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造型艺术浅析

2011-08-15李冬琴

关键词:编导光线纪录片

李冬琴

纪录片造型艺术浅析

李冬琴

分析纪录片的造型艺术。认为纪录片同样需要造型,这不仅是作为一门艺术的需要,而且也是纪录片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纪录片;造型;发现与选择;民族性

随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繁荣,纪录片也从主观宣导的说教模式历史性地转向了追求客观与真实、以纪实手段关注生命本题的轨道,一大批优秀纪录片相继问世,在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和影像节上获得大奖,如《山洞里的村庄》、《最后的山神》、《沙与海》等,正是以纪实的手法尊重事件的自然流程,深入挖掘人和事的真与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同时,纪录片也是一门艺术,拥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摄影造型就是其中的一种。然而,在纪实手法为主导的今天,谈到纪录片摄影的造型功能 (旅游风景片不在此列),很多人都认为:只要涉及到造型便有造假的嫌疑,便认为是可以随意摆布的,是编导为了表现自己的主观意图所进行的摆拍和补拍,必定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相冲突。其实,造型镜头并不是故事片、电视和文艺节目的专利,纪录片同样需要造型,并且对它的要求更高,它必须建立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利用自然的光线和环境,对拍摄过程中自然流露而又具有内涵和信息量的镜头进行抓拍和抢拍,同时还要赋予其美感,这对影片创作者而言,是带着枷锁的舞蹈,更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

一、纪录片也需要造型

(一)编导的主观情感与思辩通过镜头语言传达

“作为一门艺术,纪录片和一切精神产品一样,最终是表现的。”[1]无论是从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纪录片记录的有限性看,还是从生活不断变化的延续性与纪录片拍摄的相对稳定性看,或是现实的存在与摄影机所描述的现实之区别看,绝对的客观真实都是无法达到的。纪录片这一艺术载体始终承担着表现编导思想、观念的责任。而纪录片的主题和思想最终要依靠镜头语言来表达。镜头语言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它运用自己的语言、语法、修辞等手段对现实起着取舍与建构的作用,编导与现实的交流必须通过摄影这个中介。同样,观众与影片的交流也依靠画面进行,因此,镜头的光影组合、色彩的明暗搭配,都以不同的造型功能对观众产生不同的暗示、象征、隐喻,甚至控制气氛和节奏的作用,观众实际上是跟着摄影机所拍摄下来的画面感受事物的。

美国学者珍·艾伦评论到:“阿兰·雷乃的著名纪录短篇《夜与雾》(1955)在表现纳粹集中营时情景的时候使用彩色图像(并伴以思考今天能否埋葬过去这个话题的高度个人化的话外音),而在表现战争时期集中营中的暴行时,则改用黑白镜头。雷乃还交替使用展示今天集中营各种细节的持续跟拍镜头和表现集中营受害者的静止镜头。黑白镜头完全不容许插入雷乃的个人语气的解说。它反复又一种全然不同的本体论地位;它是历史的纪录。黑白静止镜头的这种不容触动的性质恰好表明了雷乃所要表达的意思——历史是不能被埋葬的——与此同时通过彩色与黑白镜头的对比也指出了电影作者可以怎样对素材进行剪辑以表达他个人的思想。”[2]

(二)受众时代,纪录片走向市场的需要

在这个纪录片生存问题受到考验的年代,观众的支持与喜爱是决定纪录片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审美需求是人类的共同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广大观众的这一需求,才能受到喜爱与支持。通过纪录片的画面、声音、结构等造型因素,是纪录片获得美感,并将这种美感传达给观众,是纪录片的重要魅力。

纪录片的美感是观众对作者运用美的形式真实地纪录美的内容而感知、知觉、联想、想象,认识、评判的审美过程所产生的愉悦心情和美的情感,是人的高尚精神情感。当然,这种美感是经过作者的美感再感染观众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那个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在《沙与海》中,作者的美感是在找到沙与海性格的美和牧民与渔民人性的美时,较好地运用表达美的纪录造型元素,也就是说,运用画面、细节、情节等元素分解和综合塑造沙与海的形象。牧民与渔民的形象,通过这种美的形象感动观众,观众通过感受到的形象,了解沙与海人化的性格和牧民与渔民情感的世界。牧民刘泽远在风沙刮得睁不开眼的恶劣情况下,艰难跋涉前行,无不展示沙与人的性格,无不展示人高于物的美,体现了人的无所畏惧,珍惜劳动及劳动成果对生存未来的希望,无论前行多么艰难困苦,一往无前的信念不动摇,真是一种感人的壮美,让观众看到和体验到生活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地美好生活着。

二、纪录片的造型主要是在选择与发现中完成的

纪录片是选择的艺术还是发现的艺术,与故事片相比,纪录片在造型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非虚构性。纪录片的影像造型元素包括画面、镜头、音响等。它来自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经过作者的发现和提萃,揉入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生理感受,并引发情绪,营造氛围。非虚构性的特征决定了纪录片编导不能随意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安排被拍摄对象与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纪录片就是跟踪跟踪再跟踪的生活流式的记录。相反,对美的追求,要求编导具备一双在现实中发现美的眼睛,在有限的情况下进行造型处理。

