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汉学家西里尔·白之与《明代短篇小说选》

2011-08-15庄群英李新庭

关键词:汉学家冯梦龙译文

庄群英,李新庭

(1.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英国汉学家西里尔·白之与《明代短篇小说选》

庄群英1,李新庭2

(1.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喻世明言》是冯梦龙的杰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汉学家西里尔·白之选译了《喻世明言》中的六篇故事,编辑为《明代短篇小说选》。在此将分析其编著的翻译,揭示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冯梦龙;西里尔·白之;明代短篇小说选;翻译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1]1621年至1627年,冯梦龙分别改编出版了《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俗称“三言”。“三言”在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735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殷宏绪第一个将“三言”翻译成法语,并被收录在《中华帝国全志》中,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此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对“三言”进行大量的翻译与研究,西里尔·白之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对“三言”的传播深化了国外人士对中国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文化心理的认知,使他们充分领略到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下面将对英国汉学家西里尔·白之与其编译的《明代短篇小说选》(StoriesfromaMing Collection)的翻译进行研究,该编著选译了《喻世明言》中的六篇故事。

一、西里尔·白之其人

西里尔·白之(Cyril Birch)1925年生于英格兰的兰开夏郡。他就读于伦敦大学的亚非学院,专门研究汉语,并于1954年获得中国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到1960年间,他留在母校任教,教授汉语。1960年他加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东方语言系,后被聘为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同时担任该系的系主任。1991年退休时他又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聘为名誉教授。

白之懂中文、日文甚至满文,对宋明话本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发表了许多评论中国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与戏剧的书籍和文章,他尤以翻译明代的话本小说而著名。1955年《东方学院通报》第17卷第2号发表了他的论文《话本小说形式上的几个特点》,1958年欧洲著名的汉学刊物《通报》第18卷第1号又发表了另一篇论文《冯梦龙和<古今小说>》,此文着重探讨冯梦龙与《喻世明言》(《古今小说》)所收40篇作品的关系,考证其中哪些属于冯梦龙自己创作的作品。同年又编译了《明代短篇小说选》(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书中收有冯梦龙《喻世明言》(《古今小说》)中的六篇作品,此书1958年由伦敦博德利黑德出版社(London:BodleyHead)和纽约格拉夫出版社(NewYork:GrovePress)同时出版,书中每篇译文前面都附有一张与主题有关的精美插图。1959年由布鲁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再版。

二、西里尔·白之与《明代短篇小说选》

在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的“导言”里,白之引用《喻世明言》中的一段序言,借以表明话本小说作为通俗小说的性质与功能。他详细介绍冯梦龙的生平与影响,使得英国读者对冯梦龙及其《喻世明言》有了一个全面和比较深刻的印象。[2]70-120在正式翻译每个故事前,白之都要先介绍故事梗概,分析故事情节的设计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等等。白之的译文不但简洁流畅,而且忠实通顺,其译文质量与汉学成就受到众多国外汉学家的肯定。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包含了六个《喻世明言》的故事,分别为The Lady Who Was a Beggar,The Pearl-sewn Shirt,Wine and Dumplings,The Journey of the Corpse,The Canary Murders和The Fairy’s Rescue.

(一)The Lady Who Was a Beggar(即《喻世明言》中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白之认为The Lady Who Was a Beggar是一篇大团圆结尾的典型罗曼史(Romance)小说,这是他翻译该作品的重要原因。与明清传教士、西方外交官以及其他汉学家不同,他将话本小说的“入话”部分、原作中的诗词、俗谚语等都一一译出,说明白之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译文不但简洁流畅,且相当地忠实与通顺。原文中有一段描述乞丐头目招女婿入赘,大摆酒宴,一群乞丐喝酒唱歌的情景,“敲板唱杨花,亚声聒耳;打砖搽粉脸,丑态逼人,一班泼鬼聚成群,便是钟馗收不得”。[3]321白之的译文是“Beating clappers,singing‘Yang Hua’,the clamor deafens the ear;clatting tiles,faces white with chalk,the sight offends the eye.A troop of rowdies banded together,not Chung Kuei himself could contain them”[.2]27白之用了两个注释,分别解释“杨花”与“钟馗”。关于“杨花”,他注释道“May be a similar type of song to‘Lienhua-lo’,which was sung by beggars as early as the T’ang dynasty(.乞丐乞讨时唱的一种类似“连花落”的小曲,这种曲子早在唐代就有)”。[2]199注释得非常精准、到位。

