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高校德育之独特性——解析学生主体性德育特点

2011-08-15谢昌飞

关键词:农业院校素质教育德育

谢昌飞,杨 名

(1.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117;3.吉林铁路公安处计算机安全监察科,吉林长春,132000)

农业高校德育之独特性
——解析学生主体性德育特点

谢昌飞1,2,杨 名3

(1.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117;3.吉林铁路公安处计算机安全监察科,吉林长春,132000)

农业高校德育工作因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具有典型的独特性,而这一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学生的特殊性造就的,在笔者看来,农业高校学生主体德育的特点体现为:教育背景体现为素质性、思想认识的功利性、就业取向的多样性、家庭背景的差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但是研究农业高校德育的出发点,更是使得农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以实现的关键。

农业高校德育;独特性;特点

如果说“德育的目的应是更多地关注个体的情感世界,关注他们对个体生命与人生价值的认识与理解程度,使他们更多地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与意义,从而更多地珍惜生命,发展自己,尊重他人,让爱的阳光更多地洒向人间”,[1]182-183那么关注学生的情感主义、关注他们对个体生命和人生价值认知的前提应该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故提出农业高校德育的学生主体性问题。农业高校德育的学生主体性,是指农业高校在开展德育实践过程中,学生作为德育对象所表现出的自我主体意识。而农业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特点,在这种主体性上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典型特征。从农业高校的独特性上来看,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服务三农”,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向、教学目标、科研方向,还是发展思想和办学宗旨上都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指向性。换言之,农业高等院校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有着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服务三农”指向性。在农业高校认识、研究和发展德育就需要结合其独有的特点,将农业院校的典型特点与农业院校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从学生主体性的特征出发,对农业高校德育的特点进一步加深认识,不仅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农业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发展和完善农业高校德育的基础所在。

应当看到由于办学宗旨和就业去向等一系列实际状况,农业院校在就业去向来说,主要是面向农村,为农村服务,在目前中国的城乡结构二分的状况下,多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选择报考农业院校,而少见城市的生源选择去农村就业。故农业高校在考生的来源上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在城市中的学生有着诸多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就使对农业高校德育的认识有了特殊的要求。在对农业高校德育的独特性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将在从学生主体性特点出发,主要从教育背景、思想认识、就业取向和家庭环境等方面来对农业高校德育方面的独特性进行解析。

首先,教育背景的差异。目前,尽管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提倡和强化素质教育,但对于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考生而言,素质教育的方式并没有完全铺设开。对于渴求进入高校的农村考生而言,“苦读”的方式似乎更能满足它们的要求。与此同时,农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资源在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上仍有所不足。于是,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一种缺少素质教育因素在内的“应试式”教学过程。不能说素质教育在农村成为了一种空洞的口号,但是它确实并非成为农村教育的真实存在状态。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之下,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以“冲刺高考”为目标的纯机械式内容。与在条件较好的城市考生中相比较,农村的学生就相对缺少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表现在德育教育上就体现为缺少系统的德育教育,而仅仅依靠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自发地进行德育教育。表现为以家庭伦理道德的“仁”、“孝”等为德育教育的核心或以群体生活的“团结”、“友爱”等为核心。这样的教育背景差异,就使农业高校隐性德育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在全新的城市环境中开展对农村学生的德育过程?在农村考生缺少素质教育或素质教育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在大学教育中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系统化的德育教育方式?在开展德育过程中,如何实现农村考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升?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提升农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途径?在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无疑会使农业高校德育在具体实践中具有了以农村考生为对象的针对性,进而也使农业高校德育实践在学生主体性的维度上体现出了独特性。

