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蚕种产能现状与对策探讨

2011-08-15苏政荣郭明武余华献赵姗

蚕学通讯 2011年1期
关键词:蚕种制种全市

苏政荣 郭明武 余华献 赵姗

(1.重庆市西里蚕种场,重庆 400707;2.重庆市茧丝绸行业协会,重庆 400020)

蚕种是蚕桑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是茧丝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笔者近期对重庆桑蚕普种生产能力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蚕种生产成本、计划任务与实际生产情况、蚕种生产面临的问题等,对目前全市蚕种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旨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加以解决,促进我市茧丝绸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1 基本情况

2011年,我市发放蚕种生产许可证13家,核定生产能量95万张,而实际生产蚕种的有西里蚕种场、北碚蚕种场、合川区云门蚕种场、涪陵区海丰农业开发公司、重庆鸿盛茧丝绸投资公司、万州区甘宁蚕种场、江津区荞杨蚕业开发公司、宝玉蚕业公司、重庆嘉顺丝绸公司等9家,其核定生产能量共83万张,全年实际安排蚕种生产计划31.86万张。我们将这9家单位纳入调查范围,其中重庆嘉顺丝绸公司因故只调查了生产计划情况,其核定生产能量3万张,2011年实际安排生产计划1万张。被详细调查的8家,约占生产单位的90%;其核定生产能量80万张,占9家生产单位核定生产能量的96%;其2011年实际安排生产计划30.86万张,占9家生产单位实际安排生产计划的97%。因此,调研结果可以代表目前全市蚕种产能现状。

2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我市蚕种生产目前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2.1 蚕种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生产单位严重亏损

近年,特别是2009年以来,由于蚕茧收购价格一路走高、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生产资料大幅涨价等因素影响,导致蚕种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蚕种生产单位连续两年大幅亏损、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受创严重。

2010年,同比,我市种茧价格上涨40%、劳动力工资上涨27%、原材料涨价20%,致使全市蚕种直接成本达29.70元/张,总成本高达36.19元/张,而蚕种售价春、夏季26元/张、秋季30元/张、全年平均27.02元/张,蚕种成本价格倒挂9.17元/张。全市蚕种生产单位除个别略有盈余外,绝大部分亏损,盈亏相抵后,全市蚕种业亏损额347.5万元。预计2011年蚕种直接成本将突破36元/张,加上间接成本,蚕种生产成本将高达44元/张,按现行蚕种售价30元/张计算,蚕种成本价格将倒挂14元/张,全市蚕种业将出现570万元的巨额亏损。这与目前茧丝绸业蚕农养蚕增效、丝绸工业盈利形成强烈反差,使我市长期不景气的蚕种生产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

2.2 原蚕基地脆弱,生产规模严重萎缩

目前,我市蚕种生产有原蚕基地制种和自有桑园制种两种模式,其中:原蚕基地制种占74%,自有桑园制种占26%。换言之,我市蚕种主要靠原蚕基地生产,原蚕基地毋庸置疑是我市蚕种生产的“第一车间”。然而,与2010年同比,2011年全市原蚕基地饲养种蚕的桑园减少17.0%,蚕农户数减少22.3%,饲养蚁量减少26.3%,预计制种量将减少25.7%。仅一年,原蚕基地产能下滑1/4,且这种下滑趋势日渐加重,如不及时遏制,任其发展下去,“第一车间”将无立足之地,我市将无蚕种生产可言。

其主要原因,一是原蚕基地长期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没有真正被视为“第一车间”进行建设。目前,全市9家生产单位,没有原蚕基地的2家,占22.2%;有原蚕基地但属临时性的2家,占22.2%;有较稳定原蚕基地的5家,占55.6%。二是原蚕基地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技术水平低、生产能力弱。目前全市原蚕基地种茧单产平均不足30公斤(折合丝茧)、公斤茧制种量平均不到3张,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三是与丝蚕相比,种蚕饲养技术要求严、成本高、病害风险大、目前比较效益低,蚕农积极性下降,养蚕农户愿养丝蚕而不愿养种蚕,种蚕饲养量减少,原蚕生产规模必然缩小。

