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陀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2011-08-15朱水萍汤法利

浙江水利科技 2011年2期
关键词:山塘普陀区农田水利

朱水萍,汤法利

(舟山市普陀区水利围垦局,浙江 舟山 316100)

1 问题的提出

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出台7个指导 “三农” 工作的1号文件,强农惠农政策密度、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第1条就是要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并明确提出要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明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方向。

普陀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沿海,舟山群岛的东南侧。全区共有大小岛屿455个,其中有人居住的32个。普陀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251.7 mm,人均水资源拥有量598m3,仅为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4。为进一步摸清普陀区小型农田水利的现状,找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突出问题,采取必要的小型水源工程、灌溉系统配套改造工程、排水系统配套改造工程的建设,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积极打造海岛地区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促进全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普陀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2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现状

2.1 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根据2010年浙江省普陀区农田水利规划的成果[1],普陀区现有水库55座,山塘222座,堰闸124座,泵站117处,水窖、水池、水柜共508处,灌溉渠道长度221.0 km,管道输水长度9.6 km,排(提)水长度133.0 km,小型排(提)水泵站53处。全区现有耕地面积4626.7 hm2,灌溉面积3180.0 hm2,有效灌溉面积2560.0 hm2,其中喷灌面积146.7 hm2,微灌面积53.3 hm2。

2.2 农田水利管理现状

目前,普陀区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本上是有人用,无人管,特别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后,农村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农民分散经营,已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的界定,工程建、管、用三位脱节。山塘等小型水源工程大多以村组集体管理,效益好的由村委将使用权承包给个人经营。通过整合资金集中用于工程建设,并积极探索有效管护模式,使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例如桃花镇茅山畈节水灌溉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通过土地治理改造,使一些路不通、旱难灌、涝难排的田块得到有效改造,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水利部门在此基础上引进先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比传统的漫灌、沟渠灌溉大大提高水利用系数。通过有效整合各部门资金集中用于茅山畈节水灌溉工程,工程建成后桃花镇推行承包租赁制,吸引广大农民承包,村组集体与承包者签订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当地村民还成立了桃花岛兴旺水果经济合作社,带动100余家农户,种植大棚草莓、桔子、瓜果等,产值达到1.3万余元/667 m2,净收益近万元。该合作社是全区第一家聘请外来专业技术人才和大学生,也是第一家把产品打入普陀最大超市—欧尚超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类似的做法还有登步黄金瓜基地等。

3 存在的问题

3.1 水利设施老化、水资源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普陀区属于海岛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虽然达到1251.7mm,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河流源短流急、水资源调蓄能力很低;而且已建山塘水库大多建成于20世纪50—70年代,限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建设标准普遍较低,质量较差,加上管理粗放,老化失修,全区尚有一大批泵站、节制闸、山塘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根据这次调查,普陀区现有山塘222座,老化、毁坏的很多,将近一半的山塘需要进行综合整治。水库山塘的老化病害进一步弱化了调蓄能力和降低水资源供给能力,同时大多渠道水利用系数低,水资源浪费大。尽管当地采用翻水入库措施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一定程度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但是相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水资源供给能力仍严重不足。

3.2 田间引、排水设施亟待配套完善

田间引排水设施是除水源工程之外的另一重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普陀区成片农田面积规模小、分散,相对于大中型灌区,渠系配套建筑物多,田间配套设施单位面积投入大,工程实施难度也更大。近年来,普陀区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逐步开始实施田间工程及其配套设施,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弱,加上区、乡(镇、街道)财力有限,群众责任主体意识淡化,筹资筹劳难以落实,很多区块田间引、排水尚没有形成体系,不下雨就旱、下雨就涝,极大地制约了小型农田水利综合效益的发挥,限制了当地的农业生产。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比例不断扩大,对灌溉及排涝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田间引排水设施亟待配套完善。

3.3 建设投入分散,整体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投入渠道多,都是各搞各”的建设。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渠道,有水利本身的,有农业的,还有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由于部门间各自为政,工程规划及布局上缺乏统一考虑,建设投资标准也不一致,造成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难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难度大。二是“上面各搞各,下面难整合”。虽然有一些整合内容的探索,但总体来看,整合难度大。