白之的译文还有一个非常有趣且特别之处,即用西方的视野审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具体来说,就是使用“添译法”使之本土化。比如,原著有“临安虽然是个建都之地,富庶之乡,其中乞丐依然不少”。[3]319白之在翻译故事的发生地临安时,这么翻译“The magnificenceofLin-anisattested alittle later by Marco Polo,who knew the city as Kinsai and declared that it made Venicelooklikea fishing-village”(临安非常美丽,马可波罗去过后,惊讶于它的繁荣,认为威尼斯与之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小渔村)。[2]17白之使用了一个英语定语从句,评论马可波罗在杭州的旅行见闻,加入了原作中所没有的内容。这种添译法是其他汉学家翻译“三言”时所不曾有过的创举,与中国翻译家林纾翻译外国文学时,所采取的添译法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比如,在翻译莫稽参加科举考试,“连科及第,琼林宴罢,乌帽宫袍,马上迎归”时,[3]321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理解,避免误读,白之这么翻译,“He gain hismaster’sdegree at the age of twenty-two,and ultimately his doctorate,and at last the day came when he left the great reception for successful candidates and,black hat,doctor’s robes and all,rode back to hisfather-in-law’s house”[.2]28白之将中国的“举人”、“进士”、“乌帽宫袍”分别转译成“master’s degree(硕士学位)”、“doctorate(博士学位)”、“black hat,doctor’s robe(s博士帽、博士服)”,非常生动有趣。这是因为白之有着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在翻译过程中,自然容易用西方的视野审视中国文化,通过改译,使之本土化。

但是,在这篇译文中,白之也犯了两个小失误。其一,将标题译为“The Lady Who Was a Begga(r乞丐夫人)”,[2]17这样翻译不妥。尽管金玉奴的父亲以前做过乞丐,是乞丐头子,可她本人不是乞丐,丈夫莫稽更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其二,他将“一女不受二聘”[3]325译为“One bride may not receive two setsofpresent(s一个新娘可能收不到两批礼物)”,[2]35也不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A girl can accept wedding presents once only”.

(二)The Pearl-sewn Shirt(即《喻世明言》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白之对The Pearl-sewn Shirt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是冯梦龙《喻世明言》中不仅最长的,也是写得最好的,是明代说书艺人的杰作。白之认为《珍珠衫》的成就有两点,即叙述流畅,情节逼真,这是作者高超叙事才能的结果,也是说话艺人向品位很高的听众反复宣讲故事的结果。[2]40

白之的这篇译文质量很高,真正地做到了“信”、“达”与“雅”的结合,做到了“忠实”与“通顺”的统一。为了尽可能追求翻译的忠实,译文使用注释达到12个,详细解释了“西施”、“南威”、“水月观音”等等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对中国传统婚姻礼仪“六礼”、“七出”等解释得尤为详尽。他将“六礼”译为“six preliminaries”,[2]48然后用注释做了解释“the six preliminaries:presents to the home of the bride-to-be(纳采),ascertaining her genealogy(问名),securing a lucky woman(纳吉),sending a present of silk to confirm the contract(纳征),requesting the naming of the date(请期),and going to receive the bride(迎亲);将“七出”译为“seven grounds fordivorce”,然后用注释解释“A wife could be put aside for failing to give birth to a son(无子),adultery(通奸),disobedience to her husband’s parents(不孝顺公婆),nagging(多舌),stealing(偷盗),jealousy(妒忌),or contracting an evil disease(恶疾)”,[2]200解释得非常准确,连顺序都对。《珍珠衫》的结局是蒋兴哥与王三巧重归于好,纳之为妾。这对一夫一妻制的英国读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为此白之特别介绍了古代中国一夫多妻的制度,说明其在中国的合理性。[2]25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白之为了忠实原作而下的苦功,原文中有多次提到主人公的年龄,中国人习惯说虚岁,外国人习惯讲周岁,在翻译过程中,白之按照西方习惯一一给予改译。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就连深知中国文化的华裔汉学家或国内学者都没有做到,令人佩服。

