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角度看高校招生策略

2011-08-15杨仲迎

关键词:毕业生专业学生

杨仲迎

(徐州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江苏徐州,221116)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角度看高校招生策略

杨仲迎

(徐州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江苏徐州,221116)

招生和就业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招生和就业从表面上看仅在时间上就相差四年,实则不然,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相互依赖。文章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角度来看高校招生的举措,并分析高校就业对高校招生存在什么样的指导作用。

招生;就业;举措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的把握上,国外大多数的研究分别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三个角度来进行的”。[1]其中提到的“供给以及供求匹配”指的就是招生因素。从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具体现实现状出发,一般可以分析、概括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根本原因;招生大提速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2]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与高校招生的关系概述

很多高校招生办和就业办同属一个部门,如挂靠在学工处或教务处。有的高校干脆将招生办与就业办合二为一,成立独立的招就处。从某种意义上讲,招就处的成立是合理的。招生和就业就如一间屋子的进门和出门一样,招生是进门,负责将优质生源引进来;就业是出门,负责将培养好的“产品”输送到社会各个用人单位,显然这只是二者的表面关系,实际它们还暗含着一种最重要的深层关系:招进哪一层次的学生,决定了其有什么样的出路;反之有什么样的好出路决定将要招什么样的学生。这两项工作是任何一所高校都不能忽视的,其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整体工作的顺畅开展,故均被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其岗位亦被称为“关键岗”。

很多高校的招生和就业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平时各自为政,不太注重“往来”,有了问题和遇到困难不知道相互沟通和研讨,就业的信息和招生的信息没有及时相互反馈,自然而然二者之间就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如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如此一来,就业处可能就会一直不明白或者无法改变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局面;而招生处则一直不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学校该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计划该如何分配等等。

二、高校就业情况分析及其对招生工作的指导作用

根据当前就业情况来看,工科的、技术性的专业就业率较高,一般科研型的专业就业率比较低,文科的毕业生考公务员的较多,理科的学生考研率较高。考研和考公务员都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刘丹华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持续,稳定就业的基础尚不稳固;此外,西南五省区遭遇特大旱情,灾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量将会增加。”这样一来会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招生部门应该适时作出应对的策略,以期从源头上缓解这一矛盾。

(一)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招生章程中将就业优势作为招收优质生源的资本

毕业后有一个好的工作是众多考生期望和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招生工作中,应该将就业问题放在首位。若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或就业前景不好,学生报考的积极性则一定会备受影响。由此看来,也许就业情况的好坏才是考生报考的根本动力和参考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一个学校的招生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根本原因所在。学校在招生章程中要紧紧抓住本校就业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就业的优势(但不能盲目给考生承诺),使得考生面对琳琅满目的高校,能够明智地选择本校。

(二)社会整体需求——招生部门改变招生专业结构

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的制度。”社会需求是招生和就业的风向标,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招生专业规模不断扩大,本该取缔的专业却依然在招或扩招,必定会造成就业难的局面。而就业情况的“惨不忍睹”,必然会引起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能力的怀疑。因为在就业竞争中一样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法则,就业举步维艰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肯定存在着问题,进而影响高校的招生。面对这种形势招生部门势必要对招生专业进行调整,包括专业的增减和计划的多少等,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如果高校能如袁部长所说“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实行“精英培养,大众化就业”的理念,那么,缓解目前困难的就业形势就指日可待了。

(三)地域影响就业——招生部门针对不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招收不同的专业人才

发达地区就业情况较好,人才需求量大,但是随着就业难形势的出现,原有的就业模式往往会有所逆转。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如今,大城市中持续增长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却使“事情正在起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

发达城市和发展中城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小城市工厂、企业较少,很多工科的专业人才需求是“限量”的,而师范类相对文科专业的人才需求可能比较大。因此招生部门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需求方案。

(四)专业影响就业——招生部门调整专业设置,加大特色专业的强化宣传,不盲目强调冷热门专业

应正确分析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不要被热门的假象所迷惑,导致就业定位发生偏差。一般而言,当下的“热门”专业主要是工作环境不错,但往往也是竞争很激烈的专业,一些热门专业的学生不愿意放弃“热门”,这也可能导致他们的就业难。在“热门”专业的就业竞争中,个性与特色十分重要,因此要在择业准备中突出个性和针对性;“热门”专业学生要准备跨专业就业。

