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1-08-15时俊霞

关键词:公共英语应用型院校

时俊霞

(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俊霞

(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实用型高级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要适应本科教学要求。在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定位、教学模式、教学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师队伍建设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课;教学改革;思考

一、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定位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从三个方面对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进行了重大改革,包括将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以听说为主;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将被动模式转变为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使我国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都能达到基本听懂英文广播、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大学公共英语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公共英语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语言运用是个整体概念,是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我们应注意听说能力的提高比读的能力提高更困难,提出加强听说能力,决不是忽视或要削弱读写能力的培养。

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传统教学模式;第二阶段为“传统课堂教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第三阶段为“传统课堂教学+多媒体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活动”。因此,建立计算机+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兼顾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反馈评价及时,同时保证了听说能力的训练。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实用型高级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应增加资金投入,增建、改造网络语言实验室,添置教学设备,开发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资源,保障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需要。

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与在校园网上运行的英语教学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主要发展方向,教师精心选择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英语学习系统,让学生在电脑上直接实现人机交互。利用人机互动、语音识别、流媒体控制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突破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和实境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再次,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素质+外语+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是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英语能力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使他们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公共英语课也可以象其它专业课一样设置一定的实训课时,课堂教学和实训课训练相结合,以类似真实情景为依托,用英语进行交际,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职场氛围,逐步能用英语就职场问题进行口头的和书面的交流;还可与具有一定外事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的道路;还可以利用网络连通学生、教师和企业,建立教学与就业的直接联系,使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为学生获取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

三、公共英语课程及教材的改革

应积极利用整合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如对英语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报刊中适合学生阅读的英语材料,影视作品中语速适中的英语素材等,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尽量真实的场景中进行互动学习,及时反馈,不断激励,促进学生的英语习得过程。

其一,通过英语基础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相结合改革英语课程设置。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用各专业相应的原版教材,也可使用自编的相关专业的外语教材,使用双语教学。开设专业英语如“计算机英语”、“环境英语”、“旅游英语”、“文秘英语”、“会计英语”、“商业英语”、“经贸英语”、“财会英语”、“营销英语”等英语课程,并开设英语口语强化训练班、四级六级考试辅导班、英语应用文写作、翻译、英语文学赏析等课程,坚持面向社会需求,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其二,教材不能穷尽我们要学生学的东西,不应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学习的全部目的,而只是提供语言的样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是手段。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来源,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合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建立英语广播电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英语比赛、英语歌曲欣赏、编排英语舞台剧,指导学生组织英语部落、英语吧等,逐步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四、公共英语改革的教学方法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学生毕业后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传统的英语教育重视书面,忽略听说,培养了应试能力,忽略了交际能力,从小学到大学,苦读十多年英语,到用时却依然是会看不会说,这种“聋哑英语”的现象,使很多人苦恼不已。语言学家Hymes认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创造性地运用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交流兴趣,及时引导和解决学生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难,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讲练结合、学用结合,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并可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首先,学学生以专业划分,在英语学习方面,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英语教师应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内容,确定编排顺序,教学重点、难点等教学实践活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层次性,设计有梯度的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文化目标,可采用分层教学,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其次,对于一个成功的英语习得者,除了熟练的语言知识,文化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应用型本科公共英语课相对有限,若要在有限教学环节内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内容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渗透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引入英语谚语、成语或流行用语等,地道上口的句子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渗透着西方文化的点滴。对英美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还是将来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有利前提,也是社会所需人才的特质。

五、公共英语改革的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逐步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标准,以就业为取向,实现多元化的能力考评办法,实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并重,使用统一的量化标准。

其一,从“单一评价”转为“多元评价”。用人单位的人才测评手段多样化、标准化、国际化,因此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终结性评价是不能适合学生的就业要求的,按照就业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要求,在公共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管理,如形成性评估可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部分组成,终结性评估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笔试用来考查学生的听、读、写、译能力,口试主要考核学生说的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听力,口语的测试力度,用学分或等级的方式予以记录,结合期中、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再综合评价。教师要客观分析和认真研究评价结果,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建议,给予指导。

其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定制人才培养计划。由于应用型本科生强调专业素养和英语技能,因此学生可以认证四六级证书,也可以认证其在所学专业领域里所取得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而后者在应聘、就业方面应更具有优势。

六、公共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刚升格的本科院校,公共英语教育的经验不足,容易使讲授的知识和学生的专业、将要从事的职业联系不紧密,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成为应用型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应是一支能够培养从事生产、教学、服务、管理等各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优秀高校教师队伍。大学英语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公共英语课教师应具备传授基础知识的能力,广博的知识面,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公共英语课教师也应积极进行学历学位的提升,向专业英语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还应定期到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实践学习,以便及时更新观念,获取市场的最新信息,为学生掌握该专业或岗位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打下基础;教师还应在上好课的同时,争取做导游、商务员、翻译等的机会,努力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第二,院校应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占了很大比例,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院校应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院校还可为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提供国内、国外的培训;聘用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从事各专业的双语教学;各院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

总之,英语教学改革是综合性的改革,它要求我们既要遵循外语教学的理论,又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应用型本科公共英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市场为导向,并始终抓住学生这条主线,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整合学校资源,加强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实现“教和学”良性互动。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2] 刘绍斌.对“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再认识[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EB/OL]. www.zjol.com.cn.

[4] 杨琪.知名国际化人才谈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EB/OL].Chinabyte.com.

[5] 熊蕾.就业导向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究职业研究,2008:10.

H319

A

时俊霞(1977-),女,硕士研究生,中级,研究方向为英语学科教育。

猜你喜欢

公共英语应用型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带一路”视野下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高校公共英语信息化教学方法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