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纲要”教学中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考

2011-08-15刘美玲刘鸪

关键词:历史观虚无主义纲要

刘美玲,刘鸪

在“纲要”教学中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考

刘美玲,刘鸪

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开设了“纲要”课程。在“纲要”教学中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授课教师既要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提高学术与思想素养;还要强化大学生历史观的培养,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时间的安排、考试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增强历史教育的实效。

“纲要”;历史虚无主义;教学改革

当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矛盾与冲突凸显,而各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进步的和落后的思想文化又相互交织,影响和考验着青年大学生。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不良思潮。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全国高校从2006年秋季开始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程。如何在“纲要”教学中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呢?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纲要”课开设的背景分析

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当时各阶级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出现了全盘西化思潮。全盘西化的造势者们宣扬西洋文明,抹杀否定传统的中华文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开始萌芽。文化大革命时,由于受极左思想和实用主义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把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贴上了地主、资产阶级的标签,大肆进行批判与否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此后,人们反思文革,一些人通过分析文革的错误诅咒文革,进而谩骂新中国,否定中共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史。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加强了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妄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实践行动日益扩大。相应地,虚无中华文明、否定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泛起。政论片《河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它宣扬黄河、黄土、黄皮肤是中国落后的象征,主张用西方的蓝色文明取代中国的黄色文明。受此思潮的侵袭,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中国在1989年也发生了“六四”学潮。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中国亦进入了国家转型的准备时期。而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大大调动了中国人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贫富悬殊与生活差距,而且我国与西方经济实力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一些人经不住西方物质、文化的引诱,在学术上、政坛上和讲坛上出现了刻意歪曲中国革命与建设历史的倾向,并在一切向西方文明看齐的社会心理驱使下,逐渐接受了那些西方化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在麻痹与混淆人们的视听之中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获得了重新泛起的有利条件。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无”是抹杀否定,被历史虚无主义抹杀否定的历史主要有:一是中国革命。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革命史是一部没有建设性意义的流血史,近代中国人选择革命方式进行社会变革是疯狂和幼稚的;二是五四运动。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高举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了歧途,脱离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错了;四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有意放大中共曾犯的错误并忽视中共作出的成就和努力,来否定其本质与主流;五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贬抑中华古代的灿烂文明,宣扬中华民族是缺乏创造力、充满奴性的民族,认为中国文化的危机“不仅是民族性的问题,……是与人种不无关系的”。“虚”是虚构臆造,历史虚无主义虚构臆造历史主要表现在:一是鼓吹改良。有论者声称只有改良才是顺应中国发展的最好出路,假如当时给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间、或给蒋介石发展资本主义的时间,中国早就富强了;二是美化近代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有论者认为今日香港、澳门的繁荣是“借西力以发达之”,“中国要富强康乐,先得被殖民一百五十年”;三是美化洋务运动。拔高琦善、慈禧等人,宣扬他们是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四是歪曲改革。宣称中国这30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因为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对资本主义的补课,是纠正“歧途”的结果。

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并借助影视、网络等先进载体,虚无历史,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博取自身的名利,更根本的是要通过涂抹剪裁某一段历史、否定某些历史人物来达到其蒙蔽人们,否定中国现实,最终摧毁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共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依据,为“西化”中国服务。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成为了国际敌对势力渗透的重要目标。国际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青年学生传播他们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一代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对此,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因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传播,势必扰乱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为了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粉碎国际敌对势力“西化”我国的图谋,也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此,教育部决定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4门课程。拟通过“纲要”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

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新泛起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虚无是“纲要”课开设的背景。

二、在“纲要”教学中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考

史学“是国家存亡之学,民族兴衰之学”。如何通过《纲要》的教学来发挥史学的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呢?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中国近现代历史基本问题的研究,提高学术与思想素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以学术创新为名,在学术刊物、学术著作、研讨会上发表意见,推到权威,以显示他们的这些新观点、新结论是科学研究、理性思考的产物,很容易误导师生。因此,在“纲要”教学中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基本问题的科学研究。一方面授课教师要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强民富而不懈奋斗的历史,透彻领悟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对教学中遇到的理论难点、社会热点、思想疑点等问题进一步展开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深入社会生活。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群体不断分化与重组、利益矛盾与冲突凸显,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与心理状态不同,对社会的关注点不同,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主要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授课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了解中国社会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体察中国老百姓的所需所想,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才能在“纲要”教学中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地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使这门课成为受大学生欢迎的一门精彩课。

第二,在“纲要”教学中要加强对大学生历史观的培养,增强历史教育的实效。历史观是人们看待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李大钊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果何自始?曰:不知所自始。果何由终?曰:不知所由终。在此无始无终,奔驰前涌的历史长流中,乃有我,乃有我的生活。前途渺渺,后顾茫茫,苟不明察历史的性象,以知所趋向,则我之人生,将毫无意义,糜所适从。有如荒海穷洋,孤舟泛泊,而失所归依。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观应符合两条基本标准:一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不能任意篡攻、歪曲和抹杀;二要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分析历史事件的是非,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把握本质、表现主流。而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虽已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但是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规律还不能准确地理解,正处于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纲要”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把历史观问题贯彻始终,对当前在学术界、理论界、思想界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错误的观点予以分析,弥补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增强历史教育的实效。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侧重,有所补充,重点阐明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近代中国为什么革命,不革命行吗?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贴近实际,联系大学生关注的、困惑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如教育、就业、藏独、疆独等问题讲清其中的道理。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于序事中寓论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一是不能把教学内容变成干巴巴的若干概念、几条原理上,而是要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先辈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了解我们民族、我党的光辉实践和优良传统。二是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对历史现象的客观叙述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启发思考,讲清道理。前者是‘动之以情’,后者是‘晓之以理’。只有激情和理性的完美结合,历史感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这门课程的吸引力,使历史教育真正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6]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原人原语、历史文献片等历史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探索研究式、案例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也要力求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

在教学时间的分配安排上,由于学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突出重点、难点问题的同时,给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课后合作学习题,促进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还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各地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开展史学调研,举办历史讲座等,增强教学效果。通过这些具体的历史资料的再现和教育,来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破坏与危害。

在考试方式方法上积极探索,形成一套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笔试、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能综合考核大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与实践运用情况的评价体系,督促学生学习和掌握客观的真实的中国近现代历史。

总之,在“纲要”教学中,授课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学术与思想素养的同时,更要强化大学生历史观的培养,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时间的安排、考试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增强历史教育的实效,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历史的是非,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

[1]龚书铎.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95.

[2]田居俭.历史岂容虚无[J].高校理论战线,2005(6).

[3]任继愈.《续修四库全书》出版的重大意义[J].中国图书评论,2002(6).

G642.0

A

1673-1999(2011)09-0156-02

刘美玲(1973-),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法学院副教授,从事党史、社会发展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刘鹄(1982-),女,湖南新化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经济贸易系助教。

2011-03-01

2009年度湖南省社科项目“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影响研究”(09B13)。

猜你喜欢

历史观虚无主义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习近平的历史观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