由此,招生部门要做的是:对于热门专业的招生要做好宣传,告诫考生,所有的热门专业都是暂时的,报考一些前景比较广阔和自己喜欢相结合的专业为理想选择。就业情况好的专业要继续开设,力争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对于就业情况不理想的专业,考虑减少计划,甚至取消继续招生。避免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盲目追新求异设置别人不认可的专业,盲目提高门槛。

(五)人脉影响就业——招生部门建立广泛的人脉网络

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大力开展就业实习实训,建立稳定的、能满足教学和就业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对于招生部门,应该冷静地看到:毕业生过于拥挤的时下,优秀人才随处可见,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情因素”的作用。如:很多毕业生利用在实习期间与实习单位建立起来的感情基础进行就业公关,事实证明往往成功几率很大。由此引发的设想:如果在招生宣传时候就开始着手与用人单位打好关系,主要是促进相互了解,让用人单位用更多的时间接触我校,了解该校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将更加坚定用人单位接纳该校毕业生的决心。同时加强生源基地建设,作为招生宣传的一种方式。因为作为生源基地的中学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生源基地,又是用人单位。与之加强联系,互相学习和调研,可谓一举两得,既保证了毕业生顺利就业又保证了招生任务的完成。与此同时要加强校友会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校友的关系为毕业生提供实习环境,甚至可以通过校友的推荐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许多高校在实践中探索出很好的就业方法,可以借鉴。如烟台大学建立校友回访制度,福州大学对帮助学生就业的教师实行奖励,福建师范大学利用实习机会与企业签订合作培养计划,使学生顺利就业等。

根据“人才市场”规律,高校应审时度势,有计划、适时地、有步骤地缩小招生规模,量力招生,根据市场需求招生,从而达到宏观上人才供需的平衡。同时,只有提高生源素质,提高办学水平,才能在以后的招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高校发展的趋势,随着生源的萎缩,高校如果不停止扩招的步伐,到头来只能自食其果。因为,如果待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必然会增加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和难度,[3]某一高校就业难的事实一旦为社会公认,反过来势必会严重影响招生任务的完成。

(六)“学非所用”——招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的可塑性提供前提保障

麦可思2010年调查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例为67%,较2008届下降了4个百分点——这就是说,有逾三成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从事着和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并且“学非所用”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当然“学非所用”实际是一种“假象”,大学时期,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全面开拓了视野,锻炼了工作及社会实践能力,学会了为人处事,对物待客之道。因此岗位所用实为大学所学。明白这一点后,招生部门就可以告诫考生,不要较劲一定要学自己认为好的专业,实际上没有必要,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和机会有很多,应不拘一格,海纳百川。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学会因时因地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方法去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是让生活来适应你。

(七)自我价值观——招生政策中要渗进价值观培养的思想,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体现价值观

招生部门在布置招生工作的同时,建议在招生宣传手册中加入体现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内容。毫无疑问,近乎全部的学生读大学是为了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有一个好的前途。但是基于就业途径的多样化,所有进入高等学府的同学,都应该清楚地知道,就业是人生面临的大问题,就业难更是我国的国情,要有思想准备,更重要的是要端正态度,务实求真,一步一个脚印,将专业知识学好,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掌握的技能多了,涉及的领域广了,就业的路子就宽了,择业的机会也就多了。

综上所述,就业的形势和结果直接影响招生的政策、方向和计划等。就业情况可以影响招生政策的制定、招生专业的确定、招生计划的分配和高校发展层次的定位,为招生工作提供指导,使得招生工作免入误区。就业状况是社会对毕业生需求情况的缩影,时刻都在变化着,就如股票交易中心的大屏幕一样,每种专业的社会需求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及时关注和总结的话,都会造成做出错误决策的结果。因此,对于招生部门来说,应该实时关注就业形势发展的动向,认真贯彻“以就促招、以就促改、以就促管,招就结合,重在招生”的方针。

[1] 张振松.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6(7).

[2] 李霞,储召伟.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3] 祝启军.高校就业市场建设刍议[J].三江学院学报,2009(Z1).

[4] 祝金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G647

A

杨仲迎(1978-),男,中级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毕业生专业学生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赶不走的学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生写话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