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米莉·勃朗特和她的撒旦式英雄希斯克利夫

2011-08-15曹丹丹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斯克利夫勃朗特肖恩

曹丹丹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教研室,江苏 徐州 221000)

艾米莉·勃朗特的传世之作《呼啸山庄》以其紧凑的结构和深刻的象征寓意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幽默又蕴含嘲讽的笔调凸显了作者非凡的才华,而平实文字下那令人扼腕、动人心魄的爱情又展现了她作为诗人的天赋。此外,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以及作者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使其在同时代的作品中独树一帜。

然而小说问世之初并没有受到评论界的待见。评论家伊莉莎白·如比断言:“任何人都不会对 《呼啸山庄》的作者感兴趣。”作家兼记者皮特·拜恩亦认为艾米莉“病态、幼稚、人们应该避开她”[1]。 就连姐姐夏洛特·勃朗特都觉得这部作品很“诡异”。小说之所以遭受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非难,究其原因,是艾米莉创造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恶魔般的人物,他的残暴乖戾与维多利亚时期崇尚的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格格不入。为了使艾米莉免遭更多的伤害,夏洛特向外界解释说自己的妹妹单纯、质朴,没有受过教育,生活离群索居。而事实则是夏洛特无法为希斯克利夫残酷的行径找到道德上的支持。

长久以来,无数评论家都为这部“斯芬克斯”般的小说倾倒,对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进行了不懈地解读,一般认为他命运多舛,值得同情,但复仇手段太过残忍,是人性扭曲的体现。但我认为希斯克利夫实际是作者个人性格的写照,而其复仇者的形象亦体现了艾米莉文学作品中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一、希斯克利夫和艾米莉·勃朗特

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的主人老肖恩收养的一个弃儿。第一次来到呼啸山庄时,保姆内莉形容他“黑黝黝的,就像是从魔鬼那儿来似的”。尽管老肖恩对他宠爱有加,但老肖恩的儿子亨德利却根本没把他当成父亲收养的孩子,动辄拳脚相加,甚至女仆也存心折磨作弄他。老肖恩死后,亨德利变本加厉,将他降为仆人的地位。然而这一切在与他青梅竹马的凯瑟琳的陪伴下都毫不重要。然而,凯瑟琳受到外界影响,转而爱上了画眉山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面对凯瑟琳的背叛,希斯克利夫痛不欲生,愤而出走。三年之后归来,凯瑟琳已经嫁给了埃德加。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他诱惑亨德利进行赌博,输光全部家产,酒醉而死,又设计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莉莎白,对其进行百般迫害。最终,在凯瑟琳和埃德加去世之后,希斯克利夫成为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

希斯克利夫这一名字意为 “开满石楠花的荒原(heath)”和“陡崖”(cliff)。 像他的名字一样,希斯克利夫性格刚毅,不畏艰险,桀骜不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者,面对爱人的背叛和世人的迫害,他并没有逆来顺受,而是进行了反抗,这一性格正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本人的写照。

生在“诗人之家”,艾米莉具备一个伟大诗人的潜质:丰富的想象力,炽热的激情,杰出的创造力,以及内向敏感的性格。自孩童时期起,艾米莉就与众不同。她外表安静冷漠,内心却狂野奔放。她独立不羁、充满热情、意志刚强。伊莉莎白·盖斯凯尔在《菲利斯表弟》一书中就记载了艾米莉痛打自己那只不听话的斗牛犬的故事。“没人敢(去打断她),”盖斯凯尔写道,“当艾米莉以那种眼神怒目而视,当她的嘴唇像石头一样抿在一起。 ”[2]

但在另一方面,艾米莉又偏于沉郁、孤傲、内向,离群索居。这种性格导致了她不善交际,不被理解,由此造成了日后叛逆的性格。与渴望社会认同的夏洛特不同,艾米莉并不在意他人的想法。这一点在她的行为举止和衣着打扮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艾米莉总是穿一些不合潮流的衣服,言行举止也缺乏淑女风范,这使得夏洛特在众人面前十分难堪。在布鲁塞尔的PensionnatHeger就读期间,艾米莉对康斯坦丁·海杰教授的授课方式十分不满,认为他扼杀了自己在文学上的创造力。

由此可以看出,希斯克利夫的反叛和艾米莉如出一辙,他的叛逆行径也是创造者的个性使然。

二、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除了作者本人的个性原因,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也是艾米莉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因素。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工业革命的滚滚车轮载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进步。然而,在被称为多事之秋的维多利亚时代早期(1832—1848),经济上的繁荣并不能阻止阶级矛盾的滋生,财富的分配不均使着贫富差距像背道而驰的火车一样越来越大:一面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另一面则是农民和工人在贫困线上的绝望挣扎。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揭露资本主义罪恶与腐败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有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伊莉莎白·巴特雷·勃朗宁的诗歌 《孩子的哭声》,等等。

