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词汇表达习惯的差异性

2011-08-15周敏

关键词:习语英汉汉语

周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英汉词汇表达习惯的差异性

周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英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中英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探讨了英汉词汇表达习惯的差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英汉词汇;表达习惯的差异;词汇教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而各民族因思维的差异、表达习惯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语言。英语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词汇则架起两者沟通的桥梁。由于表达习惯的差异,我国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缺乏英语语言的真实交际环境,造成学习者会说出合乎语法规范,但英语使用者却理解不了的“Chinglish”(中式英语)。笔者主要从英汉词汇表达习惯的差异来分析怎么样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这种差异,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口译时表达习惯的差异

口译是一项以语言为基础的活动,而词汇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1,2]。由于历史背景不同,英汉词汇不可能完全对照,所以有些词汇在意义和用法上可能存在差异,长期下来就形成了二语表达习惯的差异。因此,引导学生对比英汉词汇,了解两种语言词汇各自的特点和使用原则及习惯,能够有效地避免或解决翻译中所出现的词汇误译、漏译等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形意差异的影响

由于形成和发展历程各异,英汉语言各具特点,这种差异虽然使语言本身丰富多彩,但同时又给各自的学习者造成了障碍。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3,4]。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由于形意的差异形成了惯用的表达习惯,在口译中选用恰当的词汇尤为重要。

例1: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 time,the President shall call him to order without delay.

例1一般出现在正式的场合,所以翻译过来不能过分口语化,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的话,则可译为:

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但是仔细分析,该句是一个when引导的主从复合句,看似一个简单的“主将从现”句,但却不能直译成汉语(如第一句译文)。When从句其实表示一种假设,如果直译成“当……时候”,就没有表达出原句的逻辑关系;his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不译;shall是个情态动词,不是将来时;order是名词,表示“规则”,不能硬译为“命令”。因此,按照中文的习惯以及句子的本意,此句可译为:(如果)代表发言超过规定时间,主席应督促他遵守规则。

例2:在这次交通事故中许多人受了伤。

例2可以用于各种场合,根据英语用词习惯,我们可以译为:

Many people were injured in the traffic accident.

此处表达的是“人受伤”的意思,所以应用动词“injure”来表示,而表达“伤害他人感情”时,习惯上用动词“hurt”,如:His words hurt her feelings.(他的话伤害了她的感情。)

例3:他很有才。

例3是很口语化的一句话,初看这句话,很多同学会把他直译成:He is very able.

词是选对了,但是在英语中的表达习惯却有所差别,此处应为:He is an able man.

由上可见,在英汉口译时,应该引导学生区分各词汇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句子中该怎样翻译才恰到好处。总而言之,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选择恰当的词汇;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选择适当的词汇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

(二)口语表达习惯的影响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决定了在平时汉语表达习惯上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无形之中,也对英语的表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口译过程中也无法避免选词时受口语表达习惯差异的影响。在课堂沟通中也会因为这一习惯差异,特别是因为地方表达习惯各异的影响,造成信息接收、沟通存在一定偏差,而且很难纠正。

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做调查,如果接到外宾,然后带他去宾馆应该怎么说,很多学生说“Followme!”、“Let’sgo!”等等,而回答“This way,please!”的同学很少,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根据平时使用习惯优先反应出频率高的词汇,而有些词汇则因使用频率低导致用时词汇缺乏或者选用的表达不符合场合。

例1:您先请!

这句话在商务接待中经常会用到,按照我们说话的习惯,则直译为:You go first!但是在英语中间,常选用:After you!

例2:此处禁止停车。

很多时候都被翻译成:It’s not allowed to park here.但是选用“allow”这个词时,我们要想到它用于被动语态时不可以选用“it”来做形式主语。因此,此句可以说出:Parking here is not allowed.或者也可以选用另外的词汇,如:No permission to park here.

像类似的口语还有很多,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留心使用英语国家的口语表达习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对英语习惯表达和汉语习惯表达的认知度,克服自身口语表达习惯的影响来提高口译水平。

(三)媒体宣传及其他的影响

随着英语的普及,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英语的影子,很多媒体都采用双语的形式来打字幕,这对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很有利,但过分的娱乐却误导了学习者。虽然有些已经默认为英语了,如毛主席所说的“paper tiger”(纸老虎),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等,但是很多却含有太多的娱乐成分,如某电视台中曾出现“Hello everybody!If you have something to say,then say!If you have nothing to say,go home!”(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这样的只有汉语学习者才看得懂的英语,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误区。因此在对待这些铺天盖地的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二、笔译时表达习惯的差异

从基本的句型结构(简单句)或句子主干(主语、谓语和宾语)来看,英语和汉语基本上是相同的,可以相互直译或顺译,这是两者可以互译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不同的传统习惯、思维方式、历史文化等的影响,英语和汉语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并不能简单地直接转化,尤其是在词汇表达习惯的差异的影响下,两者互译尤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设定场景,让学生明了词汇的背景,克服词汇干扰的障碍,从而达到翻译顺畅。

(一)词汇负迁移的影响

迁移(transfer)分为两种:一种是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在语素或句法等方面类似或一样时,对后者的学习会产生促进作用,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就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做干扰(interference)[5]。由于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和语言知识有限,在其笔译过程中喜欢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规则,然后再译成英语。因此,在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汇的情况下,往往凭借自己已有的汉语和英语构词感觉以及表达习惯造词,展开一些不正确的联想或假设,笔译中也就出现了大量的“造词”现象。

词汇负迁移是笔译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其原因很多也很复杂,简单地概括为以下两点:

1.词汇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同。有的词汇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中它们的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其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如:“red”翻译成汉语是“红的,红色的”,但是“红眼病”不能翻译为“red-eyed”,而是“green-eyed”.