(三)Wine and Dumplings(即《喻世明言》中的《穷马周遭际卖缒媪》)

白之认为Wine and Dumplings属于英雄传奇,反映儒家忠孝节义的主题,主人公都是历史上的英雄传奇人物。[2]69在选择译介“三言”小说时,白之与西方明清传教士、外交官以及其他汉学家一样,特别重视小说所反映的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主题,这是一直不变的最主要标准。

这篇译文的质量很高,尤其是其改译之处更是巧妙、妥帖。首先,白之对题目的处理非常巧妙,翻译成 Wine and Dumplings,这个英文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一看到题目就想立刻拜读这个故事,一探酒与蒸饼的故事。“wine”指代马周,因其早年嗜酒,后又有以酒洗足之奇举;“dumplings”指代王氏,因其嫁与马周前是卖蒸饼的。因此,这样的题目既引人入胜,又紧扣主题。其次,白之对大部分的俗谚语、诗歌都进行了翻译,对富含文化信息的词语进行了标注解释。如:“未逢龙虎会,一任马牛呼。”[3]74该句的意思是马周在拜见皇上发迹之前被三邻四舍唤作“穷马周”、“酒鬼”,马周也全然不放在心上。龙虎指的是皇上和达官显贵,马牛指的是普通的老百姓。白之把该句翻译成“Beforethe meeting of dragon and tiger,Ignore the bleating if sheep and goat”,[2]104加注解说“龙虎”指的是“princeand minister”,[2]201这个翻译就非常精准。同时,他把马牛改译为“sheep andgoat”,西方人认为羊更低贱,常常用来指代平民百姓,改译是合理的。

(四)The Journey of the Corpse(即《喻世明言》中的《吴保安弃家赎友》)

白之选译The Journeyofthe Corpse的原因也是其反映儒家忠孝节义的主题,是另一部英雄传奇人物的故事。白之共翻译了两个故事版本,一个是唐代牛肃《纪闻》中的《吴保安传》,附小标题“The Story of Wu Pao-an”;另外一个版本则是晚明时期的话本小说,附小标题为“The Journey of the Corpse”。他认为通过对两个版本的比较,能够了解晚明时期小说艺术的发展。他通过翻译和研究发现,冯梦龙加强了故事的叙事技巧,从而使得场景的描写更加生动而真实,使得小说结构更加合理,人物的刻画更加形象。

白之把冯梦龙的《吴保安弃家赎友》这个题目翻译成The Journey of the Corpse。中文题目侧重点在吴保安抛家别子十余载,营救被南蛮俘虏的郭仲翔的事迹;英文题目则是强调郭仲翔为报吴救命之大恩,不畏脚疾负尸长途跋涉将其归葬的故事情节。两个题目分别突出了吴、郭狭义坚韧的性格,其效果不相上下。在翻译过程中,白之也坚持忠实和通顺的原则,在有历史典故的地方加了不少的注释进行解释。如:“那时做一件奇事,远近传说,都道吴、郭交情,虽古之管、鲍,羊、左,不能及也。”[3]104白之的译文是:“The People of the time held this for a tale of wonder.It spread far and wide,and all declared that the affection between Wu and Kuo was not equaled even by Kuan and Pao or Yang and Tso”.[2]149而后加注释:“Kuan Chung and Po Shu-ya,celebrated friends of antiquity;Yang Chiao-ai and Tso Po-t’ao,a famous pair of loyal friends of classic times and heroes of The Battle of the Ghosts,another of the Stories Old and New”.[2]203

(五)The Canary Murders(即《喻世明言》中的《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白之认为The Canary Murders是公案小说的先驱,也就是侦探小说。他认为该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现实主义小说的雏形。[2]154白之注意到该小说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缺少话本小说的“入话”部分,直接切入故事的主题,类似西方的侦探小说。