(二)环境、景物造型的发现与选择

环境造型指影片提供的可见空间,也就是主要场景。德·西卡曾说过:“选好一部影片的场景,一部影片就成功了一半。”[3]这一原则不仅是一部故事片成功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所在。环境选择的恰当,会使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更加空灵化、抽象化、写意化、符号化。同时,也使作品更有境界,氛围格调更易于造型,最终深刻地传达了编导本人的思考。

纪录片的环境发现与选择主要包括拍摄环境的选择与采访环境的选择,二者都与编导所要传达的思想与主题息息相关。首先,面对所要拍摄的对象,不可能所有场景都进入摄影机的拍摄范围,只可能在编导的观察下,有选择的进入。其次,采访环境的选择要与被采访对象的身份相协调。选择采访环境时,最好选择与被采访对象职业、性格等相关的场地进行采访。《达巴在歌唱》中对叙述者本人的几段采访都选择在泸沽湖边,秀美广阔的泸沽湖与其学者的身份配合融洽。广阔幽深的泸沽湖水就如同被采访学者博学深厚的学识与人品。同样,在《寻找香格里拉》中,采访大召寺高僧的地点悬在寺庙的屋顶上,蔚蓝缥缈的天空作为背景,衬托出一种明净高远的佛学境界。这样的环境造型处理,就是编导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周密的考察之后所作的选择。在平凡中发现了不平凡,在普通中选择了不普通。

(二)细节的发现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业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的组成元素。它好比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乃至于整个艺术创作中建筑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利用细节是影视节目创作中具有共性的特点之一。所不同的是影视剧中的故事细节包括人物的造型细节、故事的发展细节等都是编剧、导演们在生活中提炼出来、设计出来的;而纪录片编导则不同,这里所运用的细节是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捕捉的。影视剧中除细节外更主要的是凭借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去塑造一个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引发人们跟着编创者的步履去领悟、去感动。而纪录片不可能借助虚构来制造情节,它只有通过一个个细节来激发观众的情绪,因此在多数情况下,细节成了重要的情感启动因素,它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现出来。因此有人提出: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决不能没有细节。还有人说:捕捉和运用细节,是纪录片的灵魂。《英和白》里饲养员英与熊猫白的无声交流,《学生村》里聘用教师李老师在与妻子因为读书多次发生冲突的尴尬境地都是通过一个个细节展现出来的。

(三)光线的应用

影视作品造型的各种元素中,光线是相当重要的。光线在画面中的存在和应用,是画面创作的灵魂,每个画面的信息都依靠光线来传达。所以,光线是镜头画面视觉信息和视觉造型的基础。其运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完成画面的曝光工作,从其深层意义山看就会发现,光线有着决定场景气氛,突出和强调人物和景物的造型特点,为影片确立视觉基调的作用。同时,也有着形成明暗影调效果和关系,显示环境特点和空间关系等场景特征,构成画面视觉造型风格的作用。此外,光线还可以帮助画面构图。

纪录片的拍摄必须尊重被拍摄对象的真实生活,并不能像故事片那样布置灯光照明,必须在自然光线的照明下进行拍摄,在这样的条件下对编导对光的把握、发现、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导必须在对被拍摄对象所处的环境、空间有了深入了解之后才能从中找出适合的时间(自然光与室内灯光恰当的光线造型时机)进行拍摄。影片《学生村》中学生们在大伙食房生活做饭的场景中阳光从屋顶破露处投射下来,形成一道道光束,伴随着屋里做饭升起的阵阵烟雾,在孩子们嘻笑打闹中,把那个原本脏乱不堪的伙房营造成了一个充满乐趣与幸福的人间天堂的样子,不仅描绘出孩子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仍乐观对待生活的朴素生活状态,同时也传达了编导对他们的敬佩之心。影片在拍摄兄弟两的简陋住所时也总是采用逆光拍摄的方法,不仅回避了又脏又乱的场景,同时也使画面具有了一种象征意味,屋内的黑暗与屋外的光亮形成强烈的反差,屋里的两兄弟处在黑暗与光明之间,他们现在的生活虽然是贫穷困难的,但他们的将来必定如同屋外的阳光一样灿烂。这些光线的造型设计都是在编导与孩子们长时间的相处中经过不断的发现与选择提炼出来的。

[1]熊术新.中国电视纪录片论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63.

[2]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94.

[3]德·西卡.在世俗的场景中[J].今日先锋,1999(7).

J904

A

1673-1999(2011)09-0128-02

李冬琴(1982-),女,云南曲靖人,硕士,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5000)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

2011-02-26

猜你喜欢

编导光线纪录片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消失的光线
“你看不见我”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