可以看到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年时期与这一段时期基本吻合,且其一生都与贫穷和疾病为伍。勃朗特一家收入很少,经济相当拮据。幼时姐妹四人到寄宿学校读书,由于生活条件过于艰苦,艾米莉的两个姐姐罹患肺结核夭折。1848年家里唯一的男孩勃兰威尔也因肺病离开人世。艾米莉虽生活在荒凉偏僻的约克郡,但临近豪渥斯工业区,对城里的工人运动早有耳闻。三姊妹经常看自由党或保守党的期刊,热心谈论政治。受父亲影响,艾米莉同情工人的悲惨际遇,也支持他们的罢工。可见尽管艾米莉外表沉默寡言,但内心却怀着对贫苦人民的极大同情和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的极大憎恨,这一点在 《呼啸山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小说,唯有希斯克利夫来自于底层社会。这个饱尝人间疾苦的弃儿被老肖恩收养之后并没有摆脱受迫害欺辱的命运。老肖恩的儿子鞭打他,仆人折磨他,女主人对他不闻不问,但他是个“性格抑郁、颇能忍耐的孩子。也许是因为受尽虐待变得麻木而不当一回事了”[3]。直到听到平生挚爱,一起青梅竹马长大的凯瑟琳亲口说出“我要是嫁给希斯克利夫的话,那就降低我的身份了”时,复仇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希斯克利夫终于意识到逆来顺受是无法为自己赢来尊严和爱情的,唯有斗争和反抗才会带来生存发展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斯克利夫对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复仇是向那个无情社会的强烈控诉[4]。艾米莉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从而使小说带有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

三、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和撒旦式的英雄

艾米莉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但本质上却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她的诗歌和小说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其中主人公狂风暴雨般的爱情,哥特式的风格和大量自然象征的运用都是浪漫主义传统的完美体现。而饱受评论界非难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实际上也是浪漫主义运动影响的产物。

英国浪漫主义崛起于法国大革命(1789)之后,繁荣于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作家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满,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意志坚定的主人公,艰险可怕的冒险,剧烈的内心冲突和光怪陆离的异国风光。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济慈、雪莱和拜伦都强调人的内心真实性,重视人的自由、自在和自为性。他们认为构成人性的不仅有尊严和高尚,黑暗和野性也是人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正是浪漫主义运动将撒旦提升到英雄的地位,将他的叛逆诠释为人类不懈追求个体自由的隐喻。撒旦的英雄主义来自于弥尔顿创作的史诗《失乐园》。诗中撒旦是敢于挑战上帝的真英雄,尽管势单力薄,但他勇敢追求自由,毫不畏惧失败,甚至将失败看成是一种荣耀和解放。浪漫主义时期涌现了大量撒旦式的英雄形象,如拜伦的曼菲尔德(《曼菲尔德》),雪莱的普罗米修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亚哈船长 (《白鲸》)。这些人物都是与社会对立的、孤独的反叛者,他们拥有非凡的个性,独立,孤傲,藐视现存制度,不愿做出妥协,顽强坚定,悲愤忧郁,往往结局悲惨。

艾米莉·勃朗特本人就是一个黑暗英雄。她充满了叛逆的热情,杰出的创造力和非凡的勇气,藐视权威,特立独行,却又常常悲观绝望。她相信人性中存在黑暗野性的一面,并将其视为人类存在不可避免的真实积极的力量。在这种信仰的驱使之下,她创造了希斯克利夫这个典型的撒旦式英雄,他个性叛逆、孤傲,社会地位低下,情人的背叛和世人的压迫使他成为一个极端的复仇者。他诱使亨德利赌博,输光家产,为谋求林顿的家产骗取伊利莎白的芳心,后又不断折磨她。他还将仇恨发泄到下一代身上,虐待亨德利的儿子,逼迫凯瑟琳的女儿嫁给自己生命垂危的儿子。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形象一直是评论界的矛头指向,但实际上,他是作者艾米莉创造的一个黑暗英雄,命运坎坷,但又不断抗争。

四、结语

《呼啸山庄》是一部杰出的小说,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也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作为艾米莉唯一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身上承载着作者所有的同情、愤懑、不满、和抗争。在希斯克利夫身上,艾米莉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愤慨,并希望借主人公之手惩罚那个泯灭人性的社会。同时,作者也将自己对人性的思考赋予到小说的创作之中,使小说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如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1]LucastaMiller.The BronteMyth[M].London:Jonathan Cape,2001:201.

[2]Elizabeth Gaskell.Cousin Phillis[M].London:Penguin,1976:78.

[3]艾米莉·勃朗特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35.

[4]姚璋.《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一角色悲剧性缘由分析[J].剑南文学,2010,(3).

猜你喜欢

斯克利夫勃朗特肖恩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情感历程
寻找肖恩
现在不远了
《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探析
艾米莉·勃朗特
用卡伦·霍妮的成熟理论分析希斯克利夫的神经症人格
剖析艾米丽《呼啸山庄》里的复仇意识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试论勃朗特姐妹女性视角的开拓
女性成长的书写——张洁《无字》与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