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禽呼肠孤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2011-08-15李巨银胡新岗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25300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1年10期
关键词:呼肠禽类血清型

李巨银 胡新岗 魏 宁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225300

呼肠孤病毒是1954年Ramos和Sbani等先从健康儿童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的,1975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定名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是一类无囊膜双股分节段的RNA病毒。包括9个属,其中与兽医学有关的是正呼肠孤病毒属,环状病毒属和轮状病毒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禽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了世界各国养禽生产严重的经济损失,2002年波兰学者报道了与吸收障碍综合症有关的鸡肠型呼肠孤病毒以及以肝脾肾有坏死性病灶为特征的坏死型。该病以5-7周龄肉用鸡多发,肉用鸡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为1%-3%。近年来,随着禽呼肠孤病毒的感染、流行日趋增加和临床疾病形式的不断多样化,防制禽类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难度不断增大。为有针对性地防制禽类呼肠孤病毒感染,为我国禽类呼肠孤病毒所致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病原研究

1954年,Fahey和Craw ley首次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鸡呼吸道内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1972年,Walker等人通过电镜观察定名为呼肠孤病毒。1976年,hwaitz首次报道了蛋鸡的呼肠孤病毒感染,Fujskai等人在1969年从火鸡分离到几株呼肠孤病毒。1982年,Pgae首次报道了火鸡的呼肠孤病毒感染。据报道,新西兰(1987年)、印度(1988年)和波兰(2000年)都分离到高致病性的鸡源呼肠孤病毒。此外,意大利、荷兰、巴西、阿根廷、法国、以色列、英国相继报道了呼肠孤病毒感染。1984年有人用琼扩法初步证实我国部分地区的鸡场中有该病存在,1985年王锡坤证实了我国也有鸡病毒性关节炎发生。1988年长春某鸡场发生了与鸡病毒性关节炎相似的鸡病,后确定为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呼肠孤病毒。同年,江西省某市也爆发了疑似呼肠孤病毒病,初步认为是禽呼肠孤病毒所致的病毒性关节炎。1992年陈士友从患关节炎病鸡肠道内分离到一株禽呼肠孤病毒,定名为NAu-8902。1993年,陈士友等从外观正常的鸡胚中分离到一株AVR病毒株。1996年,南京农业大学赵振芬分离到一株无毒株。禽呼肠孤病毒很容易从禽源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常用的细胞培养是禽原代细胞,包括鸡胚成纤维细胞、肝、肺、肾、巨噬细胞和肇丸细胞。最常用的是雏鸡肾细胞(2-6周龄),用各种方法分离本病毒的比较结果表明,以鸡肝细胞最敏感,其次为鸡肾细胞。感染呼肠孤病毒的鸡源LL易在鸡胚内生长。初次分离,一般在接种后3-5天鸡胚死亡,胚体因皮下出血而呈淡紫色。

2 病毒特性和结构特点研究

禽类呼肠孤病毒(Avina:oeviruses)为无囊膜,呈球形,双层衣壳和二十面对称的dsRNA病毒。粒子直径约60-80nm,外层衣壳上有92颗中空的颗粒。在CsCI梯度中,感染病毒子的密度为1.29-1.30/ml,无感染性空衣壳为1.29-1.309/ml,病毒芯髓为1.44g/ml。纯化病毒只含有RNA和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8.7%和81.3%。病毒在胞浆内复制,有时呈晶格排列。对热、pH3和DNA代谢抑制物有抵抗力。70%乙醇和0.5%有机碘可灭活病毒。一般无血凝活性。另外它还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l)无血凝活性,能诱导细胞融合和多数毒株对自然宿主具有致病性。

(2)血清学方法证实,禽类呼肠孤病毒各毒株之间具有共同的群特异性抗原(与哺乳类RoeV无交叉抗原),但由于存在大量的交叉反应,有些群不能作为独立的血清型,故禽类呼肠孤病毒只能以抗原亚型存在。

(3)通过对禽类呼肠孤病毒各代表株进行SDS一队GE核酸电泳分析,禽类呼肠孤病毒的核酸电泳图谱明显有别于哺乳类呼肠孤病毒株,即使在禽类呼肠孤病毒株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多态性,但目前尚未发现这种差异与血清型及致病性相关。