其次,思想认识上的差异。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来自农村的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是改变家庭生活的面貌而选择高考。在他们看来,高考不仅是一个接受高等教育和提高自身的机会,更是一次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重要机遇。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为了能通过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考生自身刻苦学习,整个家庭也是全力支持,甚至是不惜砸锅卖铁也要供出一位大学生。对于农村考生而言,高考就是一次命运的选择,考上大学就是类同成功的表征。而进入大学不仅仅是一次更加丰富、完善的学习际遇,更是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平台。在这样的思想认识基础上,来自农村的考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固然会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缺乏在大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的正确认识。大学是一个更高的学习平台,也是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但除了这些具有功利性的价值外,大学更是一个人不断社会化、不断认识自身、不断实现自我的地方。在这里,除了追求通过学习知识文化来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还应当实现自我在思想上、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面对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农业高校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需要更多地去解除学生纯功利性的思想认识和追求,更多地去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在确立自身奋斗目标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农业高校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就需要对不同地区考生的思想认识特征,特别是要对农村学生的思想认识特征加以关注。这不仅是德育得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基础,更是培育德才兼备的新人才的根本保障。

再次,就业取向的差异。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上大学就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待遇较好的工作。当然,这样的认识和思想不能算“错”。“十年寒窗”之后,所有的学生都会想要选择一个物质待遇高、工作环境好、劳动强度低的“安逸”、“舒适”的工作,而这样的就业取向却并非就是一个科学与合理的就业观念。对于学生而言,每个个体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即便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相互之间也有着个体的差异和鲜明特点。在就业问题上,物质待遇等并非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就业本身体现为一个综合选择的过程,与物质待遇相比,理想、兴趣、爱好等也十分重要。学生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长来选择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一个人的才干和潜能,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农业高校德育工作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成才的就业认识。正确地引导学生将就业定位于基层农村,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身所学和特长,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无论是面对西部大开发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都能有着展现自我才能的广阔天地。从长远的职业发展来看,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和后续发展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从德育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就业不仅是改变个人生活水平的途径,更是实现社会理想的道路。只有将个人的就业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将个人的发展与集体、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在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走向真正的成功。

最后,家庭背景的差异。对于来自农村的考生,家庭背景也不相同,这主要表现在生活水平的贫富差异和家庭环境影响上。一方面,来自农村的考生,家庭环境相对困难的占相当一部分比例。这种家庭环境的困难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在道德的价值取向上容易有很强的功利化思想。在进入城市和大学之后,生活水平上的对比和差异也会使学生的这种功利化思想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在农村的考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等环境因素也会对其道德发展起到影响作用。在农村,传统的道德文化有着很强的影响,特别是其中封建道德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并未完全消除。由于这种家庭背景的差异,在进入大学之后,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认识和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不同于中学的一个地方就在于招收生源的地域范围更大,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作为同学相互之间会有一种比较。于是,无论是学生相互之间的比较,还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都会对学生的心理认识和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较好地应对和承受这种差异所产生的压力。对于农业高校德育而言,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并帮助他们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促进他们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并将之转化为一种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动力。这就成为农业高校德育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家庭背景所带来的这些问题,反映到农业高校德育中,不仅成为其所具有的独特性的典型表现,更是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出发点和基础所在。

农业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造就出能够在21世纪新形势下,能够面对各种挑战、应对专业领域内各种难题的专业人才。这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知识文化素质的坚实基础,更需要道德品质良好的优良素养。德才兼备的大学毕业生才是社会主义事业中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服务农民的中流砥柱,以德育才更是大学生发挥才能和展现自我能力的更本保证。所以,在探讨和发展农业高校德育的过程中,应当正视和深入分析学生主体性特点。对于农业高校德育而言,把握好德育对象的特点,既是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更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所在。对于整个德育实践过程而言,这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和基础。只有充分把握和合理引导这种特点,不断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的知识性人才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具备应有的德育修养。正确地认知和理解农业高校德育对象的这种主体性特征,才能将学生的个体潜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激发出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培养合格的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才能满足农业高校“服务三农”的教学要求,才能为服务于社会主义“三农”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G641

A

谢昌飞(1982-),男,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素质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