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对我国的启示

2011-08-15王艳霞李波

关键词:导师师生关系研究生

王艳霞,李波

国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对我国的启示

王艳霞,李波

导师与研究生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和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生与导师师生关系特点的分析比较,提出借鉴国外研究生师生关系构建的经验,通过构建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改革完善现行的导师体制、建立研究生维权申诉体制、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等措施,从而实现我国研究生与导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推动我国高素质研究生的培养及国家的发展。

导师;研究生;师生关系

近几年,随着研究生培养数量的剧增,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上的问题日益凸显。研究生与导师的师生关系也出现了种种矛盾和问题,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国外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已较为成熟和完善,师生关系亦较为和谐融洽,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一、国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概述

从世界教育发展史考察,研究生教育最早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大学。随后,美国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总体而言,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较早、较成熟,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平等合作,师生互动频繁

在国外,研究生与导师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传承于西方20世纪师生关系的变革与发展。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家,反对以教师为中心,提倡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强调为学生的自由和发展创造条件。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以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共同致力于科研活动,碰撞知识的火花。

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对其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按照李盛兵的研究,世界研究生的教育分为三种模式,即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以美国为例,其培养模式主要为专业式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复杂的师生关系。因而,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环境下,导师与学生才能互相切磋、博采众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成科研任务,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

(二)注重学术研究,学术氛围浓厚

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认为,高深专门知识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所在。研究生阶段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导师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研究会议或学术交流会议。如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学徒式,它是一种研究型的教育模式,重视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从事科研活动,最终成长为研究型的人才。在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中,都相当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发展,为研究生的培养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完善的导师遴选、管理和评价制度

(1)导师遴选制度。国外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资格审查、聘任程序等资格认定形成了基本一致的做法,已建立起成熟而稳定的导师制度。

在英美大学,导师资格的审查包括研究经历、学术成果的出版以及出任学术职务的情况等等,学位及学位的等级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终极学位,但能证明自己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是学者,在某研究领域或是专业技术方向上有极高的造诣,都可以申请导师资格。

(2)导师管理及评价制度。为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国外一般实行导师与导师小组结合的培养方式。除导师、导师组外,英美许多大学另成立专门与研究生指导工作相关的委员会或小组以辅助导师做好研究生工作。

国外的导师评价制度亦较为完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对导师的考核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科研水平、学术水平,也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生的质量与水平也是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国家政策支持,科研经费充裕

国家政策上的支持给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国外一般对科研活动都给予充裕的经费支持,导师一般也能为研究生提供充裕的经费支持,这是国外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比较融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导师为每个研究生每年提供约4万美元以上的经费资助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

二、我国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概述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质量不断遭到社会的质疑。同时,研究生与导师的师生关系恶化,严重影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当前,我国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导师权威思想浓厚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生的导师大多接受的是传统文化教育,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年龄差距较大,导师权威思想比较浓厚,导师和学生隔阂较深,师生之间主要进行学术交流,在情感上沟通较少,这使师生在交流和合作上容易产生矛盾。

(二)师生关系的利益化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作 “老板”,这种称呼的出现反映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变化,师生关系被严重社会化了。在一些理工科学校,导师申请科研项目,选择自己的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支付一定的报酬,导师就是自己的老板、工头,而学生就是打工仔。虽然,帮导师完成科研项目最后得到一定的报酬天经地义,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科研训练,但是,研究生成了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学生的时间大量被占用,看书学习的时间被缩短。在最后报酬的问题上导师与研究生因为利益的分配问题也会产生许多瓜葛。师生之间关系的利益化、情感的淡薄是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三)不完善的导师遴选制度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选择导师的问题。我国在研究生的招生体制上实行的主要是单一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一般在参加复试的时候就要选定自己的导师,很多研究生都是在复试的时候才和导师见第一次面,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兴趣点根本不了解,导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高低也没有把握。二是导师聘任问题。我国实行的是终生制,流动性不强,存在“任人唯亲”现象,这种“任人唯亲”不利于科学研究的繁荣和遴选优秀的导师。教师终生聘任制不利于资源的共享、教师的进步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四)单一的评价制度

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分为初试和复试两种。在研究生最后的录取中主要以初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制度造成“高分低能”、科研人才无缘进入象牙塔。在导师任用上也主要对导师的科研论文进行单一的评价,缺少道德等其他方面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国家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对高校的科研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导师没有享受到与其付出相等的回报,就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研究生廉价劳动力的利用。对研究生而言,国家经费投入的不足也导致资助体系的不完善,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没有保障,他们就不能安心地进行科研,不得不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获得微薄的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可想而知。

三、对我国和谐研究生师生关系构建的启示

(一)构建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

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宽松的、多学科交流的氛围和研究环境,有助于提升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1)导师积极负责,尊重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导师是关键。导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对学生要指导,更要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这样,不仅是对学生负责,对自己专业素质的提升也极为有利。除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外,还要关心学生的感情世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学生尊师敬师,端正科研态度。研究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 ,给自己正确定位。首先应端正自己的考研、考博动机。不要单纯把研究生阶段当作缓冲就业压力的跳板,或者以后升值加薪的资本,应该把进行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立志成为能为国家服务的高端人才。此外,积极主动与导师联系,与导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己,不虚度自己的研究生生涯。

(二)改革完善现行的导师体制

(1)改革导师遴选制度。一是改变“任人唯亲”、“近亲繁殖”的做法。二是打破刻板的规矩,破格任用导师。我国导师的聘任对学位、职称的要求过高,也较为死板。只要在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有独特建树的高素质人才,哪怕没有终极学位或者高职称,只要相关专家或是同行认为有资格作为研究生导师,都应加以破格录用。

(2)完善导师的管理和评价制度。一是设置导师组或导师自治委员会。我国的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自行其是,缺少严格的规范治理组织。导师组的设立,可以使某个导师无暇顾及学生之际,其他导师照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导师自治委员会,可以督促导师们严格要求、时刻反省自己,以求做到严格自律,不因“走穴”等借口影响对研究生的培养。二是改进导师评价标准。我国高校对导师的评定一般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为标准,上课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质量均不在考核的范围内。对此应加以改革,把研究生的质量作为导师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在此激励下,能使导师更加重视对研究生的培养,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真正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三)建立研究生维权申诉体制

不可否认,确实存在某些导师因种种世俗化、功利化的原因,对自己的研究生不管不顾、不闻不问的现象。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研究生们,应该有必要的维权意识。学校、国家等应设立机构,接受学生的投诉,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研究生自己也应改变观念,不应“为师独尊”,应善于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与国外的发达国家和我国现实的需要相比,投入还远远不足。所以,国家应更加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科研的经费支持,为研究生培养解决后顾之忧,解决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状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生与导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关乎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及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是暂时的,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所改观。

[1]李盛兵.世界三种主要研究生教育模式之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1996(2).

[2]林杰.英美国家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制度管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

[3]安路萍,张喜梅,杨戬.中日硕士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冶金教育,2008(5).

[4]周光礼.转型期中国师生关系的重构:变革及其规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

[5]楼成礼,郑庆岚,林玲.以人为本,重构研究生教育的“导学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6]李定仁,肖正德.20世纪西方师生关系观:回溯、反思与重构[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7]罗云,李姝蓉.美国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特点及启示[J].理工高教,2010(2).

[8]张爱秀.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研究:交易和契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G642.0

A

1673-1999(2011)09-0161-02

王艳霞(1987-),女,山东潍坊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波(1988-),女,重庆江津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03-06

猜你喜欢

导师师生关系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