白之的译文质量很高,一如既往地展示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比如原作描述受害者沈小官的鸟笼时,有这么一句,“黄铜钩子,哥窑的水食罐儿,绿纱罩儿”。[3]307白之用注释解释了宋代哥窑和弟窑的历史,非常精确,令人钦佩。白之将“哥窑的水食罐儿”译为“Seed-potand water-potofKo-yao porcelain”,[2]155然后用注释做了如下解释“Ko-yao:‘theelder brother’s kiln’: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work of the Sung potter Chang Sheng-yi,whose kiln was at Lung-ch’uan in Chekiang. The porcelain of Sheng-yi’s younger brother,Sheng-erh,was known as Chang-yao ware”.[2]203白之详细介绍了南宋名窑,浙江龙泉章氏兄弟的哥窑和龙泉窑的历史,非常精确,令人钦佩。

(六)TheFairy’s Rescue(即《喻世明言》中的《张古老种瓜娶文女》)

The Fairy’s Rescue是一篇流传很久的道教故事,也是神仙志怪小说。白之认为在中国志怪小说中,TheFairy’sRescue与西方神话小说(Fairy-tale)最接近。话本小说中,冯梦龙把神仙故事世俗化了,将张古老刻画得惟妙惟肖,十分可亲可爱。七八十岁的张古老爱上十八岁的文女,害上相思病。构思巧妙,情节生动,充满幽默感,让白之深为钦佩。他引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E.M.Forest)的话“‘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The king died and then the queen died)’,是一个故事”,而“‘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伤心地死了(The king died and thenthe queen died of grief)’却是一个故事情节”。[2]185白之认为小说创作不能仅仅记录某些事件,而是应该用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连贯起来。

在《喻世明言》中,《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的翻译难度最大,不仅有大量的俗谚语,还有5首唐诗和14首宋词,白之均一一翻译。他一共使用了35个注释,解释诗词中的典故,创下单篇用注最多的记录。开篇是一首描写下雪的破题诗“长空万里彤云作,迤逦祥光遍斋阁”。[3]381白之的译文是“Athousand miles of sky,the clouds layered red,Slowly a welcome glow suffuses thePavilion”[.2]177尽管译文有一点瑕疵,但是非常简洁流畅,依然算得上忠实和通顺的杰作。具体的不足之处是:其一,白之将原作中的“彤云作”译为“the clouds layered red(红霞)”,不妥当,“彤云”可以指红霞,也可以指下雪前密布的阴云,该诗歌描写下雪的情景,自然不可能是红霞,因此应该译为“the clouds layered dark”为好;其二,白之将“祥光”译为“a welcome glow(欢迎的火焰)”,也不对,应该译为“auspicious cloud(吉祥的云彩)”。

总的来说,白之翻译的六篇《喻世明言》的作品,其中涉及忠孝节义主题的作品四篇,公案作品和神仙志怪小说各一篇。在翻译过“三言”的所有西方职业汉学家中,他是最早将神仙志怪小说翻译到西方的人。另外,在译介冯梦龙作品时,白之还能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化差异进行沟通与解释,他的译文不但简洁流畅,而且忠实通顺,其译文质量达到了其他国外汉学家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汉学成就不仅受到众多国外汉学家的肯定,更为中国学者所折服。

伦理、道德、理想、信念历来都是中国文学的灵魂,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三言”包含的正是这种灵魂。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导入,因而翻译活动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信息互动的复杂的思维转换活动。文化差异的绝对性使文化翻译呈现出不可能的特点,并使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成为不可回避的语言现象,因而尽善尽美的文化翻译是很少有的。当然,西里尔·白之的翻译如同任何译本一样有不足之处,但与其巨大成功相比,则是“白硅之玷,未足诟病”。他作为文化传播的中介人,在尽可能地研究中西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同时,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以翻译为手段,积极从事“三言”的传播,深化了国外人士对中国文学张扬人性、抒发纯真情感、肯定人生价值的认知,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13.

[2] Birch,Cyril.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M].London:Bodlay Head,1958.

[3] 冯梦龙.喻世明言[M].沈阳出版社,1995.

H315.9

A

庄群英(197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

猜你喜欢

汉学家冯梦龙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东周列国志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译文摘要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冯梦龙的谜语
海外汉学家影廊
I Like Thinking
智短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