2.3 蚕种生产难度增大,生产能力严重下降

2011年全市持有蚕种生产许可证的单位13家,实际生产蚕种的9家,占70%,30%的单位处于停产状态。9家生产单位2011年计划任务40.5万张,实际落实31.86万张,仅落实计划任务的78.7%,21.3%的计划任务(8.64万张)目前无法安排生产。9家生产单位中,现落实计划5万张以上的2家,占22.2%,落实计划不足5万张的7家,占77.8%。目前全市31.86万张的蚕种产能,与2010年同比下降了16.0%,仅为全市核定产能的1/3。全市2011年计划发种54万张,蚕种供需缺口将达20万张以上。这充分说明:一方面,目前我市蚕种产能极度低下,蚕种生产能力与蚕种需求失衡,蚕种生产逐年减少,已经到了不能满足全市蚕桑生产用种需求的境地;另一方面,蚕种生产单位有“订单”而难以组织生产,处于“有米无锅”、“有米不愿找锅”的尴尬局面,丧失生产积极性。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栽桑养蚕劳动力紧缺,并呈现明显的“386199”(妇女、小孩、老人)特征,临时工雇请困难且工资成本不断升高。二是蚕种生产投入少,养蚕制种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安全保障能力弱。三是蚕种生产属于特殊的农业生产,超前生产,计划性、季节性强,自然风险、病害风险、检疫风险、市场风险高,生产本身难度大。四是成本大幅攀升,生产经营严重亏损,并且蚕种生产得越多亏损越大。五是由于生产单位长期效益差,职工收入低、工作艰苦,技术人员和年轻工人流失严重又得不到补充,职工队伍不稳、结构老化、后续乏人。由于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和综合影响,必然导致蚕种生产难度不断增大、生产单位积极性严重下降、全市蚕种产能大幅缩减的结局。

3 对策探讨

综上所述,我市目前蚕种产能低下,蚕种生产形势极其严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本兼治,固本强基,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对稳定蚕种基础、促进茧丝绸业持续协调发展来说,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3.1 完善价格调整机制,及时调整蚕种价格

根据行业多年的种、茧比价规律,蚕种合理的价格应以同期1.5公斤鲜茧的收入为基数,并参考当时的物价水平和周边省区的蚕种价格等确定。如2010年我市鲜茧综合均价约23元/公斤,蚕种价格应在34.50元/张以上。目前我市蚕种价格30元/张,在全国处于较低价位,且低于西部地区的陕西(35元/张)、云南(35元/张)、广西(50元/张±5%)等省区,目前这些省区已开始考虑进一步提高蚕种价格的问题。

为适应市场变化,及时客观反映蚕种价值,应充分发挥我市协会定价优势,对我市蚕种实行“种价随茧价调整”的定价机制,原则上一年一定,如遇茧价涨跌波幅太大的特殊情况,年中可作调整。即市茧丝绸行业协会每年年初,根据上年全市鲜茧综合均价和当年丝价行情等预测的当年全市鲜茧综合均价,参考当年物价水平、蚕种生产成本和周边省区蚕种价格,并兼顾蚕种生产者、经营者和蚕农三者的利益,合理确定我市当年的蚕种价格。据此原则,我市应从2011年夏季起,将现行蚕种价格调至40元/张左右。

3.2 强化原蚕基地建设,夯实生产“第一车间”

建好我市蚕种生产“第一车间”是快速提升我市蚕种生产能力的最有效措施。各级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原蚕基地建设,制定相关政策规定,明确划定适宜蚕桑区域作为辖区蚕种生产单位的原蚕基地,切实给予政策保护和资金扶持,支持和帮助蚕种生产单位建立“稳定、安全、优质、高产”的原蚕基地,并允许有条件的蚕种生产单位在划定区域内建立种茧、丝茧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原蚕基地。

3.3 加大扶持力度,稳定茧丝绸业发展基础

我市蚕种生产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应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全市蚕种生产单位尽快改善生产条件、恢复生产能力、提振生产信心,稳定产业基础。

对蚕种生产实行良种补贴或生产专项补贴,引领蚕种生产单位尽快调整作业计划,实行多季制种布局,增加秋季制种量,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努力完成蚕种生产计划,以解决我市2011年蚕种供需缺口的燃眉之急。

对种场养蚕制种房屋、设施设备的维修改造和添置更新予以支持;将蚕种场纳入两翼农民万元增收农业良种场(种畜、种禽、种苗场)改造范围,给予专项资金扶持。

对蚕种业坚持科技创新和民生为本。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攻关,加快斑纹限性或色泽限性等双限性新蚕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制种效率;加快先进设备、实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专业人才、技术工人引进招聘和技术培训工作,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不断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将种场蚕业工、桑园工纳入有毒有害工种,切实保护职工的身心健康,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1]冯家新主编.蚕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42-149.

[2]罗太明,苏政荣.加强原蚕基地建设促进种业健康发展[J].蚕学通讯,2010,30(1):48-50.

猜你喜欢

蚕种制种全市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关于玉米制种自交率的原因及对策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