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州贤孝和陕北道情比较研究

2011-08-15张建华

关键词:道情凉州陕北

张建华

凉州贤孝和陕北道情比较研究

张建华

凉州贤孝和陕北道情是分别流行于甘肃和陕北的地方戏曲。从分布地域、历史源流、戏曲内容、演唱方式、结构模式、社会功能等方面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异同。提出应该加强对两种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凉州贤孝;陕北道情;比较研究

地方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分布地域、历史源流、戏曲内容、演唱方式、结构模式、功能等方面有同有异,表现出一定的特色。这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戏曲市场,另一方面为我们从侧面考证各地民情风俗及历史状况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见证。本文主要就甘肃凉州的贤孝和陕北的道情的异同做初步简单的比较研究。

一、分布地域

凉州贤孝又称 “凉州劝善书”,是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金昌市永昌县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曲艺说书形式。唐杜牧有《河湟》一诗曰:“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有研究者认为,凉州“贤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可以称得上是一面凉州文化的三棱镜,折射出凉州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为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西临县等地传人府谷、神木等县与本地语言、民歌等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道情。西路道情是指从甘肃陇东一带,通过皮影、社火等途径传入定边、靖边、横山等县与本地的语言、民歌相结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道情。清涧道情是专指流传在清涧县及其邻区的道情。其中,清涧道情最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

地方戏曲既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缩影,也是某个地域的名片,其地域性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

二、历史源流

关于凉州贤孝的形成年代,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据相关史料,它形成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现存文献上的最早记载始于明代。有研究者认为,“凉州贤孝”的起源跟历史上“西凉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2)凉州贤孝的起源和西夏王国有关。西夏是以党项羌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割据政权,由于地处西北,史称西夏。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正式建立大夏国,他在兴庆府(银川)受封称帝,从此铺开了西夏国在河西地区称雄190年的宏伟业绩。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蒙古人崛起漠北,铁木真发兵侵掠西夏。蒙古兵兵临西凉府城下时,由于指挥官首战失利受伤,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于是,蒙古人向西凉府守城官员提出愿意和平解决。经过和谈西凉府和平解决,城中百姓免遭屠戮,武威城的建筑、文物都得到完整保存,这就是为什么凉州后来发现众多文物,贤孝在武威当地得以流传保护的重要原因。当时的统治者李元昊、仁孝等人大力推行汉礼,“以儒治国”,建立“国学”,培养以“儒”治国的人才,以期达到长期统治和封建化的目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三弦弹唱艺术孕育而生,从此三弦成为贤孝的主要伴奏乐器。(3)凉州贤孝和敦煌变文有非常强的渊源关系。东晋太元十年,前秦吕光迎西域龟兹国高僧鸠摩罗什到姑臧,讲经16年之久,坐落在武威市凉州城北大街的罗什寺塔,就是为了纪念鸠摩罗什而建造的。魏育鲲认为,凉州贤孝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跟敦煌变文有极强的渊源关系。(4)还有一种说法是,凉州贤孝起源于凉州东北乡,其创始人为清朝年间长城乡红水村一位姓盛的落第秀才。贤孝广泛流传于凉州城乡及毗邻的古浪、金昌、张掖、酒泉等地,一般由艺人们师徒间口传心授。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谋生,一些盲孩子便自幼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村四处卖唱,当地人称之为“瞎弦”。因为唱贤孝者一般都兼算命禳灾,所以当地人也称演唱者为“瞎仙”。

