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08-15李文静

关键词:毕业生政治思想

李文静

(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文静

(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未就业大学生”是指刚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业任务但未能及时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生群体。未就业大学生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问题。在此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以促使未就业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正确的判断,转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实现“思想上先就业”到“行动上就业”的飞跃。

未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

“未就业大学生”是指刚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业任务但未能及时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生群体。未就业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不仅给我国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造成全社会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未就业大学生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当然,在未就业大学生群体的工作中也不例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江泽民同志也说过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强调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因此,加强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一、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第一,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长效机制和持续教育机制,易导致未就业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当前,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不太令人乐观。未就业大学生毕业前,在高校接受过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毕业之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即中断。由于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长效机制和持续教育机制,未就业大学生在毕业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是空白。当未就业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顺利找到工作,遇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感情问题等各种思想问题时,没有专门的机构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只能越积越多,不断地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思想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第二,社会缺少对未就业大学生的关注与帮助,易导致未就业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目前,社会对未就业大学生的关注甚少,未就业大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后无处倾诉,从而使思想问题越来越严重,有些人甚至走向极端。未就业大学生的处境可以概括为“三不管”:毕业离校,学校不再管;有关部门只管劳动输入输出,不管思想工作;所在社区或村委会也不管。未就业大学生处在一个无人管理的真空地带,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可以这样说,未就业大学生思想的问题关涉很多部门,但又不明确归属于某个部门的管理权限范围。这种缺乏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现状,极易使未就业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

第三,缺乏自信、信息闭塞,易导致未就业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未就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找到工作,长期待业在家,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原先的同学、朋友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步入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中,作为未就业大学生与其联系越来越少,慢慢自我封闭在单独的空间里,与外界联系也越来越少,慢慢形成了缺乏自信、信息闭塞的一个孤单的群体。由于现在的未就业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倾诉,缺乏鼓励,极易使未就业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

二、未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其一,未就业大学生的“群体性潜危害”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原因。未就业大学生群体数量逐步增大,相比较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农民,未就业大学生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他们“受过高等教育,职业期待高,民主和平等意识已经觉醒,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较强”,这些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但是,他们“弱小、群居、前途渺茫”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其优势发生质变,外化为破坏力量。吴敬琏教授就表达了这样的担忧,“他们的诉求若是变为剧烈的反抗,相信我们的社会是无法抵御的”。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也强调,“这些年轻人正是‘网络暴民’的主要构成者,今天在网络中活跃的‘草根’,正是30岁以下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和成长不足的现实压力的年轻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在所有情况下,我们总是在不平等中找到叛乱的起因”。[1]强烈的身份认同容易形成政治共识,而这是社会运动的重大诱因。未就业大学生作为一个年富力强、具有巨大潜力同时又是“弱势”、“边缘人”的群体,他们共享的命运、相似的体验及潜在的能量可能会导致比“农民工、下岗职工”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引导未就业大学生就业,防止其负面效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事关重大,不容忽视。

其二,未就业大学生畸形群体性就业观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原因。当前,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重庆、西安等大城市的未就业大学生数量已超过百万,其数量和影响力迅速演化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未就业大学生心中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群体性就业观念。200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地方党委、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体制,建立责任明确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与运行机制,采取各项措施扫除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使大学毕业生尽快地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或者尽快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2]但是很多学生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越是人才饱和的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前去择业的越多;反之,越是急需人才和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越难招到人才。“宁要北京的一张床,不要外地的一套房”、“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孔雀东南飞”的就业谚语在未就业大学生中广为流传。这些观念主要包括:坚守城市型就业观;短期效益型就业观;死要面子型就业观;守株待兔型就业观。这些观念亦引发不科学的就业行为,如盲目就业、从众就业、假象就业、关系就业等。

其三,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事前教育”和“精神关爱”。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拉响了警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事前教育”,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心理观、就业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其预防功能可以减少、控制甚至避免因思想问题而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未就业大学生的“事后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这一角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功能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和生态效益。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性和价值性的存在,未就业大学生群体不仅急需就业上的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良好的精神现状,是其理顺心情,正确认识自己、社会的前提,是增强其动力和潜能的基础。因此,针对未就业大学生群体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认识等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结合起来,当是解决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问题的科学路子。

三、未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索

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合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平台、以社会为保障的通力合作之网,层层联系,环环相扣,共同作用[3],探索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未就业大学生产生的思想问题。

一是未雨绸缪,将就业指导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加快将就业指导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教育教学内容中,谨防流于形式;拓展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启动国情、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教育,加大成才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力度,谨防虚无主义;加强未就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态度,端正就业意愿,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初次就业率。

二是情感疏通,增强家庭成员对未就业大学生的理解和包容。未就业大学生长期待业在家,缺乏社会认同,行动容易激进化。他们不同于一般下岗工人或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知识,社会期望值较高,具有一定的社会优越感,但如果长期处于失业状态,他们的心理往往容易发生剧烈变化,甚至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明显的社会剥夺感,从而形成仇视社会的心理状态,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家庭或社会稳定。当前有些大学毕业生自杀就是由于就业困难或就业不理想而选择放弃生命。因此,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家长应该多与子女沟通,做好家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值。从心理上疏导、语言上感化,从而使他们的思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接纳,好让他们重拾信心和勇气,心情舒畅、健康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三是着眼未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与校友绿色通道。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专业的人才优势和服务机构优势等,继续拓展服务,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建立自身的就业网站,有专人负责,积极开展网上求职活动。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登记,建立动态的联系数据库;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工作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制定职业规划;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专项服务。同时高校有必要探索持续服务校友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友是学校重要的办学资源与办学力量,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和校友交流沟通的绿色通道,使校友之间的距离缩短,合理利用校友资源。

四是重在保障,建立未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据教育部统计口径,待就业大学生数量(2001年—2010年),2001年待业数50.9万,2002年43.5万,2003年63.6万,2004年75.6万,2005年91.4万,2006年110万,2007年100万,2008年150万,2009年100万,2010年75万。可见,庞大的未就业大学生数字非一时现象,已成为年复一年的固定参数。因此,建立未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是解决未就业大学生难题的根本保障。这个长效机制应包括:其一,建立一支高层次、高水平、高素养、专门的、稳定的未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其二,建立一个未就业大学生反映就业疑难诉求的专门机构;其三,建立一套定期指导、解答未就业大学生就业困惑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1] 王方东,翟丽红.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2] 廉思.蚁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甘均良,艾楚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N].光明日报,2006-01-18.

G641

A

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GY201005)

李文静(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与法制建设。

猜你喜欢

毕业生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