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爱、尊重——和谐视阈下智慧型师生关系的纽带

2011-08-15范卉敏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政治

范卉敏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韶关,512126)

热爱、尊重
——和谐视阈下智慧型师生关系的纽带

范卉敏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韶关,512126)

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信心体系的关键,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还要有赖于教师的情感投入,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感情辐射,学生才会以情交情,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热爱;尊重;智慧型;纽带

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双主体,是教育过程和活动中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着个体的丰富情感体验,所以说师生关系是一种实然的教育关系,时刻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生活品质。“优良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1]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水平决定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90后”大学生情感丰富、生理进入成熟期,各种需求不断增长,刚刚摆脱父母羽翼的他们急切渴望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同时在具体事情的看法与做法上又彰显出感情与理性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以情感为主线,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个体的完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与出路

由于高校扩招、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取向的冲刷,目前高校师生关系趋紧,主要表现为:一是师生沟通交往少导致师生关系疏离。教师为完成教育任务,课堂“满堂灌”、填压式教学,缺乏师生互动,将师生关系设定为“我—他”模式中,影响教学效果,也使师生关系陷入困境。应该改变为“我—你”师生关系模式,建立民主、平等、沟通、合作、创造的以人为本的双向交流关系;二是市场功利性取向导致师生情感关系冷漠。随着高校扩招及市场经济功利主义影响,教师与学生成为一种对立的交易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你出钱、我上课”、“我消费、你服务”的“板—仔”僵化格局,这样师生间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代沟和情感期待上的落差,师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严重制约教育的效果。

要想改变目前尴尬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另一方面要实施师生情感互动,克服功利主义的影响,实现“爱”的教育。正如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言:教育的要素是“爱”,可以说“爱”是教育的灵魂,也是师生情感互动、升华的催化剂。有智慧的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体验,而这个纽带就是要以热爱、尊重为前提。

二、热爱、尊重的科学内涵与社会价值

(一)热爱、尊重的科学内涵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2]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教师就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热爱和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当然在热爱、尊重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所谓尊重、热爱,是指教师热情关怀学生思想品德成长,信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相信他们能不断进步。所谓严格要求,是指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学生原有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按照社会道德要求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与管理,提升他们个人的道德品质,达到或超过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要求,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二)热爱、尊重的社会价值

其一,尊重、热爱,是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客观需要。大学生进入大学已经成年,开始独立生活,自我意识、进取心在不断膨胀,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又犹如窗纸很脆弱,遇到挑战就变得敏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始终贯彻热爱、尊重原则,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客观基础,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热爱与尊重虽是一种外部条件,但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之转化为学生外在的行动力。教师真心诚意,学生真切体味,形成一个潜移默化的信任,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互动,增强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出现,不要一味地批评,甚至恶语相加,打击学生自尊心,这会使他们本就脆弱的心灵更加破碎。对此,应该首先相信他们不是真的想扰乱课堂秩序;其次要快速地回顾自己的上课过程,稍做调整,比如插入一个小幽默或故事,就可以缓解课堂上的气氛,重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理解的心灵是一个教师的一切,是怎么高估也不为过的。课程只是必要的原材料,但对学生热情是育人育树的根本”。[3]这一点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特别重要。

其二,热爱、尊重,又是社会主义智慧型师生关系的反映。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目标一致、根本利益一致,这就决定了师生之间应是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新型关系。这一点是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的一种意识。教师热爱学生,不仅表现在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热情的关怀、慈爱的关注,而且还表现在教师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能和精力都奉献给学生,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得失。教师尊重学生,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无差别化。在教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好与坏,没有先进、落后和后进之分。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对落后的人们的态度,不是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而是要亲近他们,团结他们,说服,鼓励他们前进。”[4]学生没有层次、好坏之分,只有情感之别。只要因人而投其情,终可化淡漠为热情、化陌生为亲密,最终感化他们。对于每一个困难学生都要认真听取他们的困扰和疑惑,帮助他们找到可以接受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亲身问题。

同时,高校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各个方面都趋向成熟,但又未成熟,认识水平、个性心理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完善,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往往缺乏稳定性,偏激、任性、放纵、散漫等现象时有出现。同时由于个人的素质、思想基础不同,造成个体接受教育的程度存在不同的差异。所以在尊重、热爱同学的基础,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还要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在管理的方式、措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纪律约束。这些都是保证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的责任所在。

我们热爱、尊重学生,也并不否认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因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热爱、尊重,就很难做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同样,没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就谈不上热爱、尊重学生。所以严格要求与热爱、尊重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三、坚持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构筑和谐的智慧型师生关系

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的优秀建设者,创造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就应该做到: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时,要热爱学生。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建立起师生平等、互信的平台,这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反复证明:每个教育者充分认识热爱学生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上进心、健康成长的可能性充满信心,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时,还应该尊重学生。这是教师应有的美德,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就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反之,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那么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就会敬而远之,或置若罔闻。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人格和个别差异,重视学生创造性发挥,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持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青年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求得社会、集体和别人尊重的情感,也是学生积极上进的内在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5]所以我们要通过耐心的教育和引 导,唤起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其三,敢于严格要求学生,善于严格要求学生,并把严格要求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这是教师对学生负责、对工作负责的具体表现。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知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有机统一,但是调动学生的情感认同时,也不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偏离教育教学任务。教师也要敢于和善于严格要求学生,坚持教师权威与学生“尊师重道”的互融,打消学生思想顾虑,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其四,教师要做学生的严师挚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并非对立、单向度的认知过程,而应是一种知识传递、精神交往的双向教学相长的和谐融洽的智慧型师生关系。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诚恳与真诚做知心朋友,同时对于学生的错误也要给予及时、严格批评,使学生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反对那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教育方式。如:有些教师未能负起育人的责任,也未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往往放松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助长学生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发展,这是不可取的。

教育作为成就人的活动,是一个唤醒人性,健全人格,完善人生,指导人们怎样做人,使人成为人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动之以情,才能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6]鲁洁先生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一堂课、一席话、一次交流、一次学术活动……你都能体验到生命在人与人之间,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行之间自由流淌,感受到他人的生命在你身上搏动,你自己也已经活在他人的生命之中,生命在交融中腾飞。”[7]

[1] 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85.

[2]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 OL].(2011-04-24).http://www.tyedu.cn/html/2011425/n486711-589.html.

[3] 哈特.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M].彭正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8.

[4]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07.

[5]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07.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译局.列宁全集:二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26.

[7] 江立成,潘莉.“师道尊严”的批判—继承—创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G645

A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粤教思[2008]79号)

范卉敏(1975-),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与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政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