与之相较,陕北道情也有若干种起源传说:第一种是相传在唐宋时,道教在陕北一带盛行,道人们以道学为意创音谱曲,形成了一种用于宣传道家学说的演奏乐曲,名为道曲,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渔鼓和简板等伴奏乐器。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后来又将历史故事等编入,从而得以在民间广为传唱。人们将这道曲与酒曲、爬山调以及哭死人调相互融合,就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道情”。其特点是以唱为主,有时也会间以说的方式。从其渊源看与陕北说书一脉相承。第二种是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绥德、榆林、子州、保安、吴起、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第三种是陕北道情最早出现于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据该村道情艺人王儒伦口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艺人前来本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始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清涧道情。最早组班演出的是王儒伦的老爷爷,称王家班,以坐唱形式演出。光绪年间至20世纪30年代,清涧县出现了史家河、岩头、袁家河、乐堂堡等村的道情班子。他们经常出外演出,使道情戏传播到子洲、子长、志丹、横山、绥德等地,出现了村村社社有班子的兴盛局面。演出形式从坐唱发展为舞台演出,成为各地庙会赛戏的主要娱乐品种。往往是白天演出道情戏,晚上闹秧歌社火。每年春节期间,村与村的道情、秧歌班子还要进行下帖和还帖式的相互邀请演出活动,当地称为闹红火。

为便于抽象出二者最本质的特征,可将凉州贤孝的起源与历史环境和佛教联系起来,而将陕北道情与地域环境和道教联系起来。

三、内容形式

作为地方戏曲,凉州贤孝和陕北道情在戏曲内容上是基本趋同的,呈现出同中有异的存在状态。凉州贤孝分为国书和家书两大类目,“国书”主题以帝王将相、国事兴亡为主要内容,唱本如《五女兴唐传》、《关云长单刀赴会》、《包公案》以及反映近代政治事件的《鞭杆记》、《打东北》、《打西北》等。“家书”则主要以反映人情世俗、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为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鹤鸽盗桃》、《汗巾记》等。新创作有影响的本子主要有《解放大西北》、《盲艺人重见光明》、《王婆养鸡》等。因其主旨在于述颂古今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家长里短的故事,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为“贤孝”。凉州贤孝的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幽默风趣,通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凉州贤孝只有以凉州方言演唱,才韵味十足、感人至深,如果换了别处方言,其艺术力量则大打折扣。因此,它是凉州本土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在演唱中间,艺人们为了活跃气氛或调动听众情感,有时还边与听众交流,边进行即兴创作,多合辙押韵,妙语连珠,引人入胜。

陕北道情的传统剧目多表现道教故事、历史故事和生活故事。有连台本戏、本戏和回回小戏。常演的剧目有百余出,主要有《高老庄》、《湘子度林英》、《唐王游地狱》、《王祥卧冰》、《十万金》、《刘秀走南阳》、《李大开店》、《两世姻缘》、《合凤裙》、《毛鸿跳墙》,《二女子游花园》等。最长的连台本戏《雪拥蓝关》可连演三天三夜。陕北道情生、旦、净、丑齐全,并以须生、正旦、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花脸无唱腔,均为道白,秧歌风味浓厚,动作大方,以扭、摆为主,无严格程式,生活化动作较多。重唱工,无武打戏。包头(旦角)和花脸化妆额戴明镜片,下吊两个丝帕。服装多借用秧歌衣袍,有的则沿用大戏服装,有用民间土布制作的,也有用纸剪成的,因地制宜,无统一规范。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陕北道情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道情艺人在传统道情的基础上,于横山等地创造出一种新道情,因多演出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现代戏,故被群众称为“翻身道情”。艺术风格与老道情迥然不同,老道情深沉悲壮,新道情欢乐、豪放和明快,富有新的时代特色,受到普遍欢迎。老道情因之日益衰落,各地城乡班社均改唱新道情。从班社中涌现出许多优秀艺人。乐师主要有田思、任拦挡、刘仲众等;演员主要有张海生、张国苍、张国万等。民间自编自演的道情剧目数以百计,以现代戏为主。新道情的唱腔,经过艺人改造,板式变化体成分不断增多,采用了 “二流板”、“大起板”、“箭板”等板路。乐器上,改用板胡为主奏,并增加了提琴、打琴、长笛等,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清涧骆儿巷一琴师还在四音子的基础上,改制出一种六音子,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新中国成立后,陕北新道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村堡的民间班社不断扩大,一些班社还购置了新箱,培养出了一代新的演员,并创作演出了大批现代戏,主要有《支农忙》、《朝阳人家》、《挑女婿》等50余出,体现了陕北道情独特的革命地域特色。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陕北流传的道情体现出的内容形式自然有别于作为古战场的凉州流传的贤孝。

