次,从爱米莉和霍默关系上来看。父亲去世那年,她与霍默相爱了。爱米莉所爱的这个人不属于她们的南方社区,而是一个北方佬,这在镇上人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结束了南北分裂后,南方一直被摈弃在美国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外,经济发展落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势力和价值观念开始对南方造成冲击,使得南方农业产业体系迅速解体,开始了南方的现代化进程,霍默就是这个时候从北方来到南方。他热情主动,激情昂扬,充满活力,可以说是具有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一些典型特征。这种特征和南方落后、保守、顽固的特征是相抵触的。然而此时,爱米莉并没有站在南方的一边,而是站在北方的立场上,选择霍默作为她的爱人。这在镇上人看来,是丢尽了镇上人的脸,还给年轻人做了一个坏榜样。爱米莉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在南方文化中绝对是一种离经叛道,对于恪守封建妇道观的保守社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而爱米莉却能表现出如此大的勇气和魄力,因为作为传统的最后一位代言人,她不仅没有身体力行去保护传统,而是和传统作对,这其中体现出她除旧布新的改革思想和向现代主义迈进的先锋精神。由此看来,爱米莉是传统的挑战者,而不是传统的代言人。

4 玫瑰隐喻意义的延异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玫瑰是用表示对爱米莉的颂扬,颂扬她拼死保护南方传统价值观时所表现的坚定的意志力、尊严感。玫瑰到底具体隐喻什么,这似乎是个迷。在我们看来,玫瑰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一直延宕下去。并且通篇也没有出现献给爱米莉的玫瑰,颇让人匪夷所思为何取这个篇名。在小说中,福克纳猛烈抨击了爱米莉身上的传统观念,一再批评爱米莉的“无法接近”和“怪僻乖张”。但对她悲惨的一生又给予了极大的同情,明确指出她的无法逃避和无法出走,而生存下去的希望竟来自本也属于传统的昔日的荣耀,在那里人们才能找到不朽的力量。爱米莉最终选择了与世隔绝的活死人般的生活,但她的内心何曾熄灭过生的希望?她那立在窗前如神龛中雕像一般注视窗外的身影着实让人心痛。向爱米莉献上了一朵玫瑰是对她在恶劣环境下仍然渴望过正常人生活的勇气和顽强的人性的深表敬意?还是认为即使她再怎么反抗,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像玫瑰花一样渐渐凋谢呢?父亲死后,她认识了霍默,俩人相爱了,后来他变心了,她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毒死了他与其长厢思守,她最终还是没有像正常人那样过上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这篇反映南北战争之后,北胜南败情形下,美国南方社会由于受到北方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冲击,从而没落;不折不扣地表现了南方人在过渡时期的困惑迷惘。不难看出,此文本完全可以从解构主义视角来解读,从中可以看到爱米莉对传统采取叛逆的态度以及玫瑰隐喻意义的延异。

[1]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刘苇.福克纳的玫瑰隐喻: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J].大都市·男士版,www.youyin.com.

[3]吴伟仁编.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邵锦娣,白劲鹏.文学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INTERPRETATION OF"A ROSE FOR EMI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

ZHANG Qi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A Rose for Emily”,William Faulkner’s masterpiece which is a kind of allegory,centers on the whole life of Emily who comes from a noble family,reflecting the decline and the extinction of the Southern Manorial Economy and culture.This thesis intends to interpret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Emily and the ro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

Emily;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the rose; Deconstruction

I106.4

:A

:1672-2868(2011)02-0058-04

责任编辑:宏 彬

2011-01-17

张琴(1983-),女,安徽庐江人。巢湖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福克纳玫瑰
没跪 玫瑰
玫瑰飘香
浅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山顶度假屋为例
重塑与解构
刺玫瑰
刺玫瑰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一封未开启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