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场新形势下高职生的培养定位与职业能力培养

2011-08-15傅莉萍赖红青唐永洪李钢伟

关键词:高职生职场定位

傅莉萍,赖红青,唐永洪,李钢伟

职场新形势下高职生的培养定位与职业能力培养

傅莉萍,赖红青,唐永洪,李钢伟

在职场新形势下,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对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使高职生具备能适应职场新形势下的职业能力,首先要进行准确的培养定位,并根据培养目标营造职场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生;培养定位;职业能力

一、职场新形势下高职生培养定位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扩招后,就业竞争形势严峻的当下,市场对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使高职生具备能适应职场新形势下的职业能力,首先要进行准确培养定位,根据目标努力营造职场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场环境深刻影响着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需要营造职场环境,高职院校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涉世的一个重要环境,只有努力营造职场环境,才能培养出与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努力营造人才培养的职场环境.。

职场新形势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个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准确定位取决于专业服务面向、专业设置和岗位群的准确定位,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又是确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团队结构、实训基地模式定位的依据。这一准确定位的最终表现是,集合上述各要素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程度。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剖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准确定位的过程。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一)服务面向定位:确定服务的产业、行业

近些年的资料表明,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最活跃、最具热点的一个行业。物流专业也在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国家教育部和各高等院校所在省、市、地区都对物流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视。下面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例。

(二)专业设置定位:确定职业岗位群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设置的物流专业就是一种“大而全”,甚至是大本的压缩版,几百个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训练的内容与模式完全一样,毕业时,这些学生携带基本无差别的技能走向社会,走向职业岗位,造成就业岗位竞争异常剧烈,而用人企业又普遍反映毕业的学生不好用,许多学生不具备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特色职业技能。如佛山及珠江三角洲的外贸发展迅猛,但适合的国际物流人才却十分紧缺。为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应该根据佛山产业物流岗位需求在专业设置上进行细分,在基础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机制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学期设置细分模块化课程和实训,使学生既有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又有胜任某工作岗位的明显特长和核心技能。

(三)业务规格定位:确定校企合作伙伴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物流技术向着高科技、高效率、高品质、大型化、集成化发展,急需能运用物流新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物流技术发展,使得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之间的技术复杂程度相差很大。因此,在开办有物流专业的院校中,需要错位发展或差异化发展。

根据本专业服务的行业特点和新技术的应用对人才的急需,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进而确定业务规格。确立了专业技术定位,就要明确校企合作伙伴。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与佛山敦豪物流公司、佛山南储物流公司、佛山宅急送、佛山货代、佛山沃尔玛等企业合作建设专业,共育人才。

(四)培养目标定位: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按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确定的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二是按《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确立学业标准;三是按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确定作业规范与职业道德;四是按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业务规格要求确定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结构。即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有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能运用物流技术和相关技能、软件工具,从事物流员、现场管理员、仓管员、理货员、运输管理员、系统操作员、货代员、跟单员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五)课程体系定位:确定培养什么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源于校企专家共同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分析,依据凝练真实工作的职业能力开发出具有职业特征和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由顶向下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发。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间按能力递进方式进行衔接,从职业认知、职业兴趣到单项能力(技能)培养,再到复杂、综合职业能力(技能)培养,体现系统性和职业性。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形成由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性知识体系。

(六)教学模式定位:确定怎么培养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三部分:一是引导行动的知识 (知道是什么);二是解释行动的知识 (知道怎么做);三是反思行动的知识(知道为什么)。各门课程的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顾问、教练与主持人。

(七)“双师”结构定位:确定由什么人来教学

要实现掌握职业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和提升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由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来承担教学。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占50%。企业和学校的“双师”将行业和社会的资源引入学校,将职业要求和技术技能标准引入教学,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入课程,使教学过程体现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八)实训基地模式定位:确定在什么地方教学

要适应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系统性培养的要求,专业建有适应项目教学的学习型实训基地,体现企业文化和真实物流管理的生产性学习型实训基地,公司由学校提供场地、基础设施,企业投入资金、设备、技术和师资,由企业自主经营。该基地不仅是教师挂职锻炼和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也是本专业获取工作过程技术和资源的基地。

三、职场新形势下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一)职业能力界定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有利于其在某一个职业方面成功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即为有效地进行某类特定活动所必需具备的特殊能力素质,也指经过适当学习或训练后或被置于一定条件下时,能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可能性或潜力。

根据以上几种界定,笔者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也常被称为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即要求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应时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技能,还包括了胜任、称职所需要的其它各项条件,例如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基础、人文素养、专业能力、身心健康要求等等。

(二)国内外的职业能力研究现状

1.国外的职业能力研究

国际职教界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共出现过四种能力观,即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作能力);整体能力观 (即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关键能力观及整合能力观。近年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主张开发“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这种能力观最早由德国提出,很快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种观点认为,要培养学生对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前三种能力观对能力理解都有失偏颇,如任务技能导向的能力观注重的仅是特定的任务技能,忽视了一个人胜任某个职业角色所必须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一般素质的能力观仅注重一般能力,但一般能力并不能取代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的特定职业能力;关键能力观只是对就业所需的特定职业能力的补充与完善。因此,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职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能力。

2.国内的职业能力研究

我国在职业能力研究方面尚无论著,但最近几年出现了相关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位论文有:陈腾波在 《中德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比较研究》中指出,近几年德国在克服“双元制弊病基础上开始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且就中德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培养进行了理论上的比较研究,因而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卢红学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形成研究》中对合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径。还有一些相关的期刊论文也为本课题留下了深入研究的空间。

(三)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高职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缺乏正确的目标定位势必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扬长避短,最终迷失方向、陷入困境。

(2)职业能力理解偏差,将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同。21世纪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其它能力。

(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当,尤其在新兴的服务、管理和高新技术行业表现尤为突出。

(4)“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特别是高职学校的教师普遍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情况的了解。

(5)学生实践机会不足。在高职办学过程中,学生实习、实训和实验机会不足,原因在于经费不足。

(6)评价体系单一滞后。目前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主要靠国家统一举办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校教学中常常面临的是日常学习中的能力检验和及时反馈不足的问题。

(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是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主要包括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观,树立终身职业教育思想等;二是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要有特色,要突出地方性、行业性、市场性和前瞻性。专业口径要有针对性、适应性和融合性等;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四是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建立适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结合,走校企合作道路;五是实行“双证制”,提高学生技能多样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六是实行创业教育;七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1]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3]管平,胡家秀.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G641

A

1673-1999(2011)09-0195-03

傅莉萍(1962-),女,广西贺州人,硕士,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工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赖红清(1973-),女,广东茂名人,硕士,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唐永洪(1971-),男,湖南邵阳人,硕士,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副主任;李钢伟(1967-),男,广东云浮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副主任。

2011-03-01

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委员会资助课题(GDGZ10110)。

猜你喜欢

高职生职场定位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