针对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爆炸事故中由氰化物泄漏所引起的地表水及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某一小组在2016年下半学期实验研究了水中氰化物的快速高效降解技术。学生们采用不同的氧化技术,并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测定进、出水中氰化物的浓度,比较各工艺技术的处理效果,推荐最佳技术。

还有的词汇因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同造成翻译时出错,如:“You should know that there are books and books”.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不能翻译成“你们要知道,这里有很多书”。“books”这个单词在此句中带有感情色彩,因此可以翻译为:“你们要知道,书有好坏之分,既有好书,也有坏书。”

2.词汇的表达方式和外延意义不同。由于词汇的习惯性表达方式以及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负迁移,如“He is a bus doctor.”此句不能译作:“他是个开车的医生”,“doctor”经常作为“医生”的意思出现,但是在本句中是某种职业的美称,故此句中不作“医生”解,而是表示“repair man”的涵义。

由上可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对词汇方面的负迁移,应当了解汉英词汇的各种不对应现象,了解其表达习惯的差异,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单一地对应英汉词汇的意义,通过学习,让学生逐渐对英汉词汇表达习惯的差异有一定的积累,同时可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思维训练题,克服负迁移,发展其正迁移。

(二)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6]。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笔译时很容易按照惯性直译,产生很多”中式英语”或者”英式中文”。

例1:She is a good beginner in piano.

这是一个典型的系表结构,因为英语喜欢使用静态表达,经常用一些施动性的名词(由动词转化而来的,比如learner,employee,beginner等)代替动词。这样,不仅句式灵活多变,而且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而中文则喜欢使用动词,句短简练,生动活泼,看起来结构松散,但句句有力,动态十足。笔译时可根据两者表达习惯的差异来稍作调整。

因此这句话如果直译成“她是一个很好的钢琴初学者”,虽然意思清楚,但不符合中文习惯,可以将“beginner”译成动词“刚学”,将整句译成表动态的中文短句:“她刚学钢琴,很出色”。

例2:财富和文化似乎是人生取得成功所必需的东西。

翻译这句话时往往将“education”和“culture”相混,受定势思维的影响,看到文化则反应出“culture”,此句应译为:Wealth and education seem to be what you need to be successful in life.

由上可见,掌握好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思维和表达习惯上的一些明显区别,也是掌握好英汉互译的必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区别,依据各自的特点,在翻译实践中反复练习、体验,才能找到英汉互译的一条捷径。

三、习语中表达习惯的差异

习语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由于历史背景不同,英汉词汇不可能完全对照,所以有些词汇在意义和用法上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就可能出现各种现象,有些固定的搭配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了习语。在习语中,词汇表达习惯的差异尤为明显。如下面的习语中间,英汉互译时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例1: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英语:谦虚的狗没肉吃。)满招损,谦受益

例2: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英语:谦虚源于胆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反讽)

例3:Ignorance of the law is no excuse of breaking it./(英文:法盲犯法不可恕,强调严格执行法律。)不知者无罪

例4:An excess of modesty obstructs the tongue./(英语:谦虚过分束缚舌头。)自知之明(赞誉)

因此在习语的笔译中,对于英语习惯表达和汉语习惯表达要有一定的认知度,除了加强积累外,还应引导学生在英汉习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符合双语的表达习惯,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同时可通过习语词汇的积累,探秘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学生领会到词汇的内涵,还需引导学生从词汇表达习惯的差异上着手,给学生设定情景和会话练习,锻炼并逐步提高能力;同时体会词汇的表达方式和外延意义,灵活运用英汉形意差异,突破词汇负迁移以及定势思维的束缚,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最终真正达到进行交际的目的。

[1] 李兵绒,王静萍.从英汉词汇的联想意义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对比[J].教学管理,2008,25(33):109-110.

[2] 杨德霞.英汉词汇语义对比与翻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9):154-155.

[3]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4] 杨孝明.“创造性”错误—中国式英语错误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 付晓燕.浅析英汉词汇搭配对比[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9(4):26-28.

[6] J.B.Heaton and N.D.Turton.Longman Dictionary of Common Errors[M].Harlow and 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93.

H03

A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0院级课题“英汉网络语言认知对比研究”

周敏(1977-),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语言与文化教学。

猜你喜欢

习语英汉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诗歌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