3.4 管理养护滞后

普陀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涉及水利、发改、财政、国土、农业等多个部门,建设后的管护工作基本以乡 (镇、街道)或村委会为主。近年来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逐步开始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但由于工程量大、面广、规模小,管理难度较大,而且没有专项的管护经费,专业管护人员缺乏,很多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仍管理不到位,特别是末级渠系及其配套设施仍基本处于无养护状态,管理滞后较严重,使工程得不到有效管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如渠道是砌筑了,但管理没跟上,渠道淤积,制约其引排水功能的发挥。

4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4.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导,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以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灌溉渠系工程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为重点,大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农田灌溉保证率,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提高普陀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海岛特色的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为普陀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4.2 基本原则

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一要遵循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及“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二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按照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有关要求,组织农民参与工程规划、筹资、投劳、管护等的全过程,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三要合理确定农田水利工程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四要继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长效投入机制,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实现工程的长期高效运行,促进全区农田水利全面发展。

4.3 总体布局

根据普陀区海岛的实际情况,农田水利建设在现有水利工程布局的基础上,主要对本岛、六横、桃花、朱家尖、登步、虾峙进行农田水利建设。

4.4 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普陀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农田水利的要求,通过若干年建设后,基本完成区域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促进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增强的效果。

由于普陀区可供农田灌溉水量较少的实际情况,为实现普陀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和促进普陀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建和改造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根据 《浙江省普陀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要求,主要建设内容是:新建山塘3座,山塘综合整治109座;新建节制闸17座,改造30座;新建泵站13座,改造52座;改造水窖、水池、水柜56座;完成灌溉渠系配套改造长度115.12 km;完成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建设长度11.0 km;完成排水沟道配套改造224.2 km;新建排(提)水泵站15处,改造32处;完成喷灌面积240 hm2,滴灌面积300 hm2。

5 小型农田水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和农村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遇到的新问题,运用科学发展观,发展特色、现代、高效农业,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研究新办法,探索新机制,把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不懈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进一步巩固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为普陀区海洋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5.1 科学规划,明确农田水利发展目标

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结合普陀区整个水系现状,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主线,研究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先急后缓的原则,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山塘、灌排渠道、节水灌溉等基础性设施拟定出分期分批改造计划。

5.2 齐抓共管,形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热潮

要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必须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 “为民办实事”工作体系,加大该项工作的行政推动力,齐抓共管,掀起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热潮。建议今后区政府出台量化明细考核指标,抓一把手,由一把手亲自抓,形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合力。象抓任何一项“一票否决”工作一样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全面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实行现场验收,量化计分,兑现奖补的办法,对各地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客观的评价体系。

5.3 健全机制,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全面改变普陀区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形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长期机制,从5个方面努力确保建设投入。一要全面整合项目资金。“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是整合项目资金的形象说法,以区级为平台统筹项目规划,整合国土、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建立必要的投资会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资金统一管理制度,掌握整合的主动权,着力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二要加大财政投入。财政预算要逐年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三要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集中财力办大事,“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四是要完善“一事一议”。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把 “一事一议”政策用足、用活、用好。五是要盘活现有资产。加快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民营资本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盘活现有工程资产存量。

5.4 以点带面,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010年4月份普陀区成功举办了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要以普陀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好的经验为典型示范,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等示范工程,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载体,以点带面,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5.5 开展水管单位改革,加强规范化管理

要确保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公益类体制改革措施到位,把公益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支出纳入公共财政框架。通过严格的定编、定岗,建立能力素质强、技术水平高的精干管理队伍,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以精细化管理模式确保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公益性功能的正常发挥。

6 结 语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将有利于改善全区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缩短地区差距夯实基础。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节约了用水量,提高水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全区的水资源配置;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产生积极影响。

[1]陈来华,汤海宇,戚诚华.浙江省普陀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R].杭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2010.

猜你喜欢

山塘普陀区农田水利
山塘街 一年 24小时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上海市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四(7)小精灵中队
I CAN DO A JUST DO——上海市普陀区管弄新村小学少先队活动掠影
I CAN DO I JUST DO——上海市普陀区管弄新村小学少先队活动掠影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促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山塘老街上寻味苏式生活
专家解读《农田水利条例》