四、演唱方式

凉州贤孝的演唱形式极为简单,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都由一人完成。多于一人的演唱方式也偶尔有之,如果另有一、二人吹笛、拉二胡或敲木鱼、碟子等伴奏击节,或有数人合唱最末一句以加强气氛,谓之“接后音”。人们在这种乡土艺术的浓郁氛围里,咀嚼着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便是凉州贤孝。作为一种植根于凉州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真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它以一种极为直白、朴素的形式,一种通俗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陕北道情易学易演,说唱相间,佐以大方粗犷的形体动作,剧目表演主要包括唱曲、二人台、三人台和道情剧。道情剧的表演一般都在三五人以上,以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把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展现给大家。这种戏曲在表现形式上以唱为主,有着很多信天游式的随意性特征,这也是道情广为流传的原因。表演时男角简单化妆,女角身穿五彩服,一手持扇,一手持帕,生旦相对,阴阳相配,边扭边唱,有时也有一问一答的传统方式。陕北道情现流传剧目约有二百多个,均属老艺人口传。

由此可见,凉州贤孝和陕北道情在流传形式上都是以口耳相传为主,演唱形式却有一定的差别。

五、结构模式

凉州贤孝的音乐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是我国古代凉州一带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是当地人民的文化结晶。凉州贤孝吸收了“凉州杂调”和地方民歌的丰富营养,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曲调沈畅动听,富于变化,即兴性很强,能生动形象、活脱通真地表现各种故事人物;说白诵唱自由多变,间奏过门长短随意。常用的曲调有:招徕观众、烘托气氛的光调过门;赋比起兴、预示情节的开篇越音;交待事件、步步发展的光调;引向高潮、字字紧扣的喉音;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悲音,悲愤欲绝、诙谐有越的花调等。

凉州贤孝该唱则唱,该说则说,唱白杂揉,有的曲目唱白是固定的,有的则根据听众的情绪调整。瞎弦的耳朵在随时捕捉着听众的反应,若有打呵欠或杂乱交谈者,瞎弦则立即改变所唱的内容,加重手劲的同时也加重唱词,这样的调正很快能端正听众的态度,所以贤孝能具有永久的魅力,其不断揉杂或取其它民歌的成分或有意加工,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陕北道情坐、唱、念、打具全,而且用多种有名有姓的曲牌、曲调演唱,是一种地域概念很强的戏剧。剧中使用的乐器分重乐器、轻乐器二种,前者有台鼓、大钹、小铰、平面铜锣;轻乐器有四音胡琴、管子、三弦、板胡等。

陕北道情的主要曲调有老调、平调、东路调、西路调、南路调、耍孩调等,上述曲调中都有陕北女人悲痛的哭声韵味,做为主旋律调。另外,在长期的演出过程,根据剧情的衔接需要,创作出一种转折调,后来就成为陕北道情中不变的曲牌调式。

两者相较,虽然同为口耳相传的民间戏曲,凉州贤孝更多地体现出了歌词曲调的随意性和创造性,而陕北道情在结构模式上更多地表现出系统性和继承性。

六、社会功能

同为地方戏曲,凉州贤孝和陕北道情都具有教化功能、娱乐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和历史考较功能。但是,凉州贤孝重在劝人“为贤行孝”,而陕北道情却重在传播道教与凸显民族文化的内涵。

需要强调的是,凉州贤孝已于2006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政府已经非常重视并且进行凉州贤孝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但道情剧事实上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也应该加强对陕北道情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魏育鲲.凉州贤孝及其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M].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吕静.陕北道情与道教[J].中国道教,2005(6).

[3]郝震川.清涧道情[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I236.42

A

1673-1999(2011)09-0130-03

张建华(1975-),女 ,甘肃武威人 ,榆林学院(陕西榆林719000)中文系讲师。

2011-02-23

猜你喜欢

道情凉州陕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最爱凉州面皮子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凉州七里十万家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法学视域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以陕北道情为例
“道情窝”里的演唱家
——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访谈录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凉州瑞像示现之“正光说”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