3 流行病学

禽类呼肠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现已从许多种鸟类发现该病毒。目前认为鸡和火鸡是唯一可引起关节炎或键鞘炎的自然或实验宿主。同时认为不同品系的肉鸡对该病的易感性稍有差别。蛋鸡偶尔也有发生。家兔、仓鼠、大鼠、小鼠、豚鼠、鸽和金丝雀对该病的实验性感染一般不敏感。南非、法国和以色列报道鸭中有一种病毒病,死亡率很高,表现为全身不适并伴有腹泻。患禽,尤其是受感染的幼龄鸡和番鸭,为同舍禽群的潜在传染源。该病还可垂直传播,但蛋传播率很低。该病的传播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水平的传播主要是由鸡间的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垂直传播主要是通过鸡蛋传播。在生殖器官中也己证明有病毒存在,但经卵传播率较低。病毒可在鸡体保存活289天以上,并经肠道排出,随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所以,带毒鸡是重要的传染源。许多试验表明,该病毒可从试验的攻毒鸡向非直接接触的对照鸡传播,这可能是由呼吸道排出的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所致。该病的潜伏期因感染的途径不同而有所差异,实验接种2周龄鸡表明,足垫接种为1天,肌肉、皮下、静脉、窦内接种为11天,气管接种为9天,接触感染可达13天。经口和呼吸道接种为4天,各器官均可见到病毒,而接种后14-15天则大大减少,25天后除骨盆和键部有局限性病毒外,其他器官均未见到病毒。

4 诊断方法

动物在受到病毒感染后,体内产生抗体,如果能与相应的病毒粒子特异性地结合,使后者丧失感染力,这种抗体就称为中和抗体,中和抗体一般使针对病毒的蛋白衣壳或囊膜抗原的,并不针对病毒粒子的内部成分。应用己知的病毒或病毒抗原,可以测知病畜体内中和抗体的存在及其效价。应用己知的抗病毒血清或中和性单克隆抗体,也可以进行病毒的鉴定,因此中和实验也常用于新分离病毒株的鉴定,中和实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免疫特异性,常可用于侦察其他血清学反应难以测出的病毒株之间的抗原差异。应用同一病毒不同型的毒株或者应用不同型的标准血清,即可测知相应抗血清或病毒的型别。进行中和实验,首先要选择实验宿主。中和实验的宿主系统主要有动物、鸡胚、细胞三大类。由于大多数病毒可在组织培养细胞内生长、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而应用组织培养细胞进行中和实验,又远较实验动物和鸡胚方便,结果比较稳定一致,不存在个体差异问题,因此目前主要应用组织培养细胞进行中和实验。近年来应用微量培养板上培养的单层细胞进行微量中和实验,又比一般的试管法简便的多,而且易于判定实验结果,适于进行大量实验。

5 防制

该病毒以水平和垂直方式传播、分布广泛以及具有较高抵抗力的特点,因此防制上存在一定难度,为此加强综合防制和饲养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性的综合防制措施有:避免各种应激因素,提供全价饲料,加强禽舍消毒和卫生管理。一般是对禽舍彻底清洗并用碱液和.05%有机碘作彻底消毒,以杜绝病毒的水平传播。健康禽群尤应警惕防止引进带毒鸡(鸭)胚或污染病毒的疫苗,使用抗菌素控制细菌合并或继发感染,尚无有效疫苗进行防疫时,发病初期注射自制高免卵黄抗体有一定效果。

免疫接种时合理选用疫苗和制定免疫程序,是预防效果成败的关键因素。目前预防ARV感染可用的有弱毒苗和灭活苗两种。由于各流行毒株存在血清型的差异,不同血清型之间不能提供交叉保护作用,故应选用同型疫苗。d1雏鸡对致病性ARV最易感,只有在ZW才开始有抵抗力,正因有这一易感期,所以疫苗和接种程序应针对ld雏鸡来提供免疫保护。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灭活疫苗,对开产前(2-3W)母鸡进行预防接种,以保证雏鸡体内在这一易感期有保护性的母源抗体存在,这样不仅可防止疫苗毒经卵传播而且对限制潜在的垂直传播有重要作用。不过这种免疫力通常对同源性的血清型效果好。因此灭活苗往往由抗原性相似的几株病毒制备,也可考虑应用当地分离株制备疫苗。

猜你喜欢

呼肠禽类血清型
影响禽类养殖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呼肠孤病毒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禽类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解除美国禽类产品进口限制
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简述猪呼肠孤病毒感染防治
禽类呼吸道疾病的防治体会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草鱼呼肠孤病毒096 vp4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肾细胞中的表达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